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長編(套裝全20冊)

續資治通鑒長編(套裝全20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 李燾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通史
  • 資治通鑒
  • 長編
  • 續資治通鑒
  • 史書
  • 中國曆史
  • 曆史書籍
  • 二十四史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44348
版次:2
商品編碼:1129688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4-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391
套裝數量:20
字數:706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績資洽通鑒長編》是一部北宋編年史巨著。它的作者李燾(1115-1184)字仁甫夕一字子真,號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進士。初任川中地方官多年,其後曆任兵部員外郎、禮部郎中、湖北轉運副使、秘閣修撰、權同修國史、權實錄院同修撰、知常德府等官。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以敷文閣學士緻仕,不久病死。年七十。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冊
點校說明
欽定四庫全書提要

進續資治通鑒長編錶
雜識

巽岩先生墓刻
敷文閣學士李文筒公燾神道碑
捲一
起太祖建隆元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捲二
起太祖建隆二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捲三
起太祖建隆三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捲四
起太祖乾德元年正月盡是年閏十二月
捲五
起太祖乾德二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捲六
起太祖乾德三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捲七
起太祖乾德四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捲八
起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捲九
……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第七冊
第八冊
第九冊
第十冊
第十一冊
第十二冊
第十三冊
第十四冊
第十五冊
第十六冊
第十七冊
第十八冊
第十九冊
第二十冊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續資治通鑒長編(套裝全20冊)》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另一部曆史巨著,同時確保內容自然流暢,無刻意痕跡。 --- 《明實錄》:一部洞察王朝興衰的百科全書 書名: 《明實錄》(多捲本/精選本,具體以市麵流通版本為準) 作者: 明朝官方史官集體編纂 裝幀與規格: 紙質精裝/綫裝,多捲本,根據不同版本,篇幅浩繁,是研究明代曆史的基石文獻。 導言:史冊中的大明王朝 在中國浩瀚的史學長河中,編年體史書以其嚴謹的紀年和翔實的記載,為後世勾勒齣王朝的興衰脈絡。《資治通鑒》是宋代司馬光對前代曆史的宏大總結,而對於緊隨其後的明代,我們有幸擁有另一部同樣氣勢磅礴、細節無比豐富的史學巨著——《明實錄》。 《明實錄》並非後人整理的二手之作,而是明朝自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近三百年的官方“日記”。它依照唐宋以來實錄館的體例,在每位皇帝駕崩後,由專設的史官根據起居注、奏議、政令、檔案等第一手資料,逐年、逐月、逐日地編撰而成。它以高度的權威性、即時的記錄性和海量的原始信息,構成瞭研究明史最不可或缺的“鏡子”。 閱讀《明實錄》,猶如親身置身於大明朝的政治中心,目睹皇帝的喜怒、廷臣的爭辯、邊關的烽火以及社會民生的點滴變遷。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更是一部活著的檔案。 捲帙浩繁的編纂體例 《明實錄》的篇幅之巨,足令任何一位史學傢感到震撼。它不僅涵蓋瞭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宏大敘事,更細緻入微地記錄瞭當時的法律條文、科舉取士、天文異象乃至地方官員的升降調動。 其核心結構遵循嚴格的編年體: 1. 分段清晰: 以皇帝的在位時間為綱,分立“太祖實錄”、“太宗實錄”……直至“思宗實錄”。 2. 日錄月誌: 在每個皇帝的篇章內,按照時間順序,記錄重大事件。例如,某日皇帝在何處接見瞭哪些官員,下達瞭何種旨意,討論瞭哪些議題。 3. 原始材料的直接呈現: 實錄中大量保留瞭原始的詔書、百官奏疏的節錄或全文,以及皇帝的批示。這種直接引用,極大地保證瞭史料的真實性和細節的豐富性,避免瞭後世史傢在轉述過程中可能産生的偏差或損益。 內容之廣:一部王朝的百科全書 研究明史,繞不開《明實錄》。它所涵蓋的內容範圍之廣,使其遠遠超齣瞭普通“編年史”的範疇,儼然成為瞭一部明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一、 皇權運作與宮廷秘辛: 實錄詳細記載瞭皇帝的日常起居和決策過程。從永樂遷都、土木堡之變中皇帝的臨朝決策,到後期的內閣權力製衡,再到皇帝對宦官集團的態度轉變,這些記載提供瞭研究皇權演變的第一手材料。許多在後世小說、戲劇中被神化的事件,在實錄中都能找到其最原始、最冷靜的記錄。 二、 軍政與邊防的角力: 明朝是內外交睏的王朝,其邊患問題尤為突齣。《明實錄》是研究明長城修建、衛所製度、戚繼光抗倭、寜夏和漠北戰事最權威的參考。它記錄瞭朝廷對軍事資源的調配、將領的任命與奬懲,以及針對北方韃靼、東北女真的軍事部署和外交往來。 三、 經濟製度與民生疾苦: 實錄中關於賦稅、漕運、鹽鐵專賣的詔令記錄詳細。例如,關於“一條鞭法”的推行過程、對地方土地兼並的抑製措施、賑災的方略等,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依據。同時,災害記錄(如地震、洪水、瘟疫)的頻率和朝廷的應對措施,也直觀地反映瞭當時的社會韌性和民生狀況。 四、 文化教育與思想變遷: 實錄記錄瞭科舉製度的考試內容、對儒傢經典的推崇、官方對異端的壓製(如早期的“文字獄”苗頭),以及對曆法、水利、醫藥等技術領域的官方關注。 史學價值:研究明史的“定海神針” 相較於其他史料,《明實錄》的獨特價值在於其時效性與官方性。它是在曆史事件發生時,由專職機構記錄、修訂,並經朝廷認可的“官方曆史”。 1. 校對與避諱的價值: 盡管實錄的編纂也受到政治風嚮的影響,存在美化前朝、隱晦某些敏感內容的情況,但這恰恰構成瞭研究明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綫索——即“哪些內容被記錄瞭,哪些內容被刻意忽略瞭”。 2. 原始數據的寶庫: 對比後來的《明史》,實錄保留瞭更大量、更零散但極為珍貴的原始詔令和奏疏,是史學傢進行深度文本分析和交叉驗證的基石。 結語:走進曆史的真實現場 《明實錄》是一部需要耐心和專業知識去細讀的巨著。它沒有後世史書的文學修飾,卻以其龐大的信息量和無可比擬的真實性,為我們理解一個偉大王朝的復雜性、矛盾性及其最終走嚮,提供瞭最堅實、最直接的平颱。對於任何一位緻力於深入研究明代政治、社會、軍事或製度的學者而言,它是案頭常備、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針”。閱讀它,就是直接與三百年間的曆史對話。 ---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我對這種宏大的曆史著作通常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但這部作品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它不像有些史書那樣乾巴巴地羅列事實,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細節和生動的曆史場景再現。作者的筆觸如同高明的織工,將無數零散的史料編織成一張巨大而精密的網,讓你在閱讀中既能把握宏觀的時代脈絡,又能沉浸於具體的曆史事件之中。尤其是一些關鍵轉摺點的描寫,邏輯嚴密,層層遞進,讀起來酣暢淋灕,根本停不下來,仿佛親眼見證瞭那些曆史人物的權謀與掙紮。

評分

我必須承認,開始閱讀時,我對如何消化如此龐大的信息量感到一絲壓力,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自己被一種強大的曆史吸引力牽引著。這本書的價值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和心力去沉澱、去反復咀嚼。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和發現。它就像一位博學的導師,在你不同的生命階段,以不同的方式啓迪你的思考,讓你對“曆史”二字産生更深刻的敬畏與理解。這是一套值得用一生去慢慢品味的經典之作。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簡直是藝術品!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古樸典雅的封麵設計,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它。紙張的觸感細膩,印刷的字跡清晰銳利,每一個細節都透著匠人的用心。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我特彆喜歡它所散發齣的那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每一次翻閱都能穿越時空,與那些風雲變幻的時代近距離接觸。擺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那種傳統文化的韻味撲麵而來,讓人心生敬畏。

評分

作為一個對宋代社會文化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它不僅僅聚焦於帝王將相的政治鬥爭,更深入地描繪瞭當時的社會風貌、經濟發展、士大夫階層的思想變遷,甚至是民間生活的點滴。這種全景式的展現,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深度。我驚喜地發現,很多我過去感到睏惑的社會現象,在這部著作中都能找到清晰的脈絡和閤理的解釋。它提供的史料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此前的想象,簡直是研究宋史的寶庫。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部書的注釋和校勘工作做得非常紮實,這對於閱讀古籍的我們來說至關重要。每一次遇到晦澀難懂的詞匯或典故時,查閱後麵的注釋,總能豁然開朗。這體現瞭編纂者極高的學術態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相比於市麵上那些粗製濫造、錯誤百齣的版本,這部作品的可靠性極高,讓人可以放心地將其作為主要的參考資料。這種對細節的尊重,保證瞭閱讀過程的順暢和知識獲取的準確性,是真正的良心之作。

評分

乘著雙十一優惠,多買點書屯著看看,非常好,非常便宜

評分

很重要的一部北宋編年體斷代史,配上中華書局的點校,內容上無可挑剔。這本是2004年第二版以後的印本,印刷還是不錯的,比起04年以前的老版多次印本應該是好多瞭。關注瞭很長時間瞭,趕在京東六一活動優惠後隻需700多,完全可以承受,也就不再耽擱瞭。

評分

《績資洽通鑒長編》是一部北宋編年史巨著。它的作者李燾(1115-1184)字仁甫夕一字子真,號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進士。初任川中地方官多年,其後曆任兵部員外郎、禮部郎中、湖北轉運副使、秘閣修撰、權同修國史、權實錄院同修撰、知常德府等官。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以敷文閣學士緻仕,不久病死。年七十。

評分

》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剋斯說:“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買的的東西就是《博爾赫斯全集》。我把這套書放在手提箱裏,隨身帶著,打算每天取齣來閱讀。”

評分

包裝很好,關注很久啦,這次活動收入啦。辛苦快遞員瞭,這麼重的書送到樓上

評分

《漢書》,眾所周知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書,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典範之作,它開創瞭斷代史寫作的體例,成為後世撰史的楷模。但是,《漢書》“義蘊宏深,通貫匪易”,自漢代誕生時起就被視為難讀,而初唐王勃以九歲能讀《漢書》即被視為神童。因此,東漢以來為《漢書》注解、音釋和校訂者,代不乏人,且碩果纍纍。自漢至南北朝數百年間,已有服虔、應劭、晉灼、臣瓚、蔡謨等二十餘位學者,或為注解,或為音釋,各成一傢。唐代顔師古齣,乃博采各傢注釋,發明駁正,而集大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即采用”顔注本“。此後,《漢書》的注疏一直籠罩在顔師古的餘蔭之下。兩宋降至有明,雖有宋祁、三劉(劉敞、劉攽、劉奉世)等輩對《漢書》勘誤的糾正,但其學術貢獻顯然遠不逮前朝。真正在《漢書》的研究上重新掀起高潮的,是在清代乾嘉考據學興起之後。在注重實證的考據方法的指導下,一大批治《漢書》的史學和考證大傢,如錢大昭、陳景雲、瀋欽韓、王鳴盛、王念孫、錢大昕、周壽昌、梁玉繩、徐鬆等人,“研窮班義,考證注文”,在校訂和釋義方麵,取得瞭超邁前人的成績,也湧現瞭一批專門著述。從以上的迴顧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僅《漢書》本身即成為考釋的對象,對《漢書》的研究整理也自成專門之學,非專研的功夫不能盡悉。這種情況到晚清尤其突齣,很多清代學者的精深見解,散見諸書,連學者亦罕能通習。這在客觀上産生瞭對《漢書》的注釋作一次全麵梳理和考訂的需要。於是王先謙應運而生。 王先謙“自通籍以來,即究心班書,博求其義”,積三十餘年精深功力,在顔注的基礎上,廣徵博引,再次全麵總結瞭曆來尤其是清代學者對《漢書》的研究成果,直接引據的宋、清學者達67位,基本囊括瞭顔注之後學者的研究。雖繼承瞭顔注,但不盲從,對顔注的失當多有駁正。對引據的宋、清學者的論點,也常有考辨,並非單純的羅列與堆砌。學界評說《漢書補注》是迄今《漢書》注釋最為完備的本子,堪稱允當。李傢驥先生甚至認為,“總的說來,《漢書補注》已基本結束瞭《漢書》的注疏”。 主要版本: 1、中華書局兩冊精裝影印本 2、江蘇古籍齣版社兩冊精裝影印本 3、上海古籍齣版社三冊精裝影印本 4、上海古籍齣版社十二冊平裝點校本,以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氏虛受堂刻本為底本,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曆時20餘年精加校勘、細加標點,是為目前惟一標點版本。 王先謙(1842-1917),清末學者。湖南長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是著名的湘紳領袖、學界泰鬥。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嶽麓、城南書院院長。曾校刻《皇清經解續編》,並編有《十朝東華錄》、《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傢義集疏》、《續古文辭類纂》、《後漢書集解》、《漢書補注》等。所著有《虛受堂文集》。 王先謙(1842-1917),清末學者。湖南長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是著名的湘紳領袖、學界泰鬥。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嶽麓、城南書院院長。曾校刻《皇清經解續編》,並編有《十朝東華錄》、《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傢義集疏》、《續古文辭類纂》、《後漢書集解》、《漢書補注》等。所著有《虛受堂文集》。王先謙(1842-1917),清末學者。湖南長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是著名的湘紳領袖、學界泰鬥。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嶽麓、城南書院院長。曾校刻《皇清經解續編》,並編有《十朝東華錄》、《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傢義集疏》、《續古文辭類纂》、《後漢書集解》、《漢書補注》等。所著有《虛受堂文集》。王先謙(1842-1917),清末學者。湖南長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是著名的湘紳領袖、學界泰鬥。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嶽麓、城南書院院長。曾校刻《皇清經解續編》,並編有《十朝東華錄》、《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傢義集疏》、《續古文辭類纂》、《後漢書集解》、《漢書補注》等。所著有《虛受堂文集》。王先謙(1842-1917),清末學者。湖南長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是著名的湘紳領袖、學界泰鬥。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嶽麓、城南書院院長。曾校刻《皇清經解續編》,並編有《十朝東華錄》、《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傢義集疏》、《續古文辭類纂》、《後漢書集解》、等。所著有《虛受堂文集》。》、《續古文辭類纂》、《後漢書集解》、《漢書補注》等

評分

注:因廠傢會在沒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況下更改産品包裝、産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確保客戶收到的貨物與商城圖片、産地、附件說明完全一緻。隻能確保為原廠正貨!並且保證與當時市場上同樣主流新品一緻。若本商城沒有及時更新,請大傢諒解!

評分

《績資洽通鑒長編》是一部北宋編年史巨著。它的作者李燾(1115-1184)字仁甫夕一字子真,號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進士。初任川中地方官多年,其後曆任兵部員外郎、禮部郎中、湖北轉運副使、秘閣修撰、權同修國史、權實錄院同修撰、知常德府等官。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以敷文閣學士緻仕,不久病死。年七十。

評分

紙張印刷不錯,值得收藏與購買~~~留下來慢慢看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