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曾纪泽日记(套装全5册)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曾纪泽日记(套装全5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志惠 整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25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101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5
字数:1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曾纪泽(18391890)字刚,湖南双峰荷叶人,曾国藩之子。同治间历使英、法、俄诸国,与俄人力争,毁崇厚已订之约,更立新议,交还伊犁及乌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官至户部左侍郎。卒谥惠敏。纪泽学贯中西,有诗古文及奏疏若干卷传世,后人辑有《曾纪泽遗集》。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曾纪泽日记(套装全5册)》所收为现存曾纪泽全部日记,起自同治九年(1870),讫于光绪十六年(1890),历时二十年,举凡军政要务、外交谈判、交游往还,无不笔之于日记,其中不乏奏稿密电、书札笔谈,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刘志惠,任职于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曾纪泽日记(第一册)》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曾纪泽日记(第二册)》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曾纪泽日记(第三册)》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曾纪泽日记(第四册)》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曾纪泽日记(第五册)》

精彩书摘

  初三日 晴
  辰正起,看《仪礼》。饭后散步,温《尚书》,午初接看《仪礼》,连前共十叶。改《求古编》。午饭后散步,温《尚书》,本日计温“立政”至“顾命”凡四篇,又温“酒诰”至“多方”一遍。接改《求古编》,连前五叶。温《左传》三十叶,习字一纸。至竹林室一谈。夜观栗弟与王孟虎象棋一局,诵本日温书一遍。写《段说文》书头十馀叶。二更二点,至竹林室奏胡琴。五点睡。
  初四日 晴
  辰正起,看《仪礼》。饭后散步,温《尚书》。巳正接看《仪礼》,连前共十叶,改《求古编》。陪谢旭亭诊母亲脉,又诊内人,各开药方。午饭后散步,温《尚书》,本日计温“康王之诰”至“吕刑”,凡五篇,又温“尧典”至“允征”一遍。接改《求古编》,连前共五叶。温《左传》三十叶,习字一纸。李佛生来一谈,陪黎竹林诊母亲脉。夜与佛生久谈。二更后,观放烟火。中军冷庆所送,极精极大,有瓶戟灯,有蟾灯,有福、禄、喜、寿,有蟠桃,有蒲桃,有九莲灯,有鸣钟,有牌楼,有长瓶,有浮屠塔。三点毕。温《尚书》“文侯之命”至“秦誓”,本日书皆未成诵。为母亲合咳嗽药良久,看棋势一局。三更睡。
  初五日 阴,夜大风震屋
  辰初起,看《仪礼》。饭后散步,温《尚书》“洛诰”至“秦誓”,巳正接看《仪礼》,连前共十叶,改《求古编》五叶。午饭后散步,温《诗经》,剃头一次.温《左传》三十叶,习字一纸,写《段说文》书头廿叶。至银钱所,观栗弟与李质夫象棋一局,又至良甫室久谈。夜饭后温《诗经》,本日自“关雎”至“节南山”.写《段说文》书头十叶,二更后写寄沅叔禀,未毕。五点睡。
  初六日 晴
  辰正起,黎竹林来同饭。饭后与栗弟、竹林试千里镜,散步。温《诗》“正月繁霜”至“巧言”,又温《尚书》“旅獒”至“无逸”一遍。看《仪礼》十叶,改《求古编》。午饭后,温《诗》“何人斯”至“甫田”,又温《书》“君奭”至“秦誓”一遍。接改《求古编》,连前共五叶。写对联九副,温《左传》三十叶。至竹林室一坐。夜饭后,与王梦虎围棋一局。写《段说文》书头廿叶,陪谢旭亭诊母亲脉,又诊内人脉,又自诊,各开一方。温《诗》“大田”至“何草不黄”。三更睡。
  初七日 晴
  辰初起,看《仪礼》,饭后散步,温《诗经》,又诵已熟者。接看《仪礼》,连前共十叶,改《求古编》。午饭后,与良甫、栗弟一谈。散步,温《诗经》,接改《求古编》,连前共三叶,人声终。温《左传》三十叶,至上房一坐。李佛生来,久谈。夜散步,诵已熟《诗经》。本日温书,起“大雅.文王”至“板”,诵熟起“关雎”至“小雅.伐木”。写《段说文》书头十馀叶,“三篇”毕。写郑棣选函,又写刘治卿函,未毕。至竹林室奏胡琴。三更睡。
  ……

前言/序言

  纯粹就版本而言,这将是曾纪泽日记的第九个版本。在此,有必要对前此各种版本目录及其优劣略为论列。
  1.《曾侯日记》:见《申报馆丛书馀集》,光绪七年秋申报馆仿聚珍版排印,尊闻阁主人编。起光绪四年九月初一日,止五年三月:::十六日,约四万五千字。
  2.《出使英法日记》: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一帙,光绪十七年至二十三年王锡琪编刊。起讫、字数同上。
  3.《曾惠敏公El记》:见《曾惠敏公遗集》,光绪十九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起光绪四年七月二十七El,止十二年十一月十九El,约五万字,二卷。
  4.《使西日记》: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续编》第十一帙,光绪二十三年王锡琪编刊。起光绪三年秋,止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约五万字。
  5.《曾惠敏公手写日记》:见吴相湘主编之《中国史学丛书》第十三辑,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据手稿影印出版。起同治九年正月初一日。止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六日,约一百三十万字,八册。
  6.《使西日记》:见钟叔河主编之《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出版,张玄浩辑校。起讫同于小方壶再续编本,十万馀字。
  7.《曾纪泽遗集.日记》:岳麓书社1983年7月出版,喻岳衡据江南局本点校。
  8.《出使英法俄国日记》:见钟叔河主编之《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年11月出版,王杰成标点。起光绪四年正月初一日,止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约五十六万字。
  上述各本,无一首尾完具,各有利弊得失。
  相对而言,台湾影印本是现存各本中最完整、最权威的善本。但是,它仅在二十二年前印行一千册,大陆藏本极少,读者难以寻求,且系繁体草书,又无标点,不便通读,尤其重要的是,它缺失了相当一部分有关外交事务的内容。
  节取台湾影印本的王杰成标点本,采用新式标点,旁注要义,末附索引、译名对照,且借《走向世界丛书》之力,流行甚广。而且在数量篇幅上,它超过张玄浩本十倍,内容充实详明,致使多数读者废彼从此。但是,张玄浩本比影印手写本多出的将近二万字外事记录,也随之被多数人忽略了。并且,作为对曾纪泽日记最近一次最大规模的整理,它仍是个节录本(摈弃整理十一年又三个月日记,约七十五万字),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
  张玄浩本前有《丛书》主编钟叔河先生先后所撰序言,据称钟先生在80年代初期,将能找到的二个版本(小方壶初编、再编与江南局本)交北京图书馆张玄浩同志点校。这在当时,确实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究其原因,小方壶初编本有曾纪泽本人认可的多出他本的内容,江南局本又比初编本多㈩了光绪五年至十二年的日记,而再编本又改正了江南局本的一些错讹字句。张氏各取其长,汇辑成书,成为一个最早的标点本,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但仅隔四年,王杰成本出,张玄浩本即被基本取代。
  江南局本想系曾纪泽之亲朋故旧所编,经查证,其底本乃兼用手写原稿与申报馆本。
  小方壶初编、再编本皆未言所据何本,经查读,再编本取诸江南局本,而初编本则系翻刻申报馆本。
  光绪七年秋面世的申报馆本《曾侯日记》是曾纪泽日记的首次印行,数月之后,曾纪泽在法国首都巴黎看到了它。光绪八年正月二十日,曾纪泽在日记中写道:“看上海所印余之日记。”九月二十一日,他又将之从巴黎寄赠浙江巡抚陈士杰,并致一函,谓“初出洋时,写日记寄译署,不知沪人何由得稿,公然刷印,奉一册以供一笑”。经查实,曾纪泽所称“沪人”,其实并非“沪”人,乃是以笔名“尊闻阁主人”闻名中国近代报业的申报馆业主、英国商人美查。美查主持《申报》期间,多次登报征购汉籍珍本,且利用外籍商人身份,向中国官绅多方访求手稿、抄本,交付下属企业申吕书局印行。检其《曾侯日记序》曰:“昨于友人案头,见有侯手录日记一本……因取此卷,排印成书。”这个“友人”想来也非寻常人物。美查确实具有很高的新闻职业敏感,当曾纪泽奉命出使英、法,出京至沪,行将去国远航时,美查即亲往曾纪泽客寓,专程拜访。光绪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曾纪泽在日记中写道:“《申报》馆米查来一谈。”米查即是美查。
  申报馆仿聚珍版丛书印数甚少,又系木质活字,且无纸型,迄未再版,现在已很难访求。依照惯例,每一种书印出,报馆只向手稿或孤本之原主赠送样书数十册。故曾纪泽远隔重洋尚有馀本送人,而与上海比邻的浙江巡抚却似并不知情。曾纪泽在陈士杰请教洋务经验时寄赠此书,可见他对这本日记是很重视的。
  ……

用户评价

评分

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

评分

价格公道,质量好,物流快。

评分

中文名曾纪泽

评分

6、《使西日记》:见钟叔河主编之《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出版,张玄浩辑校。起讫同于小方壶再续编本,七万余字。

评分

初中时学历史讲到作者曾与俄国人谈判维护国家主权,到不是因为他爹的名气,就是想了解一下他的一些东西

评分

著名近代人物,外交家!~

评分

Lonely Planet于2017年推出的初版《冰岛》保持着系列指南一贯的翔实与专业,内容精准而实用。在帮助旅行者实现荒野探险方面给出了很多有用建议和指导,对城市探索的介绍更是详细而专业。

评分

书装帧朴素,是本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