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时,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唱歌相熟后,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暖昧关系。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兵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屯戍兵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应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女儿一面怀了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依旧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问便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个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
阅读体验上,这部精选集的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字体选择上,那种略带宋体风格的清晰度和适中的字号,让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妙的是,文字与空白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到位,每一行文字之间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舒适度。我发现,有些版本为了追求信息的密集度,会把字挤得很紧,读起来总像是在赶路,而这个精选集则完全没有这种压迫感。它像是在邀请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词语的重量和韵味。特别是遇到那些需要反复咀嚼的段落时,这种恰到好处的留白,给了我的思绪足够的延展空间去回味作者的深意。这细节上的考量,充分显示了编辑团队对“阅读”本身这件事的尊重,而不是仅仅把书当作信息的载体。
评分我必须赞扬一下这部精选集的翻译质量。很多经典作品的魅力,往往被蹩脚的翻译所扼杀,但这次的译本,我读起来几乎感受不到翻译的痕迹。语言的转换非常自然、流畅,完全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又精准地保留了原著那种特有的语境和腔调。有些地方,译者对一些文化背景较强的词汇的处理,简直是神来之笔,既解释了含义,又没有破坏叙事的节奏感。我特意对比了几个关键场景的译文,发现译者在处理人物对话时的语气差异,把握得非常到位,那种人物性格的微妙转变,通过文字清晰地传递了出来。对于不熟悉原著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这套译本无疑是一座非常友好的桥梁,它让你沉浸其中,忘记了自己正在阅读的是“译作”,而是纯粹地在感受一个精彩的故事。
评分从内容的选择标准来看,这个“精选”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贪多嚼不烂,而是聚焦于那些真正能够代表作者最高成就,或者对文学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核心作品。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他们对选篇的编排顺序和逻辑。这些篇章之间的过渡是如此的浑然一体,仿佛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层层递进的主题故事。读完整部作品,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完整的精神洗礼,而不是零散地阅读了几部独立的小故事。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让不同时期的作品在彼此映照下,展现出了作者创作生涯的深度和广度。这远比那些简单粗暴地堆砌作品的合集要高明得多,它体现了编辑对文学脉络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一绝,那种淡淡的水墨晕染效果,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翻开扉页,里面的插图更是让我惊喜。我一直对那种老旧的、带着年代感的画风情有独钟,而这本选集里的配图,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那种古朴而又带着一丝哀愁的氛围。每幅图都像是从那个逝去的年代里精心挑选出来的,线条的疏密、光影的运用,都极其讲究,它们不仅是文字的注解,更像是一扇扇通往故事深处的窗户。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仔细端详每一幅画的细节,仿佛能从那些笔触中解读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某种更深层次的情感。装帧的工艺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书脊的韧性、纸张的触感,都让人爱不释手,这是一本绝对值得收藏的实体书,那种翻阅的仪式感,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让人心情舒畅。
评分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极高的品位。比如,附带的那些导读和注释部分,没有写成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用一种非常亲近读者的散文体形式呈现。这些导读既提供了必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又没有过度解读,把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自己。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象征手法的分析,点到为止,却又让你茅塞顿开。此外,书签的设计也很有巧思,采用的是与内页插图风格一致的图案,每一次翻找书签时,都会再次被那种古典美学所吸引。总而言之,从封面到内页,从翻译到注释,整本书的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在低语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敬意,让人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评分一直想看,内容很优美,值得用来细细品味
评分质量一般,以前看过,在温习一遍
评分h
评分精美
评分正版
评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评分还没看。
评分这本书很不错,十分适合中学生阅读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