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张光直作品系列:古代中国考古学》英文本由耶鲁大学出版社1963年初版,中译本所据的1986年第四版是该书最大的一次修订,焕然一新,由以前对中国文明起源的单线说转变为区系类型的多元理解。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自序
卷首语
序言
一 传统的编史工作及文物的收藏
二 近现代考古学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的基础
一 更新世时期的中国
二 更新世早期的人类
三 更新世中期:直立人与旧石器时代早期
四 更新世晚期:智人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五 早期智人和旧石器时代中期
六 晚期智人与旧石器时代晚期
第二章 早期的农人
一 全新世早期环境
二 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
三 华北裴李岗及其相关文化
四 华南的早期绳纹陶文化
第三章 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
一 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
二 山东和江苏的大汶口文化
三 辽河流域及东北南部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四章 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
一 马家浜类型
二 崧泽类型
三 南京地区发现的与马家浜和崧泽类型并行的文化类型
四 杭州湾南的河姆渡文化
五 长江中游盆地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六 大坌坑及相关的东南沿海文化
七 西南
第五章 中国文明相互作用的范围与基础
一 山东龙山文化
二 良渚文化
三 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
四 齐家文化
五 青龙泉三期文化
六 东南沿海地区文化
第六章 最早的文明:夏、商、周三代
一 文献资料上所载的以及传说中的早期历史
二 二里头文化及其对夏王朝的探讨
三 商文明的开端
四 周文明的开端
五 “三代”的兴起及其共同特征
第七章 “三代”以外的最早文明
一 公元前2000年代的山东和苏北
二 冀北和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三 甘肃的辛店、寺洼和沙井文化
四 长江下游的几何印纹陶文化
五 长江中游盆地文明的兴起
结语
跋
译后记
中文版跋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的基础
有证据表明,人类的存在至今仍局限于更新世时期,这是地质年代中离我们最近而又最短暂的一个时期,大约始于二三百万年前。到该时期末,距今大约12000年前,人类开始用栽培植物的方法获得粮食并开始驯养动物,从而在人类进化史上开创了一个文化发展的新时代。在此之前的整个文化发展阶段,通常被称作旧石器时代。正如我们目前所知晓的,农业村庄的出现便使得“中国”文化传统在考古遗存中体现出来了。不过其基础孕育于更新世,中国境内那个时期的人口和文化是世界范围内的大事之一。
人们所说的中国境内更新世旧石器文化这一概念是20世纪才出现的新概念。根据传统的中国历史所据以建立的传说,原始时代的世界由一长串贤明的王统治着,有三皇、五帝。这个序列延续着,从最初的历史时期到公元前2000年,其中包括三代时期——夏、商、周。这些古代圣哲统治时期的累积年代的确将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史开端置于更新世时期。然而,在科学的更新世考古学中,人类及其文化遗存必须出自更新世地层中才能据以为信,在中国直到1920年才从可信的更新世地层中出土了古代文化遗存。那一年在陇东庆阳的更新世地层中最先出土了旧石器时代遗存,其发现者是法国的桑志华和德日进。不久,接踵而至的便是中国地质调查所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举世闻名的古人类化石遗存。通过近65年的调查(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近36年来的工作),如今已有一百余处旧石器地点见于报道,其年代范围贯穿于整个更新世的较晚阶段。为了展示这些遗存的特性并了解经历了漫长时光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的变化,首先,我们必须描述中国在更新世的地质和生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深刻变化的经过,以使古人类及有关文化能被置于适当的生态学和年代学范畴中。
一更新世时期的中国
更新世时期是自地球形成以来离我们最近而又最短的地质新纪元,其问以人类的出现和发展为特征,更新世由于地壳运动导致一系列相关联的地壳隆起,形成巨大反差的周期性气候巨变,海陆变迁及由此引发的侵蚀和沉积循环,动植物群为适应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发展演化。以上所提及的仅仅是最突出的变化,由于有了关于此类变化及其变化过程的证据,使得我们有可能描述出更新世各时期的特征并将其联系起来。于是,其结论便可用作一个时代的标尺,以作出对该时期历史的一般结论并对发现于各地点的遗存组合进行断代。
……
前言/序言
我们在研究中国早期人类历史时,必须牢记中国大陆现在的面积大约为3705400平方英里,这与整个欧洲(4100000平方英里)以及美国的面积(3615000平方英里)差不多。从西南部的热带雨林到东北的亚寒带针叶林;从辽阔的青藏高原到东南部河网密布的丘陵地区;从西部的干旱地区到黄河下游的温带平原,中国大陆在地形、气候和植被方面都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在这些地理环境迥然有异的大多数区域内,人们细密地探寻着人类进化发展的踪迹。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在不同的地区,人们适应着各自独特的生态环境而生活。
关于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直是人们居住环境的一条重要界线,进而再考虑黄河流域在中国早期文化历史上特有的重要性。中国北方自身应一分为二,如此一来,在本书中将划分出三条主要的生态带:黄河流域、南方落叶林地区以及北方的森林草原地区。
中国地形以山脉丘陵为主,而在史前时代则可能大多为森林树木所覆盖。因此,史前居民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大大小小的河流附近,而且多数大河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与我们研究相关的那些大河流域一般不穿过不同的植被带,由此它们可成为划分文化及地理圈的基础(图1)。
黄河流域:该区域包括黄河及其支流所流经的地区,还包括长江少数支流的上游以及河北平原上的几条单独的小河。黄河流域的地形大体上被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地区:西边的黄土高原、东边的冲积平原以及沿海的山东半岛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处于温带,夏天温暖,冬天寒冷,年降水量均匀。尽管其中部分地区的树木如今已被砍伐殆尽以致一些地方变成了半干旱地区,但从总体上看,黄河流域的植被特征是混杂的落叶针叶林。
南方落叶林带:黄河流域与南方落叶林带之间的中段分界线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即位于33。纬线附近,西段以秦岭为界,而东段则以淮河为界。这条南北之间的分界线在气候、自然植被、土壤及农作物方面皆有明显的反映,详见表一。
中国南方的大小水系构成了一张巨大的水网。这些水系包括长江、淮河和珠江水系以及几支地处西南和东南沿海的小水系。根据地形,中国南方被划分为三个主要区域:丘陵地区——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属于该种地形,除淮河之外,上述各水系也都处于丘陵地带;长江上游及其几条支流所流经的四川盆地;长江下游及淮河所流经的江淮平原。中国南方有两个主要湖区:其中一个主要由古代云梦之泽和彭蠡之泽的残余所形成,该湖区地处长江中游的丘陵地带,以洞庭湖(湖北)和鄱阳湖(江西)为主;另一个湖区则位于长江下游及淮河平原。
……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古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景观研究》的图书简介,该书聚焦于先秦至汉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区域文化的互动以及物质遗存所揭示的文化面貌。 --- 图书简介:《古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景观研究》 导论:重构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脉络 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断代史框架,深入探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00年间,古代中国社会结构、技术应用与物质文化景观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我们不再将古代中国视为一个单一的、均匀发展的实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不同地理区域、社会阶层和文化群落构成的动态系统。全书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和环境人类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力图在宏观的政治经济变迁背景下,捕捉社会生活与空间认知的细微变化。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变迁”与“景观”的互动关系。社会变迁不仅是精英阶层政治权力的更迭,更是普通民众在生产、居住、祭祀等日常活动中物质实践的累积。文化景观,即人类活动在特定环境中留下的可识别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印记,成为我们理解这些变迁的关键载体。我们着重考察的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如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转型期、春秋战国的分裂与整合时期、秦汉帝国的统一与重塑时期),社会力量如何塑造和重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部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周的区域文化整合与早期国家形成 本部分着眼于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关键窗口期。我们通过对长江中游石峁文化、黄河下游龙山文化晚期以及二里头遗址群的对比研究,探讨了早期权力中心如何通过控制关键资源(如玉石、盐、铜料)和组织大型公共工程(如早期城墙、水利系统)来确立其社会优势地位。 第一章:资源控制与权力萌芽:技术扩散与区域互动网络。 重点分析了制陶技术、磨制石器与冶金术的区域性差异及其传播路径。我们考察了如良渚文化玉器的高端生产中心与其周边聚落的依附关系,揭示了早期社会分层并非完全依赖于武力征服,而是在复杂的经济互补性中逐步形成的。石峁遗址的城墙技术与黄河上游的特定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被视为早期军事与工程技术的区域性试验。 第二章:早期聚落的社会空间布局研究。 选取了河南、山西、陕西三地代表性聚落遗址,剖析其内部空间结构。从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到礼仪性建筑区(如大型墓葬与祭祀场所)的布局模式,揭示了早期社会对“中心”概念的构建。我们特别关注不同类型墓葬中随葬品(如陶器、兵器、工具)的组合差异,用以量化社会地位的固化程度。周代分封制的形成,被置于更早的血缘与地缘网络重组的脉络中进行审视。 第二部分:春秋战国:技术革新、人口流动与文化边界的模糊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经历剧烈重塑的阶段。技术(尤其是铁器和车马技术的普及)的进步,加速了传统社会秩序的瓦解,同时也为新的政治实体提供了动员资源的强大能力。 第三章:铁器革命与农业景观的重塑。 本书不再仅仅关注铁制农具的生产与使用,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环境变迁中。铁制工具使得大规模的林地开垦和水利灌溉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不同地域的农业产出能力。我们对比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在铁器应用初期的土地利用模式差异,分析了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各国的人口承载力与战略资源储备。 第四章:战国诸侯国的文化构建与身份认同。 在政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各国通过修建防御工事(如长城体系的早期形态)、统一尺度与文字、以及对祖先神话的重新诠释,来构建自身的合法性和区别于他者的身份。我们通过对战国墓葬中“异地风格”器物的考察,探讨了精英阶层在文化消费上如何通过跨区域交流来彰显其地位,以及这种消费如何反过来刺激了区域性手工业的发展与文化风格的混合。 第三部分:秦汉帝国:大一统下的物质文化整合与区域差异的持续性 秦汉帝国的建立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国家对广阔疆域的首次有效整合。本部分聚焦于这种整合是如何通过物质手段(如道路、度量衡、货币)实现的,以及在帝国的高压统一政策下,地方文化景观如何被压制或以隐蔽的方式持续存在。 第五章:帝国的物质基础设施与文化渗透。 详细分析了秦汉驰道系统的修建对人员、物资和信息流动的影响。我们考察了郡县制下,地方行政中心(县城、里)的规划如何模仿都城长安/洛阳的布局模式,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空间规训。同时,我们也研究了标准化陶器和五铢钱在广阔地域内的普及率,以此作为帝国经济控制力的量化指标。 第六章:汉代墓葬艺术中的信仰变迁与地方传承。 汉代墓葬壁画与画像石是理解汉代社会观念的重要窗口。本书着重于对比不同地域(如巴蜀、山东、江汉平原)画像石的主题、风格与叙事逻辑的差异。我们探讨了如“升仙”主题的流行,并非简单的帝国官方意识形态输出,而是地方性萨满传统与新儒家宇宙观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融合产物。在统一的表象下,地方豪强家族对墓葬空间和陪葬品组合的自主选择,揭示了帝国权力与地方社会惯性之间的张力。 结语:景观中的历史回响 古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并非线性的进步,而是在技术、环境和政治力量的共同驱动下,不断地进行适应、重组与抗争的过程。本书通过对物质遗存的细致解读,力图揭示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背后的、由无数地方实践构成的复杂景观。这些景观,构成了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深层结构与文化活力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