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一部关于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
★为您讲述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一部轻松好读、引人入胜、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中华史诗。
★迄今为止唯独一部从全球视角为中华文明立传的经典巨著。
★易中天将历史聚焦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选择的关键拐点。
★翻开本书,您将清晰地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魂,知道中华文化的根在哪里、魂在哪里。
★特别赠送《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和中华的位置》,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和中华的位置》:引发学术界高度重视,热议不断,多位学界专家鼎力支持。南方人物周刊评论到:东西方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部中国人,《文明的意志和中华的位置》开宗明义,试图用中外文明史的梳理和比较,突围难住中国人百余年的这个命题。以此为主题的北京大学演讲深受北大、清华学子欢迎,全场座无虚席,多次掌声雷动。
海报: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凤鸣岐山,武王伐纣。以弱胜强,一战而胜。居安思危的周公们,凭着天才的政治智慧,以四大制度安天下。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立秩序,以乐致和谐。他们并不知道,此后三千多年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和气质已经奠定。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和您一起了解周公如何奠定了我们三千年政治伦理和文化基因。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是什么在引导着我们的步伐,又是什么在顽强地支持和维系着中华这古老的文明?文明有意志,决定了未来全球的天下大势与何去何从,以及谁将是“带头大哥”。中国人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看清世界格局,找到中华的位置。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易中天极具影响力和价值的作品,让你更透彻理解《易中天中华史》,是打开我们的命运和选择之门较好的钥匙。
易中天,当今中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明星学者、公共知识分子。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已出版作品:《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文集》(1-16卷)。
胜利者的惊悚
据说,殷纣王是自焚而死的。
据说而已,并无证据。
没人知道他当时怎么想,也没人解释周武王为什么能在一片火海和焦土中找到纣王的尸身,并把他的脑袋割下来。这就正如没人知道埃及女王克娄帕特拉在跟屋大维打得不分上下时,为什么会突然撤出自己的舰队,抛下情郎安东尼,匆匆忙忙回到王宫自杀。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就像水里的鱼,即便流泪也没人在意,更不会留下痕迹。
我们只知道,周武王甚至来不及脱下战袍,就借用商人的宗庙向皇天上帝和列祖列宗秉告胜利,并宣布接手政权,以“中国”自居了。2
当然,真正的开国大典,还必须以更盛大更隆重的祭祀仪式在周的京城举行。那时,他们将在天帝的身边看见早已去世的先祖文王,看见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正以欣慰的眼光,慈爱地看着自己表现出色的子孙。
然而周公却是心头一紧。
周公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也是周文化和周制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在这样的仪式上,他诚惶诚恐是可能的,心存敬畏是可能的,庄严肃穆更是可能的,怎么会惊悚呢,莫非看见了什么?
正是。
他看见战败的殷商贵族,看见那些往日的人上人,正排着队伍毕恭毕敬地鱼贯而入。一股悲凉之情,在周公心底油然而生。也许还有酸楚。是啊!想当年,殷商的祭祀何等气派而奢华。上百头的牛羊,数不清的酒具,琳琅满目的珠宝,还有献祭的活人。作为附庸小国的周,不也得派出代表助祭,规行矩步地行礼如仪,甚至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大开杀戒吗?然而现在,这些衣冠楚楚仪表堂堂的殷商贵族,却只能充当助理,拜祭周人的祖先。
天,真是说变就变!据周公后来自己说,那一刻,他想了很多。他想,商的祖先,不也光荣伟大吗?商的子孙,不也万万千千吗?然而天命一旦改变,他们就成了这副德行。那么,我们周的子孙,会不会也有一天穿着别人的礼服,戴着别人的礼帽,跟在别人的后面,祭祀别人的祖宗?
完全可能。
周公清楚地记得,武王伐纣,出兵是在正月(子月),胜利是在二月(丑月),实际只用了三十多天。这实在太快了!如果他知道,后来全副现代化武装的美英联军,推翻萨达姆政权尚且用了五十六天,恐怕真会倒吸一口冷气。
高耸的楼台,为什么说倒就倒?铜铸的江山,为什么不堪一击?历史的悲剧,会不会再次重演?新生的政权,能不能长治久安?
周公忧心忡忡。
没错,皇天上帝的心思,谁也猜不透。他钟爱过夏,眷顾过商,现在又看好周,这可真是“天命无常”。看来,没有哪个民族是“天生的上帝选民”,也没有哪个君主是“铁定的天之骄子”。一切都会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
这就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必须以殷商的灭亡为教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居安思危。显然,在突如其来的胜利面前,周人没有骄傲得像得胜的公牛,反倒如同站在了薄冰之上深渊之前,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这是一种忧患意识。
是的,忧患。事后,周公在他创作的赞美诗《文王》中,曾这样告诫自己的族人和同盟——
殷的贵胄来到了周京,
天的心思可真没有一定。
请把殷商当作明镜,
想想怎样保住天命,
保住万邦的信任。
周人,为什么这样理智冷静?也许,因为他们是农业民族。
……
没人知道他当时怎么想,也没人解释周武王为什么能在一片火海和焦土中找到纣王的尸身,把他的脑袋割下来。这就正如没人知道埃及女王克娄帕特拉在跟屋大维打得不分上下时,为什么会突然撤出自己的舰队,抛下情郎安东尼,匆匆忙忙回到王宫自杀。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就像水里的鱼,即便流泪也没人在意,更不会留下痕迹。 我们只知道,周武王甚至来不及脱下战袍...
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叹服。它摆脱了学术著作的僵硬和面向大众普及读物的浮躁,达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语句凝练,信息量大,但又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尤其是那些描绘社会风貌或人物性格的段落,简直可以单独拎出来欣赏。措辞精准,用词考究,既有文言的典雅韵味,又不失现代汉语的流畅明快。这种高水准的文字驾驭能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让学习历史不再是一项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文字之美的过程。我甚至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或一句掷地有声的断言而反复咀嚼,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甚至有些颠覆性的历史观照角度。它没有满足于简单地复述“官方”的定论,而是敢于深入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声音和潜在的社会动力。作者的思辨性极强,他总能从看似寻常的史料中,提炼出深刻的社会学和哲学意涵。阅读时,我的思维也被不断地激活,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既有认知进行反刍和审视。这种“被挑战”的感觉非常宝贵,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框架去理解过去。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坦诚,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扎实而有力量,而不是一味的颂扬或批判。它展现的是历史的真实面貌——一个充满矛盾、动态演进的复杂系统。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智识上的探险和精神上的滋养。它成功地构建起一个宏大而又精细的历史图景,让读者在惊叹于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能反思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境遇。对于任何一个对我们文明源头和发展轨迹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既有学者的严谨,又有行者的广阔视野。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某些历史阶段的理解框架被重新搭建起来了,留下的不仅是知识的印记,更是一种对时间、对传承的深刻敬畏之心。它绝非一本可以草草翻阅的书,而是需要用心去品味、去对话的作品。
评分作者的叙事笔触极其老辣,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遥远、抽象的历史事件,描绘得如同昨日发生、触手可及一般。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单纯地接收信息,而是被强行拽入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之中,耳边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铿锵,感受到先贤们在困顿中挣扎的呼吸。这种叙事上的“代入感”是极难达成的,许多历史作品往往沦为枯燥的年代记,但在这里,每一个关键人物的抉择、每一次重大转折的酝酿,都被赋予了鲜活的情感和合理的动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史料的融会贯通,他能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又不失故事的张力。这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史实,变得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到天明。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封面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反射出一种低调而沉稳的光泽,让人一上手就感受到它厚重的分量感。拿到手里,那种微微粗粝的纸张触感,也别有韵味,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廊,触摸到了那些古老的文献。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其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即便是这样一部内容密度极高的历史著作,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迫。装帧上的用心,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这部作品应有的敬意。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巧妙运用,那些若隐若现的纹饰,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这初次接触的体验,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文字内容充满期待,毕竟,好的外衣往往预示着内涵的丰盈。
评分搞活动买的,挺划算的。
评分买来送人的,朋友很喜欢,推荐购买!
评分放在购物车里很久了,双11满200-100,果断入手,还没有看,但是相信还不错
评分好书一本,适合各种场合看
评分易中天写的都挺喜欢的
评分好,快,物流服务到位
评分挺不错的,非常满意。
评分收到了,不错吧,还没看。
评分一本一本的买来看,都快凑齐一整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