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傳信錄:基於清宮檔案的真相還原

左宗棠傳信錄:基於清宮檔案的真相還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江華 著
圖書標籤:
  • 左宗棠
  • 清史
  • 清宮檔案
  • 曆史人物
  • 傳記
  • 近代史
  • 政治人物
  • 晚清
  • 曆史研究
  • 傳信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嶽麓書社
ISBN:9787553804811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394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1
字數:353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從左宗棠與曾國藩、鬍雪岩、郭嵩燾、鬍林翼、瀋葆楨等晚清重要人物的交往關係上著墨,記述他與同時代人的麯摺命運。

本書獨闢蹊徑,收集一些有關左宗棠的逸事、傳聞,然後從各種可信的史料齣發,進行嚴謹而不失可讀性的考證,證實或者證僞這些傳聞。

采用鎖綫精裝,特種手揉紙封麵,典雅大方,便於閱讀;用紙考究、印刷精美。

內容簡介

  左宗棠作為傳奇曆史人物,圍繞他以及他與同時代名人如曾國藩、鬍林翼、鬍雪岩等人的交往,有不少逸事為大傢所津津樂道。但是這些逸事中,有不少隻是傳言,並非史實,這些傳言甚至被頻繁使用到曆史研究著作中。
  藉助當年秘而不宣、今天已然公開的清宮檔案,本書作者經過數年鑽研,為讀者撥開曆史迷霧,還原一個真實的左宗棠。

作者簡介

  劉江華,北京大學考古係畢業,《北京青年報》編輯,青年作傢,文筆流暢,廣受好評。齣版有《被腰斬的王朝》《王朝死劫》等曆史通俗讀物。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齣生及其他
一 姓名及齣生地
二 左宗棠不收禮也不送禮?
三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幕府比較
附錄一 左宗棠是否真如孫中山所說是哥老會老龍頭?
附錄二 李嘉誠辦公室所掛對聯是否真為左宗棠所寫?
第二章 樊燮案真相
一 有沒有掌摑樊燮?
二 左宗棠被參為“劣幕”?
三 鹹豐密諭將左宗棠“就地正法”?
四 湘撫幕府期間,左宗棠有幾個政敵?
五 誰在解救左宗棠?
六 樊燮案餘波
附錄 潘祖蔭“三疏交薦”左宗棠?
第三章 左宗棠與曾國藩交往始末
一 左宗棠與曾國藩是同學嗎?
二 曾國藩曾扣押左宗棠女婿
三 曾國藩兩度自殺時的左宗棠
四 曾左重歸於好,誰先低頭?
五 左宗棠勸曾國藩自立為王?
六 楚軍和湘軍有何異同?
七 曾國藩舉薦左宗棠為浙江巡撫?
八 曾左關係為何惡化?
九 同治三年,曾左為何斷交?
十 同治三年之後,曾左的人生還有哪些交集?
附錄 曾左二人是否曾撰聯互諷?
第四章 左宗棠與郭嵩燾恩怨還原
一 左宗棠“忘恩負義”
二 左宗棠與郭嵩燾有哪些矛盾?
三 左宗棠是如何參劾郭嵩燾的?
四 交惡的心路曆程
五 交惡的其他因素
六 郭嵩燾晚年對左宗棠更為不滿
七 《玉池老人自敘》中的不實之處
八 左宗棠曾嚮郭嵩燾謝罪?
附錄 左宗棠與郭嵩燾因靈芝祥瑞而翻臉?
第五章 左宗棠與瀋葆楨交惡始末
一 瀋葆楨與曾國藩交惡
二 奏請瀋葆楨總理船政
三 支持瀋葆楨輪船工作
四 瀋葆楨為左宗棠保全瞭兩萬兩銀子
五 誇瀋葆楨為“一時之傑”
六 瀋葆楨反對左宗棠藉洋款
七 交惡原因分析/
八 左宗棠為何不給瀋葆楨送挽聯?
第六章 左宗棠與鬍林翼逸事真相
一 是嶽麓書院同窗?
二 有哪些親戚關係?
三 共同經營陶傢,更增友情
四 鬍林翼嚮哪些名臣推薦過左宗棠?
五 鬍林翼第三次推薦,左宗棠第一次幕湘
六 左宗棠第二次幕湘,與鬍林翼並肩作戰
七 反對左宗棠入川,奠定其一生功業基礎
八 傷悲鬍林翼死
附錄 左宗棠是否自署名為諸葛亮?
第七章 左宗棠與鬍雪岩關係真相
一 給鬍雪岩保奏過什麼官銜?
二 用兵陝甘,鬍雪岩為左宗棠藉款多少?
三 進兵新疆,鬍雪岩為左宗棠藉款多少?
四 如何為鬍雪岩請黃馬褂之賞?
五 從鬍雪岩哪裏得到什麼好處?
六 對鬍雪岩也有不滿
七 鬍雪岩破産前後的左宗棠
附錄 左宗棠與鬍雪岩逸事考辨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第二節左宗棠真的不收禮也不送禮?
  關於左宗棠不送禮的傳言,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他光緒七年應詔進京因拒絕送禮而不準入崇文門一事。有說法,左宗棠進京到軍機處入職,當時陋規,地方官進京入職須按地方任職時職位的優劣程度嚮太監交一筆入門錢。太監當時嚮左宗棠索要4萬兩銀子,從來不送禮的左宗棠一文錢也不肯支付,被迫在成為滯留數日,最後是恭親王齣麵調和,給瞭8000兩銀子瞭事。但其實,雖曾聲明“弟於僚屬饋送,嚮不收受”,左宗棠一生中,尤其是齣任督撫之後,既送禮,也收禮。當然更多的是,他在謝絕彆人的送禮。那麼,他收下的是什麼禮物呢?謝絕的又是什麼禮物?又是給誰送禮呢?
  左宗棠一生耿介,傳聞、逸事中,多有關於他既不送禮也不送禮的記載。2006年4月,在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晚清人物係列之左宗棠》節目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曆史學傢楊東梁曾引一則左宗棠從不賄賂官員的軼事。楊先生說:左宗棠西徵迴到瞭北京以後,被阻在瞭門外,不讓他進北京城。原因是什麼呢?他沒有給這些官員們送禮行賄。因為左宗棠本身不行賄——你沒有行賄,人傢就馬上要給你臉色看。如此一來,左宗棠就住在城門外,不進城。這怎麼辦呢?慈禧太後還要召見他呢。最後據說恭親王做瞭一個摺中的方案,說“好吧,那這個錢由我來替你付瞭”。根據楊先生的講述,這個傳言還有史書加以記載,“雖然說是傳言,但是有的史書還是把它記錄下來瞭”。
  左宗棠是否真的從不送禮、從不收禮呢?
  曆史真相並非如此。在左宗棠一生,他既送禮,也收禮。當然更多的是,他在謝絕彆人的送禮。如果不是好友,即使收瞭,也會迴贈禮物。
  那麼,左宗棠一般會謝絕哪些人的禮物,會收哪些人的禮物,又會給什麼人送禮呢?
  收禮後摺成錢給對方
  從現存文獻看,關於左宗棠拒收下屬所送禮品的最早記載,見於同治二年(1863)。這年,在給福建布政使張佑之的信中,時為閩浙總督的左宗棠提到屬下、護中軍郭什春曾送來“福園膏及印色”。左宗棠對張佑之說“弟於僚屬饋送,嚮不收受,亦不欲自破其例。”[1](注釋,《左宗棠全集?書信一》,第520頁)由於郭什春是從福建托人送來的,當時左宗棠正在浙江,再送迴去過於麻煩。於是,左宗棠收下這些禮品的同時,將禮品摺算成銀錢,還給郭什春。在信中,左宗棠還希望張佑之幫忙轉交,“乞並詢給為禱”。
  郭什春是前閩浙總督耆齡的中軍,相當於總督的衛隊長,屬於親信之人,當年四月份曾耆齡委托專程為左宗棠送來閩浙總督關防大印。就是前總督親信所送的禮品,左宗棠都沒有收。在這封信中,左宗棠還請張佑之從自己的養廉銀中拿齣二百兩交給郭,用以操練標兵之賞,“郭中軍什春迴閩時,曾飭勤練標兵,聽候調遣,請發銀二百兩交渠,以為操賞之用。”[2](注釋,《左宗棠全集?書信一》,第520頁)
  這種收下禮物後摺成錢款給對方,是左宗棠比較常用辦法。
  同治七年(1868),正在西北的陝甘總督左宗棠接到當年福建部屬彭光藻的信。彭在信中告訴左宗棠,當年左所關注的城河已經開通瞭,並隨信送來一些禮品。左宗棠在迴信中錶揚“該丞以萬金瞭此巨工,為閩中永遠之利”的同時,也通報瞭對彭光藻所送禮品的安排,“所贈乾蔬,正軍中求之不得者,飽啖之餘,香留齒頰。惟燕菜兩斤,品珍價貴,知損清俸不少,見以分贈病將,亦古者投醪之意。遲仍照價繳還。”[3](注釋,《左宗棠全集?劄件》,長沙:嶽麓書社1986年2月第1版,第111頁)摺價買下送來的禮品,並和部下分享。
  同治八年正月初十日(1869年2月20日),收到好友周荇農從京城送來的狐白裘後,左宗棠就讓在京城的另一好友夏芝岑幫著還給周百兩銀子,“周荇農兄昨以狐白裘見贈,遠道未可卻之,如尊處尚有弟存項,請以百金奉之”。[4](注釋,《左宗棠全集?書信二》,第175頁)
  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收到部將金運昌所贈送的貂冠、狐裘等禮物,左宗棠除迴贈閣貼等之外,還附上瞭三百兩銀子,“承賜貂冠、狐裘披風多件,茶、墨等物,金蟬輝映,二美皆俱。……附上新刻“六經”、舊拓閣貼各一部,聊將士物略誌報忱,外陳三百之儀敬勞左右,匪謂韆金之值,藉此酬償,尚冀鑒存,幸毋疑卻。”[5](注釋,《左宗棠全集?附冊》,第188頁)
  酬償之餘,左宗棠還特地解釋,希望金運昌“幸毋疑卻”。真是夠為難的。
  聲稱“於僚屬饋送,嚮不收受”的左宗棠,為何會收禮呢?主要是考慮到路途太遠,禮物往返麻煩,因此他便采取摺中的辦法——收下禮物、返還金錢,如此一來,就等於這件禮物變成自己買的瞭。
  拒收過於貴重的禮物
  但過於貴重的禮品,即便是路途再遠,左宗棠也會送迴。
  光緒四年(1878),鬍雪岩從上海給遠在甘肅的左宗棠送來瞭金座珊瑚頂等厚禮,以感謝左為其奏請到黃馬褂這一殊賞。對於此禮物,左宗棠就不敢收,而是原璧奉還,“承遠惠多儀,謹已拜登。荷珠玉之奇珍,領山海之異味,關陲得此,尤感隆情。惟金座珊瑚頂並大參二件,品重價高,斷不敢領。平生享用,未敢過厚,硜硜之性使然,謹原璧奉趙,即祈驗收。乘便寄呈諸品,非敢言贈,亦投桃報李之微意耳。”[6](注釋,《左宗棠全集?書信三》,第322頁)
  由信可知,對鬍雪岩所送來的金座珊瑚頂、大參,左宗棠覺得過於名貴。於是,雖然當時他在甘肅,與在上海的鬍雪岩遠隔關山,但還是將原物送還。為瞭不讓鬍雪岩過於失落,左宗棠收下瞭鬍所送來的江浙海味,同時也迴贈瞭西北特産。
  附錄李嘉誠辦公室所掛的對聯是左宗棠寫的嗎?
  《全球商業》雜誌2008年1月26日期曾經刊登瞭一篇采訪李嘉誠的文章。文章中提到李嘉誠辦公室掛著的一副對聯: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嚮寬處行。
  關於這副對聯,這篇文章是這樣寫的:掛在他右手側牆上,離他最近。詩句為清代儒將左宗棠所做,字為名傢所寫:“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嚮寬處行。”字句的意境深遠,李嘉誠很有所感。他說:“對句剛開始的四個字,發上等願、擇高處立,連小孩都懂,也是我多年前就做到的,這不稀奇。”
  然而,為什麼擇高處立後,要結中等緣?“結中等緣是不一定與同一個階級、社會地位的人來往,這不容易。”至於享下等福,就更不易。富貴後,能過樸素簡食。勤儉兩字,是左宗棠傢訓強調的重點,譬如他說,雖大富大貴,亦靠不住,唯勤儉兩字可以長久。這樣的信念,也在李嘉誠的生活中實踐。
  李嘉誠是全球華人首富,其一言一行、其興趣雅好,自然牽動人心。這篇文章後來還被《新華文摘》2008年第5期轉載,一時流布甚廣。
  無獨有偶,2013年11月,李嘉誠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這是他15年來首次接受內地記者的采訪。11月28日齣版的《南方周末》如此寫道:偌大的辦公桌上,隻有一遝很小的便箋紙,兩支筆,一副放大鏡,李每周在這裏工作五天半。辦公桌的對麵,是黑色的沙發和茶幾。沒有靠墊,沒有煙灰缸,也沒有潮州人最喜歡的功夫茶具,隻是孤零零地擺著一個裝飾盒。李辦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於江蘇無锡梅園的詩句:“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嚮寬處行。”這24個字,凝聚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誠則將其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攝影記者所拍攝的照片顯示,此對聯確實是懸掛在李嘉誠位於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辦公室牆上。
  可惜的是,這副對聯並非左宗棠所作,它的真實作者是清代官員、書畫傢姚元之。
  說該聯並非左宗棠所撰,一個依據是嶽麓書社1987年12月齣版的《左宗棠全集》,這是當之無愧的左宗棠的“全集”,但遍尋《左宗棠全集》的聯語、詩文、傢書,均未發現有關這副對聯的記載。
  相反,在有關姚元之的記載中,則有這副對聯。
  [1]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書信一》,長沙:嶽麓書社1997年7月第1版,第520頁。
  [2]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書信一》,第520頁。
  [3]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劄件》,長沙:嶽麓書社1986年2月第1版,第111頁。
  [4]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書信二》,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7月第1版,第175頁。
  [5]左宗棠:《左宗棠全集?附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7月第1版,第188頁
  [6]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書信三》,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7月第1版,第322頁。
  ……

前言/序言

  當接到《北京青年報》陳國華兄的電話,讓我為這部書稿寫序,我有點猶豫。一則我不是這個課題的專門研究者,班門弄斧,不好下筆,而且容易誤人子弟。二則自己做瞭一輩子編輯,眼高手低,雖然願意讀書,但很少有興趣正式寫點什麼。我一直以為讀書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獲取新知,啓發思維,言人人殊,不必到處嚷嚷,耽誤彆人的寶貴時間。
  不過花時間閱讀瞭這部稿子,我十分感動。江華以“業餘”的身份,浸潤於這樣一個課題十餘年,拿齣來這樣一份成果,令人欽佩。他史料搜集係統完整,考訂嚴謹紮實,人物關係的細節挖掘深入,判斷到位,可以說對百餘年來流傳的左宗棠種種逸事作瞭一個總結性的學術評判。十多年來,我一直從事清代人物傳記的修纂組織工作,深知人物研究的艱辛,想藉此機會談談兩方麵受到的啓發。
  首選是史料搜集和甄彆。第一手資料在史學研究中的價值無需論證,它在清代人物研究的重要作用也不必多說。第一手資料的種類各異,但清朝留下的大量檔案,是清代人物研究首先必須充分利用的。江華描述他在清宮檔案中發現有關史實真相“那種怦然心動的緊張與興奮”,非親曆者難以體會。清史或清代人物研究想要取得突破,完全離不開對清宮檔案資料的深入發掘和廣泛利用,這個看法,我想目前怎麼強調都不算過分。此外還有官書、奏疏、詩文集、函劄、日記、年譜、舊傳、筆記等等,其中不乏第一手的關鍵史料,也必須廣搜博覽。隻有全麵掌握瞭有關史料,纔能談得上開始研究。
  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給史料搜集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同時也對史料鑒彆提齣瞭更高的要求。史料本身的形成,受到文本作者主客觀因素的製約,以及周邊利益或利害關係左右,在使用時需要認真鑒彆。即便是原始檔案,也不能無條件相信。史料鑒彆,就是在認真細緻閱讀的基礎上,全麵進行相關史料的排比、梳理、對勘和考異,然後作齣選擇。當前人物研究中常見的問題,一是以關鍵詞搜索代替研讀,簡單排列或徵引史料,卻忽視瞭史料形成的不同時空,從而導緻誤讀誤解;二是先入為主,對史料中的記述,符閤自己想法的予以采納,與此矛盾的則束之高閣,不作取捨的分析和解釋,結果往往距離事實真相南轅北轍。凡此種種,都是學術上懶惰或輕浮的錶現。史料的搜集和鑒彆,當然要靠見識,但主要是下功夫,花時間,沒有捷徑可走。
  其次是對待曆史人物的態度。很長一段時間裏,研究曆史人物的主要目的是評價其功過是非,論者好像是審判官或者主考官,對曆史人物的行為言論,依照自己的價值和道德標準一一打分,最後給齣結論,以為好人壞人,可以在此一舉定性。這當然很荒謬,僅僅這種居高臨下的心態,就暴露瞭自己的淺薄和無知。今天還有另外一種傾嚮,就是由來已久的為尊者諱。隻要是祖先、親屬或鄉黨,一味隱惡揚善,甚至不惜歪麯事實,指鹿為馬。我們主張研究曆史人物采取“瞭解之同情”的態度(藉用陳寅恪先生語),在全麵瞭解時代背景(大環境)和社會關係(小環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盡可能把握傳主的思維邏輯和行為邏輯。弄清楚重要曆史人物的事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或許是設法藉助詳盡的史料進入其內心世界,形成某種精神層麵的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其見識、胸襟和境界,從而為後人提供有益的知識和養分,實現文化血脈的傳承。
  江華談到自己受茅海建教授有關“史實重建”的影響,勾起我的一點迴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和海建在華東師大跟隨陳旭麓先生學習中國近代史。先生當時已經形成瞭中國近代社會如何新陳代謝的總體思路,授課即以此為主,教材就是一大套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階段性的考核就是寫一篇論文。當年學界討論近代史的發展綫索,相當熱鬧,我們學識淺陋,自然不敢置喙。不過在研讀史料的過程中,常常發現史事或人物活動的情況與已有的說法有不小的齣入,由此産生的想法,就是將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史實考訂上,坐冷闆凳,下苦功夫,持之以恒,必見成效。三十多年以後,我們關於晚清史的知識,已經大大豐富,不過可以深入的領域還有很多,特彆是大量史料的挖掘和公布,似乎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江華認同“史實重建”的理念,並且奉獻齣自己紮實的作品,在錶示祝賀的同時,希望他再接再厲,更上層樓。
  是為序。
  潘振平
  (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傳記組組長)
  2016年9月


史海鈎沉:清代官員的筆墨世界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的曆史人物,而是深入探討清代官僚體係中“信劄往來”這一核心運作機製。通過對大量清宮檔案中非正式文書——即官員之間的私人信函、幕僚往來、以及與上級或同僚的通信記錄——的細緻梳理與解讀,本書旨在勾勒齣一幅清代中晚期政治生態的立體畫捲。全書分為四大部分,分彆探討瞭信函的載體與規範、內容主題的變遷、信件背後的權力運作邏輯,以及書信在曆史敘事構建中的獨特作用。 第一章:筆墨的形製與規製 本章首先從清代文書製度的宏觀背景切入,對比瞭硃批奏摺、題本、稟單等官方文書與私人信函在法律效力與錶達尺度上的根本差異。重點分析瞭在缺乏現代通訊手段的背景下,信函在政治信息傳遞中的不可替代性。 1.1 載體與時效:從密摺到傢書 詳細考察瞭不同等級的官員在通信中使用紙張、印章、以及郵遞路綫的差異。例如,探討瞭地方大員如何利用“驛站係統”之外的“秘密渠道”快速傳遞緊急信息,以及“急遞鋪”製度在地方政務中的實際運作模式。我們剖析瞭信件中常見的“避諱”與“暗語”的使用規範,這些非明麵上的語言藝術,構成瞭理解清代政治交流的密碼。 1.2 格式與禮數:書信中的等級秩序 信件的開篇稱謂、結語敬語、乃至信紙的摺疊方式,無不體現著森嚴的等級製度。本章援引瞭大量信件樣本,分析瞭下級對上級、同僚之間、以及官員對親屬在措辭上的微妙變化。例如,在談及軍事部署或財政預算時,如何用委婉的筆法錶達不同意見,同時又不逾越禮製。這種“形製上的約束”,往往決定瞭信息錶達的深度與廣度。 第二章:信函內容的多維透視 官員的信函是他們真實思想的載體,其內容遠超官方記錄的冰冷敘述。本章側重於從信件中發掘齣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多層麵的真實信息。 2.1 地方治理的側寫:從災荒到人事安排 大量的信件揭示瞭中央指令在地方執行過程中遭遇的實際睏難。例如,關於賑災款項的實際到位情況、地方士紳與官員之間的博弈、以及對地方輿情的私下揣測與匯報。我們細緻考察瞭官員群體內部對於人事調動的討論,包括推薦、排擠、以及對空缺職位的預先布局,這揭示瞭清代“門生故吏”網絡運作的復雜性。 2.2 軍務與邊防的“幕後”記錄 不同於官方戰報的粉飾,信件中往往流露齣對戰局的真實判斷和對物資短缺的抱怨。本章通過對比幾組關鍵時間點的往來信件,分析瞭清廷在處理邊患(如撚軍、迴疆事變)時,前綫將領與後方督撫之間關於兵力調配、糧草供應、以及情報判斷的真實交流,這為理解清末軍事決策的遲滯提供瞭新的視角。 2.3 經濟活動與私人投資網絡 信件也成為官員進行私人商業活動的隱秘通道。本章探討瞭官員如何利用職權便利,通過信件與鹽商、票號之間進行資金往來、委托投資,甚至參與地方經濟壟斷的活動。這些“非官方法規”下的經濟聯係,是理解清代官僚財富積纍方式的重要綫索。 第三章:信件背後的權力與人脈運作 信件往來,本質上是權力關係的建立、維持與鞏固過程。本章聚焦於分析這些文字交流如何編織和維係瞭清代官場的復雜人際網絡。 3.1 師承與門生體係的維係 清代官員的升遷高度依賴於其在學業上的師承關係。信件是“師生”身份關係得以延續的生命綫。探討瞭座師如何通過定期的問候、詢問政績以及提供“建議”的方式,對門生施加持續性的影響。同時,也分析瞭門生在迴報師長時所采取的物質與政治上的支持手段。 3.2 權力中介與“跑動”的藝術 在信息傳遞不暢的時代,通過中間人(如幕僚、僕役、或地方士紳)傳遞書信,成為影響決策的關鍵一環。本章深入分析瞭“托人帶話”的機製,即信件的附件或附言中夾帶的非正式信息,如何繞過正式的文書流程,實現對決策層的精準遊說。信函中的“人情債”積纍與清算,是理解權力交易的基石。 3.3 風險規避與“安全信息”的傳遞 在政治鬥爭激烈的環境中,寫信本身就是一種高風險行為。本章著重分析瞭官員們在提及敏感事件或涉及個人利害關係時,如何運用大量的省略號、代稱、以及模糊化的錶述來規避文字獄的風險。這些“留白”之處,恰恰蘊含著最核心、最需要被保護的政治信息。 第四章:書信在曆史構建中的缺位與重構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從史學方法論的角度齣發,探討瞭信件作為曆史證據的獨特性與局限性。 4.1 “非官方”敘事的價值 與官方文書的“宣教性”不同,信劄記錄瞭曆史人物的“當下反應”。本書強調,要真正理解曆史事件,必須超越官方的定論,迴到當時決策者在筆墨交流中的猶豫、恐懼與狂喜。書信為我們提供瞭“非主流”的、去中心化的曆史視角。 4.2 檔案的殘缺與史料的碎片化 考察瞭由於戰亂、焚毀、或時間侵蝕導緻的大量信件的散佚,分析瞭這種史料的碎片化對後世構建完整曆史敘事帶來的挑戰。如何通過有限的片段,推斷齣完整的交流鏈條,是本章探討的重點。 結語: 通過對清代官員往來信劄的細緻研究,本書試圖揭示一個更為真實、更具人情味的清朝官僚世界。這些被塵封的筆墨,不僅是研究清代政治製度的活化石,更是理解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權力結構中的生存哲學與情感世界的珍貴鑰匙。它們構築瞭一個比廟堂之高更為廣闊的政治生活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駕馭能力,著實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敘事節奏的掌控極為精準,張弛有度,該沉靜處如深水般內斂,該激昂時又如同萬馬奔騰,極富感染力。它沒有落入一般嚴肅曆史著作的窠臼,變成枯燥的史料堆砌。相反,作者運用瞭精妙的文學手法,將那些冰冷的檔案信息,轉化為有血有肉、引人入勝的故事綫。人物對話的設計,即使是基於檔案記錄的復原,也顯得自然流暢,充滿那個時代的特有韻味,讓人完全沉浸在那個曆史場景之中。對於非專業曆史讀者而言,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友好的,它成功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連接瞭深厚的史學研究與大眾閱讀的樂趣。讀罷掩捲,心中留下的不僅是知識的充盈,更是閱讀美學的享受。

評分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評價上的審慎態度。麵對一個功過兼具的復雜人物,許多作者往往傾嚮於極端的贊美或批判,但這部作品明顯超越瞭這種簡單化的傾嚮。它提供的不是一個“好”或“壞”的標簽,而是一個“為什麼”的深度剖析。通過細緻比對不同時間點、不同角度的往來信件,作者展現瞭人物在麵對巨大壓力和多重利益衝突時的內心掙紮與權衡。這種剋製而又深刻的敘事,讓曆史人物不再是符號,而是一個在特定曆史洪流中努力求生的個體。它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斷,而非被動接受既定的結論。這種“留白”和“思辨性”的錶達方式,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一部簡單的傳記範疇,更像是一部探討人性與權力的哲學文本。

評分

這部作品的史料挖掘能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作者顯然是下瞭血本,深入清宮檔案的浩瀚海洋,打撈齣無數珍貴的一手資料。這種紮實的學術功底,使得整個敘述充滿瞭無可辯駁的信服力。讀起來,仿佛能親手觸摸到那些泛黃的奏摺和信函,感受到那個時代風雲變幻下的決策者們的真實心境。它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曆史解讀,而是步步為營,用最直接的證據鏈條,還原齣一個立體、多維度的曆史人物形象。尤其是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側寫,通過檔案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徹底顛覆瞭我以往的刻闆印象。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耐心,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種“撥開迷霧見真相”的震撼感是無與倫比的。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傳記,更是一堂生動的清代晚期政治生態和文官體係運作的實景課。

評分

從裝幀設計和整體版式來看,齣版方顯然對這部作品投入瞭極大的心力。書籍的開本適中,紙張選擇偏嚮啞光質感,閱讀時不易反光,長時間閱讀也較為舒適。更值得稱道的是,內文的注釋係統和索引做得極為詳盡和專業,對於需要追溯原始文獻的學者或深度愛好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排版上,正文與引文的區分清晰,頁邊距的處理也充分考慮到瞭批注的需要,這些細節體現瞭對知識傳播的尊重。很多優秀的學術成果往往在後期製作上有所欠缺,但這部作品在硬件上也達到瞭極高的水準,使得內容傳遞的體驗得到瞭極大的提升。拿在手中,便能感受到它厚重而嚴謹的氣質。

評分

這本書的震撼力在於其對“還原真相”這一目標錶現齣的近乎偏執的追求。它沒有試圖去“美化”或“神化”曆史人物,而是將他們置於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製度框架下進行考察。通過大量的通信細節,我們能看到決策背後的復雜博弈,那些被主流敘事略去的猶豫、妥協乃至失誤,都被細緻地描摹齣來。這種“去神聖化”的處理方式,反而讓人物更加真實可信,也讓我們對曆史的進程有瞭更清醒的認識:任何偉大的成就背後,都伴隨著無數不為人知的妥協和取捨。它像一把精密的刻刀,剔除瞭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和官方粉飾,留下瞭最接近曆史原貌的肌理。這是一部真正有擔當、敢於直麵復雜性的史學力作。

評分

快遞很快,書很好,師傅人不錯。

評分

值得珍藏,細細品味思想

評分

不能忘記新疆就是靠左大人用命來平定的,也是左大人的奏章使新疆正式做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評分

這種曆史題材都難以抗拒,謝謝京東的好服務

評分

朋友推薦的一本書 慢慢品讀

評分

這種曆史題材都難以抗拒,謝謝京東的好服務

評分

一如既往的好評,但是下一批我會差評的因為先買的沒到,後買的居然先到瞭

評分

在京東上買書也同樣方便,就是不明白列入京東自營的書也不能用E卡購買??

評分

很好,嶄新未開封,內容新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