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海軍艦船誌(1912-1937)

民國海軍艦船誌(1912-193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悅 著
圖書標籤:
  • 海軍史
  • 艦船
  • 民國
  • 軍事史
  • 中國海軍
  • 艦船技術
  • 曆史
  • 戰爭
  • 海戰
  • 海軍裝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東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47409497
版次:1
商品編碼:1131010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7
字數:5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民國海軍艦船誌(1912-1937)》主要內容包括:五色旗下的海軍夢——未成的奧匈帝國造軍艦、戰利艦——“利捷”、“利綏”號炮艦、歐戰難民——“安”、“華”運輸艦、絕境求生——對華武器禁運時代東北海軍新增的軍艦、對華武器禁運時代新增的中國軍艦——十二“勝”軍艦、對華武器禁運時代新增的中國軍艦——“海”字炮艇與“甘露”測量艦、錯失的期望——“鹹寜”號長江炮艦、南京政府福艦——“永綏”號長江炮艦、主義之艦——“民權”號長江炮艦、國父為名——“逸仙”號輕巡洋艦、寂寥孤舟——“民生”號長江炮艦、力挽山河——“寜海”、“平海”號輕巡洋艦等。

作者簡介

  陳悅,江蘇靖江人,現居山東威海,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客座研究員、山東省曆史學會甲午戰爭專業委員會委員,專注於中國海軍史、艦船史、甲午戰爭史的研究與普及,是上述領域青年一代領軍學者。著有《北洋海軍艦船誌》、《近代國造艦船誌》、《清末海軍艦船誌》、《民國海軍艦船誌》、《碧血韆鞦——北洋海軍甲午戰史》、《沉沒的甲午》等,主編有《辛亥·海軍》、《中國近代海軍珍藏圖片集》等。曾參與1:1復原建造北洋海軍“定遠”號鐵甲艦,曾擔任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顧問、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總顧問。

內頁插圖

目錄


五色旗下的海軍夢——未成的奧匈帝國造軍艦
戰利艦——“利捷”、“利綏”號炮艦
歐戰難民——“安”、“華”運輸艦
絕境求生——對華武器禁運時代東北海軍新增的軍艦
對華武器禁運時代新增的中國軍艦——十二“勝”軍艦
對華武器禁運時代新增的中國軍艦——“海”字炮艇與“甘露”測量艦
錯失的期望——“鹹寜”號長江炮艦
南京政府福艦——“永綏”號長江炮艦
主義之艦——“民權”號長江炮艦
國父為名——“逸仙”號輕巡洋艦
寂寥孤舟——“民生”號長江炮艦
力挽山河——“寜海”、“平海”號輕巡洋艦
巡哨江海——“寜”字炮艇
孤寂的雷聲——民國南京政府電雷學校的軍艦
獨立南天——抗戰前民國廣東海軍的軍艦
附錄
一、民國海軍軍艦綫圖集(1912-1937)
二、抗戰前民國海軍主要新置艦艇性能參數一覽錶
三、抗戰前中國海軍艦隊編製一覽(1937年)
四、南京國民政府海軍製度摘錄
五、民國海軍艦船購造大事記(1912-1937年)
六、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華甲”艦自身艦員連同隨艦配置的基礎的登陸隊人員共編製238人,隨艦配備步槍200枝。利用艦上原有的客貨艙改造,最多還可以搭乘全副武裝的士兵1000人左右。
  “華甲”的飛橋甲闆還有桅杆上,新添2座探照燈,主要用於海麵照射,方便過泊作業,以及更為重要的飛機收放作業。
  “華甲”艦中部甲闆室前後的主甲闆空間,被改成瞭水上飛機搭載平颱,前後桅杆上原先用於吊裝貨物的吊臂就勢成瞭收放水上飛機的吊杆。奉係軍閥早在1922年前後,就通過遠東的捷剋軍團以及白俄軍隊獲得瞭飛行教官和飛機,1923年更是派齣多達12名留學生前往法國學習軍事航空,並從法國陸續購買瞭100餘架各型飛機,其中以葫蘆島、青島作為停放和維護基地的35架水上飛機是東北海軍的重要艦載機。“華甲”艦搭載的水上飛機即來源於此,型號為法國“史萊剋”FBA-17和FBA-19,最多可以同時搭載8架,超過瞭當時東北海軍另外一艘水上飛機母艦“鎮海”的載運能力。
  改裝完成後的“華甲”,外形上與一次世界大戰時代德國海軍的“鷗”(Mowe)、“狼”(Wolf)等商船襲擊艦十分相似,總排水量突破瞭10000噸。“華甲”曾在1927年和“鎮海”一起載運瞭多達2000名直魯聯軍官兵從青島前往連雲港。在東北海軍發起的南下偷襲上海等地的報復行動中,該艦也曾一度齣現。
  但是相比起東北海軍的“鎮海”水上飛機母艦,“華甲”的蹤跡要顯得隱匿瞭許多,以緻於“華甲”曾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這段往事,成瞭長久不為人知的秘史。個中的原因更多來源自“華甲”當時的動力性能不佳,因為連年的遠洋航行,且缺乏妥善保養維護,“華甲”艦蒸汽機已經日久成疾,嚴重影響瞭其航行速度。也正因為此,善於齣奇兵的瀋鴻烈,纔未能藉助這艘具有兩棲突擊功能的軍艦在內戰舞颱上上演驚人好戲。
  1928年,奉係軍閥在北伐軍的淩厲攻勢中敗北,張作霖逃齣關外後在皇姑屯遇刺身亡。少帥張學良自統奉係軍政大權,兼任東北海軍總司令。
  ……

前言/序言

  我和忘年交網友陳悅先生通訊八九年,去年底纔終藉在香港開會得以謀麵,歡聚數日。陳悅人如其名,開朗、爽快、健談、喜美食。最高興的還是他能剋服百忙的環境,作品源源而齣,且有愈齣愈快、愈厚、愈精彩之勢。
  不久前替陳悅的《清末海軍艦船誌》寫序時,已預言很快就會見到他續齣新書。這是安全得很的預言,怎也不會說錯。果然我又有替他這本新書寫序之榮瞭。
  研究民國海軍較清季海軍難多瞭。清海軍艦隻的來源,外購為主,國産為輔。外購的不管優劣如何,不時與西方海軍艦隻的發展環節掛鈎,設計也有齣名師之手,故恒在當時的海軍書刊中有記錄,有討論。民國海軍則遠遠談不上這層次,跟世界潮流脫節,再難在西方刊物內得見。這種記錄和討論之有無對研究者的得用與否帶來很大的分彆。
  檔案和海軍人士筆下的文字,情形亦如此。最明顯之處在治理清艦者很易便用得到總理衙門檔案(即恒為人參據的《海防檔》),以及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諸籌海大員的大型集子。民國檔案不是說沒有,要找較豐富的艦隻消息就須待遲至抗戰勝利以後,而且晚至那時段有的仍多局限在艦隻運作和艦隊組配方麵,艦隻本身的數據還是經常欠奉。2003年齣版的一本記錄五十年代以來颱灣海軍艦隻,看似十分齊全的辭典式專書競隻字不提任何一艦裝配什麼武器,便是這種局限的嚴厲反映。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民國海軍艦船誌(1912-1937)》的詳細、非AI風格的圖書簡介,內容嚴格圍繞其他曆史主題展開: 烽火連天的邊疆:清末民初西北邊務的重塑與衝突(1890-1928) 本書深入剖析瞭1890年至1928年間,清末新政至民國初年,中國西北邊疆地區所經曆的劇烈社會、政治與軍事變動。聚焦於新疆、甘肅與外濛古(特定時期內),該書旨在勾勒齣在中央權威衰弱與地方軍閥崛起的大背景下,邊疆治理模式的艱難轉型與各方勢力的復雜博弈。 一、 帝國黃昏下的邊疆治理睏局 本書首先追溯瞭清末“新政”在西北地區的有限影響。在沙俄和英國勢力滲透加劇的時代背景下,清廷試圖通過“裁汰舊製、鼓勵開墾、整飭軍備”等措施鞏固邊防。然而,這些改革在廣袤的西北地區推行緩慢,效果甚微。我們詳細考察瞭以端方、張之洞等官員為代錶的中央代錶,在新疆和甘肅推行的邊務新政的具體內容、執行阻力以及與地方士紳、宗教勢力的摩擦。重點分析瞭光緒朝後期,因“迴亂”與邊境衝突導緻的地方財政與軍事資源的捉襟見肘,這為民國初年的混亂埋下瞭伏筆。 二、 辛亥革命的漣漪與地方自治的興起 1911年的辛亥革命對西北邊疆的衝擊呈現齣一種復雜性。不同於內地省份迅速易幟,西北的權力交接往往是漸進的、妥協的,有時甚至是武裝對峙的結果。本書詳述瞭新疆的“伊犁起義”與“鞏乃斯事變”,以及甘肅地區迴族軍事領袖(如馬傢軍的早期雛形)如何利用政治真空鞏固自身權力。重點探討瞭在“中華民國”名義下,地方軍政長官如何建立起半獨立於北京中央政府的統治結構。這一時期的邊疆治理,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地方精英與民族上層(如部分王公和宗教長老)的私下協議,而非統一的法律或軍事力量。 三、 軍閥混戰的陰影與中亞地緣政治 進入民國時期,特彆是袁世凱稱帝失敗後,軍閥勢力開始嚮西北滲透。本書重點分析瞭北洋政府內部派係鬥爭如何投射到新疆和甘肅。例如,馮玉祥的國民軍如何試圖占據甘肅,以及張作霖的奉係勢力如何通過代理人對新疆施加間接影響。 更關鍵的是,中亞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對邊疆造成瞭直接影響。俄國內戰的結束、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使得中俄邊境的局勢空前緊張。本書細緻梳理瞭“白俄”軍閥(如安娜尼科夫)在新疆的活動,以及蘇俄對新疆地方勢力的滲透與乾預(如與楊增新政府的關係)。這些外部因素極大地復雜化瞭地方軍閥的決策,使得邊疆政策常常需要在“自保”與“服從中央”之間搖擺不定。 四、 民族政策的實踐與地方社會結構變遷 在治理層麵上,本書深入考察瞭民國初期西北各民族政策的實際執行情況。與清代相比,民國政府試圖推行“五族共和”的民族理念,但在廣袤的西北,這種理念往往被地方漢族軍官和新興的漢族移民社區所麯解或架空。 我們考察瞭新成立的各省教育機構在西北的推廣情況,以及對土地製度的有限觸動。特彆關注瞭沙俄對哈薩剋族和柯爾剋孜族移民的扶持政策,這與本地牧民之間的矛盾如何成為地方不穩定的潛在燃點。通過對地方檔案和私人迴憶錄的交叉印證,本書揭示瞭這一時期,邊疆社會結構在傳統部族勢力、新興的軍政精英和商業資本三者拉扯下所經曆的深刻重塑。 五、 邊疆的“現代性”嘗試與失敗 最後,本書探討瞭在這一動蕩時期,一些旨在實現“邊疆現代化”的嘗試。例如,甘肅省在曹錕、吳佩孚時期試圖建立的工商業政策,以及新疆迪化(烏魯木齊)等地的有限電報、郵政網絡的建設。這些現代化的努力,往往因為地方軍閥的更迭、軍費的匱乏以及與周邊勢力的軍事衝突而半途而廢。它們是中央政權對遙遠邊疆影響力有限的最好注腳,也展示瞭在內憂外患交織下,中國現代國傢建構在西北邊疆所遭遇的結構性障礙。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這一關鍵曆史斷代的細緻梳理,為理解民國時期“邊疆”作為一個地理概念與政治實體所具有的獨特脆弱性和復雜性,提供一個堅實的敘事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民國時期海軍艦船的著作,簡直是曆史愛好者和軍事迷的福音。從裝幀設計到內容排版,都透著一股嚴謹又深沉的古典韻味,讓人愛不釋手。特彆是對那些沉睡在泛黃史料中的艦艇故事的挖掘,簡直是匠心獨運。我原本以為這隻是枯燥的艦船參數羅列,沒想到作者竟然能將冰冷的鋼筋鐵骨賦予鮮活的生命。那些在黃浦江上巡弋,或在東海掀起波瀾的“肇和”、“永豐”等艦,在作者筆下不再僅僅是木頭和鋼鐵的集閤,而是承載著國傢命運與時代悲歌的載體。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艦船服役曆程的細緻描摹,比如某艘艦在北伐戰爭中的角色,或是與列強艦船的幾次交鋒,都敘述得有理有據,引人入勝。這不僅僅是船誌,更是一部濃縮的近代海軍發展史。

評分

這本書的體例編排也體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章節劃分清晰,不僅按時間序列梳理,更在某些關鍵時期對不同類型的艦船進行瞭分組討論,使得讀者能清晰地把握各個時期海軍力量的結構性變化。圖文並茂的處理方式更是錦上添花——那些清晰的艦船照片、側視圖和剖麵圖,對於理解船體結構和火炮配置至關重要。我甚至能想象齣,如果能將這本書帶到任何一個相關的曆史博物館,它都能成為最權威的解說詞。它不僅僅是“記錄”瞭船,更是“復原”瞭那個時代中國海軍的整體麵貌和它在風雨飄搖中的掙紮與希望。讀完後,對那個時期中國軍工的睏境和水兵的艱辛,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是抱著挑剔的眼光來看待這類“冷門”題材的專著的,總覺得缺乏大眾傳播的吸引力。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妙,張弛有度。在詳細記錄每艘艦船的噸位、武備、發動機類型等硬核信息的同時,作者巧妙地穿插瞭一些鮮為人知的“野史”軼聞。比如某艦艇因為某位海軍高官的偏愛而獲得瞭特定的塗裝,或是某次演習中因一個小小的操作失誤引發的海上小騷動。這些“人情味”的細節,極大地豐富瞭艦船的形象,讓它們不再是圖紙上的模型,而是有脾氣、有命運的“老兵”。這種文風的切換自然而然,讓閱讀過程像在聽一位資深老軍官娓娓道來他的戎馬生涯。

評分

對於那些想深入瞭解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卻又苦於找不到可靠材料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它的價值遠超一般的科普讀物,更接近於一份紮實的學術參考書,但閱讀體驗卻輕鬆得多。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引用資料時體現齣的態度——尊重曆史,實事求是,不妄加揣測,這在充斥著各種臆測的近代史研究中尤為可貴。特彆是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無聞、最終被擊沉或廢棄的小型艇隻的記錄,更是體現瞭一種平視曆史的胸襟。這種對所有參與者一視同仁的記錄方式,讓整個民國海軍的群像顯得格外真實和飽滿。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如臨其境的代入感。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遣詞造句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流暢性。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甲闆上鹹濕的海風味,聽到汽笛聲撕裂長空的響亮。作者在梳理不同時期海軍建製變遷時,邏輯清晰得令人贊嘆。從北洋海軍的殘餘力量如何被整閤,到各國援助的艦艇如何被吸收和命名,再到海軍部內部派係對艦船分配的影響,脈絡分明,毫無遺漏。對於普通讀者來說,許多專業名詞的解釋也恰到好處,沒有讓人生齣畏難情緒。那種對細節的偏執追求,讓我深信作者在資料搜集上投入瞭巨大的心血,每一個數據點都仿佛經過瞭無數次的交叉驗證。

評分

5、大逃殺模式的書,先天推理薄弱,這本也不例外。但推理雖弱,然而其綫索鋪設和全局呼應卻是非常巧妙的。

評分

滿漢何來全席

評分

本書介紹自1912年民國肇建之後,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為止,民國中央海軍、東北海軍、廣東海軍以及軍政部電雷學校等購造的各級軍艦,書後並附有艦船綫圖。

評分

之後的人生並不是說就不好。隻是遊戲規則變瞭而已。我們之所以經常懷念過去,就是因為「迴不去」,就是因為我們「再也不會」。

評分

價格便宜,彆的還行吧

評分

雙十一真是太值瞭,買書活動真好

評分

恰在此時,山東畫報齣版社的秦超編輯委托我幫他介紹一些優秀的作者,我便將陳悅介紹瞭給他。而不多久,這一係列介紹北洋艦隊艦船的文章,便經過重新整理,匯集成瞭《北洋艦隊艦船誌》一書。

評分

三、抗戰前中國海軍艦隊編製一覽

評分

我平凡,卻也未嘗與現代所有的人皆無恩怨。把恩怨一概忘懷,不是怎樣容易的事。然而,我更不敢忘懷師教,不敢忘懷修昔底德以來的若乾前輩,也時時以後世對我的褒貶,警惕我自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