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南懷瑾說,曾國藩一生中共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隻有一套“傢書”。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最成功的教育大師,兄弟、子孫人纔輩齣。譽者贊為“古今完人”,毀者罵曰“大奸大惡”,不論臧否,皆推崇傢書價值。
《曾國藩傢書》為全新整理本,收錄最為齊全,方便閱讀,是傢庭教育必備書。
《曾國藩傢書》按照主題選輯瞭曾國藩的部分傢信,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為政、統兵、治傢、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展現瞭曾國藩“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他的傢書用語平實,講理絕不空談,處處體現對自身及朋友、後輩在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等方麵的期許,是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清朝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發起洋務運動,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襲罔替。曾國藩一生奉行程硃理學,但對於宋明儒學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在文學方麵,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
曾國藩是我國舊文化的代錶人物,甚至於理想人物。……他是一個實踐主義的理學傢。……他和小農民一樣,一生一世不作苟且的事情。他知道文章學問道德功業都隻有汗血纔能換得來,正如小農民知道要得一粒一顆的稻麥都非齣汗不可。
精神教育是曾國藩終身事業的基礎,也是他在我國近代史上地位的特彆。他的行政用人都首重主義,他覺得政治的改革必須先有精神的改革,前清末年的官吏,齣自曾文正門下者皆比較正派,足見其感化力之大。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曾國藩善用人,其幕府人纔濟濟,如左宗棠、鬍林翼、彭玉嶙、塔其步等,皆一代將纔,曾國藩遇之如子弟,用人不疑。處世煉猾,城府至深,喜怒不形於色,紛擾不纍於懷。自律極嚴,不耽聲色,不愛金錢,不逞奢華,行軍起居唯麻衣竹器也,為當代官府罕見也。教子以慈,督弟以嚴,傢法縷析,雖行軍匆忙之間,尤彌而不廢。一生篤好學問,作文每日不輟,其文也稱於時也。
——重光《論曾國藩》
第一章
讀書·文章·學問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與父母親書
男國藩跪稟父親母親大人膝下:去年十二月十六日,男在漢口寄傢信,付湘潭人和紙行,不知已收到否?
後於廿一日在漢口開車,二人共雇二把手小車六輛,男占三輛半,行三百馀裏,至河南八裏汊度歲。
正月初二日開車,初七日至周傢口,即換大車,雇三套篷車二輛,每套錢十五韆文。男占四套,硃占二套。初九日開車,十二日至河南省城,拜客耽擱四天,獲百馀金。
十六日起行,即於是日三更趁風平浪靜徑渡黃河,廿八日到京。一路清吉平安,天氣亦好,惟過年二天微雪耳。到京在長郡會館卸車。
二月初一日移寓南橫街韆佛庵,屋四間,每月賃錢四韆文。
與梅陳二人居址甚近,三人聯會,間日一課,每課一賦一詩謄真。初八日是湯中堂老師大課,題“智若禹之行水賦”,以“行所無事則智大矣”為韻,詩題“賦得‘池麵魚吹柳絮行’,得吹字”。三月尚有大課一次。
同年未到者不過一二人,梅陳二人皆正月始到。岱雲江南山東之行無甚佳處,到京除償債外,不過存二三百金,又有八口之傢。男路上用去百金,刻下光景頗好。接傢眷之說,鄭小珊現無迴信,伊若允諾,似盡妥妙,如其不可,則另圖善計,或緩一二年亦可,因兒子太小故也。
傢中諸事都不掛念,惟諸弟讀書不知有進境否?須將所作文字詩賦寄一二首來京,丹閣叔大作亦望寄示。男在京一切謹慎,傢中盡可放心。
又稟者,大行皇後於正月十一日升遐,百日以內禁剃發,期年禁燕會音樂。何仙槎年伯於二月初五日溘逝,是日男在何傢早飯,並未聞其大病,不數刻而凶問至矣,沒後加太子太保銜。其次子何子毅已於去年十一月物故。自前年齣京後,同鄉相繼殂逝者,夏一卿、李高衢、楊寶筠三主事,熊子謙、謝訒庵及何氏父子凡七人,光景為之一變。男現慎保身體,自奉頗厚。季仙九師升正詹,放浙江學政,初十日齣京。廖鈺夫師升尚書。吳甄甫師任福建巡撫。硃師、徐師靈櫬,並已迴南矣。
詹有乾傢墨,到京竟不可用,以膠太重也,擬仍付迴,或退或用隨便。接傢眷事,三月又有信迴傢中。信來須將本房及各親戚傢附載詳明,堂上各老人須一一分敘,以煩瑣為貴。
謹此跪稟萬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與父親書
男國藩跪稟父親大人萬福金安:自閏三月十四日在都門拜送父親,嗣後共接傢信五封:十五日接四弟在漣濱所發信,係第二號,始知正月信已失矣;廿二日接父親在二十裏鋪發信;四月廿八巳刻接在漢口寄曹穎生傢信;申刻又接在汴梁寄信;五月十五接父親到長沙發信,內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諸悉祖父母大人康強,傢中老幼平安,諸弟讀書發奮,並喜父親齣京一路順暢,自京至省,僅三十馀日,真極神速。
男於閏月十六發第五號傢信,四月十一發六號,十七發七號,不知傢中均收到否?邇際男身體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漸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則頭昏,故常冥心於無用,優遊涵養,以謹守父親保身之訓。
九弟功課有常,《禮記》九本已點完,《鑒》已看至三國,《斯文精萃》詩、文各已讀半本,詩略進功,文章未進功,男亦不求速效。觀其領悟,已有心得,大約手不從心耳。
甲三於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須扶持,尚未能言,無乳可食,每日一粥兩飯。塚婦身體亦好,已有夢熊之喜。婢僕皆如故。
今年新進士龍翰臣得狀元,係前任湘鄉知縣見田年伯之世兄。同鄉六人,得四庶常、兩知縣。復試單已於閏三月十六付迴,茲又付呈殿試朝考全單。同鄉京官如故。鄭莘田給諫服闋來京。梅霖生病勢沉重,深為可慮。黎樾喬老前輩處,父親未去辭行,男已道達此意。廣東之事,四月十八得捷音,茲將抄報付迴。
男等在京自知謹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掛懷。傢中事,蘭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
即請母親大人萬福金安。 男謹稟。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日與父親書
男國藩跪稟父親大人萬福金安:五月十八日發傢信第八號,知傢中已經收到。六月初七發第九號,內有男呈祖父稟一件,國荃寄四弟信一件,七月初二發第十號,內有黃芽白菜子,不知俱已收到否?
男等接得父親歸途三次信,一係河間廿裏鋪發,一汴梁城發,一武昌發,又長沙發信亦收到。六月廿九接丹閣叔信。七月初九彭山屺到京,接到四弟在省所寄《經世文編》一部,慎詒堂《四書》《周易》各一部,小皮箱三口,有布套龍須草席一床,信一件;又叔父手書,得悉一切:譜已修好,楚善叔事已有成局,彭山屺處兌錢四十韆文;外楚善叔信一件,嶽父信一件。七月廿七日接到傢信二件,一係五月十五在傢寫,一係六月廿七在省寫;外歐陽牧雲信一,曾香海信一,心齋傢信二,荊七信一,俱收到。彭山屺進京,道上為雨泥所苦,又值黃河水漲,渡河時大費力,行李衣服皆濕,惟男所寄書,渠收貯箱內,全無潮損,真可感也。到京又以臘肉、蓮、茶送男,渠於初九晚到,男於十三日請酒,十六日將四十韆錢交楚。渠於十八日賃住黑市,離城十八裏,係武會試進場之地,男必去送考。
男在京身體平安,國荃亦如常。男婦於六月廿三四感冒,服藥數帖全愈,又服安胎藥數帖。孫紀澤自病全愈後,又服補劑十馀帖,辰下體已復元,每日行走歡呼,雖不能言,已無所不知。食粥一大碗,不食零物。僕婢皆如常。周貴已薦隨陳雲心迴南,其人蠢而負恩。蕭祥已跟彆人,男見其老成,加錢呼之復來。
男目下光景漸窘,恰有俸銀接續,鼕下又望外官例寄炭資。今年尚可勉強支持,至明年則更難籌畫。藉錢之難,京城與傢鄉相仿,但不勒追強逼耳。前次寄信迴傢,言添梓坪藉項內,鬆軒叔兄弟實代齣錢四十韆,男可寄銀迴傢,完清此項。近因完彭山屺項,又移徙房屋,用錢日多,恐難再付銀迴傢。男現看定屋在繩匠鬍同北頭路東,準於八月初六日遷居(初二日已搬一香案去,取吉日也)。棉花六條鬍同之屋,王翰城言鼕間極不吉,且言重慶下者不宜住三麵懸空之屋,故遂遷移繩匠鬍同房,每月大錢十韆,收拾又須十馀韆。心齋藉男銀已全楚,渠傢中付來銀五百五十兩,又有各項齣息,渠言尚須藉銀齣京,不知信否。
廣東事前已平息,近又傳聞異辭。參贊大臣隆文已病死,楊芳已告病迴湖南。七月間又奉旨派參贊大臣特依順往廣東查辦。八月初一日,又奉旨派玉明往天津,哈哴阿往山海關。黃河於六月十四日開口,汴梁四麵水圍,幸不淹城。七月十六奉旨派王鼎、慧成往河南查辦,現聞泛溢韆裏,恐其直注洪澤湖。又聞將開捐名“豫工”,例辦河南工程也。
男已於七月留須。楚善叔有信寄男,係四月寫,備言其苦。近聞衡陽田已賣,應可勉強度日。戊戌鼕所藉十韆二百,男曾言幫他,曾稟告叔父,未稟祖父大人,是男之罪,非渠之過。其馀細微麯摺,時成時否,時朋買,時獨買,叔父信不甚詳明,楚善叔信甚詳,男不敢盡信。總之,渠但免債主追逼,即是好處。第目前無屋可住,不知何處安身?若萬一老親幼子棲托無所,則流離四徙,尤可憐憫。以男愚見,可仍使渠住近處,斷不可住衡陽。求祖父大人代渠謀一安居,若有馀貲則佃田耕作。又求父親寄信問硃堯階,備言楚善光景之苦與男關注之切,問渠所管産業可佃與楚善耕否?渠若允從,則男另有信求堯階,租榖須格外從輕,但路太遠,至少亦須耕六十畝,方可瞭吃。堯階壽屏,托民齋帶迴。
嚴麗生在湘鄉不理公事,簠簋不飭,聲名狼藉。如查有真實劣跡,或有上案,不妨抄錄付京,因有禦史在男處查訪也,但須機密。
四弟六弟考試不知如何?得不足喜,失不足憂,總以發憤讀書為主。史宜日日看,不可間斷。九弟閱《易知錄》,現已看至隋朝。溫經須先窮一經,一經通後,再治他經,切不可兼營並騖,一無所得。厚二總以書熟為主,每日讀詩一首。——右謹稟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與父母書
男國藩跪稟父母大人萬福金安:八月初三日,男發傢信第十一號,信甚長,不審已收到否?十四日接傢信,內有父親、叔父並丹閣叔信各一件,得悉丹閣叔入泮,且堂上各大人康健,不勝欣幸。
男於八月初六日移寓繩匠鬍同北頭路東,屋甚好,共十八間,每月房租京錢二十韆文。前在棉花鬍同,房甚逼仄,此時房屋爽塏,氣象軒敞,男與九弟言,恨不能接堂上各大人來京住此。
男身體平安。九弟亦如常,前不過小恙,兩日即愈,未服補劑。甲三自病體復元後,日見肥胖,每日歡呼趨走,精神不倦。傢婦亦如恒。九弟《禮記》讀完,現讀儒傢經典,周公旦所著。
心齋兄於八月十六日齣京。男嚮渠藉錢四十韆,付至傢用。渠允於到湘鄉時,送銀廿八兩,交勤七叔處轉交男傢,且言萬不緻誤。男訂待渠到京日償還其銀,若到傢中,不必還他。又男寄有鼕菜一簍、硃堯階壽屏一付在心齋處,鼕菜托交勤七叔送至傢,壽屏托交硃嘯山轉寄香海處,月內準有信去。王睢園處,去鼕有信去,至今無迴信,殊不可解。
顔字不宜寫白摺,男擬改臨褚、柳。去年跪托叔父大人之事,承已代覓一具,感戴之至,泥首萬拜。若得再覓一具,即於今鼕明春辦就更妙。敬謝叔父,另有信一函。
在京一切,自知謹慎。
男跪稟。
……
第五段評價(對於人生哲理的思考與感悟) 反復閱讀《曾國藩傢書》,我越來越覺得,這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文獻,更是一部蘊含著深刻人生哲理的寶典。曾國藩在信中反復強調的“靜”、“忍”、“剋”、“恒”,是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斷修煉的內在修為。他認為,一個人內心的“靜”,是做齣明智判斷的基礎;而“忍”,則是化解矛盾、避免衝動的智慧;“剋”則代錶著對自己欲望和情緒的約束;“恒”則是持之以恒,不斷追求進步的精神。這些品德,在任何時代都顯得尤為珍貴。我尤其對他在信中關於“求諸己”的論述印象深刻。他鼓勵傢人遇事多反思自身,而非怨天尤人。這種內省的習慣,是個人成長最重要的驅動力。讀他的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度,思考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如何在挑戰麵前,展現齣堅韌不拔的毅力。這套書,如同心靈的滋養,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也激勵著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評分第二段評價(側重育兒與傢風傳承) 翻閱《曾國藩傢書》,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在“育兒”和“傢風”上的獨特智慧。在這個快節奏、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麵臨著如何教育子女的睏惑。曾國藩的傢書,為我提供瞭一麵寶貴的鏡子。他並非一味地溺愛,而是將“勤”、“慎”、“恕”、“忍”等品德,通過日常的點滴教育,潛移默化地灌輸給下一代。他強調“讀書以明理為要,明理以養心為要”,將讀書與品德修養緊密結閤。他告誡兒子們“凡事不可因小失大,不可因情而失理”,這種理性與剋製的教育方式,在今天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我尤其欣賞他對自己兒子們在生活細節上的關注,從飲食起居到待人接物,無不細緻入微。這種“小處著眼,大處著手”的教育理念,正是傢風得以傳承的基石。我從中領悟到,真正的傢風,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生活,體現在言傳身教中的每一個細節。這套書不隻是一部曆史文獻,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培養優秀後代、如何構建和諧傢庭的實用指南。
評分第一段評價(偏重曆史背景與人物塑造) 手捧這套《曾國藩傢書》,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百廢待興的晚清時代。書中的每一封傢書,不僅僅是簡單的問候與囑咐,更是那個時代大背景下,一位身處亂世的重臣,如何以一種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去應對內憂外患,去維係傢族的傳承與發展。曾國藩的形象,在這些字裏行間逐漸立體飽滿。他不再是那個遙不可及的“完人”,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思有慮的父親、丈夫、兄長。我看到瞭他麵對軍事失利時的自省與悔恨,看到瞭他處理政務時的審慎與權衡,更看到瞭他對兒孫輩的殷切期望和嚴苛教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一種深沉的責任感,一種對國傢、對傢族、對個人品德的極緻追求。這種追求,在今天看來,或許有些沉重,但其背後蘊含的力量,卻能穿透時空,觸動人心。讀完這套書,我不僅對曾國藩這位曆史人物有瞭更深的認識,也對那個時代的士大夫階層有瞭更直觀的理解。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求存,如何在個人情感與國傢大義之間尋求平衡,這些都在書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評分第三段評價(從一個現代職場人的視角) 作為一名在職場摸爬滾打多年的普通人,《曾國藩傢書》帶給我的啓發,遠超我的預期。曾國藩在信中展現齣的“自律”、“擔當”、“韌性”和“遠見”,恰恰是現代職場人最需要具備的品質。他對自己極其嚴格,無論是讀書、寫字,還是生活起居,都有一套近乎程式化的規律。這種強大的自律能力,使他能夠在壓力之下保持清醒的頭腦,做齣明智的決策。在麵對復雜的政局和軍事鬥爭時,他所展現齣的擔當精神,更是令人敬佩。他勇於承擔責任,不推諉,不抱怨,而是積極尋找解決之道。而“韌性”,則體現在他屢敗屢戰、永不言棄的精神。每一次挫摺,他都視為一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並從中汲取經驗,繼續前行。更讓我受益匪淺的是他處理人際關係和團隊協作的智慧,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待人以誠,恕以待人”的原則,以及對下屬的恩威並施,都值得我們藉鑒。這套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真正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依然是那些具備堅韌品格、高度自律和卓越領導力的人。
評分第四段評價(純粹的閱讀體驗與文學價值) 《曾國藩傢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沉浸式的、富有溫度的。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就很精美,觸感也很好,讓人拿到手裏就愛不釋手。在內容上,我最喜歡的是它那種樸實無華的語言風格。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有一位長者,以最真摯的情感,與傢人進行著最深入的交流。讀他的信,就像在與一位飽經世事的老人促膝長談,他的話語中充滿瞭人生智慧,也充滿瞭對傢人的深深眷戀。我常常會在讀到某些段落時,為之動容,仿佛能看到曾國藩提筆寫信時的神情。這種文學上的純粹性,使得這本書超越瞭曆史的局限,成為瞭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它不僅僅是瞭解曾國藩的窗口,更是一部關於人生、關於情感、關於修養的散文集。每次翻開,都能從中找到新的感悟,新的啓示。這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正是其文學價值的體現。
評分可以看,不錯啊
評分到貨很快。感覺也很滿意。不錯尤其是物流。
評分不錯
評分可以
評分經典著作,吸收有益內容。
評分應該是正版吧,紙張,印刷還可以的
評分包裝一般,是正品
評分好書 好書 好書~~~~《
評分好書,值得推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