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緊密結閤新修訂刑事訴訟法律!
總結新法施行後實踐經驗!
探求刑事證據審查運用規律!
內容簡介
《新刑事訴訟法實務指導用書:刑事證據的收集、審查與運用》在作者方麵,既有來自教學科研機構的學者,也有來自實務部門的實務工作者;在內容方麵,突齣理論分析以實踐指導為目的;在形式方麵,采取先理論闡述再案例分析的寫作體例,力求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宗旨。但是,盡管編著者作瞭很多努力,不完善之處在所難免,尚祈讀者們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
楊迎澤,男,1966年齣生於山西壺關縣,教授,現任國傢檢察官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中國政法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長期從事刑事訴訟法學和證據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訴訟監督研究》、《檢察證據實用教程》、《刑事證據適用指南》等三十餘部,發錶論文百餘篇。
孫銳,女,1977年齣生於寜夏石嘴山,國傢檢察官學院講師,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博士,齣版專著《衝突與調適:國傢在刑事訴訟中的角色分析》,發錶論文三十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緒論
一、刑事證據的收集、審查與運用概述
二、新《刑事訴訟法》對刑事證據的收集、審查與運用所提齣的新要求
第一章 物證的收集與審查判斷
第一節 物證的特點
第二節 物證的收集
一、物證收集的方法與程序
二、物證收集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第三節 物證的審查判斷
一、物證審查判斷的法律依據
二、物證審查判斷的內容與方法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張某故意殺人案
案例二:嚮某故意傷害案
案例三:田某故意殺人案
案例四:孔某等生産、銷售不符閤安全標準的食品案
案例五:張某等販賣毒品案
第二章 書證的收集與審查判斷
第一節 書證的特點
第二節 書證的收集
一、書證收集的方法與程序
二、書證收集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三節 書證的審查判斷
一、書證審查判斷的法律依據
二、書證審查判斷的內容與方法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嚮某挪用公款案
案例二:許某職務侵占案
案例三:蘇某閤同詐騙案
案例四:楊某故意殺人案
案例五:張某閤同詐騙案
第三章 證人證言的收集與審查判斷
第一節 證人證言的特點
第二節 證人證言的收集
一、證人證言的收集程序
二、證人證言的收集應注意的問題
第三節 證人證言的審查判斷
一、證人證言審查的法律依據
二、證人證言的審查內容與方法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蘇某某等盜竊案
案例二:吳某玉、郭某敏詐騙案
案例三:許某剛故意傷害案
案例四:於某受賄案
第四章 被害人陳述的收集與審查判斷
第一節 被害人陳述的特點
第二節 被害人陳述的收集
一、被害人陳述的收集程序
……
第五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與辯解的收集與審查判斷
第六章 鑒定意見的收集與審查判斷
第七章 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偵查筆錄的製作與審查判斷
第八章 視聽資料的收集與審查判斷
第九章 電子數據的收集與審查判斷
第十章 證據閤法性的審查判斷
第十一章 全案證據的綜閤審查與運用
精彩書摘
本案涉及一對一場閤下,被害人陳述的認定問題。
本案中被害人單某在發案後第一時間即攜帶物證報案,並且有朋友崔某的證言證實聽單某說瞭自己被強奸的事實,而嫌疑人張某林到案後一直否認強奸事實,稱係單某自願發生。這種情況屬於上述分析中的一對一證據情況,即現場的情況隻有當事人雙方知情,現有客觀證據雖然能證實雙方發生瞭性行為,但是否違背婦女意誌,隻能根據當事人的言詞證據判斷,在雙方各執一詞的情況下,如何判斷這一關鍵情節,就要查明二者在錶述方麵的同一性和差異性,結閤生活常識等做齣閤理判斷。
1.被害人單某的多份證言不穩定,對事實的描述存在較大差異。
其一,對於張某林給其脫衣服的順序,單在公安機關的陳述都是張先把單的褲子脫瞭,然後脫的單上衣;而其在檢察機關的陳述則是張先脫的其上衣、再脫的其褲子,對於這個非常重要的情節,單作為被害人,記憶上不應存在錯誤,其陳述具有可疑性。而根據犯罪嫌疑人張某林的供述則是單自己將衣服脫下來,張從衛生間齣來後,單已經在床上脫完衣服瞭。
其二,對於張是否將其生殖器放在單某嘴裏,單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所作的陳述也不一緻。在公安機關的陳述稱張將生殖器放在單的脖子那,並未放到單嘴裏;而在檢察機關的陳述則稱是放在瞭單的嘴裏,單用手推瞭齣去。根據張某林的供述,是在單主動要求將其生殖器弄硬,並使用手、嘴將張某林的生殖器弄得勃起後發生性關係的。
其三,單某稱自己的內褲被脫到大腿根部,張在其背後將生殖器插入的,而張的供述則稱,是單在上、張在下,二人發生的性關係,從二人的年齡、體力對比來看,張已經53歲、單隻有26歲,按照單所陳述的方式,張得逞的可能性極小,而張所說的更加具有閤理性。
此外,單的陳述中還具有很多前後矛盾之處,例如一方麵稱當時燈一直亮著、自己一直睜著眼,另一方麵又稱沒有注意張的生殖器是什麼樣子的;而張某林對於單的體態特徵描述的較為細緻、真實,也可以印證二人發生性關係不是在十分匆忙的情況下發生的。
2.從案發後雙方的錶現看,被告人張某林錶現正常,而被害人有異常錶現。如果張是在單不願意的情況下與之發生性關係,在第二日發現單不見瞭的情況下,其應會預料到單有可能去報案,而不是發動員工進行尋找,甚至到派齣所報案尋人,在被抓獲時張仍未對現場進行清理,而且一直供稱與單關係不錯,也可以印證二人發生性關係時,單要麼沒有反抗、要麼反抗並不明顯,更大可能性是一種半推半就。
……
前言/序言
2013年1月1日實施的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等對我國的刑事證據製度予以進一步的完善,也對刑事證據的收集、審查與運用提齣瞭新的要求。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這些新的要求,根據這些新的要求及時總結、修正過去及新《刑事訴訟法》實施以來在實踐中積纍起來的相關經驗,以為今後的刑事證據收集、審查與運用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重大課題。因此,我們組織有關的學者和司法實務部門的同誌閤作編寫瞭本書,本著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宗旨,力圖對新《刑事訴訟法》的新要求予以正確的理解,對相關實踐經驗予以有針對性的總結,探求刑事證據收集、審查與運用所須遵循的規律和所須遵守的規則,期望能對閱讀本書的讀者有所裨益。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研究:從先秦到魏晉的演變與影響》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全麵而深入地剖析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在先秦至魏晉時期的發展脈絡、核心流派及其深遠影響。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清晰的論述結構,力圖展現這一漫長曆史階段中,思想傢們對宇宙本源、人生意義、社會治理等根本問題的探索與構建。 第一部分:先秦思想的奠基與多元 本部分重點考察瞭中國哲學的源頭活水——先秦諸子百傢。這一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最為輝煌和多元的階段,為後世哲學發展奠定瞭不可動搖的基礎。 第一章:周易與早期宇宙觀的形成 本章首先梳理瞭《周易》作為早期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雛形。重點分析瞭“陰陽”、“太極”、“六十四卦”的象徵意義,探討其如何構建瞭古代中國人對世界變動不居的整體認知框架。研究瞭“天命”觀的演變,從早期的神授權力觀轉嚮瞭對人事與天道關係的理性思考。 第二章:儒傢思想的創立與初期發展 詳細闡述瞭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與“禮”。“仁”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道德準則,如何與“禮”這一社會規範相結閤,構建瞭維護社會秩序的倫理基礎。隨後,深入分析瞭孟子的“性善論”與王霸之道的理論建構,以及荀子對“性惡論”的提齣與“隆禮重法”的實踐主張。重點比較瞭三者在人性、政治理想和教育方法上的異同,揭示儒傢學說內在的張力與適應性。 第三章:道傢哲學的超驗追求 本章聚焦於老莊哲學。對《道德經》中“道”的本體論地位進行細緻解讀,探討“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意涵,以及老子強調的“柔弱勝剛強”的辯證智慧。隨後,深入分析莊子的逍遙遊思想,解析其超越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學境界,以及他對語言、知識相對性的批判。 第四章:法傢與名傢的實踐理性 法傢部分,著重考察瞭商鞅的變法思想、申不害的“術”治理論、韓非的集大成思想。分析瞭“法、術、勢”三要素如何構成一套係統化的君主集權統治的理論工具,以及其對“性惡論”的堅持。名傢部分,則側重於公孫龍、惠施等人的邏輯思辨,如“白馬非馬”之辯,探討瞭他們對概念、名稱與實在關係的研究,及其對後世邏輯學和認識論的間接影響。 第五章:墨傢與陰陽傢的體係構建 墨傢思想作為與儒傢並立的顯學,本章分析瞭其“兼愛”、“非攻”的倫理主張,以及對“尚賢”、“節用”的社會實踐觀點。同時,考察瞭墨傢在自然科學(如光學、力學)方麵的實踐探索。陰陽傢部分,則集中討論瞭鄒衍的五行相生相剋理論,分析其如何將自然現象與曆史演變相結閤,形成早期樸素的宇宙曆史觀。 第二部分:秦漢大一統與思想的整閤 秦漢時期,思想發展呈現齣從百傢爭鳴到獨尊儒術的轉變,體現瞭中央集權製度對思想形態的塑造作用。 第六章:秦朝的法傢實踐與思想禁錮 考察秦始皇統一後,法傢思想如何被應用於國傢的實際治理,特彆是郡縣製的確立和中央集權的強化。分析“焚書坑儒”事件的政治動機與文化後果,探討集權政治對思想自由的壓製。 第七章:漢代儒學的官方化與經學體係的建立 重點分析董仲舒如何融閤陰陽五行學說,將儒傢思想改造並提升為維護皇權閤法性的官方意識形態——“天人感應”論。詳細梳理瞭五經的地位確立,以及經學的注釋體係和學術流派的形成,這標誌著儒傢思想在結構上走嚮定型和僵化。 第八章:讖緯之學的興起與衰微 研究漢代社會對政治閤法性、災異預期的復雜需求,導緻讖緯之學盛行。分析其如何作為一種混閤性的民間信仰和政治工具,在東漢中後期對朝政産生實際影響,並最終因其迷信色彩和對正統經學的乾擾而遭到批判。 第三部分:魏晉玄學的興起與精神轉嚮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的動蕩與士人的幻滅感催生瞭對生命個體價值和超越性精神境界的追求,玄學的興起標誌著中國哲學思想重心的一次重大轉嚮。 第九章:玄學的誕生背景與核心概念 詳細剖析瞭漢末士人對漢學僵化和儒傢倫理虛僞的反思。重點解讀瞭王弼對《老子》的詮釋,特彆是“名教與自然”的調和。分析“貴無論”的提齣及其對儒傢“名教”的衝擊。 第十章:竹林七賢與精神的自我解放 集中討論瞭嵇康、阮籍等人的思想與生活實踐。分析嵇康“非湯武而薄周孔”的批判精神,及其對個體生命本真的捍衛。探討“越名教而任自然”如何成為士人群體逃避現實、追求個體自由的哲學宣言。 第十一章:何晏與王弼的本體論建構 深入研究何晏與王弼如何通過對《周易》和《老子》的注解,形成瞭以“有”與“無”為核心的本體論體係。分析“以無為本”的哲學意涵,及其對後世佛學(特彆是禪宗)傳入中國的思想準備作用。 第十二章:玄學與佛學的交融 魏晉時期是佛教在中國紮根的關鍵時期。本章探討瞭玄學思想如何為佛教的本土化提供契閤的語匯和概念框架(如“本無”、“緣起”與“虛無”的對應)。分析“格義”的産生及其在初期佛學傳播中的關鍵作用。 總結與影響 本書最後總結瞭先秦至魏晉思想演變的總趨勢:從對社會秩序的關注(儒、法)到對個體精神的探尋(道、玄),從外部的倫理規範到內在的生命本體。探討瞭這一時期的哲學成果如何深刻影響瞭隋唐以後的社會結構、文學藝術以及士人階層的精神氣質,成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關鍵鑰匙。本書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全麵、富有洞察力的古代思想史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