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語言與權力:殖民時期豪薩語在北尼日利亞的運用》將研究殖民地本土語言運用過程中對權力建立、維護和鞏固的作用;同時,也將探討豪薩語作為“象徵性權力”在殖民地運行的方式、策略、效果和特點,剖析語言在文化身份認同、社會階層分化和社會文化秩序重建方麵對殖民地格局産生的影響,通過殖民地權力現象、權力關係和權力格局來解構英國在北尼日利亞實施的“文化霸權”。《語言與權力:殖民時期豪薩語在北尼日利亞的運用》將使用史料文獻檢驗關於“權力”關係的既定理論和模式,希望通過英國在北尼日利亞殖民統治時期豪薩語運用的個案對“語言與權力”的分析提齣較新的觀點。
作者簡介
孫曉萌,文學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中國非洲史研究會理事、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常務理事。曾師從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亞非研究所所長、中國非洲史研究會會長李安山教授,先後赴尼日利亞阿赫馬杜·貝洛大學(Ahmadu Bello University).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訪學進修,在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任高級訪問學者。多年從事非洲語言與文化的教學研究工作,著有《書麵豪薩戲劇研究》(豪薩文),在《西亞非洲》、《國際論壇》和《外國文學》等學術期刊發錶論文十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章 前殖民地時期豪薩文的傳播與發展
第一節 伊斯蘭教在豪薩地區的傳播
第二節 豪薩阿賈米及其文學傳統
第三節 20世紀前歐洲豪薩語研究與早期齣版物
第四節 豪薩語協會
第二章 權力與北尼日利亞殖民地語言政策
第一節 盧加德與間接統治製度
第二節 英國實施本土語言政策的動因
第三節 豪薩文的拉丁化
第四節 《豪薩語詞典》與拼寫規則的確立
第五節 豪薩語文局
第三章 權力與殖民地豪薩語考試製度
第一節 考試的起源
第二節 倫敦大學豪薩語講席
第三節 考試齣版物、考官和考題
第四節 口語考試
第四章 殖民地豪薩語發展進程中的權力因素
第一節 翻譯局和文學局
第二節 真理公司
第三節 北方地區文學局
第四節 豪薩文《聖經》的翻譯與“天堂語言”的誕生
第五章 豪薩語與北尼日利亞殖民地教育政策
第一節 本土語言與英屬非洲殖民地教育政策
第二節 豪薩語與教會教育實踐
第三節 豪薩語與殖民當局教育政策
第六章 本土語言與非洲國傢民族建構
第一節 語言政策與尼日利亞國傢民族建構
第二節 豪薩語與“北尼日利亞”的民族整閤
第三節 豪薩語對尼日利亞國傢民族建構的影響
第四節 斯瓦希裏語案例
結論:語言與權力
參考文獻
Ⅰ 原始文獻(Primary Sources)
Ⅱ 二次文獻(Secondary Sources)
Ⅲ 未發錶的論文(Unpublished Theses)
附錄
Ⅰ Leo Africanus-The Hausa States and Bornu1
Ⅱ Bibliography of Hausa,t 01890
Ⅲ Hausa Association
Ⅳ Rules for Hausa Spelling
精彩書摘
豪薩語作為“象徵性權力”的權力來源是通過體製認同而形成一種意識形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社會行動者。無論是語言的內部結構或是語言權力的曆史演變,還是外部政治和經濟權力對語言的操控,都構成瞭語言作為“象徵性權力”的權力源泉,且內部與外部之間的作用産生瞭如下後果:當權力擁有者發現豪薩語有助於自身的統治時,“象徵性權力”便有所增強,反之則有所削弱。
殖民地“象徵性權力”形成的錶徵首先是豪薩語作為一種“能力”。殖民地官員因為掌握瞭豪薩語,成功揭發瞭當地官員的玩忽職守行為,官員掌握當地語言的程度決定瞭其深入該地區的程度及處於該地區時的安全程度,在本土語言發展機構工作的殖民地官員通過豪薩語製造齣“知識”與“真理”,通過語言能力産生齣“影響他人的力量”,即權力。非洲本土翻譯因為擁有語言能力在殖民地塑造瞭不對稱的權力關係。在殖民統治初期,他們獲取瞭巨大權力,製造瞭權力、權威和知識的主要隔閡,並有策略地利用自身影響來增加個人財富、提升政治權力和社會地位。
“象徵性權力”形成的錶徵之二是一種“資源”。豪薩語存在於殖民地社會關係之中,作為稀缺性的文化資本,它成為具有支配性力量的社會資源,可以幫助權力主體實現自己的意誌或願望,從而對客體産生影響。擁有“豪薩語”這種資源,就擁有瞭權力,擁有語言資源的權力主體就具有瞭支配客體的能力。本土語言作為資源,可以用來交換、積纍,並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增值。豪薩語原本是北尼日利亞殖民地非洲人天然稟賦的語言能力,殖民當局棄用豪薩阿賈米轉而使用拉丁字符,本土語言書寫方式轉變後,豪薩語在殖民地內部作為“資源”的歸屬權發生更迭,成為殖民統治者所享有、對被殖民者具有支配性力量的資源。毛拉作為殖民地本土知識精英的代錶,在教會學校中學習拉丁化豪薩文後,因掌握轉變後的語言書寫方式而受到酋長尊敬,酋長本人甚至嚮其學習如何使用拉丁字符閱讀豪薩語,並到教會學校中接受語言測試。
“象徵性權力”形成的錶徵之三是一種“關係”。這種關係廣泛存在於殖民地社會各階層之中,並體現齣殖民地內部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失衡”。作為“有權者”的殖民統治者可以製造“無權者”的本土語言“知識”,壓製非洲本土認知的原始風貌。殖民統治時期,豪薩語在北尼日利亞的運用消除瞭殖民統治者和被殖民者之間的溝通障礙。因為掌握瞭非洲本土語言,殖民地官員與傳統統治者之間建立起瞭一種“超級從屬關係”,從“關係”的角度強調瞭殖民地“有權者”和“無權者”間的不對等性。當“象徵性權力”錶現為“關係”時,無法脫離其作為“能力”和“資源”的存在,因為二者自身都涉及殖民地社會內部的多重關係交疊。
二豪薩語作為“象徵性權力”的主體與客體
權力體現為一種關係,即權力主體與權力客體在資源占有上不對等的關係,以及二者在能力上的支配與被支配關係。本書涉及的“權力主體”是指北尼日利亞殖民地社會進程中處於主動地位的人或人群,反之,則是客體。殖民地權力主體代錶著能動的方麵,客體代錶著消極、被動的方麵。主體具備的最顯著特徵就是權力能動性。豪薩語作為“象徵性權力”的權力主體是殖民統治者,因殖民地利益的分化,使主體結構內部産生倫敦殖民部、殖民地官員和作為殖民統治代理人的歐洲傳教團;權力作用的對象,即客體,是指被殖民者。因此,在研究象徵性權力主體和客體關係時,需要涉及主體內部各結構之間、主體各結構與客體之間、主體作為整體與客體的互動。
……
前言/序言
語言的潮汐:北尼日利亞殖民時期的聲音景觀 這是一個關於聲音、權力以及一個復雜社會在曆史洪流中如何被重塑的故事。在英國殖民主義的陰影下,北尼日利亞這片廣袤的土地,其古老的文化傳統與新興的帝國秩序發生瞭激烈的碰撞。而在這場碰撞的中心,語言——尤其是豪薩語——成為瞭塑造現實、界定身份、分配權力和傳播思想的關鍵媒介。 本書並非詳述具體的殖民政策或政治事件,也非細緻地描繪北尼日利亞各民族的社會習俗。相反,它試圖深入到一個更為根本的層麵:在殖民統治的重塑過程中,語言扮演瞭何種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如何被不同力量所利用、操縱,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人們的認知、行動和社會結構? 我們將目光投嚮殖民時期,那個充滿張力與變革的時代。北尼日利亞,作為英國帝國版圖中的一塊重要拼圖,見證瞭前所未有的社會經濟和行政變革。然而,這些變革並非憑空發生,它們浸潤在無數的對話、書寫、教導和命令之中。語言,在這種語境下,不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而是一種動態的、充滿力量的社會力量,它塑造著個體與集體,定義著“我們”與“他們”,並深刻地影響著殖民權力關係的運作。 殖民者來到北尼日利亞,他們帶著自身的語言、文化和目的。對於他們而言,理解和掌握當地語言是滲透和控製的基礎。殖民政府需要通過語言來發布政令,徵收稅賦,維持治安,以及進行行政管理。傳教士則需要通過語言來傳播宗教信仰,改變當地人的精神世界。而商業活動,也離不開雙方對語言的掌握和理解。因此,殖民者積極投入到對豪薩語的學習和研究中。他們翻譯文獻,編寫字典,創辦學校,試圖建立一種能夠支持其殖民統治的語言體係。 然而,豪薩語在北尼日利亞的地位並非僅僅由殖民者單方麵決定。豪薩語本身就擁有悠久的曆史和廣泛的地域影響。在殖民時期到來之前,它已經作為一種商業和行政語言,在北尼日利亞的眾多民族和商業網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蘇丹學和阿拉伯學的傳統,也為豪薩語的書寫和傳承奠定瞭基礎。因此,殖民者的到來,與其說是在創造一種新的語言秩序,不如說是在原有復雜語言景觀中引入瞭新的變量,並試圖將其納入殖民統治的框架。 本書將探討殖民者如何看待和利用豪薩語。他們的語言學研究,往往服務於一種實用主義的目的。通過深入研究豪薩語的語法、詞匯和發音,他們試圖更好地理解當地人的思維方式、社會結構和潛在的抵抗力量。這種研究,有時是齣於純粹的學術興趣,但更多時候,它是為瞭更有效地推行殖民政策,更準確地把握當地的社會動態。例如,對特定詞匯含義的解讀,可能影響到對當地習俗的理解,進而影響到法律的製定和執行。而對某些方言的偏好,也可能在無形中塑造瞭官方語言的地位,影響瞭不同地區和社群的語言使用習慣。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當地居民自身對語言的能動性。麵對殖民者的語言強勢,北尼日利亞的居民並非被動接受者。他們以各種方式迴應著這種變化。一些人積極學習和使用殖民者引入的語言,以期在新的權力結構中獲得優勢,例如在政府部門工作,或與殖民者進行商業往來。另一些人則可能在維護和推廣自己的母語,將其視為文化認同的重要標誌。豪薩語作為區域性的強勢語言,其地位在殖民時期也經曆瞭復雜的演變。殖民者對豪薩語的認可和推廣,在一定程度上鞏固瞭其作為一種通用語的地位,但也可能擠壓瞭其他地方性語言的空間。 本書將深入分析豪薩語在殖民統治中的具體應用場景。這包括: 行政與法律: 殖民政府如何使用豪薩語頒布法律、傳達指令、處理司法事務?官方文件、告示,以及法庭上的證詞,都記錄瞭語言在權力運作中的軌跡。我們將會審視,在這些過程中,豪薩語的運用是否受到瞭殖民者的規範和重塑,又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當地的語言習慣。 教育與宗教: 殖民者在北尼日利亞推行教育,並引入新的宗教觀念。這些教育和宗教傳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豪薩語的運用。學校的教材,傳教士的講道,都將豪薩語置於一個重要的位置。我們將探討,這種教育和宗教的推廣,如何影響瞭豪薩語的書寫體係、詞匯發展,以及當地居民的知識體係和世界觀。 商業與經濟: 殖民統治下的經濟活動,跨越瞭不同族群和地區。豪薩語作為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商業語言,其在促進或阻礙經濟交流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討。商傢之間的談判,貨物的買賣,以及商業閤同的簽訂,都離不開語言的參與。 文化與身份: 語言是文化的核心載體,也是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殖民時期,語言的使用和選擇,直接關係到個體的社會地位和歸屬感。豪薩語在殖民者和當地居民之間的互動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如何影響瞭人們對自身和他人的認知?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某種形式的“地方性”身份的形成,或挑戰瞭原有的族群界限? 本書還將關注殖民者對豪薩語的研究和規範化過程。他們進行的語言學研究,往往帶有強烈的西方中心主義色彩,試圖將豪薩語納入到他們已有的語言分類體係中。字典、語法書的編纂,以及對拼寫和發音的標準化,都反映瞭殖民者試圖“管理”和“控製”語言的企圖。然而,這種規範化過程本身,也可能催生齣新的語言變體和用法,並對豪薩語的未來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豪薩語在殖民時期並非鐵闆一塊,它本身也經曆瞭復雜的變化。殖民者引入的新概念、新事物,以及與不同語言的接觸,必然會豐富和改變豪薩語的詞匯和錶達方式。這種語言的內部演變,與外部的殖民壓力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北尼日利亞的語言景觀。 總之,本書的目的是要揭示語言在北尼日利亞殖民時期所扮演的微妙而關鍵的角色。它並非簡單地描述語言的使用,而是深入到語言與權力、語言與社會結構、語言與文化變遷的復雜互動之中。通過對豪薩語在這一特定曆史時期的運用進行細緻考察,我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殖民主義對一個地區的深層影響,以及語言作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是如何在曆史的潮汐中激蕩、變形,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北尼日利亞。這不是一個關於“失落”或“被壓製”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聲音的生存、適應與重塑的故事,一個關於語言在權力場域中如何被賦予意義,又如何反過來賦予意義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