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长孺 著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史
  • 历史研究
  • 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学术专著
  • 历史文化
  • 魏晋南北朝
  • 史论
  • 历史人物
  • 断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83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66545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唐长孺文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7
字数:31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长孺先生(一九一一年七月四日-一九九四年十月十四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一九三一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于浙江南浔中学、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讲授中国史地、国文、政治制度等课程。一九四。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一九四二年春转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一九四四年受聘为迁至四川乐山之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一九四六年晋升为教授,此后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亦曾担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暨武汉分社副主委等职。他学识渊博,精通文、史,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籍整理、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等领域皆有卓越贡献,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二十世纪杰出的史学大家之一。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共收作者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论文13篇,文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及文化等问题详加论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
一 宗部的意义
二 宗部与山越的关系
三 孙吴的建国
四 孙吴的领兵制度
五 结论
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
西晋田制试释
一 曹魏屯田制度的意义及其破坏
二 占田与课田的解释
三 户调式中的田租问题
魏晋户调制及其演变
一 户调制的起源
二 户调与户赀的关系
三 南朝的布与调
四 南朝的折变
九品中正制度试释
一 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与曹魏政治
二 中正的职权、组织及品第
三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的配合
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
一 魏晋北境各族的内迁及其所受待遇
二 晋末各族「变乱」的经过
三 人口的掠夺和占有
四 固有封建势力之保存及其发展
五 后论
拓跋国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
一 拓跋国家的建立
二 草地上的牧人和授田制度下的农民
……
魏周府兵制度辨疑
清谈与清议
魏晋才性论的政治意义
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
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
魏晋杂胡考
跋语

前言/序言


《汉唐之间:社会、文化与制度的变迁》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充满剧变的转型时期——从汉代衰落至唐代鼎盛之间的漫长历程。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史叙述,更是一部深入剖析社会结构重塑、思想文化碰撞交融以及国家治理模式演变的宏大画卷。 本书的研究视野横跨东汉后期、三国鼎立、两晋玄学、十六国纷争乃至南北朝的对峙与融合,旨在通过多维度的考察,揭示这一“断裂与再生”时期深层的历史逻辑。我们试图超越传统的“黑暗时代”或“分裂混乱”的标签化描述,去理解在中央权威瓦解与重建的过程中,基层社会是如何应对冲击、文化基因是如何被重新编码,以及不同地域和族群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塑造出唐代强大帝国形态的基础。 --- 第一部分:王朝的黄昏与秩序的崩塌(汉末至西晋) 本部分着重分析东汉王朝晚期,统治合法性如何被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系统性地侵蚀,并最终导致权力格局的彻底重组。 1. 豪强地主与国家财政的失衡: 探讨东汉末年土地兼并的加速化,以及世家大族如何通过对地方武装和资源(如盐铁、漕运)的垄断,架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和军事动员能力。分析党锢之祸、宦官专权等事件背后的权力博弈,实则反映了传统官僚体系面对地方精英集团时的无力感。 2. 谶纬、疫病与社会心理危机: 考察黄巾起义等大规模农民运动的深层动因,不仅限于苛政,更在于社会对“天命”转移的集体焦虑。瘟疫的反复肆虐如何加剧了社会信任的瓦解,以及民间宗教和图谶思想的盛行,是如何为新的政治叙事提供了温床。 3. 三国鼎立:区域化治理的试验场: 曹魏、蜀汉、孙吴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由“普世帝国”向“区域性政权”的暂时回归。本章细致比对三国在屯田制度、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雏形)和文化政策上的差异,探讨它们各自如何解决“如何治理一个失去中央集权体系”的难题。尤其关注曹魏政权对汉代制度的继承与改造,这为后来的晋朝奠定了基调。 4. 西晋的短暂统一与制度的脆弱性: 晋朝的建立被视为汉制“复兴”的尝试,但本章强调其制度的内在缺陷。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如何加剧了门阀士族的固化与垄断,导致寒门上升通道的阻塞。对“竹林七贤”等士人群体的分析,揭示了精英阶层在政治失意后,转向玄学与清谈,对现实政治责任的逃避,这为西晋最终的崩溃埋下了文化和政治上的伏笔。 --- 第二部分:族群的迁徙与文化的熔炉(两晋至南北朝初期) 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是“胡汉交融”的复杂进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与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 1. “五胡乱华”的社会学解读: 拒绝将此阶段简单视为蛮族入侵。本章分析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群内迁的历史背景、他们与汉人地主之间的利益冲突点,以及“永嘉之乱”后人口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经济和文化带来的结构性影响。 2. 北方政权的汉化与非汉化张力: 探讨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策略上的分化。例如,前秦的苻坚推行相对开明的融合政策,与后赵等以军事高压为主的政权形成对比。重点分析鲜卑拓跋氏如何通过“汉化”改革,尤其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试图建立一个能够长期统治汉地民众的、有效的官僚机器。 3. 南渡士族的生存策略与文化坚守: 深入研究南迁的士族阶层,他们如何重塑江南社会的政治生态,例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在东晋政权中的核心地位。他们对汉代儒家传统的维护,以及在文学艺术(如山水诗的兴起)和玄学思想上的独特发展,构成了南方文化的主体。 4. 军事技术的革新与边防体系的演变: 考察在长期战乱中,骑兵战术、堡垒防御工事以及军屯制度的演变,这些军事上的适应性变化是维持政权存续的关键要素。 --- 第三部分:思想的竞技场与制度的再塑造(南北朝中后期) 本部分着眼于隋唐帝国制度的两个关键奠基点:思想体系的整合与国家机构的重构。 1. 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与国家权力: 佛教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从“外来宗教”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飞跃。本书详细分析了北魏太武帝灭佛、后秦的尊崇以及梁武帝对佛教的推崇。重点考察佛教寺院在经济上(土地、信徒、手工业)的影响力,以及寺庙如何成为地方社会权力网络的一部分。同时,探讨禅宗等中国化宗派的形成,标志着思想的深度本土化。 2. 玄学、儒学与法家的交锋: 在政治哲学层面,玄学(清谈)的局限性日益显现,而重建稳定秩序的需要,使得儒学(尤其是政治伦理层面的重建)和法家(尤其是对国家财政和律令的强调)重新获得重视。分析南北朝时期士人如何试图调和“王佐之才”的玄学修养与“治国安邦”的实用主义需求。 3. 府兵制的萌芽与国家对人力的控制: 北魏至北齐、北周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北方游牧传统与汉地耕织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本章探讨了这些制度如何试图解决地方豪强对农民的兼并问题,重建一个由国家直接控制兵源和税源的结构,这是唐代强大国力的制度保障。 4. 隋唐帝国的前夜:北周的军事遗产: 对北周宇文氏政权的特殊性进行考察,尤其关注其军事体制(如“六官制”的尝试)和对关陇集团的形成。本书认为,隋唐的统一,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北周在军事组织和政权整合方面的经验,而非仅仅是南方的富庶。 --- 结论:走向帝国的闭环 本书最后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后世的深远遗产: 士族的消亡与官僚体系的再生: 门阀制度在与皇权和新兴阶层的对抗中最终瓦解,为唐代更开放的科举制度铺平了道路。 文化地域性的克服: 持续的民族大迁徙与文化交流,最终打破了汉文化长期以来以黄河中原为中心的单一格局,形成了多元、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为唐代文化的高度自信奠定了基础。 中央集权的制度重塑: 历经数百年的探索与失败,新的国家调控机制(如均田、租庸调制、律令制度的成熟)得以构建,为隋唐盛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骨架。 《汉唐之间:社会、文化与制度的变迁》力求以扎实的文献考据为基础,结合社会史、思想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历史上最复杂、也最具创造力的转型时期的全新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特别是关于“门阀制度的固化与瓦解”的论述部分,可以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效果。作者并没有采用简单的线性时间叙事,而是将这一主题拆解为“人才选拔的制度化”、“婚姻网络的构建”和“社会流动性的衰竭”三个子课题,分别进行深入剖析。在论述人才选拔时,书中对九品中正制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其如何从初期的公正性逐渐滑向世袭化的过程,描述得淋漓尽致,那种制度设计初衷与实际运行结果之间的巨大反差,读来令人扼腕。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分析门阀势力对政治局面的影响时,引用了大量出土的墓志铭和地方志中的片段信息,这使得抽象的社会结构分析变得具体可感。比如,通过对某些家族联姻网络图谱的重构,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到权力是如何在少数精英阶层中循环流动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政治史叙事,与微观的社会史证据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门阀”这个概念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冷冰冰的标签,而是有血有肉、影响了千家万户命运的真实存在。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考据深度,无疑是顶尖水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其中一篇关于“玄学与清谈之风”的章节里。作者并非泛泛而谈地描绘竹林名士的潇洒放浪,而是深入挖掘了玄学思想作为一种“避世哲学”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他细致地比对了《世说新语》中的逸事与正史记载的史料,并结合当时官方意识形态的僵化,论证了清谈是如何成为士人阶层维护自我精神独立和政治身份的一种隐秘抵抗方式。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竹林七贤”中不同人物思想光谱的细微区分。例如,嵇康的直言不讳与阮籍的曲笔含蓄,在书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动因,而非笼统地归为一类。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精准捕捉,使得原本有些“脸谱化”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拿出地图和一些辅助读物进行交叉印证,这充分说明了作者的论点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的,绝非空中楼阁。

评分

对于任何试图理解中国文化转型期的学者或爱好者而言,这本书后半部分对于“佛教与儒学的再整合”的探讨,绝对是金玉良言。作者在这部分展现了极高的思辨能力,他没有陷入到“谁优于谁”的传统争论中去,而是着重分析了魏晋南北朝特殊的“文化兼容性”是如何促成这种历史性对话的。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玄学思想如何为佛教的中国化提供了现成的哲学工具,使得禅宗等后来的发展有了理论上的铺垫。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王导”这类将儒家伦理与玄学、佛教兼容并蓄的“全能型”政治家形象的刻画,这体现了那个时代对综合素养的极高要求。作者的语言在此处变得更为凝练,充满了洞见,读起来节奏感极强,仿佛作者在向你阐述一个已经被历史反复验证的真理。读完这一段,我立刻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深层的底色和结构,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被敲定下来的,这本书为我们理解文化基因的演变提供了一把精妙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学者风范。初次翻阅时,我主要是被它的引言部分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脉络进行了宏观的梳理,这种提纲挈领的做法非常有助于读者建立起对这段复杂历史的基础认知框架。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比如“八王之乱”的前因后果,以及士族门阀制度的早期萌芽,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很少使用那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便对于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也能很快进入状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审慎,没有过度渲染戏剧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制度变迁和社会结构的深层原因上。比如,关于永嘉之乱后江南士族的崛起,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北方的衰亡,而是细致地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曹魏时期已经积累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这种多维度考量的视角,使得整个叙述显得更为立体和有说服力。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高处,对那段波诡云谲的时代有了更具全局性的把握,这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坦率地说,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对探讨地方割据政权(如前秦、后凉等)的学术著作总会心生畏惧,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而索然无味,要么信息量过载让人抓不住重点。然而,这本书在处理十六国时期的内容时,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喜的叙事节奏感。它没有陷入到简单的“谁灭了谁”的流水账叙事,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民族融合与文化重塑这一核心命题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个案研究的方法,比如对氐族领袖的汉化过程,以及佛教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的传播轨迹,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前秦的速亡”的论述,作者非常精炼地指出了其内部结构性矛盾——过度依赖个人魅力而缺乏稳固的制度支撑,这与后来的隋唐帝国有着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分析,不仅深化了读者对十六国历史的理解,也为理解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张力提供了极佳的视角。读罢这部分,我不再觉得十六国是那段晦暗不明的“黑暗时代”,而是一片充满活力与挣扎的试验田。

评分

唐先生大才,要细读精研

评分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评分

期合作。亚当斯写了Monty Python的飞行马戏团中的一些小品和巨蟒和圣杯中的一个小品。亚当斯也在Monty Python的一些节目中出现过。1977年亚当斯的一些广播小品被发表。

评分

学习下魏晋南北朝史,很有帮助。

评分

唐先生的书没得说的!值得研究和收藏

评分

名家名著,名不虚传,启发甚多!

评分

想必对魏晋时期的生产,宗教,人文,以及当时的政治结构都能有很大了解。

评分

初秋的辽沈大地,天高气爽,一派生机。习近平在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和省长陈政高陪同下,来到大连、沈阳等地,深入了解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发展情况。

评分

趁价格便宜就一起入了一整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