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茶座(2013第1辑·总第31辑)》主要内容包括:一个大学生的1958年、“粪土当年万户侯”——大学生活简记、回忆史学理论学科和杂志的创建与发展、我与恩师的“竹林之游”、回忆龚书铎老师、(季我努大讲堂——范国平主持)、解密蒋介石日记、中国国民党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三个代表团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大学时代,我们是那么轻易地被激动。记得1981年我和一两位来自乡下的同学,看到《文摘报》转载的四川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我们都哭了,那一只破碗,那一双绵羊般顺从的眼睛,那一脸苦相,那两只粗糙干裂颤抖的手,集中表达了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们的苦难和对温饱的祈求!我敢保证,即使现在看到了比这更“苦难”百倍的画面和真实图影,我们那颗麻木的心再也不会起波纹了。我们会竭力不让这些东西来干扰我们现在的平静生活,来影响我们对汽车、洋房、豪华陈设、存款额度等布尔乔亚式的追求。
——王学典《“粪土当年万户侯”——大学生活简记》
南京见证了太多的内战,直到大明王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终于迎来了千余年来的外战。这一战,万余明军对阵53名倭寇,战争规模虽比1937年抗战中的南京保卫战小得多,但南京所蒙受的耻辱并不少。20倍于敌的明军面对区区53名倭寇,居然紧闭城门,不敢出击。倭寇攻城两天,虽未成功,但杀伤明军1000余人,己方不折一人,从容撤离,而明军竟不敢追击报仇。如果说1937年发生的南京大屠杀是这座名城的“百年之耻”,那1555年53名倭寇攻打南京,就是这个名都的“千年之辱”。
——王洪光《1555年南京之辱》
目录
卷首语
王学典 走汉宋并重之路
历史现场
祝伟坡 一个大学生的1958年
王学典 “粪土当年万户侯”——大学生活简记
学坛述往
陈启能 回忆史学理论学科和杂志的创建与发展
王晓毅 我与恩师的“竹林之游”
徐跃 回忆龚书铎老师
重读民国史
(季我努大讲堂——范国平主持)
杨天石 解密蒋介石日记
李玉贞 中国国民党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三个代表团
人物春秋
陆其国 柔弱的刚强——晚清烈宦寇连材
陈仲丹 西乡隆盛:从维新名臣到叛乱逆贼的日本传奇人物
张晓凌 “靖难之变”史事解析
孟醒 彭真、林彪在东北局
公私档案
王洪光 1555年南京之辱
眭达明 曾国藩和赵烈文秘谈录(下)
贺越明 胡适的“战犯”头衔从何而来
掌故钩沉
孟祥才 风生水起离婚潮-1950年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后的两则见闻
虞云国 从贵族联姻到民女入宫——历代册后门第观的变迁
精彩书摘
走汉宋并重之路王学典
“汉学”和“宋学”是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的两条基本路径,其区别在于:汉学重“五经”,宋学重“四书”。前者崇尚原始儒学和盛行于东汉的古文经学;后者则奉程朱为圭臬,其治学专主谈论心性。传统的儒学研究大要不离这两种基本途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而“要其归宿,即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有清一代,汉宋之争异常激烈。鸦片战争以后,汉学、宋学受到了西学和新学的冲击,渐有同被取代之势,尤其是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后,“四书”、“五经”同受冷落,汉学、宋学都不再成为人们讲求的对象,汉宋之争似随传统经学一起终结。民国以后的新儒家,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力图由儒家的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新儒家所走的实际上还是宋学的路子,甚至可以直接说是宋学的一个接续。陈寅恪先生1943年曾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前途作出了一个大判断,认为“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是基本趋势。这一判断表明,作为“汉学”的儒学在民国年间已被人们放弃,作为“宋学”的儒学仍以某种形式在延续。
最近三十多年来,儒学在中国大陆又重新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重视,人们希望从这一古老的东方传统中寻求智慧资源以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危机,从而与现代社会接轨。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学界高度重视的仍是儒家义理的凝练、诠释和阐发,而儒家的原始经典却少有关注者。这仍可以看做是重“四书”轻“五经”的余脉,学者所谈论的仍是心性义理之学。近年来,儒家经典研究有悄然抬头之势,比如最近出现的“马一浮热”,即是一个明显的征兆。马先生被尊为“现代新儒家三圣”之一,其最著名的论点是“六艺赅摄一切学术”,认为国学就是六艺之学。因而从理论上看,“马一浮热”实际上暗含了对儒家“六经”的重新肯定和重视。与此同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直接从“六经”中开发和汲取儒家思想资源。可以说,“汉学”重新抬头,走“汉宋并重”之路,已成为近年来中国大陆儒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值得学术界密切关注。
……
前言/序言
历史学家茶座(2013第1辑·总第31辑)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历史学家茶座(2013第1辑·总第31辑)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