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

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祝勇 著
图书标签:
  • 辽宁历史
  • 地方史
  • 中华文明
  • 历史文化
  • 社会发展
  • 文化观察
  • 历史研究
  • 东北历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666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01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祝勇作品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从万历年间写起,从辽宁在地理上的特异性展开——辽宁处于几大文明板块的衔接带上,因此,导致了辽宁文明的鲜明特征,一种最彻底的多元型文明。书中所述,辽宁地处东北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接触的前沿。

内容简介

  《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是一部传记,但它不是一个人的传记,而是一个省、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的传记,是一部通俗版的《辽宁通史》。本书可以被视为作者对辽宁的个人化解读、一个有关地域历史的个人读本,或者,一篇超长的历史文化散文——它并非纯粹的史书,作者试图把它塑造成一个结合了历史、文学和学术的综合文本。尽可能将辽宁的历史和现实,纳入整个中国,乃至全球化的视角中,以使本书获得一个更加立体的维度。辽宁是从中国肌体上取下的一个切片,我们无法孤立地谈论它。谈论辽宁,就是谈论中国;谈论历史,就是谈论现在和将来。

作者简介

  祝勇,作家、学者、纪录片工作者。以文学、学术和影像的方式重述和阐释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任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全国青联第十届中央委员。已出版作品40余种,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旧宫殿》、《血朝廷》,非虚构作品《纸天堂》、《辛亥年》,“文革学”著作《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等。获第一、二届郭沫若散文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主创历史纪录片多部,任总撰稿,代表作有:《我爱你,中国》(北京电视台)、《辛亥》(北京电视台)、《岩中花树》(中央电视台)等。其中,《我爱你,中国》获2009年中国十佳纪录片奖,《岩中花树》获2012年中国十佳纪录片奖,《辛亥》获2012年第26届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十佳纪录片奖。

目录

自序
楔子 万历的噩梦
第一章 一个民族的传奇
第二章 共享的家园
第三章 漂泊不定的长城
第四章 帝国创伤
第五章 艰难的统一
第六章 冷战下的现代化
第七章 伸向大海的手

精彩书摘

  第一节 朝廷上的冷战
  万历皇帝用一声阴郁的号叫终止了自己接二连三的噩梦。他睁开眼睛,秋日的阳光透过寝宫的花窗投射在地上,像一群斑驳的蝴蝶,翻飞跳跃。秋日的艳阳反衬着宫殿的幽黯与冷寂。万历的脸从近四百年前的幕帐背后浮现出来,一张毫无血色的单薄面孔,令人望而生畏。几十年中,他差不多已被疾病折磨成一团行尸走肉。
  自从万历十四年(公元 1586 年)起,这位皇帝就没有踏出皇宫一步,直到去世,不理朝政达三十余年之久。万历十岁登基,是名副其实的少年天子。也就是说,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岁月,是在后宫度过的。晚明学者夏允彝描述:“自贵妃宠盛,上渐倦勤,御朝日稀。”的确,这个皇帝的最大乐趣是泡在后宫的脂粉堆中醉生梦死,他平生最厌恶的恐怕就是文官们自以为是的面孔,不愿意那些枯燥的奏折搅扰了自己的软梦。甚至内阁首辅,也很难见到皇帝本人。大臣们的奏章大多“留中”,不做任何处理。甚至部院主管大臣之类的任命,万历也懒得过问。在他看来,那些品级不同的官服穿在谁的身上都是大同小异,与自己无干。按照明朝的官制,上述职位在没有得到皇帝钦命的情况下只能空缺,于是,政府中的许多重要职务长期空缺。这使“那些文官们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已不再有升迁到最上层的希望。”至万历三十四年(公元 1606 年),大学士沈鲤向皇帝诉苦,吏部尚书已缺三年,左都御史亦缺一年,刑部、工部只有一位侍郎兼理,兵部则尚书、侍郎全缺,礼部仅存一侍郎,户部也只有一位尚书。总计部院堂上官三十一位,竟缺二十四位,如果去掉那些不守职责的官员,朝中几乎已经无人理政。这样残缺不全的政府机构,在中国历史上也并不多见。朝政到了这个地步,皇帝依然无动于衷。万历帝甚至把庄严的庙祀也省略了,类似的繁文缛节一律由官员代行。帝国的政治机器在空转,对此,皇帝已经习以为常。
  大明帝国的皇帝万历,是当时世界上拥有最大国土面积的帝王,然而,对于万历而言,几阙屈指可数的宫殿,就是他的全部世界。后宫的温柔乡,就是他的全部江山,是他获得江山的全部意义。万里江山,是为这个小小的宫阙而存在的,它的功能仅仅是为宫殿中的万历提供他足够的白银。对于宫外那片望不到尽头的国土,他几乎一无所知。内阁首辅张居正死时留下的一笔国库积累,很快被这位出手大方的皇帝挥霍殆尽。无奈之中,皇帝向全国派遣税监、矿吏,开始新一轮的搜刮运动,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使整个帝国鸡犬不宁。
  官员们目睹了皇帝的身体日渐羸弱的过程。登极之初,万历曾以他高贵的仪表,给臣僚们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声音发自丹田,深沉有力,并有余音袅袅。”但他的血肉并未在时间中丰盈起来,而是恰好相反。他一天天地萎靡。臣僚们要过好长时间才能与他见上一面,这使他的颓败更加明显。他的病容已经触目惊心,像江山社稷一样一蹶不振,臣僚们心知肚明,却难以明讲。
  万历免朝,始于万历十四年(公元 1586 年)。这一年九月十六日以后,万历连日因病免朝,至三十日,仍不见好转。于是,万历再次命司礼监传谕,说他本欲御门临朝,可见日前暂免朝讲期间,“静摄服药”,并无效果,仍“身体虚弱,头晕未止”。由于“身体虚弱”,万历进而向阁臣提出,孟冬节令祭享太庙的典礼,无法驾临,只得派徐文璧恭代,“非朕敢偷逸,恐弗成礼”
  此后,皇帝的龙体时好时坏,视朝、日讲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万历十五年三月初六,万历出现在朝堂上,接受百官朝贺,随后又在皇极门暖阁召见申时行等三位内阁辅臣议论朝政,一见到申时行等辅臣,就说:“朕偶有微疾,不得出朝,先生每忧心。”显然,皇帝知道,他的免朝,已使整个官僚系统陷入惶惶不安。这种不安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出于对皇帝龙体的忧虑,另一方面,则是对他不理朝政的不满。在他们看来,皇帝的龙体欠安,是他长年沉湎酒色带来的后果;而皇帝本人又利用了自己的疾病,把恼人的政务推得一干二净。万历十八年(公元 1590 年),一位名叫雒于仁的大理寺评事,在一封奏章中,对万历大加挞伐。他说:
  我在朝做官已一年有余,仅朝见过皇上三次。此外只听说圣体违和,一切皆免。郊祀庙享,遣官代行,政事不亲自处理,讲筵也停止了很久。我知道陛下之病,是有病因的。我听说嗜酒则
  腐肠,恋色则伐性,贪财则丧志,尚气则戕生……
  皇帝与百官的对峙在继续。张居正死去之后,申时行成为文官领袖,在皇帝与官僚之间充当着润滑剂的角色。这显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以至于像申时行这样老谋深算的人,也继续不了多久。万历十九年(公元 1591 年),申时行终于辞官回乡。
  申时行辞官,对于帝国的打击是致命的。这一点,当时几乎无人察觉。时日一久,官僚们才能体会出申时行在不动声色之间的良苦用心。但此时,一切都为时已晚。失去润滑剂的朝廷陷入空前的冲突中。发展到万历四十年,形成了齐、楚、浙三党与东林党相互争斗的混乱局面。
  万历无心,也无力收拾这种复杂的残局。他选择的策略,就是回避。除了渔色,他的最大兴趣就是赚钱,也就是趁自己活着的时候,为子孙(尤其是他最宠爱的福王)谋些产业,使他们在自己死后能高枕无忧。但事与愿违,他的所有努力造成的结果,却是将整个王朝,包括他的子孙们,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那位倍受他疼爱的福王常洵,很多年后,在洛阳被李自成斩首,用死亡,偿还祖上的罪孽。

  ……

前言/序言


《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以一种别致的视角,将辽宁这片土地及其孕育的丰富文明,视为中华文明宏大叙事中的一个精妙“样本”。通过对辽宁地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文化遗存、社会变迁以及人物命运的深入剖析,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文明在地域多元性、民族交融性以及时代发展性等方面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印记。 辽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多姿多彩的光芒。从史前时代的璀璨遗迹,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所展现的宏伟祭祀建筑与精美玉器,折射出中国早期文明的光辉,到战国时期燕国的崛起与辽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再到秦汉时期辽东郡的设立,标志着这片土地正式纳入统一帝国的版图,与中原文明的联系日益紧密。 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非流水账式地罗列史实,而是精挑细选出若干“观察点”,层层剥茧,深入探究。例如,在军事层面,我们将目光投向辽宁地区对于中华帝国边疆的塑造作用。从汉代的屯田戍边,到明代的后金崛起,再到清朝的入关定鼎,辽宁始终是中华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碰撞、交融的前沿地带。这里发生的每一次军事冲突、每一次民族融合,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塑造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权力格局与文化基因。 在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辽宁地区更是中华文明的“十字路口”。这里既保存了大量北方民族的文化元素,也深刻吸收了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从辽代的契丹文字与佛教艺术,到金代的汉化政策与文人风骨,再到元明清时期不同民族文化的叠加与演变,辽宁的文化景观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和谐的多元图景。我们将在书中探讨这些文化元素的碰撞如何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并最终融入中华文明的整体脉络。 本书还将关注辽宁地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关键角色。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沈阳、鞍山等地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何等重要的角色?“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助下的重工业建设,如何奠定了辽宁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战略地位?这些宏大的工业叙事,如何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们的奋斗与牺牲,又如何构成了中华民族工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本书不会回避辽宁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挑战与磨难。无论是战乱的创伤,还是社会变革的阵痛,这些经历都深刻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也成为中华文明在逆境中展现韧性与力量的生动注脚。通过对这些“阴影”的审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辽宁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复杂性与深度。 《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更侧重于“观察”的方法论。它鼓励读者以一种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历史。每一章节的选取,都旨在引发读者对“何为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如何形成并发展?”、“地域差异如何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本书试图证明,通过对一个具体地域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们可以获得对宏大历史命题的深刻洞见。 这本书并非要穷尽辽宁的历史,而是希望通过对几个关键历史节点的“抽样”,能够勾勒出辽宁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它如何以自身的方式,为中华文明的壮丽画卷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一次对文明的深度挖掘,更是一次与辽宁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是一本真正让我“身临其境”的书。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不仅能够描绘出辽阔壮丽的自然风光,更能将历史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读到关于清代辽宁的段落,我仿佛看到了黑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农民,听到了铁匠铺里叮当作响的锤声,闻到了港口漂来的海风。 这种场景化的叙事,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温度的鲜活故事。我能感受到不同时代辽宁人民的生活气息,他们的坚韧、勤劳,他们的乐观与悲伤。这种情感的共鸣,是我在许多历史书中难以获得的体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辽宁这片土地上,普通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是如何紧密相连的。

评分

《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呈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历史解读。作者仿佛是一位睿智的长者,他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向我们娓娓道来,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提出疑问,引导我们主动思考。比如,在探讨辽宁地区为何能成为多个王朝交汇之处时,他并没有简单归结于地理位置,而是深入分析了气候、资源、民族迁徙等多种因素的互动影响。 他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在辽宁这片土地上如何碰撞、融合,又如何相互塑造。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的文化,并非仅仅被汉文化所同化,反过来,他们的语言、习俗、哲学思想,也深深地融入了辽宁乃至中华文明的肌理之中。这种多元的视角,打破了我过去对“正统”历史的僵化认知,让我更加理解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史书那样按时间顺序线性展开,而是采用了一种“跳跃式”的叙述,根据主题和线索在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穿梭。起初有些不适应,但很快我就体会到了这种方式的妙处。它能让你在不同时期之间看到历史的延续性和相似性,也能发现不同时期之间的断裂与创新。 比如,在探讨辽宁地区的农业发展时,作者可能会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耕作,跳跃到明清时期的屯田制,再到近代工业化背景下的农业转型。这种穿越式的叙述,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技术、制度和社会结构在农业发展中的演变,以及它们对辽宁人民生活的影响。这种非线性叙述,反而让历史的内在逻辑更加清晰可见。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在探讨辽宁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时,并未将辽宁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王朝。相反,它将辽宁视为一个贯穿古今的“窗口”,通过观察辽宁的变迁,来折射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脉络。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在分析辽宁的地理位置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时,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辽宁既是中原王朝向北方扩张的门户,也是北方民族南下的通道,这种双重属性塑造了辽宁独特的历史命运,也使得辽宁成为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生动范例。这种辩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同时也保持了文学性的流畅。作者在引用史料、分析问题时,都表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但他的文字却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故事性和感染力。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并且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加以说明。 我特别喜欢他对一些历史悬案的探讨。比如,关于某个古遗址的性质,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起因,作者会列举不同的学说,并给出自己的分析,但并不强求读者接受他的观点,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探索精神。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文明”的定义有了更深的体悟。以往,我们习惯于将文明与文字、城市、国家等概念紧密联系。但《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古老的文明形态。从史前时期的墓葬、陶器,到早期青铜文明的遗迹,作者展现了辽宁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地位。那些出土的器物,虽然没有文字记录,却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宇宙观”的探讨感到惊叹。那些石棚墓、岩画,它们是否承载着古人对天体运行、生死轮回的理解?作者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通过对不同考古发现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种可能性,激发了我们对人类早期精神世界的无限遐想。这让我明白,文明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精神的传承与演进。

评分

读《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以往,我总觉得历史是宏大叙事,是王朝更迭、英雄辈出。但这本书则像一个精密的显微镜,聚焦于辽宁这片土地上普通人的生活。从战国时期燕国的边塞百姓,到唐宋时期辽金的市井小民,再到明清时期的农耕家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这些鲜活的个体,正是构筑宏大历史的基石,他们的生活点滴,汇聚成时代的洪流,影响着辽宁乃至整个中国的走向。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明代辽东卫所制度的描写。那不仅仅是军事建置,更是一种社会组织形态的创新。军户的屯田生活,他们的婚姻嫁娶,他们的节日习俗,都与我们现在理解的“军队”截然不同。这种制度如何在边疆维持了长久的稳定,又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当地的文化基因?书中对此的解读,既有宏观的制度分析,又不失微观的个体关照,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复杂。

评分

《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让我对“辽宁”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将它简单地视为一个地理区域,而是把它看作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样本”。通过对辽宁历史的深入观察,我得以窥见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它如何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基因,并又如何与更广阔的中华文明融为一体。 本书的结论部分,让我对辽宁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更多思考。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去的叙述,而是将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挑战联系起来。他提出的关于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辽宁优秀历史文化,以及如何在新格局下继续为中华文明贡献力量的观点,都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能够引发我们对当下和未来进行深刻反思的佳作。

评分

《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韧性与创新力。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历史的变迁时,辽宁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及在此形成的中华文明,总能找到适应与发展之道。无论是契丹、女真的统治,还是后来的满清入关,辽宁的文明都在不断地吸收、融合,最终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书中对辽宁近代工业化的描述,尤其让我感动。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一批批有识之士怀揣报国之志,在辽宁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一座座工厂,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他们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民族自强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依然能够迸发出强大的创新力量。

评分

翻开《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时空的门。这本书并非简单地陈列史实,而是以一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腻笔触,带领读者深入辽宁这片土地,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从远古时期那些模糊不清的先民足迹,到辽阔草原上金戈铁马的游牧王朝,再到近代以来工业摇篮的辉煌与转型,作者将辽宁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下审视,它不再仅仅是某个行政区域,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样本”。 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那些被主流史学叙事所忽略的细节的挖掘。比如,作者花费大量篇幅描述了红山文化时期那些神秘而精美的玉器,它们不仅仅是工艺的展现,更是当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甚至宇宙观的缩影。那些猪龙、玉鸟,它们承载着先民怎样的想象?它们是如何跨越数千年的时光,依然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某种原始的共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引申出对中华文明早期精神追求的思考,让我们在具体器物中窥见了抽象的哲学理念。

评分

视角独特,内容扎实,值得关注。

评分

是我想要的书,过完年看

评分

是我想要的书,过完年看

评分

祝勇,作家、学者、纪录片工作者。以文学、学术和影像的方式重述和阐释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任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全国青联第十届中央委员。已出版作品40余种,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旧宫殿》、《血朝廷》,非虚构作品《纸天堂》、《辛亥年》,“文革学”著作《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等。获第一、二届郭沫若散文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主创历史纪录片多部,任总撰稿,代表作有:《我爱你,中国》(北京电视台)、《辛亥》(北京电视台)、《岩中花树》(中央电视台)等。其中,《我爱你,中国》获2009年中国十佳纪录片奖,《岩中花树》获2012年中国十佳纪录片奖,《辛亥》获2012年第26届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十佳纪录片奖。

评分

自从万历十四年(公元 1586 年)起,这位皇帝就没有踏出皇宫一步,直到去世,不理朝政达三十余年之久。万历十岁登基,是名副其实的少年天子。也就是说,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岁月,是在后宫度过的。晚明学者夏允彝描述:“自贵妃宠盛,上渐倦勤,御朝日稀。”的确,这个皇帝的最大乐趣是泡在后宫的脂粉堆中醉生梦死,他平生最厌恶的恐怕就是文官们自以为是的面孔,不愿意那些枯燥的奏折搅扰了自己的软梦。甚至内阁首辅,也很难见到皇帝本人。大臣们的奏章大多“留中”,不做任何处理。甚至部院主管大臣之类的任命,万历也懒得过问。在他看来,那些品级不同的官服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认真阅读。

评分

其实在京东买东西有时不是为了图便宜 而是图个快 只要京东自己发货 下单 顶多第二天到了

评分

没来得及看呢,书评看过了不错

评分

不错,送货相当快,书像正品!全五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