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森(1869一1938),字蒓孫,號心史,江蘇武進人。早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歸國後,於1913年當選為民國臨時政府來議院議員,為配閤議會活動,曾撰寫時政論文;與此同時,相繼發錶有關清代曆史的專題考證文章,在當時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1929年,就聘於南京中央大學曆史係,主講清史課程。1931年應聘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主任,講授滿洲開國史,至七七事變止。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於對清先世源流考定、滿洲名稱考辨、八旗製度考實、雍正繼統考證、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對明清史的研究有著較深遠的影響,被史學界譽為我國近代清史學派的開山祖。
坦白說,我讀完後最大的感受是“敬畏”而非“愉悅”。這並非貶低孟森先生的學術成就,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所展現齣的那種令人望而生畏的知識儲備和對史料的駕馭能力,纔讓讀者深感自身的渺小。這本書更像是史學界內部的一份高水平的作業展示,它麵嚮的是已經對清史有一定瞭解的進階研究者。它詳細之處在於對細節的打磨,比如對某一塊稅法的變動,或是一個地方督撫的任免流程的描述,其精細程度令人咋舌。然而,對於希望瞭解“為什麼會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書中的推演往往停留在“事實是什麼”的層麵,缺少對更深層次的社會心理和文化動因的探討。讀罷全書,我似乎掌握瞭清朝的“骨架”和“關節”,但對於那個時代特有的那種復雜、矛盾又充滿生命力的“靈魂”,卻仍舊感到朦朧和遙遠,需要藉助其他更富人文關懷的史著來補充和豐滿。
評分這部厚重的《清史講義》,我實在有些手足無措。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是那種老派史學的嚴謹與沉重,字裏行間充滿瞭對史料的絕對忠誠,讀起來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需要靠燭光和羊皮紙來做研究的時代。孟森先生的功力毋庸置疑,他對康雍乾盛世的敘述,那種娓娓道來中透著對製度和政治運作的深刻洞察,簡直讓人嘆為觀止。然而,對於一個習慣瞭快節奏、碎片化閱讀的現代讀者來說,光是消化完那些繁復的官職變遷和典章製度,就已經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書中對某些重大曆史事件的分析,雖然論證詳實,卻總帶著一種古典的疏離感,仿佛曆史是擺在櫥窗裏的精美標本,美麗,卻難以觸摸其溫度。我常常需要反復對照地圖和時間綫,纔能勉強跟上他那嚴密的邏輯鏈條。這絕不是一本可以消遣的閑書,它更像是一套需要潛心研習的教科書,其厚度本身就是一種對讀者心性的考驗。讀完一個章節,常常需要閤上書本,長籲一口氣,纔能將思緒從那個遙遠、森嚴的官僚世界中抽離齣來。
評分我抱著極大的期望打開瞭這本被譽為“清史大傢之作”的講義,但實際的閱讀體驗卻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風景固然壯麗,過程卻著實煎熬。它不同於那些側重於社會生活、文化變遷的“新史學”著作,這本書幾乎完全聚焦於廟堂之高與權力的運作。對於一個更關心“人”在曆史洪流中如何掙紮與生存的讀者來說,書中的敘事顯得有些過於宏大和抽象。人物的塑造常常服務於事件的邏輯,而非情感的真實流動。例如,描述某個起義的爆發,作者會詳細剖析其背後的財政壓力和地方官員的失職,但對於普通民眾在飢餓和絕望中的具體感受,筆墨卻顯得相對吝嗇。這使得整個閱讀過程,盡管在知識增量上收獲頗豐,但在情感共鳴上卻總隔著一層薄紗。我總覺得,曆史的溫度,似乎在那一絲不苟的考據和嚴密的推演中,被無意地蒸發掉瞭,留下的多是骨架而非血肉。
評分從結構上來看,這本書的編排遵循瞭一種極其傳統的“編年體”與“綱要體”的結閤,脈絡清晰到近乎教條。每一部分都像是一塊塊經過精確切割的方形石塊,嚴絲閤縫地堆疊起來,構築起一座宏偉的史學殿堂。這種高度的結構化,確保瞭知識體係的完整性,讓人清楚地知道“此時”發生瞭“何事”,以及“何人”的“作為”如何影響瞭“彼時”。但是,這種過於闆塊化的處理,也導緻瞭曆史的“流動性”被削弱瞭。不同事件之間的交叉影響、跨區域的互動聯係,往往需要讀者自己去主動建立橋梁。對於初學者而言,很容易陷入一種“孤島式”的知識記憶,而非形成一個相互關聯、充滿活力的曆史網絡。我更喜歡那種能夠自然地將政治、經濟、文化編織在一起,讓曆史如同河流般奔騰而過的敘述方式,而這部講義,更像是將河流切割成瞭若乾個清晰的水槽,美觀,卻少瞭一份磅礴的生命力。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就是一股帶著年代感的“學術清流”。如果說當代曆史著作追求的是通俗易懂,那麼這本《講義》則堅守著一種近乎“文言”的精準與凝練。它的句子結構復雜,用詞考究,很多地方需要停下來細細咀嚼,纔能領會其中蘊含的深層含義。這種文字的密度,對於提升個人的閱讀能力無疑是極好的訓練,每讀一頁都像是在做一次智力體操。然而,這種“高冷”的錶達方式,也大大拖慢瞭我的閱讀速度。我常常需要藉助其他工具書來確認某些名詞和典故的準確含義,否則很容易在知識的迷霧中迷失方嚮。它要求讀者具備紮實的古典文化基礎,否則,許多精妙的諷刺或微妙的權力暗示,都會在不經意間被囫圇吞棗地放過。它不是一本能讓你在咖啡館裏輕鬆翻閱的書,它需要一個安靜的書房和不受打擾的心境。
評分劉漢民,1962年11月生於山東青島,分彆於1983年、1988年、2001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南開大學。2001-2003年在天津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第6屆特約研究員兼體製改革組召集人。2007年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教授擔保赴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作為期18個月的訪問研究。主要研究方嚮為企業理論與企業製度、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比較製度分析等。曾在《經濟研究》、《中國工業經濟》和《經濟學動態》等學術期刊發錶多篇有影響的論文,被轉載、引用數百次,參與撰寫的《公司治理》一書獲第11屆孫冶方經濟學奬和天津市優秀社科著作特等奬。
評分第四節 武功之繼續二——再定西藏
評分不錯,內容和質量都還可以
評分作者簡介
評分物流快,第二天就送到瞭
評分不錯挺好。。。。。
評分開篇的八旗介紹挺有趣的,裝幀也挺好的
評分劉漢民,1962年11月生於山東青島,分彆於1983年、1988年、2001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南開大學。2001-2003年在天津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第6屆特約研究員兼體製改革組召集人。2007年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教授擔保赴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作為期18個月的訪問研究。主要研究方嚮為企業理論與企業製度、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比較製度分析等。曾在《經濟研究》、《中國工業經濟》和《經濟學動態》等學術期刊發錶多篇有影響的論文,被轉載、引用數百次,參與撰寫的《公司治理》一書獲第11屆孫冶方經濟學奬和天津市優秀社科著作特等奬。
評分很好很滿意,活動價實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