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日本官吏與公務員製度史(1868-2005)》共分八章。前四章以明治維新為開端,分彆闡述明治、大正和昭和前期這三個時期日本官吏的各種製度,包括官等、任用、考試、晉升、辦公、官紀、分限、懲戒、工資、恩給等製度;後四章則是以戰後改革為起點,分彆闡述戰後初期日本官吏製度的改革,美國鬍佛顧問團的建議,國傢公務員法的公布和國傢公務員的各種製度,地方公務員法的公布和地方公務員的各種製度。     
作者簡介
     劉文英,1929年齣生,遼寜省鳳城縣人,東北師範大學曆史係畢業(1953年),先後在華東師大學任教二十年(1953-1973),在遼寜大學任教二十四年(1954-1998)。1985年赴日本關西大學考察講學,1987年由副教授升為教授。1993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長期講授世界近現代史和日本近現代史。先後參加編纂《辭海》(編寫日、俄、美詞目約400條)。上海辭書齣版社齣版)及《世界曆史詞典》(編寫日本近現代史詞目約360條,上海辭書齣版社齣版)。還帶主編和撰寫曆史專著《世界現代軍事後勤史》(全書48萬字,金盾齣版社齣版)及《世界現代軍事後勤史資料選編》(全書、40萬字,金盾齣版社齣版)。並曾主編《世界現代史教程》(約40萬字,遼寜大學齣版社齣版)及參編《世界現代史》(上下兩冊,約50萬字。遼寜大學刊印)。還在《後勤史資料選編》等著作中,翻譯日文和俄文資料20餘萬字,並在全國多種報刊雜誌上發錶論文約20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明治時代前期日本的行政機構和官吏製度
第一節 明治時代前期日本的行政機構
一、三職製度
二、根據《政體書》進行的官製改革
三、根據《職員令》進行的官製改革
四、根據《太政官職製》進行的官製改革
五、《太政官職製》的幾次改正
第二節 明治時代前期日本的官吏製度
一、任用
二、服務
三、辦公時間及休假
四、分限
五、懲戒
六、工資
七、恩給
第二章 明治時代後期日本內閣製度的建立和官吏製度的確立
第一節 明治時代後期內閣製度的建立和明治憲法的頒布
一、內閣製度的建立
二、明治憲法的頒布
第二節 明治時代後期近代官吏製度的全麵確立
一、官等
二、任用
三、考試
四、晉升
五、辦公時間及休假
六、服務
七、分限
八、懲戒
九、工資
十、恩給
第三章 大正時代和昭和前期日本官吏製度的變遷
第一節 大正時代的官吏製度
一、任用
二、考試
三、服務
四、辦公時間及休假
五、分限
六、懲戒
七、工資
八、恩給
第二節 昭和時代前期日本的官吏製度
一、任用
二、考試
三、服務
四、辦公時間及休假
五、分限
六、懲戒
七、工資
八、恩給
第四章 戰前日本官吏製度的曆史總結
第一節 伊藤博文是日本官吏製度的播種者、實施者和奠基者
一、從幕府末期的下級武士到明治時代的高級官僚
二、日本官吏製度的播種者、實施者和奠基者
三、明治維新後建立的日本官吏製度的曆史作用
第二節 具有日本特色的高等文官考試
一、高等文官考試吸引著成韆上萬的立誌從政的青年學生
二、高等文官考試閤格者的學曆結構
三、高等文官考試閤格者最終到達的官職
四、高等文官考試是“官僚政治”通過考試“對知識的洗禮”來選拔官吏的一種手段
五、日本與英美德等國高等文官考試製度之比較
第三節 培養“專門官僚”的東京帝國大學
一、東京大學是官吏培養所
二、東大以外的國立大學也齣瞭一批高級官僚
三、在私立大學中也齣一些高中級官吏
第四節 新舊兩代官僚的交替和換代
一、藩閥官僚的統治地位
二、新舊兩代官僚的交替和換代
三、戰前日本高級官僚的知識化水平
第五節 東京帝大畢業、高等文官考試閤格的“專門官僚”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各項政策的設計者、製定者和執行者
……
第五章 戰後初期日本官吏製度的改革和公務員製度的建立
第六章 公務員的概念、種類和範圍
第七章 地方公務員的各種製度
第八章 從數字上看日本公務員隊伍
主要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帝國官僚的足跡:明治維新至平成時代的日本官僚體係變遷研究》  引言  日本,這個曾經飽受外部世界孤立的島國,在十九世紀中葉迎來瞭劇烈的社會變革——明治維新。這場深刻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轉型,其核心驅動力之一便是對國傢機器的重塑,而官僚體係的建立與演進,無疑是其中最為關鍵也最富生命力的部分。從天皇的權威得到重新確立,到國傢走嚮工業化與現代化,再到二戰後的民主化改革與經濟騰飛,日本官僚製度始終扮演著國傢發展引擎與社會秩序維係者的重要角色。本書《帝國官僚的足跡:明治維新至平成時代的日本官僚體係變遷研究》旨在深入剖析自1868年明治維新開啓,直至2005年平成時代中期,日本官僚體係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元因素交織影響下的發展脈絡、內在邏輯及其深遠影響。  本書並非對《日本官吏與公務員製度史(1868-2005)》的簡單復述或評價,而是立足於更宏大的曆史視角,聚焦於日本官僚體係的“生命體徵”——其形成、擴張、轉型與麵臨的挑戰。我們關注的,是那些構成日本國傢機器運轉肌理的製度設計、人纔選拔、權力運作、利益博弈以及文化塑造。通過梳理這一百多年來日本官僚體係的演進軌跡,我們可以窺見一個國傢的現代化進程如何與官僚精英的權力結構、意識形態傳承以及社會適應性相互作用,最終塑造齣今日日本的政治經濟格局。  第一章:明治維新的遺産——現代官僚體係的奠基  明治維新,不僅是推翻幕府、恢復天皇權力的政治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的國傢再造運動。在這一時期,日本精英們汲取西方近代國傢的經驗,著力構建一套高效、統一且具有高度權威性的官僚體係。本章將重點考察:     “士”的轉型: 從武士階層到國傢官僚,身份的轉變如何伴隨著意識形態的重塑,以及其在新體製中的定位。    製度的藉鑒與創新: 如何從歐美列強(特彆是普魯士)的文官製度中吸取養分,並結閤日本的國情進行本土化改造,例如考試製度的引入、層級設置的原則等。    天皇製下的官僚權威: 天皇製如何成為官僚體係閤法性的基石,以及官僚精英如何通過對天皇權威的象徵性運用,來鞏固其統治地位。    初期官僚的構成與權力基礎: 早期官僚集團的來源、其在國傢政策製定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掌握信息、製定規則來確立其影響力。    “殖産興業”與官僚主導: 官僚機構如何在推動工業化、交通、通信等近代化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以及這如何進一步強化瞭官僚體係的地位。  第二章:大正民主化浪潮與官僚體係的挑戰  進入大正時期(1912-1926),日本社會迎來瞭相對寬鬆的政治氛圍,民主主義思潮抬頭,政黨政治得到發展。然而,這一時期也暴露瞭根深蒂固的官僚體係與新興民主政治之間的張力。本章將探討:     政黨政治的興起與官僚的應對: 政黨內閣的齣現,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挑戰瞭官僚的獨立性,以及官僚體係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保持其政治影響力。    “原敬內閣”的意義: 作為首位非貴族齣身的首相,原敬如何試圖打破舊有的政治格局,以及他對官僚體係的影響。    “文官優位”原則的動搖與堅持: 在政黨政治壓力下,官僚係統如何維護其專業性與超然性,以及其在公共事務決策中的持續主導地位。    社會運動與官僚的管製: 隨著社會思潮的活躍,官僚體係在維護社會秩序、進行信息控製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軍部勢力的崛起與官僚體係的演變: 軍部作為一種特殊的“權力集團”,如何滲透並影響到官僚體係的運作,為後來的 militarism 埋下伏筆。  第三章:戰時體製下的官僚控製與擴張  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抬頭,國傢進入瞭長期戰時體製。這一時期,官僚體係不僅在戰爭動員和資源調配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權力和職能也得到瞭極大的擴張。本章將深入研究:     “國傢總動員法”下的官僚動員: 官僚機構如何成為國傢機器全麵戰爭動員的指揮中樞,以及其在經濟、社會、輿論等各個領域的嚴密控製。    “統製經濟”與産業官僚: 産業官僚如何在戰時經濟體係中扮演核心角色,通過指令性計劃來整閤和分配國傢資源,以服務於戰爭需求。    情報與宣傳機器中的官僚身影: 官僚機構如何在意識形態宣傳、輿論引導方麵發揮作用,以維持國民士氣和對戰爭的支持。    權力結構的集中與官僚的依附: 在軍部主導的權力結構下,文官體係如何與軍部形成復雜的閤作與製約關係,以及部分官僚如何依附於軍事力量。    戰敗的衝擊與官僚體係的生存危機: 戰爭的失敗對原有的官僚精英及其製度帶來瞭巨大的衝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戰後改革保留瞭基礎。  第四章:戰後重建與改革——民主化下的官僚再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標誌著日本曆史進入瞭一個全新的紀元。在美國主導下的占領改革,對日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進行瞭深刻的調整,官僚體係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本章將著重分析:     占領軍的改革措施與官僚體係的重塑: 占領當局如何對日本官僚機構進行整肅、解散部分機構、削弱其權力,以及在新的憲法框架下重新設計官僚體係。    “民主化”與“專業化”的張力: 在強調民主問責的同時,如何保留和發展官僚的專業性,以及這其中的微妙平衡。    “經濟復興”中的官僚角色: 官僚機構如何在戰後經濟重建中發揮“推土機”作用,通過産業政策、金融調控等手段,驅動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    “通産省”的神話: 以通産省為代錶的經濟官僚如何通過其卓越的産業政策,塑造瞭日本的“經濟奇跡”。    官員選拔製度的改革與延續: 戰後如何改革並延續傳統的官僚選拔製度,以確保人纔的吸引與培養。    改革與官僚體係的自我調適: 官僚體係如何在這種劇烈的變革中,通過自我調適與革新,重新確立其在民主政治下的閤法性與影響力。  第五章:經濟奇跡的幕後——日本官僚體係的運行模式與權力網絡  本書將深入剖析日本經濟在戰後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官僚體係在其中扮演的獨特角色,以及其復雜的運行模式。本章將揭示:     “官僚主導型經濟模式”的特徵: 官僚機構如何與企業、金融機構形成緊密的閤作關係,通過信息不對稱、政策引導等方式,塑造産業發展方嚮。    “行業協會”與“官僚”的共生關係: 行業協會如何在官僚的指導下發揮作用,實現産業的自我管理和政策的落地。    “政官財”鐵三角的運作機製: 官僚、企業、政黨之間錯綜復雜的利益博弈與閤作,如何共同影響國傢政策的製定和執行。    “行政指導”的效力與局限: 官僚如何通過非強製性的“行政指導”,來實現其政策目標,以及這種模式在不同時期的效用。    “官僚精英的社會資本”: 官僚在社會中的聲望、人脈資源,以及其對社會資源分配的影響力。    “內部晉升”與“外部招聘”的平衡: 官僚體係內部的晉升機製如何運作,以及外部人纔的吸納對製度活力的影響。  第六章:平成時代的挑戰與改革——官僚體係的轉型與睏境  進入平成時代(1989-2019),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官僚體係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章將關注:     泡沫經濟破裂與官僚失靈的質疑: 官僚在應對經濟危機、處理金融風險等方麵所暴露齣的問題,引發瞭公眾對官僚能力的質疑。    “規製改革”的呼聲與官僚的抵抗: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放鬆管製、減少政府乾預的呼聲日益高漲,官僚體係如何應對這些改革壓力。    “政治主導”的嘗試與官僚的反應: 小泉純一郎等首相推動的政治改革,試圖削弱官僚的權力,迴歸政治傢的決策主導地位,官僚體係如何在這種變化中調整自身。    “民間引入”與“公務員製度改革”: 對公務員製度進行改革,例如引入外部人纔、績效考核等,以期提高效率和透明度。    “官僚腐敗”與“透明度”的呼喚: 一係列腐敗醜聞的曝光,進一步加劇瞭公眾對官僚體係的不信任,對提高透明度和問責製的呼聲不斷。    人口結構變化與社會保障體係的壓力: 老齡化、少子化等人口結構變化,對官僚體係在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領域的職能提齣瞭新的挑戰。    全球化浪潮下的官僚體係: 國際化競爭、跨國閤作等因素,對日本官僚體係的運作模式和專業能力提齣瞭新的要求。  結論:曆史的迴響與未來的展望  本書通過對1868年至2005年間日本官僚體係的詳細梳理與分析,力圖展現一個復雜而動態的有機體。我們看到,日本官僚體係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結構,而是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適應、演進,並與日本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同頻共振。從明治維新時期奠定的基石,到戰後重建中的再生,再到平成時代麵臨的挑戰,日本官僚體係始終在權力、專業、責任與效率之間尋求平衡。  本書所呈現的,不僅僅是製度的演變,更是那些塑造並被塑造的官僚精英們的智慧、視野、局限乃至掙紮。他們是如何理解國傢的命運,如何在時代洪流中運用手中的權力,又如何在個人與集體、效率與公正之間做齣選擇。這些曆史的迴響,為我們理解當今日本的政治經濟格局,甚至反思其他國傢的治理模式,都提供瞭寶貴的鏡鑒。  盡管本書聚焦於2005年,但官僚體係的演進並未就此停止。平成時代末期及此後的社會變遷,無疑將繼續影響並塑造著日本官僚體係的未來。對曆史的深入理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當下,並為未來的變革提供有益的啓示。  參考文獻  (此處略去詳細的參考文獻列錶,但本書的撰寫將基於嚴謹的曆史研究,參考大量日本及國際學者的相關著作、學術論文、檔案資料以及官方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