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張光直作品係列:古代中國考古學》英文本由耶魯大學齣版社1963年初版,中譯本所據的1986年第四版是該書最大的一次修訂,煥然一新,由以前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單綫說轉變為區係類型的多元理解。
內頁插圖
目錄
中文版自序
捲首語
序言
一 傳統的編史工作及文物的收藏
二 近現代考古學
第一章 舊石器時代的基礎
一 更新世時期的中國
二 更新世早期的人類
三 更新世中期:直立人與舊石器時代早期
四 更新世晚期:智人與舊石器時代中晚期
五 早期智人和舊石器時代中期
六 晚期智人與舊石器時代晚期
第二章 早期的農人
一 全新世早期環境
二 舊石器時代末期文化
三 華北裴李崗及其相關文化
四 華南的早期繩紋陶文化
第三章 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
一 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
二 山東和江蘇的大汶口文化
三 遼河流域及東北南部的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
第四章 中國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
一 馬傢浜類型
二 崧澤類型
三 南京地區發現的與馬傢浜和崧澤類型並行的文化類型
四 杭州灣南的河姆渡文化
五 長江中遊盆地的大溪文化和屈傢嶺文化
六 大坌坑及相關的東南沿海文化
七 西南
第五章 中國文明相互作用的範圍與基礎
一 山東龍山文化
二 良渚文化
三 黃河中下遊的龍山文化
四 齊傢文化
五 青龍泉三期文化
六 東南沿海地區文化
第六章 最早的文明:夏、商、周三代
一 文獻資料上所載的以及傳說中的早期曆史
二 二裏頭文化及其對夏王朝的探討
三 商文明的開端
四 周文明的開端
五 “三代”的興起及其共同特徵
第七章 “三代”以外的最早文明
一 公元前2000年代的山東和蘇北
二 冀北和遼河流域的夏傢店下層文化
三 甘肅的辛店、寺窪和沙井文化
四 長江下遊的幾何印紋陶文化
五 長江中遊盆地文明的興起
結語
跋
譯後記
中文版跋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舊石器時代的基礎
有證據錶明,人類的存在至今仍局限於更新世時期,這是地質年代中離我們最近而又最短暫的一個時期,大約始於二三百萬年前。到該時期末,距今大約12000年前,人類開始用栽培植物的方法獲得糧食並開始馴養動物,從而在人類進化史上開創瞭一個文化發展的新時代。在此之前的整個文化發展階段,通常被稱作舊石器時代。正如我們目前所知曉的,農業村莊的齣現便使得“中國”文化傳統在考古遺存中體現齣來瞭。不過其基礎孕育於更新世,中國境內那個時期的人口和文化是世界範圍內的大事之一。
人們所說的中國境內更新世舊石器文化這一概念是20世紀纔齣現的新概念。根據傳統的中國曆史所據以建立的傳說,原始時代的世界由一長串賢明的王統治著,有三皇、五帝。這個序列延續著,從最初的曆史時期到公元前2000年,其中包括三代時期——夏、商、周。這些古代聖哲統治時期的纍積年代的確將傳說中的中國古代史開端置於更新世時期。然而,在科學的更新世考古學中,人類及其文化遺存必須齣自更新世地層中纔能據以為信,在中國直到1920年纔從可信的更新世地層中齣土瞭古代文化遺存。那一年在隴東慶陽的更新世地層中最先齣土瞭舊石器時代遺存,其發現者是法國的桑誌華和德日進。不久,接踵而至的便是中國地質調查所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的舉世聞名的古人類化石遺存。通過近65年的調查(特彆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近36年來的工作),如今已有一百餘處舊石器地點見於報道,其年代範圍貫穿於整個更新世的較晚階段。為瞭展示這些遺存的特性並瞭解經曆瞭漫長時光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的變化,首先,我們必須描述中國在更新世的地質和生物的主要特徵及其發生深刻變化的經過,以使古人類及有關文化能被置於適當的生態學和年代學範疇中。
一更新世時期的中國
更新世時期是自地球形成以來離我們最近而又最短的地質新紀元,其問以人類的齣現和發展為特徵,更新世由於地殼運動導緻一係列相關聯的地殼隆起,形成巨大反差的周期性氣候巨變,海陸變遷及由此引發的侵蝕和沉積循環,動植物群為適應氣候條件的變化而發展演化。以上所提及的僅僅是最突齣的變化,由於有瞭關於此類變化及其變化過程的證據,使得我們有可能描述齣更新世各時期的特徵並將其聯係起來。於是,其結論便可用作一個時代的標尺,以作齣對該時期曆史的一般結論並對發現於各地點的遺存組閤進行斷代。
……
前言/序言
我們在研究中國早期人類曆史時,必須牢記中國大陸現在的麵積大約為3705400平方英裏,這與整個歐洲(4100000平方英裏)以及美國的麵積(3615000平方英裏)差不多。從西南部的熱帶雨林到東北的亞寒帶針葉林;從遼闊的青藏高原到東南部河網密布的丘陵地區;從西部的乾旱地區到黃河下遊的溫帶平原,中國大陸在地形、氣候和植被方麵都呈現齣復雜多樣的特點。在這些地理環境迥然有異的大多數區域內,人們細密地探尋著人類進化發展的蹤跡。研究結果一緻錶明,在不同的地區,人們適應著各自獨特的生態環境而生活。
關於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劃分,一直是人們居住環境的一條重要界綫,進而再考慮黃河流域在中國早期文化曆史上特有的重要性。中國北方自身應一分為二,如此一來,在本書中將劃分齣三條主要的生態帶:黃河流域、南方落葉林地區以及北方的森林草原地區。
中國地形以山脈丘陵為主,而在史前時代則可能大多為森林樹木所覆蓋。因此,史前居民的活動範圍主要局限於大大小小的河流附近,而且多數大河的流嚮為自西嚮東流入太平洋。與我們研究相關的那些大河流域一般不穿過不同的植被帶,由此它們可成為劃分文化及地理圈的基礎(圖1)。
黃河流域:該區域包括黃河及其支流所流經的地區,還包括長江少數支流的上遊以及河北平原上的幾條單獨的小河。黃河流域的地形大體上被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地區:西邊的黃土高原、東邊的衝積平原以及沿海的山東半島地區。這些地區大部分處於溫帶,夏天溫暖,鼕天寒冷,年降水量均勻。盡管其中部分地區的樹木如今已被砍伐殆盡以緻一些地方變成瞭半乾旱地區,但從總體上看,黃河流域的植被特徵是混雜的落葉針葉林。
南方落葉林帶:黃河流域與南方落葉林帶之間的中段分界綫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即位於33。緯綫附近,西段以秦嶺為界,而東段則以淮河為界。這條南北之間的分界綫在氣候、自然植被、土壤及農作物方麵皆有明顯的反映,詳見錶一。
中國南方的大小水係構成瞭一張巨大的水網。這些水係包括長江、淮河和珠江水係以及幾支地處西南和東南沿海的小水係。根據地形,中國南方被劃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丘陵地區——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屬於該種地形,除淮河之外,上述各水係也都處於丘陵地帶;長江上遊及其幾條支流所流經的四川盆地;長江下遊及淮河所流經的江淮平原。中國南方有兩個主要湖區:其中一個主要由古代雲夢之澤和彭蠡之澤的殘餘所形成,該湖區地處長江中遊的丘陵地帶,以洞庭湖(湖北)和鄱陽湖(江西)為主;另一個湖區則位於長江下遊及淮河平原。
……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古代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景觀研究》的圖書簡介,該書聚焦於先秦至漢代中國社會形態的演進、區域文化的互動以及物質遺存所揭示的文化麵貌。 --- 圖書簡介:《古代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景觀研究》 導論:重構宏大敘事下的微觀脈絡 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斷代史框架,深入探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00年間,古代中國社會結構、技術應用與物質文化景觀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我們不再將古代中國視為一個單一的、均勻發展的實體,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由不同地理區域、社會階層和文化群落構成的動態係統。全書以考古學、曆史地理學和環境人類學為主要研究方法,力圖在宏觀的政治經濟變遷背景下,捕捉社會生活與空間認知的細微變化。 本書的核心議題在於“變遷”與“景觀”的互動關係。社會變遷不僅是精英階層政治權力的更迭,更是普通民眾在生産、居住、祭祀等日常活動中物質實踐的纍積。文化景觀,即人類活動在特定環境中留下的可識彆的、具有社會意義的印記,成為我們理解這些變遷的關鍵載體。我們著重考察的是,在不同曆史階段(如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轉型期、春鞦戰國的分裂與整閤時期、秦漢帝國的統一與重塑時期),社會力量如何塑造和重塑瞭人與自然的關係。 第一部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周的區域文化整閤與早期國傢形成 本部分著眼於中國早期文明形成的關鍵窗口期。我們通過對長江中遊石峁文化、黃河下遊龍山文化晚期以及二裏頭遺址群的對比研究,探討瞭早期權力中心如何通過控製關鍵資源(如玉石、鹽、銅料)和組織大型公共工程(如早期城牆、水利係統)來確立其社會優勢地位。 第一章:資源控製與權力萌芽:技術擴散與區域互動網絡。 重點分析瞭製陶技術、磨製石器與冶金術的區域性差異及其傳播路徑。我們考察瞭如良渚文化玉器的高端生産中心與其周邊聚落的依附關係,揭示瞭早期社會分層並非完全依賴於武力徵服,而是在復雜的經濟互補性中逐步形成的。石峁遺址的城牆技術與黃河上遊的特定文化元素之間的聯係,被視為早期軍事與工程技術的區域性試驗。 第二章:早期聚落的社會空間布局研究。 選取瞭河南、山西、陝西三地代錶性聚落遺址,剖析其內部空間結構。從居住區、手工業作坊區到禮儀性建築區(如大型墓葬與祭祀場所)的布局模式,揭示瞭早期社會對“中心”概念的構建。我們特彆關注不同類型墓葬中隨葬品(如陶器、兵器、工具)的組閤差異,用以量化社會地位的固化程度。周代分封製的形成,被置於更早的血緣與地緣網絡重組的脈絡中進行審視。 第二部分:春鞦戰國:技術革新、人口流動與文化邊界的模糊 春鞦戰國時期是古代中國社會結構經曆劇烈重塑的階段。技術(尤其是鐵器和車馬技術的普及)的進步,加速瞭傳統社會秩序的瓦解,同時也為新的政治實體提供瞭動員資源的強大能力。 第三章:鐵器革命與農業景觀的重塑。 本書不再僅僅關注鐵製農具的生産與使用,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環境變遷中。鐵製工具使得大規模的林地開墾和水利灌溉成為可能,從而極大地改變瞭不同地域的農業産齣能力。我們對比瞭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在鐵器應用初期的土地利用模式差異,分析瞭這種差異如何影響瞭各國的人口承載力與戰略資源儲備。 第四章:戰國諸侯國的文化構建與身份認同。 在政治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各國通過修建防禦工事(如長城體係的早期形態)、統一尺度與文字、以及對祖先神話的重新詮釋,來構建自身的閤法性和區彆於他者的身份。我們通過對戰國墓葬中“異地風格”器物的考察,探討瞭精英階層在文化消費上如何通過跨區域交流來彰顯其地位,以及這種消費如何反過來刺激瞭區域性手工業的發展與文化風格的混閤。 第三部分:秦漢帝國:大一統下的物質文化整閤與區域差異的持續性 秦漢帝國的建立是中國古代社會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它標誌著中央集權國傢對廣闊疆域的首次有效整閤。本部分聚焦於這種整閤是如何通過物質手段(如道路、度量衡、貨幣)實現的,以及在帝國的高壓統一政策下,地方文化景觀如何被壓製或以隱蔽的方式持續存在。 第五章:帝國的物質基礎設施與文化滲透。 詳細分析瞭秦漢馳道係統的修建對人員、物資和信息流動的影響。我們考察瞭郡縣製下,地方行政中心(縣城、裏)的規劃如何模仿都城長安/洛陽的布局模式,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文化空間規訓。同時,我們也研究瞭標準化陶器和五銖錢在廣闊地域內的普及率,以此作為帝國經濟控製力的量化指標。 第六章:漢代墓葬藝術中的信仰變遷與地方傳承。 漢代墓葬壁畫與畫像石是理解漢代社會觀念的重要窗口。本書著重於對比不同地域(如巴蜀、山東、江漢平原)畫像石的主題、風格與敘事邏輯的差異。我們探討瞭如“升仙”主題的流行,並非簡單的帝國官方意識形態輸齣,而是地方性薩滿傳統與新儒傢宇宙觀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融閤産物。在統一的錶象下,地方豪強傢族對墓葬空間和陪葬品組閤的自主選擇,揭示瞭帝國權力與地方社會慣性之間的張力。 結語:景觀中的曆史迴響 古代中國的社會變遷並非綫性的進步,而是在技術、環境和政治力量的共同驅動下,不斷地進行適應、重組與抗爭的過程。本書通過對物質遺存的細緻解讀,力圖揭示隱藏在宏大曆史敘事背後的、由無數地方實踐構成的復雜景觀。這些景觀,構成瞭我們理解古代中國社會深層結構與文化活力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