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
目前已出版《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民国三大校长》《我们的朋友胡适之》《从甲午到抗战》《十四年:从1931到1945》《冯玉祥传》等!
新一辑《亦云回忆》《一个女人的自传》《《蒋廷黻回忆录》再续佳作!
2.蒋介石、张群、胡适、张公权作序推荐,民初政坛风云人物、蒋介石把兄弟黄郛之妻沈亦云披露不为人知的历史背后!
3.本书堪称“中国现代史榜样之作”,大陆首度出版!贡献一点事实,即贡献一点历史;沈亦云以此书向中国历史交卷,亦向中国伦理道德交卷。
4.蒋介石:“膺白许身报国见危授命,志足以慑强寇之气,而势不能弭烁金之口。其忍辱负重,诚有非常人所能堪者。自来志士仁人,临汤火而不避者易,受疑谤而不辞者难。当其困心衡虑,不计毁誉,以一身翼卫国族之安全,谓非大仁大勇,曷克臻此。皎皎此心,至今日抗战胜利,乃克大白于天下,可哀亦可庆也。亦云夫人撰此《家传》,其于逝者心事,实能推见至隐。省览斯编,曩昔忧患共同之史实,历历在目”
本书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推出的系列历史人物口述传记之一,由唐德刚协助沈亦云整理完成。沈亦云是民初政坛风云人物黄郛之妻,见证了现代史上风起云涌的中国政治。本书是研究民初政坛的一手史料,价值极高。
黄郛在辛亥革命前后,与孙中山、陈其美、黄兴等人关系密切,并与陈其美、蒋介石结为义兄弟,但他却不是国民党员。在北洋政府中,他先后一直担任重要职位。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中,他是幕后人,扮演了重要角色。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他又立即成为蒋氏的政治灵魂。从这本回忆中,我们能够了解黄郛的性格和应世处事之道,见证黄氏的理想是要讲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完成。亦能看到作为对蒋介石施政影响极大的人,黄郛的艰难处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蒋介石终失败的原因。
沈亦云(1894—1971年),黄郛之妻。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嘉兴。原名性真,后改署景英,字亦云。1906年考入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后到苏州景海女学读英文。辛亥革命时,在上海组织女子军事团。抗战期间,在沪创办南屏女子中学。1950年后定居美国。1971年逝于美国纽约。
蒋 序/ 001
张 序/ 002
胡函代序/ 004
张函代序/ 007
自序一/ 010
自序二/ 018
一嘉兴东栅口/ 001
二我的父亲/ 007
三我的母亲/ 015
四二妹性仁/ 023
五家乡的几位前辈/ 031
六到天津读书/ 039
七辛亥革命知见/ 049
八不幸的二次革命/ 073
九亡命生涯/ 091
一○归国/ 111
一一迁北京/ 125
一二天津三年/ 139
一三再度出国/ 157
一四首都革命/ 175
一五摄政内阁/ 191
一六滞京一年/ 203
一七南归/ 221
一八北伐时期/ 235
一九对党和政的不同意见/ 249
二○上海特别市/ 267
二一我印象里的日本/ 285
二二宁案/ 297
二三济案/ 311
二四莫干山/ 339
二五“九一八”沈阳霹雳/ 353
二六后北行/ 369
二七塘沽停战协定/ 387
二八政整会/ 413
二九余事/ 439
三○分手与身后/ 467
三一抗日战起/ 485
三二重回上海/ 499
三三南屏十年/ 515
三四战后的莫干农村/ 533
三五迟迟吾行/ 553
金跋/ 568
沈跋/ 570
附录黄膺白先生家传/ 575
胡函代序
亦云夫人:
承您许我先读《回忆》的自序,又得读《塘沽协定》诸章的原文,十分荣幸,十分感谢!这半个月以来,我天天想写信给您,总没有安定的心情,直到今天,勉强写这信,一定不能表达我想说的话。
我要首先向您道贺,贺《回忆》的写成,贺您这一件心事的完成。我在这三四十年里,到处劝朋友写自传,人人都愿意,但很少人有这闲暇,有这文学修养,更少人能保存这许多难得的“手”史料,所以很少人能够写出像您这样有历史价值的回忆录。所以您的稿本的写成是真值得庆贺的!
自序写得很好,我读了很感动。叙述乱离时保存材料的困难,使我想起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您说:“我岂可以此不急之物,分人逃生之地?”这是很感人的一句话。
自序写“属稿时”的心理与方法,也说的很动人。您批评中国新史家好像有心“回避”现代史的题目,并且指出“教科书中所见……对国难尤多责人之言。……我们自己岂无一点责任?”正因为有许多人至今还不肯负“一点”国难的责任,所以现代史的材料至今多没有出现,所以现代史至今还是被“回避”的题目。我盼望您的《回忆》的出世可以引起别人的仿效,把他们长久收藏的史料发表出来,把他们的追忆或回忆也写出来。
史料的保存与发表都是重要事。我看了您的几卷稿本之后,我的感想是:亦云夫人这部《回忆》的贡献在于显示保存史料的重要,第二贡献在于建立一种有勇气发表真实的现代史料的精神。保存了真实史料而没有机会发表,或没有勇气发表,那岂不是辜负了史料?岂不是埋没了原来保存史料的一番苦心?
日本军人在沈阳发难,到今天已是二十九年了。“七七”与“八一三”到今天已是二十三年了。我们到今天还没有一部中国史家著作的“中日八年战史”,也没有一部中国史家著作的“抗战前的六年中日国系史”。这都是很可耻的事。为什么我们的史家到今天还没有写出“中日战史”(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实在是“十四年中日战争”)这一类的著作呢?一个原因是史料不容易保存,不容易得人整理。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就是您说过的,“史家似在回避此一题目”。这就是说:社会里还有太多的忌讳,史家就没有勇气去整理、发表那些随时随地可以得罪人或触犯忌讳的资料了!
您说:“我所记者,偏于我一家的事。……区区之心,向现代史家交卷,拥护研究现代史的风气。”我很热诚地欢迎您“交卷”,很热诚地佩服您发表这许多现代史料的勇气。这样的“交卷”才是“拥护研究现代史的风气”。这就是替中国现代史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了。
傅沅叔先生遗札影本四件奉还。其册二年一月六日一札的影本,承您许我留存,我十分感谢。沅叔先生父子待我厚,他家藏书常许我借校。民国卅七年(一九四八)十二月中我后飞出北平的前夕,我还在料理托人送还他家的书,那时他老人家已病困多年了。我爱他这封长信中的一段:
……朋旧相关,时加劝喻,谓衰龄晚岁,宜事优闲,何必自苦如此。愚急不然。凡人处境,宜事勤劳,慎勿长闲耽逸,虚度此生。盖闲者体易惰,精神或致衰颓;逸则心易放,志意无所专注,为人之大病。常人且然。若聪明才智之士,尤不可闲逸自甘。《易》曰,天行健。古训云,民生在勤。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鄙人居恒以此自励,愿夫人亦共勉之。人生此世,固有应尽之责,则待治之事正多。苟抚心自省,奋志勉图,且有来日苦短之虑。此生又安有闲逸之日乎?……
我读此信,始知沅叔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原来都建筑在“勤劳”的人生观之上。这又可以显示保存师友信札的重要了。
我很高兴您已把割去的一章恢复了。
昨夜我听您说,您还有不少的文件没有采用到《回忆》里。我昨夜曾建议:好请哥伦比亚大学主讲“Oral History”(口述的历史)的先生们给您的文件做一套microfilm,这样就不怕遗失或毁坏了。倘您对这件事有兴趣,可以和何淬廉先生接洽:Professor Pranklin Ho,464 Riovoide Drive.电话是Mo-2-6786。昨天江季平说,Columbia Univercity主持Oral History的人曾托游建文先生转询您是不是愿意口述膺白先生和您的自传,让他们记录(record)下来。我想,您已写成了《回忆》三十多章,似不必口述了。但我还盼望您让他们把《回忆》全稿(包括文件)制成一套microfilm,由大学保存negative原本,而您可以请他们复制一两套——这是便于保存的方法,值得您考虑。
我重申庆贺您写成《回忆》全稿的大喜!并祝您和熙治、同同平安快乐!
胡適敬上
蒋 序
辛亥以来,英士、膺白二先生皆与余以安危同仗、甘苦共尝、相互勖勉。金石交期,不啻手足。今英士殉国将三十年,而膺白忧国谢世,匆匆亦已十年矣。宿草频凋,精诚弥耿。回溯膺白许身报国,见危授命,志足以慑强寇之气,而势不能弭铄金之口。其忍辱负重,诚有非常人所能堪者。自来志士仁人,临汤火而不避者易,受疑谤而不辞者难。当其困心衡虑,不计毁誉,以一身翼卫国族之安全,谓非大仁大勇,曷克臻此。皎皎此心,至今日抗战胜利,乃克大白于天下,可哀亦可庆也。亦云夫人撰此《家传》,其于逝者心事,实能推见至隐。省览斯编,曩昔忧患共同之史实,历历在目。惟此足慰亡友膺白于九泉已尔。
卅四年(一九四五)十一月二十八日中正序
《亦云回忆》最令我着迷的,是它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智慧。沈亦云女士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生活,也讲述了那个时代的变迁。从她与黄郛先生的相濡以沫,到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再到在动荡年代中的坚守与传承,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力量。蒋介石、张群、胡适、张公权等人的序言和推荐,则从不同的侧面印证了沈亦云女士的品德与才华,也暗示了书中内容的非凡之处。我能感受到,沈亦云女士在写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梳理、思考和反思。书中对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观察,既有客观的记录,也有主观的评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虽然充满挑战,但也有着对理想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这套《亦云回忆》就像一部精心打磨的纪录片,通过沈亦云女士的视角,将那个遥远的时代徐徐展开。书中对当时社会风貌、生活习俗的细致描绘,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老上海的街头巷尾,或者那个时代的文人雅集之中。更重要的是,书中珍藏的史料,以及蒋介石、张群、胡适、张公权等人的亲笔序言和推荐,为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沈亦云女士的身份,让她得以接触到当时中国最核心的政治和文化圈层,她所记录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原始价值。我尤其对书中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后的个人感受和观察印象深刻,这些微观的叙事,能够帮助我们更真实地理解宏大历史的进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历史的真实性,更在于它所传达的那种温润的人文情怀。读《亦云回忆》,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平,更加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亦云回忆》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更在于对那个时代人物命运的深刻共鸣。沈亦云女士并非仅仅记录事实,她更是在讲述情感,讲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个体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视,以及在动荡年代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都深深触动了我。那些与蒋介石、张群、胡适、张公权等历史人物的交往片段,褪去了历史舞台上的宏大叙事,展现了他们作为个体,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困惑。沈亦云女士以其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这些人物鲜为人知的侧面,让这些历史人物更加立体和鲜活。而黄郛先生的离世,对沈亦云女士的打击,以及她如何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辛,都让我深感敬佩。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坚韧、智慧、充满人情味的女性形象,她用自己的回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岁月,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
评分读完《亦云回忆》上下两册,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敬意交织在我心中。沈亦云女士的笔触,没有刻意地去渲染悲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逝去岁月的眷恋,对故人的怀念,以及在历史巨变中的无力感,都让人感同身受。蒋介石、张群、胡适、张公权等人的序言,不仅仅是对沈亦云女士的肯定,更是对那个时代的纪念,也预示着书中内容的珍贵。黄郛先生的离世,无疑是沈亦云女士生命中的一个巨大转折,而她如何在这个打击下,继续前行,并用文字将这些回忆留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回忆,更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关于人生选择的深刻叙事。它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个体所经历的真实情感和坚韧生命。
评分读完《亦云回忆》这套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见证了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沈亦云女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经历,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画卷。书中的字里行间,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琐碎记录,更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从她细致的笔触中,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智慧,也体会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蒋介石、张群、胡适、张公权等历史巨擘的序言和推荐,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非凡的价值,他们的背书本身就说明了沈亦云女士的非凡地位和这本书的史料价值。翻阅这套书,就像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描绘所吸引,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对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悟。沈亦云女士的文字朴实而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人物、关于选择的深刻思考。
评分买了一系列
评分物流速度特别快,必须赞一个。
评分物流迅速,价格便宜,值得购买!
评分京东的货品质量不错,有些东西比超市便宜一些
评分非常棒,书好物流快,推荐啦
评分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买了一系列
评分物流迅速,价格便宜,值得购买!
评分物流速度特别快,必须赞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