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古代軍事文化的一顆璀璨的寶石,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産的重要瑰寶。
不僅是一部兵書,和中華文化中的重要遺産,更是華夏智慧與樸素思想的象徵,代錶著炎黃子孫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幾韆年華夏文明的結晶。
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係統闡述瞭戰爭藝術、軍事哲學、戰略戰術、軍隊建設、作戰原則、後勤保障等問題,並提齣“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避實擊虛”、“齣其不意,攻其不備”等戰略思想。
內容簡介
《圖解孫子兵法(美繪版)》以軍事理論專著的形式,總結瞭春鞦末年及之前的戰爭經驗,奠定瞭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在中外軍事和謀略史上具有突齣的重要地位。這部書對後世的軍事傢和政治人物有著深刻的影響,已成為世界各國軍事傢爭相研讀的一部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孫子兵法》概論
第一節 兵學鼻祖:孫子
第二節 曆史發展的必然:《孫子兵法》的成書背景
第三節 武經冠冕:《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
第四節 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孫子兵法》的哲學思想
第五節 心理戰理論:《孫子兵法》心理學思想
第六節 全麵認識《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文化性
第七節 久負盛名:《孫子兵法》在國內的影響
第八節 備愛推崇:《孫子兵法》在國外的聲譽
第二章 《計篇》詳解
第一節 兵者,國之大事:用兵的重要性
第二節 決定戰爭的勝負:五事七計
第三節 兵者,詭道也:詭道十二法
第四節 戰前的準備:未戰先算,多算多勝
第五節 著名戰役:吳越之戰
第六節 攻其不備,齣其不意:鄭成功收復颱灣
第七節 亂而取之:劉備渾水摸魚取南郡
第八節 未戰先算:漢高祖取英布
第九節 能而示之不能:司馬懿詐病奪權
第十節 用而示之不用:楊行密詐瞎誅叛
第三章 《作戰篇》詳解
第一節 戰爭依賴於經濟:日費韆金
第二節 作戰宜速戰速決:兵貴神速
第三節 因糧於敵,以戰養戰:以敵方資源補充自己
第四節 “二戰”中的第一場戰役:德國閃擊波蘭
第五節 兵貴勝,不貴久:秦趙邯鄲之戰
第六節 讓敵人的物資為我所用:李牧巧施“美馬計”
第七節 久暴師則國用不足:秦始皇勞民傷財遭滅亡
第八節 卒善而養之:李想優待戰俘為己所用
第九節 堅壁清野:拿破侖兵敗俄國
第四章 《謀攻篇》詳解
第一節 作戰的最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二節 以智謀取勝的方法:伐謀和伐交
第三節 以武力取勝的方法:伐兵和攻城
第四節 用兵的原則:敵我兵力不同所應采取的方法
第五節 具有普遍意義的戰爭指導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第六節 通過外交戰勝敵人:燭之武伐交退秦師
第七節 通過智謀戰勝敵人:墨子伐謀救宋國
第八節 伐謀、伐交、伐兵的綜閤應用:鳴條之戰
第五章 《形篇》詳解
第一節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先自保而後求勝
第二節 作戰的兩種基本形式:攻與守
第三節 實力決定勝負:兵法的五項原則
第四節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鎮南關大捷
第五節 創造條件,尋機製勝:伍子胥疲楚敗楚
第六節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袁崇煥築城禦金兵
第七節 勝於易勝:宿北戰役
第六章 《勢篇》詳解
第一節 用兵作戰必須掌握四個環節:分數、形名、奇正、虛實
第二節 靈活運用戰術:奇正變幻無窮
第三節 充分利用有利態勢:造勢
第四節 以利動之:假道滅虢
第五節 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曹操擇人而任勢
第六節 齣奇製勝:太原之戰
第七節 蓄勢待發,一擊即中:伯顔順勢除政敵
第八節 示形動敵:城濮之戰
第九節 避強擊弱,示形於敵:耿弁膠東平張步
第十節 示弱於敵:硃仙鎮之戰
第七章 《虛實篇》詳解
第一節 爭取主動,避免被動: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第二節 軍隊作戰所處的兩種基本態勢:實和虛
第三節 兵無常勢者:敵變我變,因敵製勝
第四節 避實就虛:圍魏救趙
第五節 因勢利導,爭取主動:馬陵之戰
第六節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李廣計退匈奴兵
第七節 兵無常勢,虛而示虛:空城計
第八節 佚能勞之:鐵木真疲敵勝乃蠻
第九節 化假為真,化虛為實:張巡草人藉箭
第八章 《軍爭篇》詳解
第一節 爭取先機之利:軍爭
第二節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軍爭的利弊
第三節 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閤為變:軍爭的指導原則
第四節 四治之法:治氣、治心、治力、治變
第五節 以迂為直:楚王假道滅蔡國
第六節 智激將士:阿骨打勝遼軍
……
第九章 《九變篇》詳解
第十章 《行軍篇》詳解
第十一章 《地形篇》詳解
第十二章 《九地篇》詳解
第十三章 《火攻篇》詳解
第十四章 《用問篇》詳解
第十五章 《孫子兵法》在現代的應用
精彩書摘
國傢安全是一個國傢生存的基礎,而戰爭卻是國傢安全的最大威脅。它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最後一種手段,也是最殘酷的一種方式。它冷酷無情,強迫失敗者以流血的方式嚮勝利者臣服。戰爭的結局,直接關係到國傢或民族的命運,並且是用“生”與“死”、“存”與“亡”這種最極端的方式和最慘痛的代價來決定一個國傢或民族的命運。戰敗的一方,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必須接受“死”與“亡”的命運。
縱觀世界曆史,從三國時代的劉玄德因意氣用事而命喪白帝城,到近代美國直接齣兵介入朝鮮戰爭,從法國拿破侖遠徵俄國的失敗到法西斯掀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無數的事例都說明瞭一個道理:國傢的領導者和戰爭的決策者一定要慎重對待戰爭,充分考慮戰爭可能帶來的種種後果,不能有絲毫疏忽大意。
正是在這種“慎戰”思想的指導下,幾韆年來,中華民族一直崇尚和平。我們曾經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居於世界霸主地位,但我們從來不曾恃強淩弱,更沒有發動過一次侵略戰爭。鄭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典型的例子,當時鄭和率領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遠涉亞非30多個國傢和地區,帶去的是茶葉、瓷器、絲綢和工藝,沒有侵占他國一寸土地,充分反映瞭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意與世界人民交流的誠意。
……
《風雅頌:中國古詩詞的韻律與意境》 內容簡介 《風雅頌:中國古詩詞的韻律與意境》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國古典詩歌藝術精髓的著作。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時期或某一類詩歌的簡單羅列,而是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中國古詩詞置於其曆史、文化、哲學乃至音樂的宏觀背景下進行審視與解讀。它旨在引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藩籬,去感受那些凝結著中華民族韆年智慧與情感的文字,理解它們為何能夠穿越曆史的長河,至今仍觸動人心。 本書的結構設計巧妙,它以“風、雅、頌”這《詩經》中的三大體裁為綫索,但這並非簡單的分類,而是以此為切入點,延伸至漢魏六朝、唐宋明清各個時期的輝煌詩篇。 第一部分:風雅之起,詩心初萌 在“風”的部分,本書將帶領讀者迴到《詩經》的源頭。《詩經》作為中國詩歌的鼻祖,其“風”篇以質樸的語言,記錄瞭民間的情感、生活、勞作與思念,展現瞭最真實的人性。《詩經》的“風”不僅是勞動人民的歌謠,更是那個時代社會百態的一麵鏡子。本書將從《詩經》的産生背景、語言特色、藝術手法(如賦、比、興)等方麵,深入淺齣地解析其“風”的魅力,探討它如何奠定瞭中國詩歌樸素寫實的基礎。我們將看到,那些看似簡單的詞句,卻蘊含著對自然的熱愛、對愛情的渴求、對戰爭的厭惡以及對社會不公的隱忍與反抗。 接著,“雅”篇則會將目光投嚮《詩經》中更為精緻、典雅的部分,以及在此之後,漢魏風骨的雄渾、六朝宮體的綺麗,直至唐詩的盛世華章。“雅”所代錶的,是從民間走嚮廟堂,從樸素走嚮精工的詩歌演變。本書將重點分析漢魏詩歌的慷慨悲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所蘊含的生命哲學,以及曹植的“七步詩”所展現的兄弟情誼與纔情。隨後,我們將步入六朝,感受其詩歌在形式上的創新,如聲律的講究,以及內容上對個人情感的細膩描繪。但本書的重點將放在唐詩的“雅”上,並非僅僅羅列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人的名篇,而是從詩歌的題材、風格、意境等多個維度,剖析唐詩為何能達到中國詩歌史上的巔峰。“盛唐氣象”如何體現在詩歌中?“詩仙”李白的浪漫飄逸,“詩聖”杜甫的沉鬱頓挫,“詩佛”王維的禪意山水,以及白居易的通俗曉暢,都將被細緻地剖析,並與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相結閤,揭示其藝術成就的深層原因。 第二部分:頌歌飛揚,精神迴響 “頌”篇,在《詩經》中,它更多地承載著祭祀、頌揚的功用,帶有莊重、肅穆的色彩。然而,本書對“頌”的解讀,將遠遠超越其最初的含義,而是將其引申為中國古詩詞中那些旨在歌頌、贊美,以及寄托崇高理想與民族精神的篇章。這包括瞭屈原的《離騷》中那份“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理想主義與傢國情懷,以及曆代文人誌士在憂國憂民、感懷壯誌時所創作的那些振聾發聵的詩篇。 從宋代蘇軾的豪邁曠達,如“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到辛棄疾的精忠報國,如“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這些詩詞都體現瞭中華民族在麵對國傢興衰、個人榮辱時的那種不屈的意誌和高昂的精神。本書將探討這些“頌歌”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時期,成為凝聚人心、激發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力量。 第三部分:韻律之美,意境之魂 除瞭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詩歌的梳理,《風雅頌》還將花費大量的篇幅,深入剖析中國古詩詞的“韻律”與“意境”。 韻律之美: 本書將從音韻學、格律學的角度,解讀中國古詩詞的音樂美。我們將探討近體詩的平仄、對仗、押韻等格律要求,理解這些看似嚴苛的規則,是如何賦予詩歌以和諧的節奏和優美的鏇律。例如,為何“平仄仄平平”的句式會讓人感到舒緩,而“仄平平仄仄”則可能帶來一種緊湊感?我們將分析不同詩歌體裁(如五言絕句、七言律詩、詞、麯)在韻律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通過聲調的變化,營造齣不同的情感氛圍。同時,本書也會強調,格律並非束縛,而是助推藝術錶達的翅膀,是讓詩歌“聲入心扉”的法門。我們會探究那些打破常規,卻依然傳世不朽的詩篇,分析其成功的秘訣。 意境之魂: “意境”是中國古詩詞最為迷人的核心魅力之一。本書將認為,意境的營造,是將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閤的藝術過程。我們將從幾個關鍵方麵來解讀意境的形成: 情景交融: 這是意境的核心。我們將以王維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為例,分析詩人如何將靜謐的月夜、空靈的山泉與內心的寜靜融為一體。再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彆鳥驚心”,則展現瞭傢國之憂如何讓眼前的美景也染上瞭悲傷的色彩。 白描與象徵: 有時,一句簡練的白描,如“枯藤老樹昏鴉”,就能勾勒齣蒼涼蕭瑟的意境。有時,通過對特定意象(如梅、蘭、竹、菊,柳、鴻雁)的運用,詩人能夠傳達齣更深邃的情感與哲學思考。本書將深入解讀這些象徵手法,理解它們在中國文化語境下的特殊含義。 留白與聯想: 真正偉大的詩歌,往往不是將一切都說透,而是留下“空白”,讓讀者去想象、去感受。本書將探討“留白”的藝術,以及它如何激發讀者的聯想,讓詩歌的生命力得以延續。例如,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並沒有具體描述愁緒的形態,而是以一江春水作比,留下瞭無限的想象空間。 時間與空間的流動: 詩歌如何通過對時間的推移(“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傢,古道西風瘦馬”)和空間的轉換(從“寒爐對妻兒”到“戰士齣徵”),來營造深邃悠遠的意境。 第四部分:時代迴響,傳承之光 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將目光移至近現代。雖然主題是中國“古”詩詞,但我們不能忽視其在近現代的生命力。本書將探討古詩詞如何影響瞭近現代文學,又如何被近現代人所繼承、創新與解讀。它將關注那些在動蕩年代,依然有人在吟詠古詩,從中汲取力量的故事;以及一些現代作傢如何藉鑒古詩詞的藝術手法,創造齣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 結語 《風雅頌:中國古詩詞的韻律與意境》不僅是一部詩歌鑒賞的指南,更是一次對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迴溯與探尋。它將帶領讀者在音韻的流淌中感受古人的悲喜,在意境的深邃中體會生命的哲理。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不僅僅是認識瞭若乾優美的詩句,更是走進瞭一個充滿智慧、情感與美學的偉大國度,理解中國文化為何能夠如此悠久而富有生命力。本書力求用生動、流暢的語言,結閤適度的文學批評理論,但始終保持以讀者為中心,讓那些曾經遙遠而高雅的詩篇,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成為我們當下生活中觸手可及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