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華章經典·金融投資
行為金融領域的世界專傢諾夫辛格作品
一則古老的華爾街格言:市場是被兩個因素驅動著——恐懼和貪婪
內容簡介
《華章經典·金融投資 投資心理學(原書第5版)》的內容並非是要取代傳統金融中的投資理論,瞭解心理偏差,是對傳統金融方法的一種補充。
實際上,在讀完《華章經典·金融投資 投資心理學(原書第5版)》之後,你會認識到傳統金融工具的價值。重要的也許是投資者的推理失誤會影響他們的投資,並終影響到他們的財富。如果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受到心理偏見的控製,即便懂得現代投資方法,也可能遭遇投資失敗。
通過閱讀《華章經典·金融投資 投資心理學(原書第5版)》,你可以:
學到許多可能影響投資決策的心理偏見;
瞭解這些心理偏見如何影響投資決策;
看到這些錯誤決策怎樣侵蝕你的財富;
學習如何識彆和避免投資中的失誤。
糾正心理偏差,避免投資的心理陷阱,戰勝市場
有一則古老的華爾街格言說的是:市場是被兩個因素驅動著——恐懼和貪婪。很多人會說,貪婪在20世紀90年代高科技泡沫期間主導瞭市場,而在近一次金融危機中,則是恐懼情緒控製瞭人們的行為。盡管這話說得沒錯,但這種界定未免過於簡單化瞭。人類的頭腦和情感如此復雜,僅用恐懼和貪婪情緒來解釋人們在決策中所受到的影響,顯然是不夠的。
《華章經典·金融投資 投資心理學(原書第5版)》是早探期索這一重要且引人入勝的主題的著作之一。
《華章經典·金融投資 投資心理學(原書第5版)》增加瞭新的內容,描述瞭心理學在抵押貸款領域和金融危機爆發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簡介
約翰 R. 諾夫辛格,華盛頓州立大學金融學教授,是行為金融領域的世界專傢。他經常在投資管理行業、高校和大型學術性會議上擔任演講嘉賓。他的觀點經常見諸《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財富》《商業周刊》《聰明錢》《基金雜誌》《華盛頓郵報》《奈特利商業報告》等財經媒體。
他是六部交易類書籍、教材和學術著作的作者(或閤作者),這些書已被譯成七種文字發行。諾夫辛格教授是一位聲譽卓著的學者,他在本領域的學術期刊(如《金融學雜誌》《商業雜誌》)以及實務類期刊(如《金融分析師雜誌》《財富管理雜誌》)上發錶瞭30多篇論文。他也為私營企業、紐約證券交易所、CFA協會和政策智庫提供過研究服務。他的學術研究活動曾多次獲奬。
鄭 磊,任職香港某銀行,係投資銀行投資董事,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荷蘭馬斯特裏赫特管理學院MBA,戰略與資本運營資深專傢,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員。曾任綜閤開發研究院産業基金與創業投資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決策谘詢委員會專傢組成員。曾在內地和香港齣版《海外鏖兵——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實踐案例與行動指南》《聚變——中國資本市場備忘錄》《逆嚮投資策略》等十餘部專著和譯著。
目錄
推薦序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 心理學與金融
第2章 過度自信
第3章 自豪與懊悔
第4章 風險感知
第5章 決策框架
第6章 心理賬戶
第7章 構建投資組閤
第8章 代錶性與熟悉程度
第9章 社交互動與投資
第10章 情緒與投資決策
第11章 自我控製與決策
第12章 次貸危機的心理學
注釋
精彩書摘
《華章經典·金融投資 投資心理學(原書第5版)》:
理智上大傢都懂得,想在股市賺錢就得低買高賣。然而數據顯示散戶投資者顯然很不善於把握市場時機。在市場大幅波動的時候,由於情緒效應被放大,心理偏差就産生瞭特彆大的破壞力。
但是,在經濟動蕩時期,並非隻是散戶投資者的認知偏差暴露齣來,那些金融專業人士的錯誤也袒露無遺。企業和機構投資者試圖創造齣各種精巧的模型,以便能囊括影響投資價格的所有因素。他們變得越來越依賴這些模型,以至於過度自信導緻其承擔瞭更大的風險。在某些時候,有的風險連他們自己都不知曉,他們是在拿企業的命運當賭注。後來就發生瞭那些預料不到的事情——納西姆·塔勒布稱之為“黑天鵝”事件,這個說法的典故是,歐洲人曾認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直到有一天他們在澳大利亞意外地發現瞭黑天鵝。
。
而這一次齣現的罕見的重要事件是美國住房價格開始下跌,人們開始在抵押貸款上違約。許多金融機構發現,由於自身的驕傲自大,它們過度使用瞭杠杆並且開始快速被拖下水。數百傢銀行陷人瞭睏境。多傢投資銀行被破産清算或者強迫齣售。政府拯救瞭一些大型商業銀行,對衝基金被清算瞭。投資專傢們用模型與事業前程和雇用他們的企業打賭的結果是慘敗。
為什麼投資者和投資專傢會頻繁作齣糟糕的決策?盡管有些人可能是因為缺乏信息或者接受的訓練不足,然而這些錯誤卻經常是由高智商且受過良好訓練的人作齣的。所有這些問題都根源於認知錯誤、心理偏差和情緒。這些問題沒有在傳統金融教育中探討過,它們是“行為金融學”討論的話題。
傳統金融與行為金融
傳統的金融學觀點認為投資者的心理並非妨礙投資者作齣正確決策的因素之一。過去30年中,金融學的發展演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假設:
·人們會作齣理性的決策。
·人們對未來的預測不存在偏差。
基於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假定,金融學界創造齣瞭一些供投資者使用的強大的投資方法。例如,投資者可以利用現代投資組閤理論,在任何給定的可承受的風險水平,獲得最大的預期收益。定價模型(如資本資産定價模型、套利定價理論及期權定價理論)可以幫助投資者對證券進行估值,並且有助於瞭解預期的風險和收益。這類有用的理論,在投資類教科書中比比皆是。
然而,長期以來,心理學傢一直認為這些假設是不閤理的。人們通常的行為似乎並不理性,而對於未來的預測也常齣錯。例如,傳統金融學理論假設投資者是排斥和規避風險的。盡管投資者主觀上不願意冒險,但如果預期收益足夠大的話,還是會冒險的。傳統金融學還認為投資者的行為會始終保持與自身的風險規避程度一緻,而事實上,他們的行為往往與上述假設背道而馳。例如,投資者在投保時錶現齣迴避風險的心理,但是在買彩票的時候,卻錶現齣願冒風險的心理。
長期以來,“經濟決策中存在可預見的偏見”這種觀點被金融學界接受的程度一直都很低。早期行為金融學的支持者曾被視為離經叛道。然而,在過去的十年,有證據錶明,“心理和情感因素會影響金融決策”的觀點變得越來越有說服力。今天,人們不再將那些早期的行為金融學的支持者視為異教徒,而認為他們是有識之士。雖然關於心理因素在何時、以什麼方式、為什麼會影響投資的爭論還在繼續,但自從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奬頒發給心理學傢丹尼爾·卡尼曼和實驗經濟學傢弗農·史密斯,許多人相信這一行動證明瞭這一領域已被認可。
現在,金融經濟學傢們逐漸認識到投資者可能作齣非理性的投資行為。
……
前言/序言
推薦序
股市風雲變幻,無論你是新手入市還是精明老練,無論你是過度自信還是謹慎保守,投資行為都會不可避免地融入主觀信念、行為偏差以及投資情緒,這將係統而持續地影響你的決策與判斷。行為金融學早已提供充分的證據錶明,心理效應對投資行為的影響非常顯著,並遠遠大於根據所謂基於理性投資者的金融理論進行的預測。正如耶魯大學著名行為金融學傢羅伯特希勒(RobertShiller)對2007年次貸危機的評價:“類似於曆次泡沫,次貸危機本質上是心理因素所緻……危機源於對相當明顯的風險進行瞭錯誤的預測。”可以看到,數百年來,即便人類一代又一代地經曆瞭股市漲跌與經濟起伏,但直到今天,我們依然難以在投資中把握和掌控那些在內心支配著我們的情緒與偏見。
中國股票市場成立這二十多年以來,我所經曆與體會到的情況往往是:狂熱的市場吸引瞭各類懷揣發財夢想的主體蜂擁而入,然後充斥投機的牛市在持續2~3年之後戛然而止,絕大多數投資者難以在這一次又一次類似的遊戲中全身而退。而更讓人可惜的是,不斷下跌的市場讓投資者惶惑不安,於是理性的判斷進一步喪失。標準的金融理論雖然完美,但是大多數金融決策模型都難以反映我們在真實市場中所觀測到的人類行為。這本齣自著名行為金融學傢的《投資心理學》剛好填補瞭這一空缺,該書深入淺齣地分析瞭實際影響決策過程的心理因素,並運用最新的心理學研究來幫助我們理解那些影響股票選擇、金融服務和公司財務決策的人類行為。
在今日的資本市場中,無論是金融從業人員還是投資者,都需要瞭解並領會行為金融(心理學在金融行為中的應用)以避免因人類錯誤而導緻的許多投資陷阱。通過豐富多彩並且通常是富有幽默感的真實世界的例子,本書指齣瞭貨幣經理、證券分析師、投資銀行傢和公司領袖所犯的常見錯誤,使讀者能夠對自己以及員工、資産管理者和谘詢師的金融決策提供有價值的洞見。
本書基於行為金融學理論,針對各種投資心理進行分析,讓投資者可以更好地瞭解這些心理偏差,戰勝它們,並幫助投資者順利找齣績優公司,在狂熱或低迷的市場中做到處變不驚,從而獲得更多的財富。在金融行業,忽略投資的心理因素會帶來非常危險的後果,本書為今天的投資者詮釋瞭投資中的心理學。這將幫助投資者在決策中認知、避免偏差和錯誤,並修正和改善總體投資策略。
整體上來說,本書先對心理學與金融、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進行瞭係統闡述,然後基於行為金融學具體分析各種投資心理,再到投資心理與投資決策的分析研究,最後針對次貸危機研究瞭心理在次貸危機中造成的影響。尤其需要指齣的是,本書中每章的結構相當類似,這也增強瞭易讀性並降低瞭搜尋成本:首先是用日常行為事例(如駕車齣行中所進行的判斷)對心理偏差進行描述,然後分析該偏差對投資決策的影響,最後引用學術研究成果說明投資者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這種模式有利於投資者更好地對自己的心理偏差進行分析、解讀,從而戰勝自我,跑贏市常
本書的語言通俗易懂,翻譯流暢,譯者鄭磊博士作為從業經驗豐富的投資銀行傢,也是認真嚴謹的經濟學者,一直緻力於行為金融的實證和理論相結閤的研究。相信無論對於業內行傢還是初齣茅廬的新手,閱讀本書都將大有裨益。投資者隻要把握自己的投資心理,就能夠製定齣更為有效的投資策略,在資本市場上穩健前行或自由馳騁!
孔東民
2013年4月於喻傢山
深入理解市場行為與個體決策的基石 《投資心理學》(原書第5版) 是一部裏程碑式的著作,它以嚴謹的學術視角和豐富的實戰案例,係統地剖析瞭影響投資者決策的深層心理機製、認知偏差以及情緒波動。本書不僅是金融專業人士案頭必備的工具書,更是每一位希望在復雜多變的金融市場中保持清醒頭腦、做齣理性判斷的投資者的案頭良師。 本書的核心在於揭示一個根本性問題:為什麼即使掌握瞭再精妙的金融理論和分析工具,許多投資者依然無法持續盈利? 答案往往隱藏在人類固有的心理弱點和認知陷阱之中。 第一部分:基礎理論與框架的構建 本書的開篇部分為讀者搭建瞭理解投資心理學的理論框架。它超越瞭傳統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深入探討瞭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如何與傳統金融理論(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進行對話與互補。 雙係統決策模型(System 1 & System 2): 作者詳盡闡述瞭丹尼爾·卡尼曼提齣的雙係統理論在投資決策中的體現。係統1(直覺、快速反應)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往往占據主導地位,導緻非理性判斷;而係統2(審慎、邏輯分析)則需要時間和精力去啓動。理解何時依賴直覺,何時強製啓動理性思考,是提高決策質量的第一步。 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的精髓: 本書用大量篇幅解釋瞭預期理論如何顛覆瞭古典效用理論。特彆是“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的概念,它解釋瞭投資者為何對同等價值的損失感到比對同等價值的收益更加痛苦,進而導緻“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急於賣齣盈利的股票,卻長期持有虧損的股票,以期迴本。 心理賬戶的設立與影響: 讀者將學習到人們如何將資金劃分到不同的“心理賬戶”中,例如“賭博贏來的錢”、“退休金”、“日常開銷”。這種非標準的記賬方式如何扭麯瞭風險評估和投資組閤的優化? 第二部分:核心認知偏差的深度剖析 在奠定理論基礎後,本書帶領讀者逐一“診斷”那些在投資領域中最為常見的認知偏差。這些偏差如同隱藏在決策鏈條中的“軟件Bug”,嚴重乾擾瞭客觀判斷。 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許多投資者錯誤地相信自己比平均水平更聰明、信息更靈通。本書分析瞭過度自信如何導緻高頻率交易、低估風險,以及對市場波動的準備不足。我們探討瞭“控製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在技術分析者和短期交易者中的普遍性。 代錶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投資者傾嚮於根據近期或引人注目的信息來判斷未來的趨勢。比如,一傢公司連續幾個季度業績增長強勁,就盲目推斷其未來也會持續高增長,而忽略瞭均值迴歸的規律。本書詳細解析瞭“熱手謬誤”(Hot Hand Fallacy)在體育和金融市場中的錶現。 錨定效應(Anchoring): 初始信息,比如買入價格或曆史最高價,是如何像“錨”一樣鎖定投資者的判斷,即使新的市場信息已經錶明該資産的內在價值發生瞭根本性變化。 羊群效應與社會證明(Herding and Social Proof): 市場狂熱和恐慌往往是集體非理性的結果。本書深入研究瞭投資者如何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驗證自己的決策,從而在泡沫形成時推波助瀾,在恐慌拋售時加速崩潰。 第三部分:情緒管理與實戰策略 本書的價值並不僅限於識彆錯誤,更在於提供切實可行的策略來減輕心理偏差的負麵影響,構建更具韌性的投資心態。 情緒的生理基礎與應對: 作者探討瞭恐懼、貪婪、後悔等基本情緒如何在大腦中産生,並直接影響神經遞質,從而觸發衝動行為。針對性地提齣瞭“延遲反應法”、“清單核對錶”等工具,以在情緒高漲或低落時強迫自己迴歸理性。 框架效應與信息處理: 如何巧妙地構建投資問題,可以顯著改變決策結果。本書教導讀者如何“去框架化”(de-framing)信息,確保對風險和迴報的評估是基於客觀的概率,而非敘事或情緒化的語言。 投資流程的設計與自動化: 成功的投資往往依賴於一個強大且自動化的流程,而不是依賴於盤中的情緒反應。書中強調瞭建立清晰的買入/賣齣規則、資産配置策略以及定期再平衡機製的重要性,從而將決策權從容易齣錯的情緒大腦轉移到事先設定好的理性框架中。 從曆史中學習: 本書通過剖析曆史上著名的市場泡沫(如鬱金香狂熱、互聯網泡沫)和崩潰事件,展示瞭相同的心理模式如何跨越時間不斷重演。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讀者可以識彆齣當前市場中可能存在的非理性跡象。 總結:走嚮更成熟的投資人 《投資心理學》(原書第5版)是一部關於自我認知的深度探索。它告訴我們,在金融世界中,最大的風險往往不在於宏觀經濟或公司基本麵,而在於我們自己的頭腦。通過係統學習和內化本書的知識,投資者能夠有效地識彆並剋服自身固有的認知盲區,將決策的質量從“憑感覺”提升到“基於洞察”,最終實現更穩定、更可持續的投資績效。本書是通往投資成熟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