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里重型直升机 [Mil's Heavylift Helicopters]

米里重型直升机 [Mil's Heavylift Helicopte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 叶菲姆·戈登(Yefim Gordon),[俄] 德米特里·科米萨罗夫(Dmitriy Komissarov),[俄] 谢尔盖·科米萨罗夫(Sergey Komissarov) 著,刘诚,陈玉柱,周国豪 等 译
图书标签:
  • 直升机
  • 米里
  • 重型直升机
  • 航空
  • 军事航空
  • 俄罗斯航空
  • 工程技术
  • 飞行器
  • 航空历史
  • 技术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025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931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il's Heavylift Helicopter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字数: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多年的艰苦工作成就了苏联米里试验设计局。20世纪60年代,米里试验设计局即在起重机设计领域跻身全球领先者行列。米里直升机成为多项世界纪录保持者,向世人展示了米里团队的巨大潜力。
  《米里重型直升机》涵盖了米-6、米-10、独特的V-12以及米-26直升机的发展和服役历史,并且详细介绍了它们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重大事件中的实际运用。
  《米里重型直升机》适合航空科技工作者及广大航空爱好者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大即是好:首款苏联重型直升机
VM-6重型运输和攻击直升机(项目)
米-6(V-6)重型军用运输直升机(伊扎尔50)
米-6重型运输/军用运输直升机
量产型米-6运输和客运直升机
导弹维护机动基地米-6PRTBV
米-6RVK“直升机载导弹系统”原型机
米-6ECM直升机(原型机)
米-6PP ECM直升机(原型机)
米-6M ASW直升机(该命名的首次使用)
米-6 Boorlak ASW/MCM直升机(原型机)
米-6P客运直升机原型机
米-6PS搜索与救援直升机
米-6PZh消防直升机
米-6PZh2消防直升机
米-6A重型运输/部队运输直升机
米-6民用运输和客运直升机
米-6APS(米-6PSA)搜索与救援直升机
通信中继型米-6型机(原型机)
“空中指挥所”米-6VKP
空中指挥所型米-22(米-6AYa,米-6VzPU)
米-6TZ-SV加油直升机
米-6M重型运输直升机(计划,第二次使用该名称)
作为D-25VF发动机测试平台的米-6型机
米-26型机的米-6转子系统测试平台
米-6VR“宝瓶座”喷水测试平台
米-6A结构描述
米-6的实战应用

第二章 飞行起重机
V-10(米-10)直升机原型
米-10生产型直升机
米-10R:破纪录的直升机
米-10RVK型直升机载导弹系统
米-10P型电子对抗与测向直升机
米-10GR测向直升机原型机
米-10UPL通用野外试验室直升机
改进型米-10“飞行起重机”直升机原型
米-10K“飞行起重机”直升机
米-10和米-10K直升机的结构描述
米-10和米-10K直升机的实战应用

第三章 双旋翼巨人
V-12重型运输直升机(伊扎尔65)
V-12直升机的结构描述
V-16(米-16)重型运输直升机(项目)
米-12M重型运输直升机(项目)

第四章 新一代重型直升机
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
米-26(伊扎尔90)重型运输直升机原型机
米-26重型运输和攻击直升机
米-26T重型商用运输机
米-26TS(米-26TC)重型商用运输机
米-26T2重型运输直升机
米-26TM重型运输直升机
米-26PK重型运输直升机
米-26K重型直升机(项目)
米-26TP消防直升机
带有外挂水箱的米-26灭火直升机
米-27空中指挥所
米-26S洗销直升机
米-26TZ加油直升机
米-26NEF-M反潜直升机
米-26PP电子干扰直升机原型机
米-26A重型运输直升机
米-26P边防部队重型运输直升机(原型机)
米-26M重型运输直升机(项目)
客运型米-26TS直升机(项目)
米-26TS“飞行医院”医疗撤运直升机(首次使用该名称);米-26MS(项目)
米-26L235地质调查直升机
米-26TS地质调查直升机(项目)
米-26结构描述
米-26的实战应用
线条图
彩图

精彩书摘

  1960年9月5日,由试飞员N.V.利欧申领衔的机组驾驶早期型号的米-6型机进行了自动模式的试飞。该架飞机的生产编号缩写为0104V,可能的编号为9680104V或0030104V(参见下文中的制造编号体系),但无法具体确定是哪一架飞机。在该机减慢速度以小角度滑翔降落时,左舷的发动机突然加大油门,这导致发动机立刻停车。利欧申努力减小飞机的垂直速度,并成功使飞机以翻滚方式垂直着陆。在降落过程中,飞机前轮撞到山丘折断,在完全停止前又机头着地,并向前滑行了90米(300英尺)。在撞击瞬间,油箱中的航油溅到了发动机上,导致飞机起火,所幸的是机场地面人员迅速赶到事故地点,扑灭了刚刚燃起的大火。15天后,利欧申在驾驶另一个生产批次(生产编号为0205)的米-6型机时,首次按预定计划以自动驾驶模式试降。这次尝试同样以事故告终。直升机尾部的后保险杠和主轮先着地。在机头落下时,主转子的三个叶片卡住了尾桁,造成尾桁损毁。在每次发生类似事件后,都会依据事故原因对直升机进行改进,或是对飞行手册进行修订。
  此后又进行了多次测试飞行。例如,在9月5日发生事故之后,有关部门10月对D-25V发动机进行了测试,以检查D-25V在飞行过程中油门突然增大和空中停车的风险。同年11月~12月,进行了旨在确定主转子叶片圆柱体旋转平面一致性的测试。1961年1月,在莫斯科以东约30千米(18.5英里)的契卡洛夫空军基地的瓦列里·P.契卡洛夫苏联空军国家研究院再次进行了自动驾驶降落试验。11月底前完成了外部吊索系统测试,其中包括货物的紧急投送。测试是在莫斯科以东的扎克哈科夫和熊湖上方进行的。1962年6月~7月,在用新型9级压缩机代替原来的8级压缩机后,又对D-25V发动机进行了测试。
  1962年12月,联合国家验收试验成功结束。GK NII VVS在报告中称:“米-6运输和军用运输直升机装备有两个D-25V涡轮轴发动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并是首个装备涡轮轴发动机的苏联直升机。米-6型机在性能,尤其是载荷、可运送的货物体积、人员、作战物资数量等方面优于苏联所有现役直升机。”次年,米-6正式列装苏联部队。
  除了第23厂外,位于顿河畔罗斯托夫的第168厂也在生产米-6型机,并且该厂早在1959年就制造了首批4架量产型米-6直升机。米里设计团队在第168厂设立了一个分支机构,以改进米-6型机和开发新的机型。第168厂一直生产米-6型机,直到1980年转产新一代重型直升机——米-26型机。第168厂一共生产了874架米-6型机,涵盖所有机型。高峰时的年产量为74架(1974年)。莫斯科的飞机制造厂共生产了50架米-6型机,1962年即停产。停产后第23厂转隶负责航天和导弹项目的通用机械制造部,转而生产火箭和航天器。
  (说明:米-6使用四套不同的生产编号系统。在所有的系统中,生产编号都有一个后缀B(斯拉夫语字母的V)作为生产编码。有资料认为该字母代表Vertolyot(直升机),但这一解释值得怀疑。因为第168厂以前就生产直升机,没有理由单独为米-6设计独特的编码。
  莫斯科/菲利(第23厂)生产的米-6型机的生产编号为7位。例如,苏联空军的“12号苏联红”(生产编号为:1030401V)。第一位数字表示生产年份(1961);第二位始终是“0”,没有任何意义;第三位数字“3”表示由第23厂制造(省略了第一位数字是为了迷惑敌国的间谍)。剩下的两个数前两位数表示生产批次,后两位数表示在该批次中的序号(每批最高10架)。
  第168厂的米-6型机多年以来共使用三套生产编号系统。第一套编号系统使用于1959~1969年,通常也是7位数字。例如,1964年6月22日生产的米-6型机CCCP-11329第1号(该机后被重新注册为CCCP-21862,原来的注册号被转给生产编号为8346010的安-12BK),其生产编号为4681705V,意即,该机于1964年生产,制造单位为第168厂,生产批次为17,生产序号为05。1960年制造的飞机生产编号为8位,生产年份代码为10,因为它排在1959年之后,而1959年的飞机的生产年份代码为“9”。因此,苏联空军的“15号苏联红”的生产编号为10680508V。通常每个批次生产10架飞机,但1975年的第21批次是个例外,该批次为15架。)
  第二套编号系统用于1970年至1974年间生产的飞机,包括6位数字。例如,1974年2月27日生产的米-6A(CCCP-21001)的生产编号为747308V,其中“74”代表生产年份,“73”代表生产批次,“08”代表该架飞机在该生产批次中的序号。
  ……

前言/序言


翱翔天际的力量:俄罗斯重型直升机的发展史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型号的直升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宏伟的领域——俄罗斯(及其前身苏联)重型直升机工业的崛起、演变与辉煌。我们将一同探索那些被誉为“空中巨兽”的飞行器,它们是如何从最初的设计构想到成为现实,又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其卓越的运输能力和战略价值。 起源与萌芽:冷战时期的挑战与机遇 故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冷战的阴影笼罩全球,军事技术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背景下,对能够承载重型装备、快速部署部队、甚至执行复杂救援任务的直升机需求日益迫切。苏联的工程师们,在严峻的资源限制和技术瓶颈下,开始了探索重型直升机的漫漫征程。 我们将深入了解那个年代的设计理念,分析当时的技术限制,以及是什么样的战略需求促使他们选择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路径。从最初的探索性设计,到第一批原型机的诞生,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智慧的碰撞。我们还会探讨当时设计团队所面临的独特环境,以及他们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将大胆的设想变为现实。 奠基与发展:突破性的设计与技术创新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型号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这些直升机不仅在性能上取得了巨大飞跃,更在设计理念上展现了俄罗斯工程师的独到之处。本书将逐一剖析这些关键型号的诞生过程,重点关注其背后的技术突破。 例如,我们可能会探讨那些开创性的旋翼系统设计,它们如何承受巨大的载荷并保持稳定性;分析那些强劲而可靠的发动机技术,它们如何为庞大的机身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审视那些巧妙的结构设计,它们如何兼顾强度与轻量化。同时,我们也会深入研究在设计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测试和试验,包括风洞测试、结构强度测试以及实际的飞行试验,这些都是确保飞行器安全可靠的关键环节。 性能与应用:多领域的卓越表现 俄罗斯重型直升机的身影,早已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它们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工具,更是民用领域不可或缺的运输力量。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巨型飞行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在军事方面,我们将看到它们如何成为空中突击、战略运输、搜救行动以及反潜作战的利器。分析它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地形和严峻的环境下执行任务,以及它们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在民用领域,它们的运输能力更是得以充分发挥。从偏远地区的物资补给、大型设备吊装,到人道主义救援和灾难响应,这些直升机都展现了无可替代的价值。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生动地展现它们在保障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所做的贡献。 挑战与未来: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即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重型直升机工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本书不会回避那些曾经存在的挑战,例如技术更新的压力、国际合作的变迁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 我们将分析这些挑战如何影响了型号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会展望未来,探讨俄罗斯重型直升机工业在传承经典设计的同时,如何融入新的技术,如更高效的发动机、更先进的航电系统、以及更智能的控制技术,以适应未来更加复杂多变的需求。 工业的脉络:设计局与制造商的贡献 理解一个工业的成就,离不开对其背后制造体系的认知。本书将穿插介绍那些在重型直升机发展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设计局和制造商。它们是孕育和实现这些空中巨兽的摇篮,它们的历史、技术积累和创新精神,共同构成了俄罗斯重型直升机工业的强大脉络。我们将探寻这些机构的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所做出的关键贡献。 结语 这本书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飞行,它将带领读者从宏观的战略视野,深入到微观的技术细节,去感受俄罗斯重型直升机工业的波澜壮阔。它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勇气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奋斗史。通过对这些空中巨兽的深入解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它们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们如何持续地改变着我们认知天空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名中的“米里重型直升机”几个字,便足以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深入了解这些在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大家伙。它们不仅仅是机械的集合,更是人类智慧、勇气与工程技术的结晶。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它们的设计哲学,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创新。我想知道,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的翱翔,这些直升机经历了怎样的研发历程,又克服了哪些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更令我着迷的是,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场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执行的救援任务,在复杂地形下完成的运输作业,以及在军事领域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种先进飞行器的知识普及,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史诗般的旅程,是对工程之美和科技力量的深度体验,它将带领我去感受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工程师和飞行员们的智慧与坚韧。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广袤的天空中翱翔的庞然大物。米里重型直升机,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震撼力,它代表着人类在航空工程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以及在极限条件下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这本书中,深入了解它们的设计哲学,探究那些精密的机械结构是如何协同工作,将巨大的力量转化为飞行的动力。我希望能够看到关于它们诞生的故事,了解那些伟大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是如何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倾注其中,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创造出这些令人惊叹的飞行器。此外,我更期待了解这些直升机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它们在军事运输、人道主义救援、重型工程建设等领域,是如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飞行任务,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完成的壮举,都将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仅仅是关于机械的描述,更是关于勇气、智慧与探索精神的赞歌,是对人类不断挑战极限的最好诠释。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梦想的飞行器着迷,而米里重型直升机,无疑是这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存在。这本书的名称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和专业性,让我对其中蕴含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看到那些冰冷的技术数据和型号区分,更能深入了解它们的设计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在漫长的研发过程中,设计师们是如何将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倾注其中,克服重重技术难题,最终创造出这些令人惊叹的空中巨兽。我尤其对它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和表现充满好奇,例如在极寒的地区,或者在海拔极高的地方,它们是如何展现出其强大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这些飞行器在执行人道主义救援、复杂工程建设以及军事运输等任务时,又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对工程奇迹的一次深入探索,是对人类不懈追求的科技进步的致敬,我希望它能够带来知识的启迪,更能激发我对航空工程和人类探索精神的无限遐想。

评分

仅仅是看到“米里重型直升机”这几个字,就足以点燃我内心深处对机械工程和航空史的浓厚兴趣。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机器,更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是我们在空中领域不断探索与突破的标志。我深切地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这些大家伙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它们诞生的宏伟蓝图,去探寻那些精妙绝伦的设计理念,以及在漫长而艰辛的研发过程中,那些工程师们是如何克服重重技术难关,最终将这些钢铁巨兽送上蓝天的。我尤其想知道,它们在执行那些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时,是如何展现出其卓越的性能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它们又发挥了怎样的关键作用?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一种特定飞行器的了解,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探索未知、征服极限的深刻旅程,是感受工程之美、体验创新力量的绝佳途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充满力量感的视觉冲击力,仿佛已经提前预告了书中内容的厚重与专业。我一直对机械,特别是那些庞然大物般的飞行器情有独钟,而米里重型直升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工业美学的吸引力,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在恶劣环境中完成艰巨任务的钢铁巨兽。翻开书页,我期待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参数和历史年份的堆砌,更希望能够触摸到这些直升机在设计、研发、制造过程中所蕴含的智慧与汗水,了解它们如何在一次次挑战极限中,不断刷新人类对空中运输能力的认知。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我都希望能够引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见证那些伟大的工程奇迹是如何从蓝图变成现实,又如何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尤其好奇它们在极端气候、复杂地形下的表现,以及在人道主义救援、军事运输等领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飞行故事,无疑是这本书最令人期待的亮点之一,它不仅仅是关于机械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未知、征服极限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给我一种非常专业且厚重的感觉,让人一看就知道其内容分量十足。我对米里重型直升机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它们是空中力量的象征,是人类征服天空的杰作。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看到它们冰冷的技术参数,更能深入了解它们的设计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在漫长的研发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艰难的抉择和突破。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关于它们在极端环境下执行任务的案例分析,例如在极寒的地区,或者在复杂的山区,它们是如何依靠自身的设计和性能,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一种先进军事装备的了解,更是一种对人类工程智慧和创新精神的致敬。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关于“为什么”和“如何”的答案,去感受那些设计者和使用者们的心血与智慧,让我对这些“空中巨兽”有一个更为立体、更为深刻的认知,将它们从简单的机械名称,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故事的传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工业美学和力量感,预示着里面将会是关于那些庞大而强大的飞行器,而“米里重型直升机”这个名字,更是直接触动了我对航空工程的无限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技术手册,让我能够真正地“触摸”到这些直升机。我想了解它们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是什么样的工程哲学支撑着它们的巨大身躯和惊人能力。我渴望知道在研发过程中,那些工程师们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又是如何凭借智慧和毅力克服困难,最终让这些钢铁巨兽翱翔天际。更让我着迷的是,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那些在极端条件下完成的救援任务,在复杂地形下的运输作业,以及在军事领域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一种机械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勇气和不断突破的史诗,我期待它能带领我领略工程的壮丽,感受科技的力量,以及那些在背后默默奉献的个体的伟大。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质感,就已经给了我一种沉甸甸的期待感。作为一个对军事装备和工程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米里重型直升机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种强大的、不可阻挡的力量形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出不同型号直升机的技术参数,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它们的设计思想、研发历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故事。我尤其好奇,在那些充满挑战的飞行任务中,这些直升机是如何展现其卓越性能的?在极端环境下,例如严寒的西伯利亚或者崎岖的高原地带,它们又表现出了怎样的韧性?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鲜为人知的设计细节,了解那些为了实现更大载荷、更强动力而付出的努力,以及那些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飞行壮举。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一种飞行器,更是通过这种飞行器,去窥探人类在航空工程领域的智慧结晶,去感受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工程师和飞行员们的坚韧与创造力,它们是人类探索天空、拓展能力的象征,是值得深入了解和学习的榜样。

评分

仅仅是标题——“米里重型直升机”——就足以让我眼前一亮,并立刻勾起了我对航空工程,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巨大能量和使命的飞行器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这些大家伙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它们更是人类智慧、勇气和工程学奇迹的集中体现。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这本书中,一探究竟,了解这些直升机是如何从设计图纸一步步变为现实,又是以何种方式克服了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以及动力输出等方面的重重挑战。我尤其期待能够深入了解它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服役经历,那些在高海拔、严寒地带,甚至是在战火纷飞的地区,它们是如何凭借其强大的性能,完成那些至关重要的任务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人类在航空领域不断探索、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及那些为之付出心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们的卓越贡献。

评分

从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起,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就被深深地勾住了。我之前对米里重型直升机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新闻报道和科普纪录片片段中,对它们庞大的身躯和惊人的载重能力有着模糊的印象。而这本书,则似乎承诺要为我揭开这些“空中巨无霸”背后更为详尽、更为系统化的信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设计理念,能够孕育出如此强大的飞行器?它们的动力系统是如何实现的?在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等领域,又融入了哪些前沿的科技成果?我尤其关注那些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及工程师们是如何克服它们,最终让这些大家伙飞上天空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技术的故事,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创新、关于突破、关于人类智慧不断挑战自身边界的传奇。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关于“为什么”和“如何”的深入解答,不仅仅是数据的罗列,而是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学逻辑和工程智慧,最终让我对米里重型直升机有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认识,仿佛我是一位亲身参与到这些飞行器诞生过程中的见证者。

评分

从米—6开始一直到2012年,米里设计局在重型和超重型直升机研制方面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以后研制成功的米-10,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3.7吨。60年代末研制的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米12,米12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05吨。有效载重4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装有涡轴发动机的米-8直升机,是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直升机,共有百多种改型,生产万余架,销往世界四十多个国家。这是前苏联直升机制造业的又一个奇迹。米里领导研制的最后一个型号是战斗直升机米—24A。60年代中期,在前苏联,米里第一个提出了战斗直升机的设想。这一设想一提出来,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直升机速度那么慢、防护又那么差,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是根本无法生存的。让直升机上战场作战,简直是冒险家的幻想。米里不理会那一套,默默地进行方案论证,踏踏实实地进行技术储备。他们用米—4直升机挂上机枪、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进行试验,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米里提出了研制一种既能对地作战,又能运送一个作战小分队的战斗运输直升机的研制方案,得到了当时苏联国防部的全力支持。

评分

申科领导设计局对米-24直升机进行重大改进。由于米里领导研制的米—24A存在不少缺点,它不是“纯”战斗直升机,又要作战,又要运兵,势必顾此失彼;并列驾驶舱设计影响飞行员的视界,不利于作战;驾驶舱后面的运兵舱,使机身特别宽大,雷达截面积大、被弹面积大,容易被探测和攻击;同时,由于“包袱”沉重,直升机的机动性受到影响。

评分

米里重型直升机不错比较满意

评分

70年代中期以后,季申科领导设计局开始根据军方要求研制新一代战斗米-28直升机。同米—24相比,米—28具有重大改进。首先米—28不再担任运兵任务,是专门用于作战的“纯”战斗直升机,直升机的性能和机动性明显提高;其次由于机身变细,减小了雷达截面积,降低了被探测概率、有利于提高直升机的生存力。该机在设计上采取巧妙的安排,让不太重要的部件作为屏障,保护那些关键部件。两台发动机距离较远,中间由主减速器隔开,防止一弹击中两台发动机。前后驾驶舱防护增强,前有防弹玻璃,周围有陶瓷装甲,能经受子弹的多次打击。可以说,米—28是世界—上防护最强的战斗直升机。米—28装有新型的瞄准—驾驶—导航综台系统,其武器威力大,所携带的16枚反坦克导弹,射程可达8千米。

评分

1962年12月,联合国家验收试验成功结束。GK NII VVS在报告中称:“米-6运输和军用运输直升机装备有两个D1960年9月5日,由试飞员N.V.利欧申领衔的机组驾驶早期型号的米-6型机进行了自动模式的试飞。该架飞机的生产编号缩写为0104V,可能的编号为9680104V或0030104V(参见下文中的制造编号体系),但无法具体确定是哪一架飞机。在该机减慢速度以小角度滑翔降落时,左舷的发动机突然加大油门,这导致发动机立刻停车。利欧申努力减小飞机的垂直速度,并成功使飞机以翻滚方式垂直着陆。在降落过程中,飞机前轮撞到山丘折断,在完全停止前又机头着地,并向前滑行了90米(300英尺)。在撞击瞬间,油箱中的航油溅到了发动机上,导致飞机起火,所幸的是机场地面人员迅速赶到事故地点,扑灭了刚刚燃起的大火。15天后,利欧申在驾驶另一个生产批次(生产编号为0205)的米-6型机时,首次按预定计划以自动驾驶模式试降。这次尝试同样以事故告终。直升机尾部的后保险杠和主轮先着地。在机头落下时,主转子的三个叶片卡住了尾桁,造成尾桁损毁。在每次发生类似事件后,都会依据事故原因对直升机进行改进,或是对飞行手册进行修订。

评分

从米—6开始一直到2012年,米里设计局在重型和超重型直升机研制方面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以后研制成功的米-10,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3.7吨。60年代末研制的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米12,米12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05吨。有效载重4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装有涡轴发动机的米-8直升机,是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直升机,共有百多种改型,生产万余架,销往世界四十多个国家。这是前苏联直升机制造业的又一个奇迹。米里领导研制的最后一个型号是战斗直升机米—24A。60年代中期,在前苏联,米里第一个提出了战斗直升机的设想。这一设想一提出来,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直升机速度那么慢、防护又那么差,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是根本无法生存的。让直升机上战场作战,简直是冒险家的幻想。米里不理会那一套,默默地进行方案论证,踏踏实实地进行技术储备。他们用米—4直升机挂上机枪、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进行试验,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米里提出了研制一种既能对地作战,又能运送一个作战小分队的战斗运输直升机的研制方案,得到了当时苏联国防部的全力支持。

评分

1962年12月,联合国家验收试验成功结束。GK NII VVS在报告中称:“米-6运输和军用运输直升机装备有两个D1960年9月5日,由试飞员N.V.利欧申领衔的机组驾驶早期型号的米-6型机进行了自动模式的试飞。该架飞机的生产编号缩写为0104V,可能的编号为9680104V或0030104V(参见下文中的制造编号体系),但无法具体确定是哪一架飞机。在该机减慢速度以小角度滑翔降落时,左舷的发动机突然加大油门,这导致发动机立刻停车。利欧申努力减小飞机的垂直速度,并成功使飞机以翻滚方式垂直着陆。在降落过程中,飞机前轮撞到山丘折断,在完全停止前又机头着地,并向前滑行了90米(300英尺)。在撞击瞬间,油箱中的航油溅到了发动机上,导致飞机起火,所幸的是机场地面人员迅速赶到事故地点,扑灭了刚刚燃起的大火。15天后,利欧申在驾驶另一个生产批次(生产编号为0205)的米-6型机时,首次按预定计划以自动驾驶模式试降。这次尝试同样以事故告终。直升机尾部的后保险杠和主轮先着地。在机头落下时,主转子的三个叶片卡住了尾桁,造成尾桁损毁。在每次发生类似事件后,都会依据事故原因对直升机进行改进,或是对飞行手册进行修订。

评分

半个世纪中,米里设计局经历了直升机设计的四个时代,米里设计局为俄罗斯和全世界贡献出厂15个投产型号的基本型直升机,生产的直升机总数接近3万架,占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国产直升机总数的95%。米里设计局的直升机总生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其重型和超重型直升机—直居世界—首位。设计局研制的战斗直升机经受了实战的考验。

评分

第一,大大改善了飞行员的视界,有利于贴地飞行时观察地面障碍物,有利于搜索和攻击目标;第二,前机身变窄,减小了阻力,能防止一弹击中两名机组人员,有利于提高生存力。此外,武器系统也有所增强,其导弹攻击目标的准确性提高了两倍。军事专家们认为,经过重大改进的新型号米—24D优于 美国AH—1S“眼镜蛇”。米—24D型战斗直升机连续生产20多年,共生产数千架,其出口型米—25和米—35销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