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個時期,杜維明的思想和著述重點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詮釋儒傢傳統,確立瞭對儒傢精神價值作長期探索的為學方嚮;1978年至80年代末,關懷重心為闡發儒傢傳統的內在體驗和顯揚儒學的現代生命力;20世紀90年代迄今,所關注並拓展的論域有:“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啓濛反思”、“世界倫理”與”印度啓示“等。其自我期許是為21世紀的儒傢哲學做齣貢獻。
《中庸》是儒傢傳統中的重要經典,既是五經之一《禮記》中的重要篇章,後又被宋代新儒傢尊為“四書”之一,地位和影響與《論語》、《孟子》、《大學》同列。作者用詮釋學的方法,,把中庸作為一種人文主義構想的展開、而非一個原教旨主義的立場來進行研究,其目的在於清楚地說明《中庸》中存在著一個深層次的和完整的結構,而且隻有通過對文本作齣整體性的解讀,纔能透過它的錶層語義達到對其內在意義的理解。通過對文本的三個核心概念——君子、政、誠——進行詮釋學分析,作者希望破除所謂儒學主要是一種社會哲學或倫理體係的習俗偏見,認為儒傢思想作為哲學人類學的一種形式,充滿瞭深刻的倫理宗教的意蘊,它對人的宗教性的喚起和它對人的理性的錶達一樣充分。所謂信仰與理性,或理性與啓示的二分,對於儒傢的思想方式來說,是相當陌生的。作者進而認為,儒傢的終極關懷是自我轉化,這種轉化既是一種社群行為,又是對超越的誠信的對話式的迴應。
評分在開發最初階段的這種狀況下,移民而來的各色人等,他們原來的背景都被無情地抹去瞭。有一些人帶來瞭錢,可是,他們的錢也買不到可以容身的最簡陋的房子,他們可以買到的,就是當時最缺乏,所以也最珍貴的奴隸勞力。因為一切都必須用雙手和體力去創造齣來。
評分說完便轉身離開,對方既然沒有找茬,那也就不用教訓他,但林軒也不想和對方有太多的牽扯。
評分很不錯的書噢。值得品讀
評分儒學的宗教性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近現代中國儒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從17世紀以來,至少有下述三次規模較大的討論。
評分 評分很好的書,慢慢看吧
評分儒學的終極存有與基督宗教的上帝有彆,在一定意義上它還是具有可經驗性和相對性的,但歸根到底它是一個超驗者、絕對者和無限者,是一個最高最後的本體。杜維明先生在其專論儒學宗教性的著作中宣布儒學的宗教性涵蓋三個相關的嚮度:個人、社群和超越者(《論儒學的宗教性》第五章),看來他是持之有故的。[2]
評分儒學的宗教性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近現代中國儒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從17世紀以來,至少有下述三次規模較大的討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