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自编集:木片集

周作人自编集:木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作人 著,止庵 编
图书标签:
  • 周作人
  • 散文
  • 杂文
  • 文学
  • 文化
  • 随笔
  • 木片集
  • 近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
ISBN:97875302131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67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周作人自编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页数:1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周作人生前亲自编定,学者止庵穷数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补从未出版作品,为市场上全面的周氏文集。

内容简介

  

《周作人自编集:木片集》为周作人后期散文的代表。题材上延续之前怀人忆旧、名物风俗、草木虫鱼等主题,忆《语丝》成立因缘,蔡孑民、钱玄同等老友故事,谈希腊神话、南北点心,分析农历与渔历、避讳改姓,甚至蝙蝠和猫头鹰、乌鸦和鹦鹉这样的题目也能惬意谈来。但不再作长篇大论,也减少了对古文的大段抄引,仅以短章,娓娓道来,简洁明快,时有谐谈。一如其在八十自寿诗中所言:“剧怜独脚思山父,幻作青毡羡野狸。对话有时装鬼脸,谐谈犹喜撒胡荽。”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等。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论文《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诗《小河》等均为新文学运动振聋发聩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在外国文学艺术的翻译介绍方面,尤其钟情希腊日本文学,贡献巨大。著有自编集《艺术与生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三十多种,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

精彩书评

  

  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一。
  ——鲁迅


  大陆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胡适


  周作人先生的读书笔记不可及,有其淹博的学识,就没有他那通达的见地,而胸中通达的,又缺少学识;两者难得如周先生那样兼全的。
  ——朱自清


  周先生读书,没有半点冬烘气,懂得体会得,如故交相叙,一句是一句,两句是两句,切切实实地说一番。
  ——曹聚仁

目录

小引
复辟避难的回忆
语丝的回忆
蔡孑民
钱玄同
刘半农
爱罗先珂
诗人黄公度
读古诗学文言
唐诗三百首
唐诗易解
杜少陵与儿女
希腊神话
关于目连戏
喜剧的价值
钟馗送妹
农历与渔历
冬至九九歌
墟集与庙会
拂子和麈尾
笔与筷子
牙刷的起源
澡豆与香皂
踏桨船
泥孩儿
不倒翁
糯米食
茶汤
南北的点心
桃子
蝙蝠和猫头鹰
麟凤龟龙
乌鸦与鹦鹉

扬子鳄
人熊
猩猩的故事
犀牛
关于河马
大虫及其他
狼的故事
孙仲容论动物
避讳改姓
夸父追日
无鬼论
两个书家
题画
兰亭旧址
塞浦路斯






精彩书摘

复辟避难的回忆
世人常说,老年人喜欢回忆旧事,既然大家多是这么说,当然有一定的真实性。可是在我个人说来,却未必真是如此。我回顾过去的六十多年,正是中国多灾多难的时节,单举出荦荦大者来说,前清甲申(一八八四)的中法之战,甲午(一八九四)的中日之战,接着是庚子(一九○○)的义和团事件,吃了帝国主义者很大的亏。国内的事有辛亥(一九一一)革命后的不安和洪宪帝制事件,北洋政府的争权,酿成张勋复辟以及一联串的皖直奉直之战,都是在北京一带发动的。这些事件都已过去了,现在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一样都没有碰到,这是很幸运的,我们只有羡慕他们,对于自己不愉快的经验毫无可以留恋的地方。不过从别方面来说,知道一点也并不是全无用处的,特别是对于没有经验过这些事情的青年们。我于一九一七年来到北京, 那洪宪的一幕已经过去,就我所知道的事情来说,只好从张勋的复辟说起了。
我于一九一七年即民国六年的四月来到北京,正是黎元洪当大总统,段祺瑞当国务总理,摩擦得很厉害的时候,各省的督军都同段是一气的,出来说话给他撑腰,由江苏的张勋和安徽的倪嗣冲为头,开了督军团会议,而且这班军阀逐渐由徐州来到天津,末了张勋终于带了他的辫子兵入驻北京了。本来我们坐火车路过徐州,看见车站上拖了辫子扛着枪的兵便觉得恐怖,现在却开到北京来了,就驻扎在天坛里。我那时是在北京大学附设的国史编纂处任事,有一天特地跑去找校长蔡孑民,问他对于时局的看法,他也不说好坏,只简单明了的回答,只要不复辟,他总是不走的。这话的预兆虽然不大好,但多少总给了我们一点安心。这记得是六月二十六日的事情。
七月一日是星期日,因为是夏天,鲁迅起来得相当的早,预备往琉璃厂去。给我们做事的会馆长班的儿子进来说道,外边都挂了龙旗了。这本来并不是意外的事,但听到了的时候大家感到满身的不愉快。当时日记上没有记得详细,但是有一节云:“晚饮酒大醉,吃醉鱼干,铭伯先生所送也。”这里可以看见烦闷的情形。鲁迅的有些教育界的朋友最初打算走避,有的想南下,有的想往天津,但是三四天里军阀中间发生分裂,段祺瑞在马厂誓师,看来复辟消灭只是时间问题,我们既然没有资力迁移,所以只好在北京坐等了。
段派李长泰的一师兵逐渐逼近北京,辫子兵并不接战,只向城里退,结果是集中在外城天坛和内城南河沿张勋的住宅附近一带。从六日起城内的人开始往来逃难,怕的不是巷战的波及,实在还是怕辫子兵的抢劫罢了。我们也于七日由会馆搬往东城,日记上记的很简单,略抄录数项如下:
“七日晴,上午有飞机掷弹于宫城。十二时同大哥移居崇文门内船板胡同新华饭店。”
“九日阴,夜店中人警备,云闻枪声。”
“十二日晴,晨四时半闻枪炮声,下午二时顷止,闻天坛诸处皆下,复辟之事凡十一日而了矣。晚同大哥至义兴局吃饭,以店中居奇也。”案义兴局系齐寿山君家所开的店铺,在东裱褙胡同。鲁迅日记第六册同日所记可供比较参考:
“十二日晴,晨四时半闻战声甚烈,午后二时许止,事平,但多谣言耳。觅食甚难,晚同王华祝,张仲苏及二弟住义兴局,觅齐寿山,得一餐。”至十四日,遂由新华饭店复搬回会馆来了。
那一天里枪炮声很是猛烈,足足放了十小时,但很奇怪的是,死伤却是意外的稀少,谣言传闻说都是朝天放的,死的若干人可能都是由于流弹。东安门三座门在未拆除之前,还留下一点战迹,在它的西面有些弹痕,乃是从南河沿的张公馆向着东南打过来的。烧残的张公馆首先毁去,东安门近年也已拆去,于是这复辟一役的遗迹就什么都已看不到了。
语丝的回忆
说起《语丝》,于今已经隔了三十多年的光阴,在中年的人听来,已有生疏之感,更不要说少年的朋友了。但是提及鲁迅与“正人君子”的斗争,却以这为根据地,所以一说它的历史,也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吧。
“五四”原是学生的爱国政治运动,由大学生开始,渐及中小学,末了影响及于工商界,要罢市罢工表示援助,这才算顺利成功,没有什么牺牲。这件事表面上是结束了,影响却是很广大,浸渗得很深,接着兴起了所谓新文化运动,这名称不算怎么不恰当,因为它在文化上表现出来,也得到不小的结果。这以前有《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差不多是孤军奋斗,到了五四以后才成为“接力战”的状态,气势便雄厚起来了。《语丝》乃是其中的一支队伍,可是要说它成立的缘因,却非得从《晨报副刊》讲起不可。
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的前后,有好些讲《语丝》的文章发表,就我所见到的来说,写得最好的要算章川岛,孙伏园,他们都是参与这刊物发刊的事的。《晨报》本来是研究系的政党机关报,但是五四时期也相当援助这个运动;孙伏园因罗家伦关系进了《国民公报》,后转入晨报社,主管第五版,登载些随感杂文,鲁迅也时常投稿,很有点新气象。孙伏园后来主编新增的副刊,益得发挥他的编辑手段,声价日增,鲁迅有名的《阿Q 正传》,就是在那上边上发表的。可是后来孙伏园被排斥去职,由陈源的友人徐志摩继任,于是《晨报副刊》全然改换了一副面目,差不多成为《现代评论》的日刊了。
孙伏园失了职业,于他固然很是困难,但不久由邵飘萍请去,担任《京报副刊》的编辑。可是以前在《晨报副刊》写文章的人终有点不平,计划自己来办一个小刊物,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查日记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四日项下云:“下午至东安市场开成北号楼上,同玄同,伏园,川岛,绍原,颉刚诸人,议出小周刊事,定名曰‘语丝’,大约十七日出版,晚八时散。”十一月十六日项下云:“下午至市场赴语丝社茶会,至晚饭后始散。”那一天是星期,可见后来《语丝》是改在星期出版了。同人中本来还有刘半农,林语堂,俞平伯等人,那一天不知何以不见。记得刊物的名字的来源,是从一本什么人的诗集中得来,这并不是原就有那一句话,乃随便用手指一个字,分两次指出,恰巧似懂非懂的还可以用。这一个故事,大概那天与会的人都还能记得。至于第一期上的发刊词,系大家叫我代拟,因为本来说不出一个什么一定的宗旨,所以只好说得那么笼统,但大体上也还是适合的。到后来和《现代评论》打架的时候,《语丝》举出两句口号来:“用自己的钱,说自己的话”,也还是同样的意思,不过针对《现代评论》的接受官方津贴,话里有刺罢了。
《语丝》的文章古今并谈,庄谐杂出,大旨总是反封建的,但是等到陈源等以“正人君子”的资格出现,在《现代评论》上大说其“闲话”,引起鲁迅的反击,《语丝》上这才真正生了气,所以回忆《语丝》这与“女师大事件”是有点分不开的,虽然后来在国民党所谓清党时期也很用了一点气力。陈源的文章说俏皮话的确有点工夫,就只可惜使用在斜路上,为了替代表封建势力的女校长说话,由俏皮而进于刻薄卑劣,实在够得上“叭儿狗”的称呼,但是如果不是鲁迅的这枝刚强有力的笔,实在也不容易打倒他。我自己就曾经吃过一个小亏。有一次陈源对有些人说,现今女学生都可以叫局。这句话由在场的张定璜传给了我们,在《语丝》上揭露了出来,陈源急了,在《现代评论》上逼我声明这话来源,本来是要据实声明,可是张定璜竭力央求,不得不中止了,答复说出自传闻,等于认错,给陈源逃过关了。张定璜与“正人君子”本来有交情,有一个时期我也由他的中介与“东吉祥”诸君打过交道,他又两面拉拢,鲁迅曾有一时和他合编过《国民新报》的副刊,也不免受了利用。上边所说的声明事件,川岛前后与闻,在张定璜不肯负责证明陈源的话的时候,川岛很是愤慨,那时语丝社在什刹海会贤堂聚会,他就要当场揭穿,经我劝止,为了顾全同事的面子,结果还是自己吃了亏。女师大事件也是一个大事情,多少有些记忆,但是参与的人现在健在,比我更知道得多,也更可信,所以我还是以藏拙为佳了。

……

前言/序言


《木片集》:周作人散文精选,窥见时代切影与个人心绪 《木片集》并非周作人以“木片集”为名编纂的单一作品,而是集结了他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散文精品。这些篇章犹如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片片木片,看似零散,却共同勾勒出一位思想者、观察者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世界,以及一个动荡时代下个体生存的剪影。本书精选的三十余篇散文,涵盖了周作人对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味、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对风俗人情的观察,以及对文化、历史、人生的哲思。它们以其独特的“周作人风”——冲淡平和的语调、从容不迫的节奏、以及不时流露出的冷峻的幽默感,为读者呈现了一种别样的审美体验。 日常生活中的哲学低语 周作人散文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他能够从最平凡、最不起眼的日常事物中发掘出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他笔下的“木片”,可以是雨后泥泞的小径,可以是案头的几件古董,可以是墙角的蜘蛛,也可以是窗外飞过的鸟儿。这些细微的观察,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他敏锐的感知与深刻的思考,转化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 例如,在《雨天的书》中,他描绘了雨天带来的那种特有的静谧与闲适,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思绪。他不是在赞美雨本身,而是在雨的氛围中,体会一种“不急不迫”的生活节奏,反思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焦虑与匆忙。“平常事”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温度与生命。他谈论吃食,谈论衣着,谈论居住,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折射出他对个体尊严、文化传承,乃至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 他对于“闲适”的推崇,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生活本真状态的追寻。在那个社会变动剧烈的年代,无数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挣扎,而周作人却能在个人生活的空间里,寻得一份宁静与自足。这种“闲适”是对外界喧嚣的抵抗,也是对内心秩序的建构。他对“有趣”事物的执着,更是展现了他不流俗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活力的珍视。 对自然景物的情感投射 周作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并非仅仅是客观的写实,而是充满了个人情感的投射与生命体验的融入。他笔下的自然,是与他心灵相契的。他观察秋天的落叶,不是为了描绘秋景的凄美,而是从中体味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他描绘海边的风,不是为了展现海的壮阔,而是为了感受海风带来的自由与辽阔。 他对植物的喜爱尤为突出。他能细致地描绘一株草,一棵树,并赋予它们某种人格化的特征。他对“花草”的亲近,实际上是他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与尊重。在那个时代,许多宏大的叙事充斥着人们的耳目,而周作人却能在微小的生命中,找到慰藉与启示。他笔下的植物,成为了他内心世界的映照,也成为他反抗“成人之大”的某种象征。 风俗人情的敏锐捕捉 周作人的另一大特色,是对中国传统风俗人情的精妙描摹与深刻洞察。他并非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而是以一种怀旧而又疏离的眼光,审视着那些渐行渐远的旧时风俗。他笔下的“老房子”、“旧街巷”、“年节习俗”,都饱含着他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以及对文化根脉的追寻。 他尤其擅长从细微处着手,捕捉人物的神态、语言的韵味,以及风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心理。他笔下的“茶馆”、“酒令”、“民间的戏剧”,都不仅仅是对现象的记录,而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际关系、一种社会心态的解读。他能从这些看似陈旧的习俗中,发现其内在的合理性与生命力,也警惕着这些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落与变形。 然而,他对风俗的描写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带有一种理性的审视。他看到风俗中的某些盲目与迷信,也看到其中蕴含的朴素智慧。他笔下的“鬼”、“神”、“妖怪”,更像是民间心态的某种投射,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未知与苦难时,所产生的种种想象与寄托。 文化思考的深刻印记 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学术功底的学者,周作人将他对文化、历史、哲学的思考,巧妙地融入到他的散文之中。他的“木片”中,时常闪烁着对中国古代文化、西方文化,乃至对“人”本身存在的思考。 他对“读书记”的描写,不仅仅是分享阅读心得,更是通过阅读,梳理自己的思想脉络,反思文化传承的意义。他并非轻易断言,而是以一种商榷的态度,与读者一同探讨。他对“古董”、“旧书”的喜爱,也体现了他对文化积淀的珍视,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周作人对“人性”的思考,尤为深刻。他关注个体在权力、欲望、群体压力下的行为,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异化。他的思考,常常带着一种冷峻的悲悯,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也不放弃对人性的希望。他笔下的“鬼话”,既是对现实荒诞的讽刺,也是对人性幽暗之处的揭示。 “周作人风”的独特魅力 《木片集》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周作人风”。他的文字,看似平淡朴实,却蕴含着深沉的力量。 冲淡平和的语调: 他的语言,没有激昂的呼喊,也没有炫耀的辞藻,而是娓娓道来,如同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这种冲淡,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在喧嚣中保持一份内心的澄澈。 从容不迫的节奏: 他的叙事,不疾不徐,让读者能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他善于运用长短句结合,营造出一种自然流畅的阅读感受。 冷峻的幽默感: 在平和的语调下,常常隐藏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这种幽默,不是为了逗乐,而是对生活荒诞之处的洞察,以及对人类弱点的善意嘲讽。 内敛的情感: 他的情感表达,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内敛,藏于字里行间。读者需要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爱与忧愁。 结语: 《木片集》作为周作人散文的精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时代、审视人生、体味文化的绝佳窗口。这些“木片”,虽然各自独立,却共同编织成了一幅丰富而细腻的画卷。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个体生命的微光,日常生活中的智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温情致敬。阅读周作人,不仅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的致敬,更是一场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话。他的文字,如同一杯温茶,在时光中散发出悠长的香气,滋养着读者的心灵,也启迪着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有趣”与“本真”。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读一些关于近代散文的论述,不经意间又重温了周作人的几篇旧作。他的文章,总能让人回想起一些被遗忘的时光,那种悠然自得,那种在动荡时代里努力寻找精神慰藉的姿态,至今读来仍有深刻的意义。他不是在鼓吹什么宏大的理想,而是在寻常巷陌里,在书斋一隅,在与友人交谈间,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闲适”的理解,那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在纷繁芜杂中保持清醒与宁静的能力。他的文字,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剪影,也让我们反思当下,我们是否也失去了那份宝贵的“闲适”。有时觉得,他对于旧文化的尊重和珍视,对于民间生活的热爱,对于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都是一种对抗时代洪流的温柔力量。阅读他的文章,总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滋养,仿佛在纷扰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可以安放身心的角落。

评分

接触周作人的文字,是一件极其舒心的事情。他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仿佛他就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和你聊着天。他谈论的,大多是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一只猫,一盆花,一顿饭,一次散步。但他总能从这些寻常中发现不寻常,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我记得读过他写关于“苦茶”的文章,那种淡淡的,带着点涩的滋味,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也尝到了那股回甘。他不是那种会高谈阔论的作家,他的智慧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人情的洞察上。他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美,不张扬,却能久久地留在读者的心中。在忙碌的生活中,能有这样一篇篇安宁的文字陪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评分

从前些年偶然翻到《雨天的书》,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周作人的文字。他的散文,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像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淡然,却越品越有滋味。他写日常,写景物,写细微的情感,仿佛将我们带入一个恬静的庭院,耳边是呢喃细语,眼前是四季更迭。记得有一次,在咖啡馆里,我随手翻开一本周作人的书,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我看着他描绘的关于猫、关于茶、关于闲适的片段,那一刻,周围的喧嚣仿佛都静止了,只剩下文字本身带来的安宁与温暖。他不是那种会用华丽辞藻去渲染的作家,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能直抵人心。他常常会引用一些典故,或者聊聊一些古老的传说,但丝毫不让人觉得晦涩,反而像是与一位博学而又温和的长者促膝而谈,听他娓娓道来,时而会心一笑,时而陷入沉思。这种感觉,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是多么难得。我喜欢他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对寻常事物独特的观察角度,让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评分

在我看来,周作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气韵”。他写自然,写风花雪月,写街头巷尾的琐碎,都带着一种独特的从容与淡雅。我曾在一个雨天,坐在窗边,读他描写的雨景,那种雨丝的轻柔,雨滴的节奏,仿佛真的落在了眼前,湿润了空气。他并不是那种会去刻意制造气氛的作家,他的笔触是信手拈来的,却自有韵味。他的语言,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学养和对生活独到的体悟。有时,他的一句话,一个比喻,就能点醒我一直未能清晰的某种感受。他不像某些作家那样,上来就抛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观点,他的思想是慢慢渗透的,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的智慧所吸引。我特别欣赏他对“小品文”的驾驭能力,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勾勒出丰满的意境,传递出深刻的思考。这种功力,是后人很难企及的。

评分

在我阅读过的众多作家中,周作人先生的文章,总能给我带来一种特别的“静”的感觉。他的文字,像一汪平静的湖水,倒映着天空,也倒映着人心。他不会去追求激烈的戏剧冲突,也不会去渲染浓烈的情感,他只是淡淡地叙述,淡淡地描绘,却能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力量。我喜欢他那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比如他对“灯”的描写,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的灯光,都能被他写出别样的韵味。他的文章,就像是一杯清茶,初入口或许平淡,但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情趣。他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言辞,但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也让我们得以窥见的精神世界,那里充满了平和与宁静。

评分

自晚明王绍徽编《东林点将录》献魏忠贤以降,“点将录”遂成盘点一时人物之习用体例,继踵者计有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钱仲联《近百年来诗坛点将录》、朱彊村《清代词坛点将录》、刘梦芙《五四以来词坛点将录》等。以士人、文人譬好汉,未可视为失伦,反使其论生动可喜,收增色之功;设若所拟非人,则是遣名公大家为列队拜佛之香客,固不足观也。此后来点将录作者所宜深思者。

评分

毕竟,物是具体而微没有生命的,只有那些尘封于史籍中的现场,总会若隐若现的展露其绮丽的风姿,教人如何不想她。

评分

第一期的“复古”做得很彻底。第二期便来个“反复古”运动,同样的彻底,不过传播得更广远了。自从“洪宪帝制”以后,一般有心的人都觉得中国这样情形是很危险的,非有一个大的变更不可,接着是欧战结束,便引起了中国的那新文化运动来了。《新青年》便当了这运动的代言人,标榜民主和科学,对于国内事物凡是旧的都在反对之列,举凡人家所称为国粹的,国学,国文,国医,国术,国剧,都被看作“国滓”,一律予以痛击。他的两句口号一“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一直为旧家者所痛心疾首,尤其是对于旧道德“纲常”之攻击,更被人视为“洪水猛兽”,欲得而甘心。最有名的林琴南的两篇小说,在《荆生》里假借了荆生这一个旧礼教的保护人,对这班人加以惩创,小说里的“金心异”这人,便是玄同,所以鲁迅后来的文章中,就以金心异作为玄同的外号。现在看起来,他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某些方面缺乏理解,这是缺点,但在他那时也是无怪的,当时如稍一让步,便是对于旧派承认妥协,再也不能坚持攻击了。正如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时候,鲁迅坚决地主张现代青年不必读旧书,一部也没有开,所以玄同也赞成将旧书扔进毛厕去。这极端的反复古主义,玄同坚持到底,虽然他在学术上仍旧弄他的文字学。至于经学,则仍然遵从老师崔觯甫的教训,相信今文说,别号“饼斋”,表示乃是“卖饼家”何邵公之徒。关于这一方面的学术问题,著有《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一篇,最有价值,作为标点本《新学伪经考》的序文,登在原书上面。

评分

在这部闪烁着思想光芒与历史细节的作品中,杜君立集百家之长,见微知著,气势恢宏,以优美节制的文字和理性深邃的洞见,揭示了真实历史中一些普遍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纷杂吊诡的物质动因。在当下这个将历史功利化和庸俗化的戏说恶搞潮流中,本书以其广博理性而震撼人心的平民视角和人文情怀,尊重历史的严肃和思想的真实,试图解构传统的以权谋思想和国家主义为基础的狭隘的历史叙述模式。

评分

墟集与庙会

评分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男,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评分

世界语者

评分

在这部闪烁着思想光芒与历史细节的作品中,杜君立集百家之长,见微知著,气势恢宏,以优美节制的文字和理性深邃的洞见,揭示了真实历史中一些普遍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纷杂吊诡的物质动因。在当下这个将历史功利化和庸俗化的戏说恶搞潮流中,本书以其广博理性而震撼人心的平民视角和人文情怀,尊重历史的严肃和思想的真实,试图解构传统的以权谋思想和国家主义为基础的狭隘的历史叙述模式。

评分

对于大部分不熟悉前苏联文学历史的读者,这似乎又是一个巨大声名主要来自于身后的俄罗斯作家。其实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伊萨克·巴别尔就已经是苏联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了。而为他带来荣誉的,只是两部薄薄的短篇小说集-《红色骑兵军》和《敖德萨故事》。用爱伦堡的话说:“巴别尔不与任何人类似,任何人也无法类似于他。他永远按自己的方式写自己的东西。”当大多数苏联作家把眼睛盯着大时代、大事件时,巴别尔把视点坚定地落在了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身上。在他的笔下人不再只是集体的一份子,更不仅仅是革命事业的工具,而是一个个有着复杂人性的生命体。残酷的战争环境常常让许多红军战士内心扭曲、变态,其中黑暗和兽性的一面令人为之心惊;但与此同时又无不渴望着幸福、安宁的生活,梦想着甜蜜的爱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