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指齣,現在中國國際環境總體穩定,中國從未像今天這樣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個曆史機遇韆載難逢。此時,我們更加需要深刻認識和發掘我國麵臨的發展機遇期的國際環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集刊: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國際環境》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對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分析”,從不同角度總體論述中國發展麵臨的機遇期;“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國際經濟環境”,在分析新形勢下中國對外開放戰略布局的基礎上,論述瞭歐洲、日本的經濟以及全球貿易規則的調整對中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國際政治安全環境”,重點論述瞭亞太安全環境變動與中國的機遇和挑戰、中美關係的前景與挑戰、新的國際體係下中國的地位和作用、東亞二元格局與地區秩序的未來,以及中國在保障國際安全中的作用。
  作者來自國內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及政府等部門的資深專傢。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集刊: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國際環境》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2013年組織的綜閤研究課題“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國際環境”的研究成果,由張蘊嶺負責規劃設計和最終論文的審定。國際研究學部委托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經濟評論》編輯部主任邵濱鴻及其團隊成員李君偉、崔秀梅,實施整個項目。     
作者簡介
     張蘊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中國亞太學會會長。  
  邵濱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編審,《國際經濟評論》執行主編,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秘書長。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國際環境
對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分析
中國麵臨不一樣的戰略機遇期
理解和用好我國戰略機遇期的幾點思考
雙重身份與中國的機遇期
未來10~15年中國擁有自主發展的新機遇
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國際經濟環境
中國對外開放在新形勢下的戰略布局
從歐元區經濟調整看中國的新機遇
從“安倍經濟學的前景看中國經濟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趨勢脫鈎:中國將發揮關鍵作用並受益
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全球金融規則
全球貿易規則的發展趨勢與中國的機遇
全球價值鏈:測度、現狀、經濟影響與政策啓示
中國參與全球投資治理的機遇與挑戰
贏得機遇的關鍵在於應對國際環境的挑戰——基於投資歐洲的實踐
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國際政治安全環境
國際體係轉型背景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
變動中的亞太安全環境對中國的影響
東亞二元格局與地區秩序的未來
中國崛起背景下的周邊格局變化與戰略調整
在韜晦與有為之間:中國在保障國際安全中的作用      
精彩書摘
     一 戰略機遇期與一國的發展
  戰略機遇期,是一個國傢在其所處的國內外環境中所擁有的、有可能獲得快速發展的一段時期。很大程度上,這種機遇期是由一個國傢的能力(利用外部條件的能力和自主發展的能力)以及外部環境所提供的機會來共同決定的,是一個國傢與其所處的內外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
  在一個國傢發現和利用國際機遇的能力很弱的時候,即便是具有很好的國際環境,也很難獲得較快的發展。在曆史上,我們見識瞭很多這樣的例子。在同樣的國際環境下,隻有極少數國傢能夠脫穎而齣,發展起來,大部分國傢則坐失這樣的機遇。在另一個極端上,如果國際環境惡劣,或者國際機遇有限,那麼,一個國傢的發展也會受到限製。這時,即便是一個國傢具備利用國際機遇的能力,也隻能獲得有限的發展。隻有內外部兩方麵的條件都具備的時候,一個國傢纔能夠獲得快速的發展。這時,我們會說,該國的發展擁有良好的戰略機遇期。
  給定國際環境,根據把握、利用和創造戰略機遇的能力,可以區分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國內的能力薄弱,無法把握和利用外部提供的戰略機遇的情形。當一個國傢弱小的時候,國內發展缺少資金、技術和人纔,需要大力引進和學習發達國傢的經驗,同時,又不具備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能力。這時,國內能力建設至關重要,因為即便是有良好的外部條件,該國也不能夠充分利用。
  其二,國內的能力達到瞭可以充分利用外部戰略機遇的水平時的情形。當一個國傢的內部實力大大增強,並具備瞭一定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之後,良好的外部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瞭。這時的戰略機遇期,就主要依賴於外部環境。比如,有沒有良好的引進技術、管理和人纔的外部環境等。如果利用得好,一個國傢就可以獲得快速發展。
  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發展為例。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一邊倒”(倒嚮蘇聯)的外交政策,獲得蘇聯156項工程援助,經濟快速發展,並初步建立起較完善的國民經濟體係。隨後的60年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睏難時期:對內,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經濟睏難;對外,和蘇聯的關係破裂,而和西方的關係尚未建立起來,孤立無援。這一時期,中國的技術引進受到瞭很大的限製,僅從西方國傢引進瞭一些急需的民用項目。經濟發展大起大落,績效甚差。70年代初期,隨著中美關係的正常化,和西方國傢的關係開始改善,並為技術引進打下較為紮實的基礎。加上這個時候,在石油危機的衝擊下,西方國傢也發生經濟危機。利用這些機會,中國加大瞭技術引進的力度和步伐。比如,1972年,先後從法國和日本引進瞭4套化縴和2套化肥裝備等。1973年,進一步提齣在3-5年內引進26套大型項目,支持農業、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取得瞭較好的效果。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是在引進而又封閉的條件下發展的。這一時期,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限製瞭吸收消化能力尤其是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第一,沒有發揮市場競爭的作用,以國有企業為主,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容易陷入“引進一消化吸收一再引進”的重復之中。第二,受睏於惡劣國際環境的限製,沒有對外開放,缺乏國際競爭壓力,也和國際産業發展以及技術進步的前沿發展相脫離,從而陷入“引進一落後一再引進一再落後”的惡性循環之中。
  改革開放以後,市場化的改革以及對外開放使得中國國內能力的建設大大加快,國際機遇的利用能力也大大提高.技術引進和經濟發展都獲得瞭較大的發展。1978年,中國和日本、德國、英國、美國等幾十個國傢和地區簽訂瞭1230多個項目,成交額達到78億美元,閤同數量和金額比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總和還要多。不僅如此,還建立瞭“齣口創匯、引進技術和外資,以及國內企業和産業發展”之間的良性促進機製,並獲得瞭快速發展。尤其重要的是,中國還逐步獲得瞭抵禦不利國際環境衝擊的能力,如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下,中國采取的國內刺激措施,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采取的大規模政府刺激政策等。
  其三,對外依賴減弱、自主發展能力增強時的情形。一個國傢隨著內部發展的自主動力逐漸增強,以及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逐步提高,對於外部環境的依賴就會減少;與此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掌控內外部的衝擊,可以獲得自主發展的新機遇。
  ……      
前言/序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集刊: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國際環境》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集刊”係列中的重要一輯,聚焦於當前中國發展所處的“戰略機遇期”之國際環境。集刊匯聚瞭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其下屬各研究所的頂尖學者,以及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傢,以前沿性的研究視角、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客觀審慎的態度,對構成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最為關鍵的國際因素進行瞭深入剖析與全麵梳理。  集刊並非簡單羅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而是旨在從戰略層麵,揭示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如何為中國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提供機遇,又包含哪些潛在的挑戰與風險。作者們深入研究瞭全球政治格局的演變、世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科技革命的深刻影響、區域力量的此消彼長、意識形態的多元博弈以及全球性問題的交織疊加,並一一考察瞭這些因素與中國自身戰略發展方嚮之間的內在聯係與相互作用。  一、 全球政治格局的重塑與中國的發展機遇  集刊首先深入探討瞭當前全球政治格局正在經曆的深刻變革。一方麵,以大國競爭為主要特徵的地緣政治博弈日益凸顯,這既可能帶來國際規則的調整和利益格局的重塑,為中國爭取更大的戰略空間和發展自主性提供瞭契機;另一方麵,全球治理體係的改革與完善,特彆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傢在國際事務中話語權的提升,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創造瞭有利條件。書中分析瞭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地緣政治態勢,如亞太地區的安全動態、歐洲一體化的走嚮、非洲大陸的崛起等,並評估瞭這些地區性變化對中國發展戰略可能産生的溢齣效應。  二、 世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與中國經濟的韌性  在全球經濟層麵,集刊著重分析瞭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所處的復雜周期。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轉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金融風險的潛在積聚,都為中國經濟的對外發展帶來瞭新的挑戰。然而,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巨大體量、完整的産業鏈、持續的市場化改革以及積極的宏觀調控能力,也為中國應對外部衝擊、保持經濟韌性並抓住新的增長機遇奠定瞭堅實基礎。本書深入研究瞭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重塑、數字經濟的崛起、綠色經濟的發展等新興趨勢,並探討瞭中國如何在新一輪全球經濟變革中,通過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鞏固和提升自身的經濟競爭力。  三、 科技革命的浪潮與中國自主創新的戰略選擇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是影響當前國際環境和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核心驅動力之一。集刊的若乾篇幅詳細分析瞭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的發展及其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潛在顛覆性影響。書中不僅評估瞭這些技術進步為中國帶來的産業升級和效率提升的巨大機遇,也審視瞭國際科技競爭加劇、技術封鎖和壁壘可能對中國科技自主創新帶來的嚴峻挑戰。作者們從戰略高度,探討瞭中國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突破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以及構建開放閤作的國際科技創新生態係統的可行性。  四、 區域閤作的深化與中國周邊環境的演變  區域閤作是中國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刻影響著中國的國際環境。集刊對中國周邊區域的政治經濟發展動態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分析。特彆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不僅為中國與沿綫國傢帶來瞭發展機遇,也為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瞭實踐平颱。書中分析瞭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區域性多邊機製的建設以及周邊國傢發展戰略與中國發展戰略的對接情況,並評估瞭這些區域互動對中國整體發展戰略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和潛在的復雜性。  五、 意識形態的多元博弈與中國價值的傳播  在意識形態領域,集刊關注瞭當前世界範圍內多元價值觀的碰撞與交流。不同國傢和文明在政治製度、發展模式、人權觀念等方麵存在差異,這構成瞭理解國際環境的重要維度。書中分析瞭西方意識形態的演變及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態勢,以及非西方國傢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與自信的提升。作者們探討瞭中國如何在全球意識形態多元化背景下,有效傳播自身的核心價值理念,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道路和中國模式的理解,從而為中國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  六、 全球性問題的交織疊加與中國擔當的角色  當前,人類社會麵臨著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糧食安全、貧睏治理、恐怖主義等一係列跨國性的全球性挑戰。這些挑戰的疊加與蔓延,不僅對各國發展構成威脅,也深刻影響著國際閤作的走嚮。集刊強調,中國在應對這些全球性問題方麵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書中分析瞭中國在參與全球治理、提供公共産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麵的努力與成效,並探討瞭中國如何通過負責任的大國擔當,為解決全球性挑戰貢獻中國力量,從而在應對危機中抓住機遇,提升國際影響力。  七、 戰略機遇的評估與風險防範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並非僅僅呈現一個靜態的國際環境描述,而是通過對上述各個維度的深入分析,來評估當前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性質、內涵及其動態演變。作者們嘗試識彆中國在戰略機遇期內可以抓住的關鍵性機會,並對可能齣現的風險和挑戰進行瞭預判。這包括對地緣政治衝突的風險、經濟下行的風險、科技被“卡脖子”的風險、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傳播的挑戰以及全球性危機應對的壓力等。通過對這些風險的細緻分析,本書旨在為中國製定和調整發展戰略,把握機遇、趨利避害,提供有益的參考和決策支持。  總結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集刊: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國際環境》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前瞻性和實踐性的學術力作。它以宏大的視野、精深的理論和詳實的研究,為讀者呈現瞭一個立體、動態、復雜的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國際環境圖景。本書對於理解當前中國的全球定位、把握未來發展方嚮、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挑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領域,還是在政策製定與實踐中,本書都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