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海军舰船志(1912-1937)

民国海军舰船志(1912-1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悦 著
图书标签:
  • 海军史
  • 舰船
  • 民国
  • 军事史
  • 中国海军
  • 舰船技术
  • 历史
  • 战争
  • 海战
  • 海军装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094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01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7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海军舰船志(1912-1937)》主要内容包括:五色旗下的海军梦——未成的奥匈帝国造军舰、战利舰——“利捷”、“利绥”号炮舰、欧战难民——“安”、“华”运输舰、绝境求生——对华武器禁运时代东北海军新增的军舰、对华武器禁运时代新增的中国军舰——十二“胜”军舰、对华武器禁运时代新增的中国军舰——“海”字炮艇与“甘露”测量舰、错失的期望——“咸宁”号长江炮舰、南京政府福舰——“永绥”号长江炮舰、主义之舰——“民权”号长江炮舰、国父为名——“逸仙”号轻巡洋舰、寂寥孤舟——“民生”号长江炮舰、力挽山河——“宁海”、“平海”号轻巡洋舰等。

作者简介

  陈悦,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客座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委员,专注于中国海军史、舰船史、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与普及,是上述领域青年一代领军学者。著有《北洋海军舰船志》、《近代国造舰船志》、《清末海军舰船志》、《民国海军舰船志》、《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沉没的甲午》等,主编有《辛亥·海军》、《中国近代海军珍藏图片集》等。曾参与1:1复原建造北洋海军“定远”号铁甲舰,曾担任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顾问、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总顾问。

内页插图

目录


五色旗下的海军梦——未成的奥匈帝国造军舰
战利舰——“利捷”、“利绥”号炮舰
欧战难民——“安”、“华”运输舰
绝境求生——对华武器禁运时代东北海军新增的军舰
对华武器禁运时代新增的中国军舰——十二“胜”军舰
对华武器禁运时代新增的中国军舰——“海”字炮艇与“甘露”测量舰
错失的期望——“咸宁”号长江炮舰
南京政府福舰——“永绥”号长江炮舰
主义之舰——“民权”号长江炮舰
国父为名——“逸仙”号轻巡洋舰
寂寥孤舟——“民生”号长江炮舰
力挽山河——“宁海”、“平海”号轻巡洋舰
巡哨江海——“宁”字炮艇
孤寂的雷声——民国南京政府电雷学校的军舰
独立南天——抗战前民国广东海军的军舰
附录
一、民国海军军舰线图集(1912-1937)
二、抗战前民国海军主要新置舰艇性能参数一览表
三、抗战前中国海军舰队编制一览(1937年)
四、南京国民政府海军制度摘录
五、民国海军舰船购造大事记(1912-1937年)
六、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华甲”舰自身舰员连同随舰配置的基础的登陆队人员共编制238人,随舰配备步枪200枝。利用舰上原有的客货舱改造,最多还可以搭乘全副武装的士兵1000人左右。
  “华甲”的飞桥甲板还有桅杆上,新添2座探照灯,主要用于海面照射,方便过泊作业,以及更为重要的飞机收放作业。
  “华甲”舰中部甲板室前后的主甲板空间,被改成了水上飞机搭载平台,前后桅杆上原先用于吊装货物的吊臂就势成了收放水上飞机的吊杆。奉系军阀早在1922年前后,就通过远东的捷克军团以及白俄军队获得了飞行教官和飞机,1923年更是派出多达12名留学生前往法国学习军事航空,并从法国陆续购买了100余架各型飞机,其中以葫芦岛、青岛作为停放和维护基地的35架水上飞机是东北海军的重要舰载机。“华甲”舰搭载的水上飞机即来源于此,型号为法国“史莱克”FBA-17和FBA-19,最多可以同时搭载8架,超过了当时东北海军另外一艘水上飞机母舰“镇海”的载运能力。
  改装完成后的“华甲”,外形上与一次世界大战时代德国海军的“鸥”(Mowe)、“狼”(Wolf)等商船袭击舰十分相似,总排水量突破了10000吨。“华甲”曾在1927年和“镇海”一起载运了多达2000名直鲁联军官兵从青岛前往连云港。在东北海军发起的南下偷袭上海等地的报复行动中,该舰也曾一度出现。
  但是相比起东北海军的“镇海”水上飞机母舰,“华甲”的踪迹要显得隐匿了许多,以致于“华甲”曾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这段往事,成了长久不为人知的秘史。个中的原因更多来源自“华甲”当时的动力性能不佳,因为连年的远洋航行,且缺乏妥善保养维护,“华甲”舰蒸汽机已经日久成疾,严重影响了其航行速度。也正因为此,善于出奇兵的沈鸿烈,才未能借助这艘具有两栖突击功能的军舰在内战舞台上上演惊人好戏。
  1928年,奉系军阀在北伐军的凌厉攻势中败北,张作霖逃出关外后在皇姑屯遇刺身亡。少帅张学良自统奉系军政大权,兼任东北海军总司令。
  ……

前言/序言

  我和忘年交网友陈悦先生通讯八九年,去年底才终藉在香港开会得以谋面,欢聚数日。陈悦人如其名,开朗、爽快、健谈、喜美食。最高兴的还是他能克服百忙的环境,作品源源而出,且有愈出愈快、愈厚、愈精彩之势。
  不久前替陈悦的《清末海军舰船志》写序时,已预言很快就会见到他续出新书。这是安全得很的预言,怎也不会说错。果然我又有替他这本新书写序之荣了。
  研究民国海军较清季海军难多了。清海军舰只的来源,外购为主,国产为辅。外购的不管优劣如何,不时与西方海军舰只的发展环节挂钩,设计也有出名师之手,故恒在当时的海军书刊中有记录,有讨论。民国海军则远远谈不上这层次,跟世界潮流脱节,再难在西方刊物内得见。这种记录和讨论之有无对研究者的得用与否带来很大的分别。
  档案和海军人士笔下的文字,情形亦如此。最明显之处在治理清舰者很易便用得到总理衙门档案(即恒为人参据的《海防档》),以及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诸筹海大员的大型集子。民国档案不是说没有,要找较丰富的舰只消息就须待迟至抗战胜利以后,而且晚至那时段有的仍多局限在舰只运作和舰队组配方面,舰只本身的数据还是经常欠奉。2003年出版的一本记录五十年代以来台湾海军舰只,看似十分齐全的辞典式专书竞只字不提任何一舰装配什么武器,便是这种局限的严厉反映。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民国海军舰船志(1912-1937)》的详细、非AI风格的图书简介,内容严格围绕其他历史主题展开: 烽火连天的边疆:清末民初西北边务的重塑与冲突(1890-1928) 本书深入剖析了1890年至1928年间,清末新政至民国初年,中国西北边疆地区所经历的剧烈社会、政治与军事变动。聚焦于新疆、甘肃与外蒙古(特定时期内),该书旨在勾勒出在中央权威衰弱与地方军阀崛起的大背景下,边疆治理模式的艰难转型与各方势力的复杂博弈。 一、 帝国黄昏下的边疆治理困局 本书首先追溯了清末“新政”在西北地区的有限影响。在沙俄和英国势力渗透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清廷试图通过“裁汰旧制、鼓励开垦、整饬军备”等措施巩固边防。然而,这些改革在广袤的西北地区推行缓慢,效果甚微。我们详细考察了以端方、张之洞等官员为代表的中央代表,在新疆和甘肃推行的边务新政的具体内容、执行阻力以及与地方士绅、宗教势力的摩擦。重点分析了光绪朝后期,因“回乱”与边境冲突导致的地方财政与军事资源的捉襟见肘,这为民国初年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二、 辛亥革命的涟漪与地方自治的兴起 1911年的辛亥革命对西北边疆的冲击呈现出一种复杂性。不同于内地省份迅速易帜,西北的权力交接往往是渐进的、妥协的,有时甚至是武装对峙的结果。本书详述了新疆的“伊犁起义”与“巩乃斯事变”,以及甘肃地区回族军事领袖(如马家军的早期雏形)如何利用政治真空巩固自身权力。重点探讨了在“中华民国”名义下,地方军政长官如何建立起半独立于北京中央政府的统治结构。这一时期的边疆治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精英与民族上层(如部分王公和宗教长老)的私下协议,而非统一的法律或军事力量。 三、 军阀混战的阴影与中亚地缘政治 进入民国时期,特别是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军阀势力开始向西北渗透。本书重点分析了北洋政府内部派系斗争如何投射到新疆和甘肃。例如,冯玉祥的国民军如何试图占据甘肃,以及张作霖的奉系势力如何通过代理人对新疆施加间接影响。 更关键的是,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对边疆造成了直接影响。俄国内战的结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得中俄边境的局势空前紧张。本书细致梳理了“白俄”军阀(如安娜尼科夫)在新疆的活动,以及苏俄对新疆地方势力的渗透与干预(如与杨增新政府的关系)。这些外部因素极大地复杂化了地方军阀的决策,使得边疆政策常常需要在“自保”与“服从中央”之间摇摆不定。 四、 民族政策的实践与地方社会结构变迁 在治理层面上,本书深入考察了民国初期西北各民族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与清代相比,民国政府试图推行“五族共和”的民族理念,但在广袤的西北,这种理念往往被地方汉族军官和新兴的汉族移民社区所曲解或架空。 我们考察了新成立的各省教育机构在西北的推广情况,以及对土地制度的有限触动。特别关注了沙俄对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移民的扶持政策,这与本地牧民之间的矛盾如何成为地方不稳定的潜在燃点。通过对地方档案和私人回忆录的交叉印证,本书揭示了这一时期,边疆社会结构在传统部族势力、新兴的军政精英和商业资本三者拉扯下所经历的深刻重塑。 五、 边疆的“现代性”尝试与失败 最后,本书探讨了在这一动荡时期,一些旨在实现“边疆现代化”的尝试。例如,甘肃省在曹锟、吴佩孚时期试图建立的工商业政策,以及新疆迪化(乌鲁木齐)等地的有限电报、邮政网络的建设。这些现代化的努力,往往因为地方军阀的更迭、军费的匮乏以及与周边势力的军事冲突而半途而废。它们是中央政权对遥远边疆影响力有限的最好注脚,也展示了在内忧外患交织下,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在西北边疆所遭遇的结构性障碍。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这一关键历史断代的细致梳理,为理解民国时期“边疆”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与政治实体所具有的独特脆弱性和复杂性,提供一个坚实的叙事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民国时期海军舰船的著作,简直是历史爱好者和军事迷的福音。从装帧设计到内容排版,都透着一股严谨又深沉的古典韵味,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对那些沉睡在泛黄史料中的舰艇故事的挖掘,简直是匠心独运。我原本以为这只是枯燥的舰船参数罗列,没想到作者竟然能将冰冷的钢筋铁骨赋予鲜活的生命。那些在黄浦江上巡弋,或在东海掀起波澜的“肇和”、“永丰”等舰,在作者笔下不再仅仅是木头和钢铁的集合,而是承载着国家命运与时代悲歌的载体。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舰船服役历程的细致描摹,比如某艘舰在北伐战争中的角色,或是与列强舰船的几次交锋,都叙述得有理有据,引人入胜。这不仅仅是船志,更是一部浓缩的近代海军发展史。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如临其境的代入感。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流畅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甲板上咸湿的海风味,听到汽笛声撕裂长空的响亮。作者在梳理不同时期海军建制变迁时,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从北洋海军的残余力量如何被整合,到各国援助的舰艇如何被吸收和命名,再到海军部内部派系对舰船分配的影响,脉络分明,毫无遗漏。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许多专业名词的解释也恰到好处,没有让人生出畏难情绪。那种对细节的偏执追求,让我深信作者在资料搜集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每一个数据点都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交叉验证。

评分

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却又苦于找不到可靠材料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更接近于一份扎实的学术参考书,但阅读体验却轻松得多。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引用资料时体现出的态度——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不妄加揣测,这在充斥着各种臆测的近代史研究中尤为可贵。特别是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最终被击沉或废弃的小型艇只的记录,更是体现了一种平视历史的胸襟。这种对所有参与者一视同仁的记录方式,让整个民国海军的群像显得格外真实和饱满。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是抱着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这类“冷门”题材的专著的,总觉得缺乏大众传播的吸引力。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妙,张弛有度。在详细记录每艘舰船的吨位、武备、发动机类型等硬核信息的同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野史”轶闻。比如某舰艇因为某位海军高官的偏爱而获得了特定的涂装,或是某次演习中因一个小小的操作失误引发的海上小骚动。这些“人情味”的细节,极大地丰富了舰船的形象,让它们不再是图纸上的模型,而是有脾气、有命运的“老兵”。这种文风的切换自然而然,让阅读过程像在听一位资深老军官娓娓道来他的戎马生涯。

评分

这本书的体例编排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章节划分清晰,不仅按时间序列梳理,更在某些关键时期对不同类型的舰船进行了分组讨论,使得读者能清晰地把握各个时期海军力量的结构性变化。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更是锦上添花——那些清晰的舰船照片、侧视图和剖面图,对于理解船体结构和火炮配置至关重要。我甚至能想象出,如果能将这本书带到任何一个相关的历史博物馆,它都能成为最权威的解说词。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船,更是“复原”了那个时代中国海军的整体面貌和它在风雨飘摇中的挣扎与希望。读完后,对那个时期中国军工的困境和水兵的艰辛,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绰号“空中赵子龙”,1931年入伍,主要使用机种霍克3,1937年10月因着陆事故身亡,已确认战绩11架,有待确认2架。

评分

这个书买了一整套,很有用

评分

情节&节奏:100

评分

满减加用券,折扣很给力!内容也不错!

评分

今年我很少给出“神作”这样的评价了。已经有好几个月没读到如此给力、如此紧凑、如此惊心动魄的书了。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东西,送货快就是方便啊!

评分

陈悦大大的大作要拜读一下,民国海军,悲壮

评分

评分

综合比较下来还是京东的比较实惠便宜而且是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