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這是一本為青年讀者學習公共說理而寫的啓濛讀物,它是由一篇“論文”(前言)和18篇各自獨立的“隨筆”組成的。就說理而言,“隨筆”與“論文”是有區彆的,我在第十講的最後一小節中已經談到,此不贅述。說理最常運用的文字寫作形式是“隨筆”(essay)而不是“論文”,而說理本身則是一種具有公共話語特徵的思維和錶達形式(第一講)。在美國,從小學高年級到大學低年級,說理教育的一個主要途徑就是學習寫作隨筆,更確切地說,學寫一種以實用為目標的“格式化的隨筆”(第九講)。每個高中生報考大學時必寫的自述(self-statement)就是一種個人隨筆(personal essay)。
我在美國大學裏教說理寫作已經20多年瞭,在我任教的大學裏,一年級學生在兩個學期裏各有一門必修的寫作課,第一學期修一門一般的寫作課,學習基本的寫作技能,如描寫、敘述、比較與對比、原因與結果、辯論,等等。這些寫作技能都包含著某些對說理的基本要求,如清晰、邏輯、條理分明、言詞準確、有讀者意識,等等。第二個學期,學生必修另一門專門寫作,叫“論證與說服”(argument and persuasion),這是一門集中學習公共說理多個組成部分與相互關聯的教程。我在本書的前麵部分介紹的便是這些主要部分(第二至八講)。這些都隻是組成部分,它們需要有機地構成一個說理文字的整體,以一種常規的章法結構錶達齣來,這種具有章法結構特徵的文字形式有一個名稱,叫essay,我們可以稱之為格式化隨筆(第九講)和隨筆(第十講)。每個大學生在進校時,對這種特定的說理寫作形式都已經有瞭差不多8年(從小學四年級算起)的學習經驗。
在學習“論證與說服”的時候,學生們會接觸到有關如何識彆歪理和自己如何避免說歪理的內容,不僅涉及可能的邏輯謬誤(第七講),而且知道如何識彆有悖於公共說理倫理的商業和政治宣傳。識彆和抵禦宣傳是學生們從初中時就已經接觸到的公共說理內容。宣傳是一種對公共說理有多種危害的話語(第十七講),往往是一種巧言和欺騙(第十二講),是一種利用普通人都有的心理和認知弱點的詭辯和詐術(第十三講)。
說理與民主生活的關係對於美國學生們來說似乎是不言自明的,自然而然就應該如此。這是因為,用教育理論傢古德拉德(Goodlad)的話來說,他們是“在自己並不知曉的情況下,降生到美國民主共和製度中來的”。這對這些學生學習公共說理是有利的,也是不利的。有利的是,用不著嚮他們強調民主環境對公共說理多麼必要(第十五、十六講),因為那個環境已經在那裏瞭;不利的是,由於現成的民主環境已經在那裏,用不著他們自己去爭取,他們對民主的認識有時會幼稚得令人吃驚。
例如,在他們看來,民主就是民主,至於那種隻能由某一政黨來領導的民主,是他們想都沒有想到過的,所以,我教瞭這麼多年的書,至今還沒有碰到一個學生討論過像“自由民主”與“某組織領導下的民主”孰優孰劣的論題。還比如,美國大學生對選舉一嚮缺乏熱忱,有一次大選時,有學生在課堂上錶示對大選不感興趣,說是沒什麼可選的,選來選去都一樣。聽瞭這話,坐在他身旁的一位學生馬上說,隻要是自由、公正的選舉,沒有什麼可選的選舉纔是好選舉。我問她為什麼這樣說,她答道,一場選舉要是能就此決定國傢的命運,那選舉還不要弄得打內戰?這位學生是從津巴布韋來的,她說,真希望自己的國傢能有像美國這樣的選舉。因此,即使對於美國學生,學習說理與民主的關係也不是多餘的(第十八講)。
在學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美國大學生從中學時代開始,就受到瞭相當程度的公民教育,在大學裏又接受到更多的人文教育,對說理是一種公民教養(第十一講)和說理是一種能夠維護民主生活秩序的倫理價值(第十四講),都有許多經驗性的體會。學生們在修寫作課的同時,還正在修其他必修的人文教育課程,在人文教育課程上,說理也是一個基本的要求和訓練項目。人文教育課是以討論班的形式來進行的,學習的內容包括,如何細讀文本,如何就文本提齣與事實、闡述和評價有關的三種不同問題,如何傾聽彆人,如何對彆人的看法和理由提問,並言之有據地提齣自己的看法等等。人文教育課程上的作文與寫作課上的要求是一樣的,當然,由於不是寫作課,寫作格式化的要求會相應寬鬆一些。
大學裏的公共說理寫作課是實用性的課程,學生們學習的公共說理不是一種理論,更不是一種學問和學術,而是一種實踐的能力和公民的素質與行為習慣。今天的公共說理與古代的一些修辭術和論辯術是有關聯的,這些修辭術和論辯術幾乎都強調,修辭不隻是為瞭在法庭或公民大會的言辭爭辯中獲勝,而且是作為從政者和優秀公民的普通教育;注重的不隻是論辯或演說的技巧規則,而且是一種更普遍的文化教養和德性理念。
這樣一種與人的文化和道德素質聯係在一起的說理能力,它傳承人類共同文明和自由、平等、理性的價值,不是單純技能的傳授。在人文教育課上,學生們閱讀古希臘以來的經典著作,就是為瞭熟悉並且受教、獲益於這樣一種文化的傳承。除瞭英語係的專門課程,我在教授公共說理寫作課程的這些年間,也同時教授像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思想這樣的人文教育課程,這使得我有機會結閤這二者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一種比較人文的而不是純技巧的說理寫作知識。
人文的說理除瞭繼承古典自由和理性的價值,還繼承瞭古典的修辭傳統,修辭學在古典人文學科中一直占據首要的地位,修辭學不僅是教人如何說理,而且還告訴他們說理對於公共生活的意義。實用的修辭學分為五部分:立意構思(inventio),也就是提齣立場和主要的觀點;布局(dispositio),把觀點或要說的話用閤適的結構組織起來;文采(elocution),用令人愉悅的文字來錶達;記憶(memoria),記住要說的話,不要照章宣讀;陳述(pronuntiatio),包括語音、語調、手勢、麵部錶情。古典修辭實踐形成瞭一種人際交往和社會化的人文教育理念:好的說理風氣有助於優化政治製度、社會風尚和共同體的普遍道德文化。
我在這裏介紹的古典修辭理論有亞裏士多德關於說理邏輯、信譽、情緒(logos,ethos,pathos)三要素以及關於“省略三段論證法”(enthymeme,在亞裏士多德自己的運用中,這是一種先說“結論”,然後直接加“理由”的看法陳述)的論述,還有希臘修辭學傢赫爾瑪格拉斯(Hermagoras)的“爭議點理論”(stasis theory)。我還特彆介紹瞭圖爾敏(Toulmin)的論證模式,它雖然不是古典的,但也和“爭議點理論”一樣起源於法庭論辯,而法庭論辯正是古典意義的法治與說理方式。古希臘悲劇傢埃斯庫羅斯的《復仇女神》中,劇末那個由女神雅典娜主持的說理辯論,便是人類最早的法庭和陪審製度的雛形,在那裏,連太陽神阿波羅也必須以平等的身份接受卑微如蒼蠅一般的復仇女神們的詰問。法治與說理的內在聯係使得它們必然結閤在一起,必然在後來成為現代民主最重要的部分。今天我們需要有助於建立民主理性,有助於提升公民文化和公共道德素質的說理教育,我願意將自己在這方麵的一得之見奉獻給這本書的讀者們。
從文筆上來說,這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非常精準,如同一個技藝高超的音樂傢在控製樂章的強弱和速度。有些章節,比如關於“歸納與演繹的張力”的探討,作者運用瞭大量的對比手法,筆調顯得審慎而嚴謹,每一個判斷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的打磨。然而,在談及“跨文化交流中的語境理解”時,筆鋒又變得開闊和包容,充滿瞭對世界多樣性的贊嘆。這種遊刃有餘的風格切換,保證瞭即使在討論最燒腦的哲學問題時,讀者的注意力也不會輕易渙散。它不是那種一味追求華麗辭藻的書籍,但其文字的精準度和選擇的措辭,都體現齣作者對錶達本身的敬畏。讀起來,就像是跟著一位學識淵博卻又充滿活力的智者在知識的迷宮中穿行,既不感到壓迫,也絕不覺得乏味。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實在太引人入勝瞭,完全不像我印象中那種枯燥的說理教材。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流暢,仿佛是在和我進行一場深入的、毫不設防的午後長談。他總能用最貼近生活的例子,將那些抽象的邏輯概念變得清晰可見。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稻草人謬誤”,作者沒有直接引用晦澀的學術定義,而是通過描述一個傢庭餐桌上的爭論,將這個謬誤的形成過程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讀完後會心一笑,同時又對自己日常交流中的一些習慣有瞭深刻的反思。這種將理論根植於日常場景的能力,是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地方。它真的做到瞭把“說理”這件嚴肅的事情,變成瞭一場有趣的智力探索,而不是一場冰冷的規則灌輸。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好地傾聽和錶達的哲學隨筆,充滿瞭智慧的火花,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應用到下一場和朋友的辯論中去。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尤其是在處理復雜概念的遞進關係上,展現瞭作者極高的洞察力。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論點,而是構建瞭一個環環相扣的知識體係。從最基礎的“明確前提”開始,逐步深入到“評估證據”的細枝末節,最後纔觸及到更高層次的“立場構建與遷移”。這種層層深入,由錶及裏的組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學習門檻。每講的收尾部分,都會有一個精妙的“反思練習”,它不是要求你背誦什麼,而是引導你去解構最近一次讓你感到睏惑的對話。這種即時反饋和實踐結閤的模式,讓學習過程充滿瞭主動性和參與感,完全擺脫瞭傳統說理讀物那種單嚮度的灌輸感。讀完下來,你會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被係統地重塑瞭一遍,而不是零散地吸收瞭一些孤立的技巧。
評分我必須強調,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套非常實用的“工具箱”,但它最核心的價值在於重塑瞭我們對“真理”的認識。作者在多次論述中強調,在許多復雜的公共議題中,不存在一個絕對的、一刀切的最終答案。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不斷完善、持續迭代的“最佳當前理解”。這種謙遜的立場,極大地緩解瞭當下社會中人們非黑即白的極端化傾嚮。它鼓勵我們帶著開放的心態去接觸那些與自己立場相悖的觀點,將其視為拓寬認知邊界的機會,而非必須消滅的敵人。這種對認知局限性的坦誠,是這本書最具有時代意義的貢獻之一。它不僅教你如何更好地說話,更深層次上,它在教你如何更負責任地思考。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沒有陷入那種純粹的“辯論技巧至上”的窠臼。它所探討的“對話”,遠比單純的“贏下爭論”要深刻得多。作者似乎更關注的是,在意見相左的雙方之間,如何搭建一座可以相互理解的橋梁。書中有一部分內容專門討論瞭“情緒在理性對話中的作用”,這一點非常少見。他沒有要求我們壓抑情緒,而是教導我們如何識彆和管理那些可能阻礙有效溝通的內在情緒地雷。這使得這本書的適用範圍極廣,無論是職場溝通、親密關係維護,還是公共議題的探討,都能找到相應的指導。它教會我們,真正的理性不是冷酷無情,而是在充分尊重他人復雜性的基礎上,尋求共同的進步空間。讀罷,我感到自己對人性的復雜性又多瞭一層溫柔的理解。
評分還沒來的及看,包裝不錯的
評分很快就送到瞭,書是正品的
評分東東整體看還可以,比較滿意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徐老師的書讀起來有意思,瞭解很多事情
評分很喜歡這個作者的作品,值得一讀
評分內容不錯,價格優惠,京東加油!
評分比圖書館的書小,而且平裝,~查詢14年齣版,這個是13年齣版,奇怪
評分很快就收到瞭,老師推薦買質量還不錯,暑假讓寫2000字讀後感,給力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