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濛童教育教材、清末中學堂修身科教科書
★曾國藩、南懷瑾、淨空法師推薦、讀經、私塾、國學班必備教材
★童濛養正的必讀經典,父母、老師必讀之書
★教子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為切要。蓋以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母。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而其夫與子之不為賢人者,蓋亦鮮矣。
《教女遺規》是清人陳宏謀先生所輯錄的《五種遺規》中的第二篇。
陳宏謀先生采錄前人關於養性、修身、治傢、為官、處世、教育等方麵的著述事跡,分門彆類輯為遺規五種,即《養正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從政遺規》和《在官法戒錄》,總稱《五種遺規》。
《教女遺規》采集曆代女教之經典,堪稱女子教育之集大成者。古人雲:“正天下,首正人倫;正人倫,首正夫婦;正夫婦,首重女德。”足見女子之教育,乃天下太平之大根大本。此書實為今世女子之必讀。
然而這樣重要的一部典籍,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知道的人很少,更沒有白話譯注版本流通。為瞭讓讀者更方便地瞭解、學習本書,此前我們已經齣版流通瞭《養正遺規譯注》一書。此次,編者繼續對《教女遺規》進行瞭譯注,同《養正遺規譯注》一樣,編者對其中的艱深字詞進行瞭詳盡注釋,並對每篇文章都做瞭淺顯易懂的翻譯,以便今人更好地學習和閱讀!
陳宏謀,原名弘謀,晚年因避乾隆(弘曆)諱,改為宏謀。他是雍正元年(1723)進士,清代廣西桂林籍官員中,官居宰相,任官時間48年,任官曆經省份尤其多(曾任江蘇按察使、湖南巡撫、雲南布政使等職,止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外任30多年,曆12省,政績卓著),在民間影響非常大的一位清官、名臣。在多年的任職經曆中,陳宏謀對各地民情風俗的得失利弊進行瞭研究,分明興革,逐條鈎考,加之勤奮學習,遂成為學識淵博、編著甚豐的學者。主要編著有:《綱鑒正史約》(增訂)、《司馬文公年譜》(輯)、《三通序目》(錄)、《甲子紀元》(輯)、《培遠堂偶存稿》、《大學衍義輯要》(輯)、《大學衍義補輯要》(輯)、《呂子節錄》(輯)、《女訓約言》、《培遠堂文集》、《手劄節要》、《課士直解》、《培遠堂文錄》、《湖南通誌》(監修)、《五種遺規》(輯)、《陳榕門先生遺書補遺》等,著作總集有《培遠堂全集》和《陳榕門先生遺書》。
教女遺規序
捲 上
曹大傢《女誡》(有序)
蔡中郎《女訓》
宋尚宮《女論語》
捲 中
呂近溪《女小兒語》
呂新吾《閨範》(有序)
捲 下
王孟箕傢訓——禦下篇
溫氏母訓(有序)
史搢臣《願體集》
唐翼修《人生必讀書》
王朗川《言行匯纂》
女訓約言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譯注工作做得非常齣色。作為一個對古代文獻涉獵不深的人,能夠如此順暢地閱讀和理解其中的內容,實在是一種難得的體驗。譯注者不僅準確地傳達瞭原文的意思,更在此基礎上進行瞭深入的闡釋,使得原本晦澀的文字變得生動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學習與修養”的部分,它並沒有局限於知識的傳授,而是強調瞭通過學習來提升個人的品德和涵養。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學習不僅僅是為瞭掌握技能,更是為瞭塑造一個更加完善的人格。書中對於女性在學識上的要求,雖然受到時代限製,但其背後所推崇的對知識的渴求和對自我提升的追求,卻是永恒的。譯注者在這一點上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古人對“內外兼修”的深刻理解,也激勵我在現代社會中,繼續保持學習的熱情,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領我走入知識的殿堂,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個更有深度和智慧的人。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超我的預期。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古籍解讀,沒想到卻意外地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柔軟角落。書中對女性在傢庭中的角色和責任有著詳盡的描述,這讓我開始審視自己作為傢庭成員的付齣和溝通方式。很多時候,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容易忽略瞭最親近的人,特彆是長輩和傢人。這本書中所倡導的孝道、敬愛以及如何維係傢庭和諧的理念,雖然古老,卻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譯注者在注釋中也穿插瞭一些曆史背景和文化淵源的介紹,這使得我對當時的社會環境有瞭更深的認識,也更能理解為何會有這些規矩的産生。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持傢”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管理,更是精神上的傳承和維係。這讓我反思,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丟失瞭對傢庭的重視,對親情的珍視?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盞燈,照亮瞭我內心深處那些被忽視的角落,讓我願意去重新思考和實踐那些關於愛與責任的真諦。
評分坦白講,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高,認為它可能隻是一本充斥著陳舊觀念的讀物。然而,翻開之後,我卻被它所展現齣的深邃智慧所吸引。書中對於女性在社會交往中的一些原則性指導,雖然放在今天看來有些嚴謹,但其核心思想——尊重、謙遜、以及保持獨立人格——卻依然是我們應當遵循的。譯注者在對這些規範進行解讀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視為束縛,而是著重強調瞭這些規範背後所蘊含的處世智慧和人際交往的藝術。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社交習慣,思考我們在與人交往時,是否真的做到瞭尊重和真誠。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獨立並非是無視規則,而是懂得在規則之下,保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綫。它為我提供瞭一種思考人際關係的新維度,讓我更加注重細節,更加審慎言行,也更加懂得如何去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理解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和行為規範。書中的許多條目,雖然看似簡單,卻細緻入微地勾勒齣瞭女性在傢庭、社會以及自我修養等各個層麵的行為準則。我特彆欣賞的是,譯注者在保持原文精髓的同時,用現代的語言和思維進行瞭解釋,使得那些在今天看來可能有些陌生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例如,其中關於“待人接物”的部分,不僅強調瞭基本的禮儀,更深入剖析瞭如何通過言行舉止展現內在的德行。這讓我思考,即使在現代社會,雖然我們不再有那麼多森嚴的規矩,但如何得體地與人交往,如何展現自己的修養,依然是值得我們學習和體會的。這本書並非隻是羅列古老的條文,而是通過對這些條文的解讀,引發我們對當下社會人際關係、個人品德的思考。有時候,我們過於追求所謂的“自由”,卻忽視瞭內在的約束和對他人的尊重,這本書恰恰能幫助我們找迴一些被遺忘的寶貴品質。它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在耳邊低語,不疾不徐地講述著那些曆久彌新的道理。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平靜而深刻的感悟。它沒有激昂的語言,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裏行間透著一種沉靜的力量,悄悄地滲透進我的內心。書中關於“節製與自律”的部分,尤其觸動瞭我。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各種誘惑和欲望的時代,保持內心的寜靜和自律顯得尤為睏難。這本書所倡導的剋己復禮,並不是壓抑人性,而是通過約束外在的行為,來達到內在的精神和諧。譯注者在解釋這些觀念時,並沒有迴避其時代的局限性,而是著重挖掘瞭其普適性的價值。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是否也應該關注內心的成長和精神的富足?這本書就像一陣清風,吹散瞭我內心的浮躁,讓我重新找迴瞭平靜的力量。它提醒我,真正的強大並非來自於外界的認可,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堅定和自律。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精神的洗禮,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內心的渴望和需要。
評分原來古人也很重視女子的教育,隻不過和男子的教育側重有所不同而已。裏麵的很多東西確實很好,是我們很長時間以來所忽略掉的。對於傢長來講,有很大的啓發意義。能夠給孩子多方麵的關注。
評分教女遺規譯注教女遺規譯注教女遺規譯注
評分好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內容、質量都很好
評分已經收到貨瞭,已經購瞭好多次瞭,我就是喜歡京東的這種商品的質量與速度!書非常好,正版,足不齣戶,快遞就送上門來,而且超快,收到貨,打開那一刻真的非常開心![ZZ]寫的的書都寫得很好,還是朋友推薦我看的,後來就非非常喜歡,他的書瞭。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就會增長知識。愛迪生不就是一個例子嗎?他讀瞭很多書,從中得到瞭啓發,又進行瞭大量的實踐,纔發明齣來電燈。世界名人培根說過:“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這諸多意思,可一言以蔽之:開捲有益。如果我們不多讀書,哪來的這麼多知識呢?如果沒有瞭知識,我們怎樣辨彆人們誰是誰非呢?書是曆史經驗的總結,書是社會文化的結晶。讀書,可以徹悟人生道理;讀書,可以洞曉世事滄桑;讀書,可以廣濟天下民眾。如果我們不多讀書,哪來的豐富詞語去寫作文呢?馬剋思開捲,獲益甚多。他寫《資本論》時,就讀瞭一韆餘冊的自藏書,還到大英博物館看瞭三間房子的書。如果馬剋思不開捲讀書,可能就寫不齣《資本論》來瞭。杭州四中高二學生文曄從小至今開捲讀書。不僅知識麵廣,文理兼優,還在多傢報刊發錶文章30餘篇,徵文獲奬五次。一個年方17的學生能有如此成就,不足以說明“開捲有益”嗎?人欲成纔,士欲濟世,務必開捲讀書。我們讀書多瞭,看到那些對我們身心不健康的書,一讀就辨彆齣來瞭,就不會再看,再買。“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又如“讀萬捲書,行萬裏路。”讀書是有好處的。希望同學們快快行動起來吧!開捲有益!。[SM],很值得看,價格也非常便宜,比實體店買便宜好多還省車費。 書的內容直得一讀[BJTJ],閱讀瞭一下,寫得很好,[NRJJ],內容也很豐富。[QY],一本書多讀幾次,[SZ]。 快遞送貨也很快。還送貨上樓。非常好。 [SM],超值。買書就來來京東商城。價格還比彆傢便宜,還免郵費不錯,速度還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書。[BJTJ],買迴來覺得還是非常值的。我喜歡看書,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看的很雜,文學名著,流行小說都看,隻要作者的文筆不是太差,總能讓我從頭到腳看完整本書。隻不過很多時候是當成故事來看,看完瞭感嘆一番也就丟下瞭。所在來這裏買書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瞭。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中國人講“虛實相生,天人閤一”的思想,“於空寂處見流行,於流行處見空寂”,從而獲得對於“道”的體悟,“唯道集虛”。這在傳統的藝術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因此中國古代的繪畫,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來錶現豐富多彩的想象空間和廣博深廣的人生意味,體現瞭包納萬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懷。讓我得到瞭一種生活情趣和審美方式,伴著筆墨的清香,細細體味,那自由孤寂的靈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尋求美的道路上指引著我,讓我拋棄浮躁的世俗,嚮美學叢林的深處邁進。閤上書,閉上眼,書的餘香猶存,而我腦海裏浮現的,是一個“皎皎明月,仙仙白雲,鴻雁高翔,綴葉如雨”的衝淡清幽境界。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隻有這樣我們纔能創造我們的生活,[NRJJ]
評分挺好挺好挺好的,挺好
評分好書
評分不錯的書籍,很好很好
評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