世界历史文库:伊拉克史

世界历史文库:伊拉克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塔比特·A.J.阿卜杜拉 著,张旭鹏 译
图书标签:
  • 伊拉克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
  • 中东
  • 古代史
  • 近现代史
  • 文化
  • 政治
  • 战争
  • 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76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129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历史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9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界历史文库:伊拉克史》讲述了伊拉克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兴起及其历史渊源。

内页插图

目录

致谢
出版者致谢
大事年表
前言
地图
第一章 从阿拉伯人的征服到巴格达的陷落: 636—1258年
第二章 蒙古人与土库曼人统治下的伊拉克: 1258—1534年
第三章 奥斯曼人统治下的前三个世纪:1534—1831年
第四章 坦齐马特改革与青年土耳其党时期: 1831—1918年
第五章 委任统治与君主制:1918—1958年
第六章 为共和而战:1958—1979年
第七章 萨达姆·侯赛因的独裁统治:1979—2003年
第八章 美国霸权下的伊拉克:2003—2009年
结语
部分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阿拉伯人的征服到巴格达的陷落:636-1258年
  633年,当第一支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向幼发拉底河西岸进发时,居住在今天被称作伊拉克的土地上的人口呈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多数人操着各式各样的阿拉姆语方言,他们在土地之上劳作,通常受到被称作“大人”(dohaqin)的波斯贵族和官僚阶级的统治。幼发拉底河以西的沙漠地区为阿拉伯各部落所占有,这些部落既是游牧型的也是定居型的。其时,库尔德人居住在扎格罗斯山脉的西北山麓,他们的语言与波斯语有关。在这个国家的不同地方,分散着希腊人、印度人、非洲人甚至一些仍然说着晚期巴比伦方言的人群。7世纪的时候,人口中的大多数都皈依了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只有北部还保留着一些基督一性论派信徒。犹太人社团在这里随处可见,琐罗亚斯德教却只在波斯士兵和波斯官员中盛行。这里还有着数量不菲的诺斯替教曼达派信徒和摩尼教教徒、各种异教组织,以及少量信奉印度宗教传统的人士。阿拉伯穆斯林统治的确立,为伊拉克带来了单一的占支配地位的宗教和语言,也加强了这个新生国家的中央化程度,极大地提升了伊拉克的社会凝聚力。
  在阿拉伯人征服的初期,这些民族依然能够回忆起他们悠久而光辉的传统,并为之感到自豪。大概在远至公元前3700年的时候,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就率先建立起永久性的城市中心,从而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章。在灌溉农业这个主要基础之上,城市很快就发展出最早的文字体系,以及用于调整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最早法典。苏美尔人时期,伊拉克南部涌现出许多类似的独立城市国家。大约公元前1700年时,闪族人中的一支阿摩利人成功地将这些城市国家统一为一个帝国,定都于巴比伦。在穆斯林征服之前,伊拉克目睹了诸多相继出现的帝国。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美索不达米亚各族人民在科学、艺术和社会经济交往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我们很难在这里一一列举。如此丰厚的遗产日后必将给后世伊斯兰文明的发展,烙上深刻的印迹。
  萨珊波斯统治的最后岁月
  224年,萨珊波斯人征服了伊拉克,这里很快就成为他们广袤帝国中最富裕和人口最多的地区。帝国之都泰西封坐落在今天巴格达正南的底格里斯河河畔,位于被阿拉伯人称作“塞瓦德”(5awad,即“黑土地”之意)的伊拉克中南部富饶的农业平原北端。国家对复杂的灌溉沟渠网络所作的经常性维护,使这块“黑土地”成为帝国的粮仓和主要的税收来源。萨珊波斯与拜占庭是不共戴天的仇敌,602至628年间,两个地区性大国之间的冲突变得尤其不可收拾。库斯老二世在位期间,萨珊波斯对拜占庭帝国领土发动了大规模入侵,夺得叙利亚和埃及,并于615年威胁到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不过,当皇帝希拉克略将入侵的军队全部赶过幼发拉底河并深入伊拉克时,局势发生了逆转。希拉克略甚至在627到628年间袭击了泰西封郊外的皇宫。之后,萨珊波斯开始向拜占庭缴纳繁重的贡赋,作为后者撤兵的代价。两国之间的攻防给伊拉克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杀戮、劫掠及焚烧城市和庄稼之后,是灌溉沟渠的破坏、洪水、瘟疫与政治动荡。632年,伊嗣埃三世恢复了一定的秩序,似乎假以时日的话,这个国家又会重建往日的繁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一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在遥远的麦地那辞世,他留给后人一场运动,这场运动最终将为奄奄一息的萨珊波斯帝国敲响丧钟。
  ……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其他历史主题,以确保不包含您提到的《世界历史文库:伊拉克史》的相关信息。 --- 遥远的星辰与古老的文明:从欧亚大陆的边缘到全球秩序的重塑 一部跨越数千年、横贯东西方的宏大历史叙事 图书介绍: 本书并非聚焦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古老土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袤的欧亚大陆腹地,探讨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格局的、常常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关键文明与转折点。我们深入探究了从冰河时代末期人类的迁徙浪潮开始,到现代全球化进程中权力核心的转移,试图勾勒出一幅宏大、多中心的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欧亚的黎明——草原上的回响与农耕文明的兴衰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拉回至公元前数千年,我们不再关注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而是将焦点放在东欧大草原与中亚干旱地带。这里是马匹被驯化、轮子开始滚动的温床,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与文化交流的通道。 我们将详尽考察印欧语系民族的扩散,他们如何借助游牧技术,冲击并重塑了从印度次大陆到西欧的早期社会结构。这部分内容着重于气候变化对游牧民族生存策略的影响,以及这些游牧群体如何与定居文明(如早期的中国王朝和地中海文明)进行冲突、融合与贸易,从而催生了人类最早的跨区域交流网络。 随后,我们将审视早期农业文明的“孤岛效应”。在远离两河流域的区域,例如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文明的早期形态,以及安第斯山脉中前印加文化的萌芽。我们比较了这些文明在缺乏外部广泛接触的情况下,如何独立发展出复杂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技术体系。重点在于分析其水利工程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等级固化路径。 第二部分:帝国的兴衰与精神世界的构建 历史的洪流进入铁器时代,强大的帝国开始在世界各地的关键地理节点上崛起。本书将重点分析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理结构,而非其东部的邻居。阿契美尼德如何通过高效的道路系统(御道)、行省制度和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首次实现了对如此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我们详细解剖了其“王中之王”的合法性构建,以及其官僚体系对后世(包括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东方,我们将深入探讨秦汉帝国体系的建立与巩固。不同于对外部冲突的简单描述,本书着重于分析汉代“外朝”与“内朝”的权力制衡、儒家思想如何被官方化并内化为国家治理的底层逻辑,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与中亚的经济关系和文化构成。 与此同时,本书并未忽视在这些大帝国阴影下崛起的精神革命。我们将考察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如何从城邦的民主实践中脱胎而出,聚焦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及其在地中海世界的知识传播中的作用。在印度次大陆,我们会详细分析佛教在阿育王治下的传播,以及其教义如何在印度本土经历本土化,并最终向东传播,成为影响东亚文明的重要力量。这些精神体系的构建,为后世帝国的统治提供了超越武力的合法性基础。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转型——权力分散与跨区域交流的深化 中世纪并非一个“黑暗”的时代,而是一个权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本书将目光投向拜占庭帝国的韧性与传承,考察其如何在罗马法律、希腊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三角支撑下,在东西方冲突的夹缝中维持了千年的辉煌。我们分析了其“查士丁尼法典”的系统性,以及其在抵御斯拉夫民族扩张中的战略地位。 在欧洲西部,本书着重描述法兰克王国的兴起与查理曼帝国的短暂统一,分析封建制度如何在罗马崩溃后的权力真空地带逐步形成。我们强调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如何标志着知识生产中心从修道院向世俗教育机构的转移,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播下了种子。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书将详细描述伊斯兰世界在黄金时代的辉煌成就。不同于侧重于战争的叙述,我们聚焦于巴格达的“智慧宫”如何系统性地翻译和保存了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典籍。我们将探讨代数学、光学和医学等领域在伊斯兰学者手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这些知识如何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重新输入到欧洲,引发了西方的学术复兴。 第四部分:全球交汇与现代性的奠基 地理大发现是历史的巨大转折点。本书将重点分析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如何开启了真正的全球化进程。我们详细考察了大西洋三角贸易体系的运作机制,不仅是奴隶的贩运,更重要的是美洲作物的全球扩散(如玉米、马铃薯、烟草)如何彻底改变了旧大陆的农业结构、人口增长乃至社会阶层。 我们将深入剖析科学革命的深层社会背景。这场革命并非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商业资本的积累以及印刷术的普及紧密相关的。牛顿、伽利略等人的发现,如何挑战了中世纪的宇宙观,并为启蒙思想提供了自然法则的范本。 最后,本书的结尾部分探讨了启蒙运动对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的思想如何在美洲和法国的大革命中被实践,以及这些革命如何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至今仍影响全球政治版图的核心原则。我们对比了美国革命的务实性与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性,分析了它们对19世纪民族主义兴起的不同贡献。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去中心化、多维度的世界历史视角。它强调地理环境、气候变化、技术扩散以及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复杂互动,如何共同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引导读者超越单一文明的叙事框架,理解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在广阔的欧亚大陆上不断探索、冲突、合作与学习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中央的图案既有古典的韵味,又透露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厚重感。拿到手上的时候,就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号适中,行距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留意了插图和地图的印刷质量,线条清晰,色彩还原度高,对于理解复杂的历史地理概念大有裨益。很多历史书籍在这一点上常常敷衍了事,但“世界历史文库”这套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和对历史文化传播的严肃态度。特别是那些关键历史事件发生地的复原图,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来讲,这本书的制作水准完全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让人爱不释手,愿意反复翻阅。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运用和论证深度,让我对许多既有历史观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挑战。它并非一味地推崇主流叙事,而是相当大胆地引入了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和不同的学派观点,并且对一些历史上的“定论”提出了审慎的质疑。尤其在描述一些中世纪的关键转折点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因于单一的政治或军事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深层次的矛盾与互动。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文化交流的描绘,如何在中亚的丝路上,不同的文明因素相互碰撞、融合,塑造出独特的文化景观。这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微观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批判性思维。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文明的起源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在叙事手法上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它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用一种近乎于文学叙事的笔法,将一个个遥远时代的场景生动地描摹出来。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牵引着我们的思绪,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第一批城邦的萌芽讲起,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早期法律的形成、文字的诞生以及宗教信仰的演变。读到关于泥板文书解读的部分时,那种震撼是无以言表的,仿佛能直接听到数千年前苏美尔人的日常对话。它成功地将那些冰冷的考古发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使得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权力斗争变得易于理解。这种处理方式非常吸引我这种非专业历史爱好者,它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大众阅读的流畅度和趣味性,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刻画,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关怀。它没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地工具化,仅仅作为推动历史进程的符号,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的个人挣扎、道德困境和情感世界。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还是那些在历史舞台边缘默默无闻的学者、工匠,作者都试图从他们的个体经验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种聚焦于“人”的角度,使得冰冷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我从中读出了一种超越时间局限的共鸣,理解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在面对相似的人性考验时,所展现出的复杂与光辉。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像是一次深刻的人性探索之旅,让人深受启发。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控制得非常出色,张弛有度,绝无拖沓之感。在描绘重大的战争或王朝更迭时,笔触变得急促有力,仿佛能感受到历史洪流的不可抗拒性;而在讲述日常的社会生活、艺术审美或哲学思辨时,文字又变得舒缓而富有哲思,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沉思。这种叙事节奏的切换非常自然,完全符合阅读心理学的原理。例如,在叙述一个长达数百年的相对和平时期后,作者会巧妙地埋下一些社会问题的伏笔,让读者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暗流涌动,直到最终高潮爆发,整个阅读体验犹如欣赏一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潮迭起,收放自如,让人一口气读完后意犹未尽,需要时间消化其中的信息量。

评分

伊拉克对本国石油资源进行国有化,西方石油公司基本上退出了对伊拉克的石油资源的控制与开发。伊拉克在此后积极参与“制造”了阿拉伯国家“石油武器”,多次通过对石油的限产、提价和禁运企图实现政治目的。直至2002年还通过停止石油出口一个月声援巴勒斯坦人反对以色列的斗争。此次美国“倒萨”战争的胜利无疑使伊拉克的石油资源重新回到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控制之下。掌握伊拉克的石油权必将对控制整个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甚至对OPEC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也将产生重要抑制作用。

评分

壬子,以成都王颖为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镇邺。河间王颙遣将军吕朗屯洛阳。冬十月丙子,诏曰“得豫州刺史刘乔檄,称颍川太守刘舆迫胁骠骑将军虓,距逆诏令,造构凶逆,擅劫郡县,合聚兵众,擅用苟晞为兖州,断截王命。镇南大将军、荆州刺史刘弘,平南将军、彭城王释等,其各勒所统,径会许昌,与乔并力。今遣右将军张方为大都督,统精卒十万,建武将军吕朗、广武将军骞貙、建威将军刁默等为军前锋,共会许昌,除舆兄弟”丁丑,使前车骑将军石超、北中郎将王阐讨舆等。赤气见于北方,东西竟天。有星孛于北斗。平昌公模遣将军宋胄等屯河桥。十一月,立节将军周权诈被檄,自称平西将军,复皇后羊氏。洛阳令何乔攻权,杀之,复废皇后。十二月,吕朗等东屯荥阳,成都王颖进据洛阳,张方、刘弘等并桉兵不能御。范阳王虓济自官渡,拔荥阳,斩石超,袭许昌,破刘乔于萧,乔奔南阳。右将军陈敏举兵反,自号楚公,矫称被中诏,从沔汉奉迎天子。逐扬州刺史刘机、丹杨太守王旷。遣弟恢南略江州,刺史应邈奔弋阳。

评分

z这个价格,真的值了!

评分

3、救赎之路功德无量。以往国产犯罪题材中主人公的形象都是比较高大全的,很没意思。《无人区》不是这样,至少在前半部分满足了“没有一个是好人”的说法,至于后半部分的转变有咋一看合理,却有个“电冰箱问题”,这个概念指的是当观众看电影的时候不会留意,但回到家中打开冰箱门就会想到电影有些没交代清楚的地方。《无人区》有这种问题,但故很紧,看电影时一气呵成,没有空间去琢磨,这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评分

在阿拉伯人征服的初期,这些民族依然能够回忆起他们悠久而光辉的传统,并为之感到自豪。大概在远至公元前3700年的时候,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就率先建立起永久性的城市中心,从而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章。在灌溉农业这个主要基础之上,城市很快就发展出最早的文字体系,以及用于调整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最早法典。苏美尔人时期,伊拉克南部涌现出许多类似的独立城市国家。大约公元前1700年时,闪族人中的一支阿摩利人成功地将这些城市国家统一为一个帝国,定都于巴比伦。在穆斯林征服之前,伊拉克目睹了诸多相继出现的帝国。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美索不达米亚各族人民在科学、艺术和社会经济交往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我们很难在这里一一列举。如此丰厚的遗产日后必将给后世伊斯兰文明的发展,烙上深刻的印迹。

评分

沙特阿拉伯在“9·11”事件后与美国的关系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美国担心自己与整个世界严重依赖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将是相当脆弱的,因此,控制伊拉克,对于摆脱严重依赖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应的主动权有极大的战略意义。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伍尔西( 此人被美国国防部推荐为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上担任重要角色)不久前对德国《明镜》杂志发表的谈话充分地反映了美国的这一战略意图。伍尔西说:“……但是这(指对伊战争)不仅仅关系到美国对石油的依赖,而且还关系到全世界对石油的依赖。从短期看,我们的最根本的薄弱之处在于沙特人有可能很快削减或提高石油的开采量……沙特人对油价的升降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注:[美]詹姆斯·伍尔西:《我们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伊拉克战争对美国从中东人手中抢过“石油武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了亲美的新伊拉克政权,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利比亚将失去决定世界石油价格的重要能力。美国如果能进一步遏制伊朗(这将是美国在这次“倒萨”战争后要解决的问题),世界石油将重新回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控制的时代,此次美国具有单独的控制权。这委内瑞拉的查韦斯被认为是拉美的第二个卡斯特罗,有着强烈的反美和平民主义的倾向,美国能控制世界石油市场,至少查韦斯政权的作用将被进一步削弱;而俄罗斯尽管与美国拉近了关系,但美国如能在石油上有效地制约俄罗斯,对今后迫使俄在重要国际问题上支持美国将增加筹码。

评分

印刷质量很差,多页出现透页现象

评分

萨珊波斯统治的最后岁月

评分

在阿拉伯人征服的初期,这些民族依然能够回忆起他们悠久而光辉的传统,并为之感到自豪。大概在远至公元前3700年的时候,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就率先建立起永久性的城市中心,从而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章。在灌溉农业这个主要基础之上,城市很快就发展出最早的文字体系,以及用于调整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最早法典。苏美尔人时期,伊拉克南部涌现出许多类似的独立城市国家。大约公元前1700年时,闪族人中的一支阿摩利人成功地将这些城市国家统一为一个帝国,定都于巴比伦。在穆斯林征服之前,伊拉克目睹了诸多相继出现的帝国。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美索不达米亚各族人民在科学、艺术和社会经济交往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我们很难在这里一一列举。如此丰厚的遗产日后必将给后世伊斯兰文明的发展,烙上深刻的印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