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化学防除实用技术(第2版)

杂草化学防除实用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波 编
图书标签:
  • 杂草防治
  • 化学除草
  • 农业技术
  • 植物保护
  • 农药使用
  • 田间管理
  • 除草剂
  • 实用技术
  • 第二版
  • 农业生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83873
版次:2
商品编码:1135371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3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杂草化学防除实用技术(第2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根据除草剂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除草剂使用技术,在简述杂草的发生及杂草群落变化特点,除草剂应用特点的同时,详细介绍了各种农作物中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剖析了自然因素对除草效果的影响以及有效提高除草剂防效的技术措施。另外,还介绍了杂草抗药性的治理与抗除草剂作物,除草剂药害及补救措施,除草剂真伪与简单识别方法,以及除草剂相关背景知识等内容。文前附有杂草高清彩图,书后附有相关附录,便于对照查阅。
  《杂草化学防除实用技术(第2版)》内容科学实用,通俗易懂,适合广大种植专业户、农药销售人员、农业技术员以及从事除草剂应用技术研究人员、推广人员阅读,也可供农业院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陶波,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农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植保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作物化学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保学会杂草学分会第八届、第九届理事,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1984年毕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农药学的研究和科研工作,先后担任农药与杂草研室主任、植物保护系主任,负责植保系的科研教学工作。于2000年9月破格提升为教授。先后讲授了《杂草学》、《农药学》《生物农药的生产与加工》、《生物技术在植保上的应用》,并开设了《农药环境学》、《农药剂型加工与使用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新课程。具有丰富的从事除草剂教学、科研的经验。
  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为除草剂生物化学及应用技术、抗除草剂作物遗传及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研究。先后主持、参加国际合作、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攻关等科研课题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等奖5项,发表相关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5项,获得两项国家授权专利,主编或参编教材五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杂草的发生及杂草群落变化特点
一、杂草的发生和危害
二、农田杂草的分类、识别
三、杂草群落变化特点
四、主要作物常见杂草类型及特点
第二章 除草剂应用特点
一、除草剂的使用
二、除草剂的选择性
三、除草剂的杀草特性
四、除草剂分类
五、除草剂推广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农作物杂草化学防除技术
一、大田作物
(一)大豆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二)玉米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三)水稻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四)麦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二、杂粮及经济作物
(一)高粱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二)谷子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三)马铃薯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四)甘薯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五)小豆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六)绿豆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七)花生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八)油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九)向日葵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十)棉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十一)亚麻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十二)甘蔗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十三)甜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十四)烟草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十五)瓜类作物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三、蔬菜田
(一)百合科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二)葫芦科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三)茄科蔬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四)豆科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五)伞形科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六)十字花科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七)菊科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八)藜科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九)水生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十)行间、田埂和沟渠杂草的化学防除
四、果园
(一)北方果园杂草的化学防除
(二)南方果园杂草的化学防除
五、茶园
六、草坪、草场及非耕地
(一)草坪杂草的化学防除
(二)草场杂草的化学防除
(三)非耕地杂草的化学防除
第四章 自然因素对除草效果的影响
一、气候条件
(一)风、雨对除草剂药效的影响
(二)温、湿度对除草剂药效的影响
(三)日照、干旱对除草剂药效的影响
(四)水质对除草剂药效的影响
二、土壤条件
(一)土壤质地
(二)有机质含量
(三)土壤水分
(四)土壤pH值
(五)土壤微生物
第五章 提高除草剂防效的技术措施
一、除草剂品种的选择
(一)除草剂特性
(二)杂草种类
(三)作物
(四)环境条件
二、除草剂的剂型
三、除草剂的喷雾助剂
(一)除草剂喷雾助剂的种类及用量
(二)除草剂助剂的作用原理
(三)除草剂助剂的选择
四、除草剂混用
五、施药时期和时间
六、除草剂应用剂量
七、喷液量
八、药械
第六章 杂草抗药性及治理
一、杂草的抗药性
(一)杂草抗药性产生原因
(二)杂草抗药性和耐药性
(三)杂草抗(耐)药性机制
(四)杂草抗药性的特点
(五)杂草抗药性的检测方法
二、抗性杂草的治理
第七章 抗除草剂作物
一、非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
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
(一)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发展概况
(二)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品种
(三)耐除草剂基因的类型
(四)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安全性评价
第八章 除草剂药害及补救措施
一、除草剂药害的类型
(一)按发生药害的时期分类
(二)根据药害症状表现形式及性质分类
(三)根据受除草剂药害的靶标作物分类
(四)根据药害表现速度分类
(五)按作物的受害程度分类
(六)按照药害的产生原因分类
(七)按除草剂有效成分的传导性能分类
(八)按除草剂作用机制分类
二、常用除草剂的药害症状及诊断
三、除草剂药害的主要原因
四、除草剂药害的预防
五、除草剂药害的缓解及补救措施
六、防止除草剂对农作物造成药害的对策
第九章 除草剂真伪及简单识别方法
一、除草剂产品的标签、包装及常见剂型识别
二、真假除草剂的识别方法
三、购买除草剂时的注意事项
第十章 除草剂相关背景知识
一、除草剂储藏温度
二、除草剂毒性及对生物影响
三、除草剂在青(贮)饲料作物应用安全性
四、除草剂中毒及急救
(一)除草剂中毒
(二)中毒急救措施
(三)常用除草剂的中毒症状及急救措施
附录1 附表1大豆田除草剂杀草谱
附表2 小麦田除草剂杀草谱
附表3 玉米田除草剂杀草谱
附表4 水稻田除草剂杀草谱
附表5 除草剂应用后作物轮作换茬限制的时间(月)
附表6 在牧场、饲草、晒制干草的作物中使用除草剂的限制
附表7 牧场和放牧地对牧草和干草的除草剂使用规定
附表8 除草剂抗性杂草的种类
附表9 苗后除草剂施后降雨不影响药效的时间
附表10 除草剂中英文通用名、商品名对照表
附表11 我国农药剂型名称及代码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杂草的发生及杂草群落变化特点
  一、杂草的发生和危害
  杂草是长期适应当地的作物、栽培、耕作、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生存下来的植物,它从不同的方面侵害农作物,与作物竞争养分、水分和光照;传播植物的病、虫害,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业的生产成本,特别是有些植物的花粉和果实的毒性,影响人畜的健康。由于杂草具有休眠性、再生性、繁殖力强、繁殖和传播方式多样、种子寿命长、出苗时间不一致等特性;因此,杂草分布广泛,危害时间长,危害严重,防除周期长,增加防除的难度。
  全世界广泛分布的杂草有300。余种,每年大约有180种杂草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对主要作物危害的杂草有200种,但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杂草只有2。一30种。这些杂草由于地区、国家、气候与土壤条件、作物及栽培方法的不同,其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表现在杂草种类发生和分布表现不同。中国旱田杂草200余种,分属于150多个属、50余科;稻田杂草100多种,分属于7。多个属、40余科。所有的主要作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杂草的危害,造成粮食产量损失10%-19%。人类利用生物、生态、物理、机械和化学的方法进行防除杂草,特别是利用除草剂防除杂草在防治措施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对杂草的分布、发生产生影响、并且使杂草的群落发生变化。
  二、田杂草的分类、识别
  1.防除分类
  从防治的观点出发,根据杂草的生物学特性,按照它们的生育特点,进行分类,这种分类的实用性较强。
  (1)一年生杂草 在一个生长季节完成从出苗、生长及开花结实的生活史,此类杂草在其生活史中只开花结实一次,种子繁殖。如马齿苋、铁苋菜、马唐、稗草等。在我国北方地区,一年生杂草多在春季发芽、出苗,当年夏季或秋季开花、结实,由于各地气温的变化,故其发生时期差异很大,例如稗草在上海于4—8月发芽与出苗,辽宁省5月上中旬发芽与出苗,黑龙江省5—6月发芽、出苗。
  在我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一年生杂草由于萌发时期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年生早春杂草与一年生晚春杂草,前者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萌发出土,如藜、篇蓄等,后者在5月中旬至6月初萌发出土,如稗草、本氏蓼、鸭跖草、苍耳等。
  (2)越冬杂草 此类杂草春季发芽、出苗,当年秋季开花结实;如秋季发芽、出苗,则当年形成叶簇,次年夏季抽茎、开花与结实,种子繁殖,如荠、葶苈。
  (3)二年生杂草 在两个生长季内或跨两个日历年度完成从出苗、生长及开花结实的生活史,此类杂草需要度过两个完整的夏季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如秋季发芽、出苗,则需生育至第三年才能开花、结实,通常第一年发育庞大的根系,积累营养物质并形成叶簇,次年春季从根颈处抽薹,夏季开花、结实、种子繁殖,多分布于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如飞廉,黄花蒿、野燕麦、看麦娘、播娘蒿、益母草等。它们多发生危害于夏熟作物田。
  (4)多年生杂草 一次出苗,可在多个生季节内生长并开花结实。此类杂草的主要特点是开花结实后地上部死亡,次年春季从地下营养器官重新萌发,生成新株,其一生中可结实多次,既种子繁殖,也进行无性繁殖,因而难以防治。根据地下营养器官的特点,多年生杂草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根茎杂草。地下茎有节,节上的叶退化,在适宜条件下每个节生出一或数个芽,从而形成新枝,凡是有节的根茎断段都能长成新株并进行繁殖,如问荆、狗牙根、两栖蓼。
  ②根芽杂草。根上着生大量芽,在适宜条件下由芽生出萌发枝形成新株,任何根的断段均易产生不定芽而萌发,如苣荬菜、苦荬菜。
  ③直根杂草。此类杂草既有主根,又有很多小侧根,主根入土很深,其下段很小或完全不分枝,根颈处生出大量芽,这些芽露出地面便形成强大的株丛,而由一小段根也可成为新株,但仍以种子繁殖为主,如车前、羊蹄、蒲公英。
  ④球茎杂草。此类杂草在土壤中形成球茎,利用球茎进行繁殖,而其种子繁殖能力很低,如香附子的地下茎膨大,呈长圆球状,长1—3cm,球茎生出吸收根和地下茎,地下茎延伸出一定长度后顶端又膨大并发育成新的球茎,在新的球茎上又长出新株,因而繁殖迅速,危害严重。
  ⑤鳞茎杂草。在土壤中形成鳞茎,到生育的第三年鳞茎便成为主要繁殖器官,如小根蒜。
  (5)寄生杂草 根据寄生特点,寄生杂草可分为全寄生杂草与半寄生杂草,前者地上部器官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寄生于寄主植物的根,茎或叶上,吸收寄主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后者虽含有叶绿素并能合成部分营养物质,但主要还是依靠寄主供给的营养物质而生长。
  ……

前言/序言


杂草:农田的隐形敌人与人类智慧的较量 在广袤的农田之上,一场无声的战争早已打响。它不像刀光剑影的战场,却同样关乎着收成与生存。这场战争的主角,便是那些看似渺小却极具生命力的“杂草”。它们以惊人的繁殖速度、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养分、水分和光照的强烈竞争,蚕食着本应属于作物的一切。无数个世代以来,人类从未停止与这些农田隐形敌人的较量,也正是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拉锯战中,凝聚了无数的智慧与经验,孕育出了应对杂草侵扰的系统性知识。 杂草,绝非仅仅是田地里碍眼的“坏分子”。它们是一种生态现象,是植物多样性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表现。然而,在农业生产的语境下,它们扮演的角色无疑是负面的。一旦失去控制,杂草能显著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采收成本,甚至传播病虫害,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想象一下,辛勤播下的种子,在萌芽之初便要与成群结队的杂草争夺赖以生存的养分;收获的季节,本应金黄的麦浪被疯长的狗尾草、稗草所淹没;果园中,娇嫩的果树被藤蔓缠绕,生命力被无情地汲取。这便是杂草蔓延的真实写照,是农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 理解杂草的特性,是进行有效防除的首要步骤。每一类杂草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周期,有的以种子繁殖,有的通过地下根茎蔓延;有的在特定季节爆发,有的则一年四季都能见到踪影。比如,一年生杂草如灰菜、苋菜,它们生命短暂,但繁殖力极强,只要种子落地,便能迅速生长,成熟后又释放出成千上万的种子,延续着它们的生命。而多年生杂草,如蒲公英、小飞蓬,它们拥有发达的根系,即使地上部分被清除,根部也能重新萌发,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此外,不同的杂草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各不相同,有的偏爱干旱瘠薄的土壤,有的则钟情于湿润肥沃的土地。它们对农药的敏感度、对机械作业的反应,都各有差异。这些细微的差别,构成了杂草复杂多样的“性格”,也为人类的防除策略提出了不同的挑战。 人类与杂草的抗争,是一部不断演进的历史。早期,人们只能依靠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手工拔除。在农具简陋的年代,弯腰驼背,日复一日地与杂草搏斗,是无数农民的日常。这种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且难以根治,对于大面积农田来说,更是杯水车薪。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耕作方式的改进,如使用畜力或早期机械进行耕翻、除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体力劳动,但也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 到了近代,化学工业的兴起为杂草防除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除草剂的出现,如同一把威力巨大的“武器”,能够精准地消灭特定种类的杂草,极大地提高了除草效率,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为现代农业生产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从最初的非选择性除草剂,到后来针对性更强、选择性更高的选择性除草剂,再到复合型、低毒高效的新型除草剂,化学防除技术在不断进步,其作用机制也日益精细化,力求在有效杀灭杂草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作物和环境的影响。 然而,单纯依赖化学除草剂也并非万无一失。长期的、不科学的使用,可能导致杂草产生抗药性,使得原有的除草剂失效,甚至引发新的杂草问题。同时,不当的施用也可能对土壤、水源以及农产品安全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将化学防除技术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进行审视,将显得尤为重要。 这便引出了“杂草化学防除实用技术”的精髓所在。它并非仅仅是简单罗列各种除草剂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而是一套系统性的、科学的、实践性的解决方案。它强调的是“技术”,是“实用”,更是“防除”。这意味着,其核心在于如何将化学手段与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体系。 这一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对杂草进行准确的识别和诊断。了解田地里生长的是哪几种杂草,它们的数量、密度以及生长阶段,是制定后续防除策略的基础。如同医生诊断病情,精准的诊断才能对症下药。 其次,化学防除技术的选择,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这包括:目标杂草的种类及抗性情况、作物的种类及生育期、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农药的剂型、作用方式以及对环境和人畜的安全性。例如,针对一年生阔叶杂草,可以选择具有内吸传导作用的除草剂;而对于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则可能需要触杀与内吸相结合的制剂。同时,要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选择对作物安全、不产生药害的除草剂。 再者,科学的施用方法是确保除草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这涉及到用药的浓度、用量、施用时期、施用方法(如喷雾、撒施)以及施用工具的选择。错误的浓度可能导致除草效果不佳,甚至药害;不当的施用时期,可能错过最佳的除草时机,或对作物造成伤害;不准确的施药量,则会造成浪费或效果不佳。精细化的施药,如精准喷雾技术,能够更有效地将药剂施加在杂草上,减少飘散,提高利用率。 除了化学防除,这一技术体系还倡导将化学手段与多种非化学防除方法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治策略。这包括: 农业防治:通过合理的耕作制度、轮作、覆盖种植、间作套种等措施,改变不利于杂草生长、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例如,密植作物可以争夺更多光照和养分,抑制杂草生长。 物理防治:利用机械耕作、火烧、覆盖(如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物理方法控制杂草。地膜覆盖是抑制一年生杂草,尤其是在保护地栽培中非常有效的手段。 生物防治:利用杂草的天敌,如昆虫、病原菌等,来控制杂草种群。虽然目前生物防治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但其绿色环保的特性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综合防治的理念,在于“因地制宜”、“因草施策”。它要求我们从宏观上认识杂草的发生规律,从微观上把握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将各种防治手段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灵活、高效的防治体系。例如,在播种前,可以通过翻耕结合化学除草剂,清除土壤中的杂草种子和幼苗;在作物生长期间,可以根据杂草种类和作物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茎叶处理剂或苗后除草剂;在收获后,还可以采取措施防止杂草结实传播。 此外,对杂草抗药性进行监测和管理,也是化学防除技术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定期监测杂草对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出现大面积的抗药性杂草爆发。推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进行轮换或复配,是延缓杂草抗药性产生的重要策略。 “杂草化学防除实用技术”的价值,在于它将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农民能够理解、能够操作的实际技术。它不仅仅是关于“用什么药”,更是关于“何时用”、“如何用”、“为什么用”,以及“如何与其他方法结合用”。它弥合了科研与生产之间的鸿沟,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这本书所蕴含的,是一代代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广大农民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它是一份对农田隐形敌人的深入剖析,也是一份关于人类智慧如何与之抗衡的生动记录。它告诉我们,面对杂草,我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以智慧和耐心,赢得这场关乎丰收与未来的战争。这本书,是这场战争中,每一位战士最可靠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尤其是它附带的那些案例分析和决策支持表格。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大段的理论,而是一个快速的“查表-决策”过程。书中关于不同气候带、不同土壤类型下,选择合适的非选择性除草剂进行安全间隔期的计算模型,简直是为田间应急处理量身定做的。那些表格的设计考虑到了变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比如温度、湿度、作物生长期等因素如何共同影响药效和安全性,而不是简单地给出单一推荐剂量。这使得使用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时,能够迅速地进行风险评估和方案调整。我试着根据书中的流程图解决了一个上季度遇到的棘手问题,结果非常理想,这直接节省了我大量的时间和试错成本。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像是我们身后一个经验丰富、随时待命的顾问,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最可靠的指引,这份实实在在的帮助,是任何理论推导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它对不同作物轮作背景下杂草群落动态变化的分析部分,处理得极其精妙。我记得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杂草控制的资料,大多集中在某一类除草剂的简单罗列,但这本书却构建了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它不仅仅告诉你“用什么药能杀死这种草”,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个杂草种群会在这里占据优势,以及长期来看,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调整农业管理措施来构建一个抑制杂草的生态系统。书中对土壤持留性除草剂的残留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的论述,更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那部分内容写得非常细致,从土壤有机质含量到pH值的微小变化如何影响药剂的半衰期,都有详尽的表格和案例支撑。我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结合了生态学、土壤学和农学原理的综合性指南,每读一章,都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尤其是在思考可持续农业这条路上,它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框架,绝不是那种只关注短期速效的浅薄读物。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现代科技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它并没有固守传统的田间观察和经验判断,而是很前瞻性地引入了遥感技术和精准农业在杂草识别与变量施药中的应用潜力。书中专门辟出章节讨论如何利用无人机获取的植被指数图来辅助制定更精细的施药地图,这在当前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内容。虽然这些高新技术可能尚处于推广初期,但作者已经将理论基础和潜在的操作流程描述得非常具体,为我们这些走在技术前沿的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蓝图。这种将经典技术与新兴科技无缝对接的能力,使得整本书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延长,它既能指导今天的田间管理,也能为明年的技术升级做好铺垫。比起那些只停留在老方法上的书籍,这本书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价值,让人感觉手中握着的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操作指南。

评分

这本书在叙事节奏和语言运用上,透露出一种沉稳老练的大家风范。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技术流程描述得如同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比如,在讲述小麦田抗性杂草的治理策略时,作者采用了“问题——分析——多维干预——长期监测”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它对“技术失误”的探讨,坦诚地列举了过去实践中常见的一些误区及其后果,这种反思性的写作态度,极大地增强了书籍的可信度和实用性。很多技术书籍只会告诉你“怎么做”,这本书却花了很大篇幅告诉你“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这种预防性的知识灌输,对于避免新手走弯路至关重要。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既权威又亲切的平衡点,专业术语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清晰的解释,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跟上节奏,不会因为术语障碍而中途放弃,这在专业技术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品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专业感,那种深绿色的背景配上白色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农业科技的严谨性。初翻阅时,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排版,图文并茂的风格确实很适合技术手册。那些图示和表格的布局非常清晰,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的化学结构图,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密密麻麻地堆砌文字,让人望而生畏。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基础理论时所采用的叙述方式,它没有过多地陷入晦涩的化学方程式推导,而是着重于这些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场景,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上手实践的农技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比如,它对不同类型除草剂作用机理的讲解,总能巧妙地结合实际田间表现来阐述,读起来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感觉作者真的很了解一线工作者的需求,知道我们真正想看到的是什么,而不是纯粹的学术报告。可以说,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信息组织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让人愿意反复翻阅,而不是束之高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