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紧密结合新修订刑事诉讼法律!
总结新法施行后实践经验!
探求刑事证据审查运用规律!
内容简介
《新刑事诉讼法实务指导用书:刑事证据的收集、审查与运用》在作者方面,既有来自教学科研机构的学者,也有来自实务部门的实务工作者;在内容方面,突出理论分析以实践指导为目的;在形式方面,采取先理论阐述再案例分析的写作体例,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但是,尽管编著者作了很多努力,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们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杨迎泽,男,1966年出生于山西壶关县,教授,现任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刑事诉讼法学和证据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诉讼监督研究》、《检察证据实用教程》、《刑事证据适用指南》等三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孙锐,女,1977年出生于宁夏石嘴山,国家检察官学院讲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博士,出版专著《冲突与调适:国家在刑事诉讼中的角色分析》,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刑事证据的收集、审查与运用概述
二、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据的收集、审查与运用所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章 物证的收集与审查判断
第一节 物证的特点
第二节 物证的收集
一、物证收集的方法与程序
二、物证收集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物证的审查判断
一、物证审查判断的法律依据
二、物证审查判断的内容与方法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张某故意杀人案
案例二:向某故意伤害案
案例三:田某故意杀人案
案例四:孔某等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案
案例五:张某等贩卖毒品案
第二章 书证的收集与审查判断
第一节 书证的特点
第二节 书证的收集
一、书证收集的方法与程序
二、书证收集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书证的审查判断
一、书证审查判断的法律依据
二、书证审查判断的内容与方法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向某挪用公款案
案例二:许某职务侵占案
案例三:苏某合同诈骗案
案例四:杨某故意杀人案
案例五:张某合同诈骗案
第三章 证人证言的收集与审查判断
第一节 证人证言的特点
第二节 证人证言的收集
一、证人证言的收集程序
二、证人证言的收集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一、证人证言审查的法律依据
二、证人证言的审查内容与方法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苏某某等盗窃案
案例二:吴某玉、郭某敏诈骗案
案例三:许某刚故意伤害案
案例四:于某受贿案
第四章 被害人陈述的收集与审查判断
第一节 被害人陈述的特点
第二节 被害人陈述的收集
一、被害人陈述的收集程序
……
第五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的收集与审查判断
第六章 鉴定意见的收集与审查判断
第七章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侦查笔录的制作与审查判断
第八章 视听资料的收集与审查判断
第九章 电子数据的收集与审查判断
第十章 证据合法性的审查判断
第十一章 全案证据的综合审查与运用
精彩书摘
本案涉及一对一场合下,被害人陈述的认定问题。
本案中被害人单某在发案后第一时间即携带物证报案,并且有朋友崔某的证言证实听单某说了自己被强奸的事实,而嫌疑人张某林到案后一直否认强奸事实,称系单某自愿发生。这种情况属于上述分析中的一对一证据情况,即现场的情况只有当事人双方知情,现有客观证据虽然能证实双方发生了性行为,但是否违背妇女意志,只能根据当事人的言词证据判断,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如何判断这一关键情节,就要查明二者在表述方面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结合生活常识等做出合理判断。
1.被害人单某的多份证言不稳定,对事实的描述存在较大差异。
其一,对于张某林给其脱衣服的顺序,单在公安机关的陈述都是张先把单的裤子脱了,然后脱的单上衣;而其在检察机关的陈述则是张先脱的其上衣、再脱的其裤子,对于这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单作为被害人,记忆上不应存在错误,其陈述具有可疑性。而根据犯罪嫌疑人张某林的供述则是单自己将衣服脱下来,张从卫生间出来后,单已经在床上脱完衣服了。
其二,对于张是否将其生殖器放在单某嘴里,单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所作的陈述也不一致。在公安机关的陈述称张将生殖器放在单的脖子那,并未放到单嘴里;而在检察机关的陈述则称是放在了单的嘴里,单用手推了出去。根据张某林的供述,是在单主动要求将其生殖器弄硬,并使用手、嘴将张某林的生殖器弄得勃起后发生性关系的。
其三,单某称自己的内裤被脱到大腿根部,张在其背后将生殖器插入的,而张的供述则称,是单在上、张在下,二人发生的性关系,从二人的年龄、体力对比来看,张已经53岁、单只有26岁,按照单所陈述的方式,张得逞的可能性极小,而张所说的更加具有合理性。
此外,单的陈述中还具有很多前后矛盾之处,例如一方面称当时灯一直亮着、自己一直睁着眼,另一方面又称没有注意张的生殖器是什么样子的;而张某林对于单的体态特征描述的较为细致、真实,也可以印证二人发生性关系不是在十分匆忙的情况下发生的。
2.从案发后双方的表现看,被告人张某林表现正常,而被害人有异常表现。如果张是在单不愿意的情况下与之发生性关系,在第二日发现单不见了的情况下,其应会预料到单有可能去报案,而不是发动员工进行寻找,甚至到派出所报案寻人,在被抓获时张仍未对现场进行清理,而且一直供称与单关系不错,也可以印证二人发生性关系时,单要么没有反抗、要么反抗并不明显,更大可能性是一种半推半就。
……
前言/序言
2013年1月1日实施的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等对我国的刑事证据制度予以进一步的完善,也对刑事证据的收集、审查与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新的要求,根据这些新的要求及时总结、修正过去及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经验,以为今后的刑事证据收集、审查与运用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组织有关的学者和司法实务部门的同志合作编写了本书,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力图对新《刑事诉讼法》的新要求予以正确的理解,对相关实践经验予以有针对性的总结,探求刑事证据收集、审查与运用所须遵循的规律和所须遵守的规则,期望能对阅读本书的读者有所裨益。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从先秦到魏晋的演变与影响》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先秦至魏晋时期的发展脉络、核心流派及其深远影响。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论述结构,力图展现这一漫长历史阶段中,思想家们对宇宙本源、人生意义、社会治理等根本问题的探索与构建。 第一部分:先秦思想的奠基与多元 本部分重点考察了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先秦诸子百家。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辉煌和多元的阶段,为后世哲学发展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第一章:周易与早期宇宙观的形成 本章首先梳理了《周易》作为早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雏形。重点分析了“阴阳”、“太极”、“六十四卦”的象征意义,探讨其如何构建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变动不居的整体认知框架。研究了“天命”观的演变,从早期的神授权力观转向了对人事与天道关系的理性思考。 第二章: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初期发展 详细阐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与“礼”。“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如何与“礼”这一社会规范相结合,构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随后,深入分析了孟子的“性善论”与王霸之道的理论建构,以及荀子对“性恶论”的提出与“隆礼重法”的实践主张。重点比较了三者在人性、政治理想和教育方法上的异同,揭示儒家学说内在的张力与适应性。 第三章:道家哲学的超验追求 本章聚焦于老庄哲学。对《道德经》中“道”的本体论地位进行细致解读,探讨“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意涵,以及老子强调的“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智慧。随后,深入分析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解析其超越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学境界,以及他对语言、知识相对性的批判。 第四章:法家与名家的实践理性 法家部分,着重考察了商鞅的变法思想、申不害的“术”治理论、韩非的集大成思想。分析了“法、术、势”三要素如何构成一套系统化的君主集权统治的理论工具,以及其对“性恶论”的坚持。名家部分,则侧重于公孙龙、惠施等人的逻辑思辨,如“白马非马”之辩,探讨了他们对概念、名称与实在关系的研究,及其对后世逻辑学和认识论的间接影响。 第五章:墨家与阴阳家的体系构建 墨家思想作为与儒家并立的显学,本章分析了其“兼爱”、“非攻”的伦理主张,以及对“尚贤”、“节用”的社会实践观点。同时,考察了墨家在自然科学(如光学、力学)方面的实践探索。阴阳家部分,则集中讨论了邹衍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分析其如何将自然现象与历史演变相结合,形成早期朴素的宇宙历史观。 第二部分:秦汉大一统与思想的整合 秦汉时期,思想发展呈现出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对思想形态的塑造作用。 第六章:秦朝的法家实践与思想禁锢 考察秦始皇统一后,法家思想如何被应用于国家的实际治理,特别是郡县制的确立和中央集权的强化。分析“焚书坑儒”事件的政治动机与文化后果,探讨集权政治对思想自由的压制。 第七章:汉代儒学的官方化与经学体系的建立 重点分析董仲舒如何融合阴阳五行学说,将儒家思想改造并提升为维护皇权合法性的官方意识形态——“天人感应”论。详细梳理了五经的地位确立,以及经学的注释体系和学术流派的形成,这标志着儒家思想在结构上走向定型和僵化。 第八章:谶纬之学的兴起与衰微 研究汉代社会对政治合法性、灾异预期的复杂需求,导致谶纬之学盛行。分析其如何作为一种混合性的民间信仰和政治工具,在东汉中后期对朝政产生实际影响,并最终因其迷信色彩和对正统经学的干扰而遭到批判。 第三部分:魏晋玄学的兴起与精神转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的动荡与士人的幻灭感催生了对生命个体价值和超越性精神境界的追求,玄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哲学思想重心的一次重大转向。 第九章:玄学的诞生背景与核心概念 详细剖析了汉末士人对汉学僵化和儒家伦理虚伪的反思。重点解读了王弼对《老子》的诠释,特别是“名教与自然”的调和。分析“贵无论”的提出及其对儒家“名教”的冲击。 第十章:竹林七贤与精神的自我解放 集中讨论了嵇康、阮籍等人的思想与生活实践。分析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批判精神,及其对个体生命本真的捍卫。探讨“越名教而任自然”如何成为士人群体逃避现实、追求个体自由的哲学宣言。 第十一章:何晏与王弼的本体论建构 深入研究何晏与王弼如何通过对《周易》和《老子》的注解,形成了以“有”与“无”为核心的本体论体系。分析“以无为本”的哲学意涵,及其对后世佛学(特别是禅宗)传入中国的思想准备作用。 第十二章:玄学与佛学的交融 魏晋时期是佛教在中国扎根的关键时期。本章探讨了玄学思想如何为佛教的本土化提供契合的语汇和概念框架(如“本无”、“缘起”与“虚无”的对应)。分析“格义”的产生及其在初期佛学传播中的关键作用。 总结与影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先秦至魏晋思想演变的总趋势:从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儒、法)到对个体精神的探寻(道、玄),从外部的伦理规范到内在的生命本体。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哲学成果如何深刻影响了隋唐以后的社会结构、文学艺术以及士人阶层的精神气质,成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关键钥匙。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富有洞察力的古代思想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