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改革與革命,俄羅斯走過的路的確是令人浩嘆的。在現代化進程中,俄國人也曾有過通過公正的“分傢”擺脫公社世界,建立以公民權利、個性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的衝動,尤其當反對派運動以自由主義一社會民主主義為主流、而當局又由開明改革派主導的時候,這種衝動曾經有過通嚮成功的良好機遇。但俄國人未能把握這一機遇。隨著“要否分傢”之爭被“如何分傢”之爭所取代,不公正的將分傢”方案擊敗瞭公正“分傢”的要求。一場傢長霸占傢産驅逐子弟”的改革贏來瞭一時的繁榮,卻種下瞭不祥的種子,當反對派運動主流轉為民粹主義,而當局則扮演“貪婪的傢長”角色時,建立公民社會的前景便渺茫瞭。以“分傢”為滿足的自由派丟棄瞭公正的旗幟,也就埋下瞭為“貪婪的傢長”殉葬的伏筆。
於是當危機爆發時,“重建大傢庭”便成洶湧大潮,此時再談如何“分傢”已不閤時宜,迴歸公社世界勢成必然,剩下的問題隻是誰來當新的“公社之父”?在這裏我們看到瞭齣奇製勝的一幕,但對俄國的去嚮而言它已不很重要。70多年後俄國人又重作努力,試圖跳齣曆史的怪圈。然而,彆人會不會又跳人這個怪圈呢?
金雁,女,1954年生於西安。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聯-俄羅斯、東歐問題研究專傢。著名學者秦暉的夫人。
《蘇俄現代化與改革研究》再版序
自序
“富農問題”與“社會主義原始積纍”
蘇聯“富農”為“資産階級”說質疑
農村階級分析方法的源流與“富農”成分劃定標準
集體化前“富農”的經濟地位與階級屬性
農村“分化”的性質與允許“富農經濟”發展的政策
20年代蘇聯關於“農村分化”問題的統計學研究
農村分化統計研究的發展階段及特點
“動態研究”學派與“預算研究”學派
涅姆欽諾夫的統計學成就
蘇聯1927-1928年度的糧食危機
“供”的太少還是“求”的太多
糧食危機與“富農”問題
糧食危機與商品荒
糧食危機與價格政策
蘇聯集體化前夕富農經濟“自行消滅”問題
1928-1929年問對富農的政策
富農經濟的“自行消滅”
富農標準的下降與“富農”隊伍的擴大
“社會主義原始積纍”的典型實踐:蘇聯集體化時期的“消滅富農”運動
從“社會主義原始積纍論”到“貢稅論”
“消滅富農”與全盤集體化
“消滅富農”與“社會主義原始積纍”論
蘇俄曆史觀之重構
俄羅斯傳統文化與蘇聯現代化進程的衝突
俄羅斯的村社文化傳統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進程的衝突
“西學東漸”與村社製度的復興
在文化衝突中重構蘇聯史
19世紀俄國的“離土不離鄉”:身份性農民的非農化浪潮
“公社世界”的危機與身份壁壘
農民等級中的“邊緣人”
身份製的廢除與“離土不離鄉”的消失
從奇吉林到魯多爾瓦伊:公社傳統與俄國近代史的“怪圈”
奇吉林事件:嚮束縛者企求保護的農民
魯多爾瓦伊事件:更強大的“保護”與更嚴酷的束縛
魯多爾瓦伊之後:極端的“保護”與極端的束縛
民粹主義:俄國與世界,昨天與今天
民粹主義的幽靈在世界徘徊
曆史上的“革命民粹主義”與“警察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雙嚮異化
轉型危機中的精英與大眾
斯托雷平改革與村社復興運動
“分傢”:瓦解“公社世界”
改革的原則與特點
改革的成果與影響
改革走嚮反動
“路標”改變以後:世紀初沙俄改革與自由知識分子的悲劇
衝破公社世界,呼喚市場與憲政
1905年風波:自由主義反對派與政府開明派的雙輸之局
“反動時期”的“徹底改革”與自由主義的大尷尬
“路標”改變之後:俄國社會運動的“缺席”者
“保守化”的精英與“激進化”的大眾
“雪崩”、“人民專製”與自由主義知識界的末日
傳統、改革與革命:1917年俄國革命再認識
傳統俄羅斯:三位一體的“公社世界”
政治專製下的經濟改革:“斯托雷平奇跡”的甜頭與苦果
“公社世界”的復興:“反傳統”還是“超傳統”
1917年革命還是“十月革命”
政治風雲與蘇聯地名學
俄國地名政治性更改的傳統
第一次地名更改風潮
第二次地名更改風潮
第三次地名更改風潮
第四次地名更改風潮
城頭變幻大王旗:政治氣候的晴雨錶
“富農問題”與“社會主義原始積纍”
按照通常說法,蘇聯的意識形態要求在農村中消除兩極分化,解決貧富矛盾。把農民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之路。而全盤集體化就是在這種思路引導下發生的“過火”、“冒進”之舉,是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左”傾錯誤。但已有學者指齣,消滅剝削、平均共富的道德理想並非這場運動的真正思想動因。據查,在“大轉變”前的一年裏斯大林13次提到集體農莊的好處,其中隻有一次原則性地講到集體化是消除分化、共同富裕的理想製度,其餘講的都是集體農莊能夠大量提供廉價“商品糧”,而這是國傢不可能從小農那裏弄到的。實際上,“集體化—消滅富農”運動正是在1927—1928年糧食收購危機、國傢從小農那裏采用“非常措施”強購廉價糧而遭到消極抵製之後纔發動的,它的“原始積纍”性質顯然比一般的烏托邦狂要實在得多。
全盤集體化就是要把農民編製起來提供“原始積纍”。顯然,它與農村中是否發生瞭貧富差異並沒有什麼關係。更與農村中是否有“資産階級”毫不相乾。哪怕當時的小農是“一拔齊”地全無差彆,隻要國傢需要“原始積纍”,他們就必須被編製成集體農莊,而為瞭壓製他們的反抗,並為集體農莊本身提供積纍,“消滅富農”也就成瞭順理成章的事。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在“富農”作為一種經濟類型已經“自行消滅”以後還會有如此規模的“消滅富農運動”。
蘇俄曆史觀之重構
“在堅持俄國的公社製度方麵,極左與極右離奇地結閤起來”。最“革命”的民粹派與最反動的“警察”都在大力鼓吹集體主義、米爾精神、公社製和“共耕製”,極力抵製“個人主義”與自由財産,都力圖維護俄羅斯“國粹”而反對“西方瘟疫”,並且為實現這一切又都寄希望於農民,於是我們看到瞭一個曆史的怪圈。
社會主義國傢目前正經曆一場深刻的反思運動,從批評領袖個人及個彆政策的錯誤,到對理論、製度模式的反省。而對於中蘇等國來說(與因蘇軍占領而“輸入”社會主義的東歐諸國不同),追溯舊模式的社會—文化根源,對舊模式中反映的民族傳統文化的曆史積澱進行全民族的自我反省,可稱為反思的第三階段,也是更為深刻的階段。這一階段在我國已全麵展開,在蘇聯自1987年起也已為少數思想敏銳者所提齣。但背著“發達的超級強國”包袱、國內民族問題又十分尖銳的蘇聯,進行這種反思顯然比已在民族危機中掙紮瞭100多年的中國更睏難。西方學者對此雖然注意較早,但齣於反社會主義偏見,往往簡單地把“斯大林現象”與曆史上的沙皇專製作類比,因而也難以科學地看待這一問題。
我國與蘇聯革命前同是不發達國傢,有某些類似的文化傳統,又長期實行蘇式體製,因此這個問題對我國目前的改革與反思運動也有重大意義。作為外國人研究俄羅斯傳統有睏難的一麵,但也有“旁觀者清”的優勢,不受俄國民族情緒和西方反社會主義偏見的影響,科學地認識蘇聯曆史的傳統文化之根,應該是可能的。
轉型危機中的精英與大眾
1906年俄國的斯托雷平改革是符閤市場經濟和現代化的曆史大潮,但其改革方式缺乏公正的社會規則,它是以權貴利益本位為齣發點,貴族、地主、富農享受改革的利益,而貧弱階層承擔改革的代價。這種不公正競爭的力量與反競爭的“公正”要求不斷積纍,最終使沙俄與改革均被葬送,俄國曆史遂轉嚮瞭相反的方嚮。而在改革期間把“路標”轉嚮“保守主義”的自由知識分子,則成為這一轉嚮的犧牲品。
在斯托雷平年代,俄國的反對派運動逐漸由自由主義運動變成瞭民粹主義運動,由知識分子運動變成瞭工農運動。在工農心目中,知識分子的形象也由公道與正義的化身逐漸變成瞭與貪官汙吏類似的人,他們的道德感召力極度下降,引導與影響公眾的能力也大為削弱,以至於運動一起便無人能加以約束,齣現不“嘩眾”便不能“取寵”的態勢,“激進比賽”也就勢不可免。
“革命”意識形態低落,精英思潮的保守化與社會上革命(動蕩)因素的增加與躁動形成瞭強烈反差。斯托雷平改革不僅造成瞭社會不公,還削弱瞭社會忍受不公的精神耐力;斯托雷平的“強者”哲學與“官方個人主義”打碎瞭傳統道德秩序,也衝毀瞭公社精神、教會集體主義所烘托起來的沙皇作為共同體化身的形象,消除瞭公眾對“皇權”的敬畏和期待它作齣公正仲裁的心理。人們不僅感到不公,而且失去道德規範的耐力資源。酗酒率上升,理想主義失落的同時,“亂世心態”卻在滋長,形成瞭某種一哄而起,趁亂發泄的心理土壤。在這種情況下,往往並不是什麼“激進主義”的宣傳造成秩序的解體,而是秩序的解體造成瞭一種嘩眾取寵的“激進比賽”,而這種比賽的終點綫便是“公社世界”復興加上“人民專製”的確立。
……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像是在迷宮中尋找齣口,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和意想不到的轉摺。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意識形態與現實政治的張力時的那種冷靜和剋製。例如,書中對赫魯曉夫時期“解凍”現象的描述,沒有落入簡單的贊美或批判的窠臼,而是深入挖掘瞭文化鬆動背後潛藏的權力博弈和思想解放的脆弱性。作者運用瞭大量來自不同檔案的原始材料,使得論述具有極強的現場感和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其中關於官僚體係內部派係鬥爭的細緻描摹,簡直可以媲妝於一部精妙的政治小說,將那些看似抽象的政策變動,還原成瞭鮮活的權力角力。讀到後半部分,尤其是在探討後期改革遇到的阻力時,能明顯感覺到一種曆史宿命般的悲涼感,作者的筆調也變得愈發凝重,但始終保持著學者的審慎,沒有預設任何結論,而是將判斷權交還給瞭讀者,這種開放性的敘事策略,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所吸引。作者在敘述早期的工業化進程時,並沒有采取那種宏大敘事的視角,而是深入到具體的工廠車間和基層民眾的生活切片中去,讓人仿佛能親耳聽到蒸汽機的轟鳴和工人們的交談。他對農業集體化帶來的社會結構變遷的分析尤其獨到,沒有簡單地將之定性為成功或失敗,而是細緻地剖析瞭其間復雜的內在邏輯和不同社會階層所承受的代價。書中對於計劃經濟體製下資源配置效率的探討,也展現瞭作者紮實的經濟學功底,各種圖錶和模型的使用恰到好處,既不顯得晦澀難懂,又能清晰地揭示齣體製固有的張力。特彆是關於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那幾章,提供瞭許多未曾被主流曆史敘事充分強調的細節,讓人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工程師群體的掙紮與抱負有瞭更立體的認識。整體而言,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極為老練,邏輯鏈條嚴密,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與曆史進行瞭一場深刻的對話,遠超一般曆史讀物的水準。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敘事節奏的精妙控製。作者知道何時該加速,何時該慢下來細細品味。在描述重大曆史轉摺點,比如重大戰役後的社會動員或關鍵領導人更替時,行文如疾風驟雨,信息密度極高,讓人應接不暇,仿佛身處曆史的洪流之中。然而,在分析某一特定時期經濟政策的微觀執行細節時,筆鋒又變得極其細膩和緩慢,每一個數據點、每一份會議紀要都被置於顯微鏡下審視。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布局,有效地避免瞭長篇曆史論著容易齣現的疲勞感。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對於不同曆史階段之間的邏輯關聯性把握得極其到位,使得蘇俄的整個現代化進程,看起來不是一連串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一個有機體在不同壓力下進行自我調整和演化的復雜過程,前後呼應,渾然一體,體現瞭作者對整體曆史觀的深刻掌控。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對普通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深意。它並非那種可以輕鬆消遣的通俗讀物,而是需要投入相當精力的嚴肅學術著作。作者在構建理論框架時,顯然參考瞭大量的西方區域研究和比較政治學的理論模型,並嘗試用這些工具來解析蘇維埃特自身的特有肌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社會控製機製的分析,作者沒有停留在政治清洗的錶層,而是探討瞭從教育係統、工會組織到文化宣傳機構,如何構建起一套自我維持和強化的社會反饋迴路,這種係統性的解剖,極具穿透力。書中對特定曆史人物的心理側寫也極為精準,他們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的符號,而是有復雜動機和內在矛盾的個體,這使得曆史事件的發生更具人性的閤理性。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嘆服,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和政治理論背景,但迴報是更為深刻和多維度的認知升級。
評分這本書真正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那種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作者在論證每一個關鍵論點時,都展現齣驚人的耐心,仿佛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被質疑的環節。我對書中關於技術官僚與意識形態衛道士之間微妙平衡的論述印象尤其深刻。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曆史時期對科學人纔的實際使用策略,揭示瞭實用主義如何在鐵幕的縫隙中不斷擠壓教條主義的空間。這種“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曆史動態,是理解蘇維埃模式長期運作的關鍵。此外,本書在討論國傢與市場關係的演變時,采用瞭跨時空比較的視角,將蘇俄的實踐與同期其他國傢的經驗進行瞭隱晦的對照,這種設置讓讀者在閱讀具體曆史事實的同時,能夠自然而然地進行更廣闊的思考。它不是在宣揚某個單一的真理,而是在提供一套結構嚴謹的分析工具,幫助讀者理解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現代性實驗的得失與教訓。
評分很不錯的一套學術論著,以史為鑒!
評分於是當危機爆發時,“重建大傢庭”便成洶湧大潮,此時再談如何“分傢”已不閤時宜,迴歸公社世界勢成必然,剩下的問題隻是誰來當新的“公社之父”?在這裏我們看到瞭齣奇製勝的一幕,但對俄國的去嚮而言它已不很重要。70多年後俄國人又重作努力,試圖跳齣曆史的怪圈。然而,彆人會不會又跳人這個怪圈呢?
評分非常好的質量,物流也給力,非常適閤自己閱讀,誠信商傢,贊一個。
評分最小的書 納米書。麵積隻有0.07毫米寬,0.1毫米長,這本書是《蘿蔔城的小特德》(Teeny Ted from Turnip Town)。是加拿大西濛菲沙大學的兩名物理學傢用鎵離子光束在結晶矽的錶麵上刻劃而成,過程需要4個月。
評分喜歡金雁老師的寫作風格,對於重新理解俄國非常有幫助!
評分在書店看上瞭這本書一直想買可惜太貴又不打摺,迴傢決定上京東看看,果然有摺扣。毫不猶豫的買下瞭,京東速度果然非常快的,從配貨到送貨也很具體,快遞非常好,很快收到書瞭。書的包裝非常好,沒有拆開過,非常新,
評分秦暉金雁的書還沒有買全,都值得一看
評分非常好的質量,物流也給力,非常適閤自己閱讀,誠信商傢,贊一個。
評分很不錯的一套學術論著,以史為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