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妇科分册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妇科分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 等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妇科
  • 医案
  • 临床经验
  • 传统医学
  • 名老中医
  • 病案分析
  • 中医妇科
  • 当代中医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818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14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7
字数:5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妇科分册》是当代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是学习、研究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范本,对指导临床、培养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和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下一步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月经病
第一节 月经先期
1.王成荣医案(2则)
2.王道坤医案
3.杨家林医案
4.郑惠芳医案(2则)
5.董克勤医案
6.颜正华医案(2则)
第二节 月经后期
1.王成荣医案
2.孔光一医案
3.刘继祖医案
4.李维贤医案
5.杨家林医案(5则)
6.郑惠芳医案(4则)
7.徐志华医案
8.徐经世医案
9.柴松岩医案(6则)
10.谢昌仁医案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1.刘尚义医案
2.杨家林医案(4则)
3.柴松岩医案
第四节 月经过多
1.王成荣医案
2.杨家林医案(2则)
3.郑惠芳医案
4.徐志华医案
第五节 月经过少
1.王成荣医案(2则)
2.李维贤医案(2则)
3.杨家林医案
4.徐志华医案
5.颜正华医案
第六节 经期延长
1.王成荣医案
2.李维贤医案
3.杨家林医案
4.徐志华医案
第七节 闭经
1.王成荣医案
2.李维贤医案(4则)
3.杨家林医案
4.夏桂成医案
5.徐升阳医案
6.徐志华医案
7.柴松岩医案(10则)
第八节 经间期出血
1.孔光一医案
2.夏桂成医案
第九节 崩漏
1.李可医案
2.李孔定医案(3则)
3.杨家林医案
4.郑惠芳医案(19则)
5.胡永盛医案
6.夏桂成医案(2则)
7.徐志华医案(6则)
……
第二章 带下过多、盆腔炎及宫腔积液
第三章 妊娠病
第四章 产后病
第五章 杂病

精彩书摘

  初潮后月经周期40~50天,偶停经超过2个月,经量、经期正常,体毛唇须较长,额部常见“青春痘”。2007年8月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胰岛素血症”。分别于2007年8月、2008年8月和2009年1月三次查葡萄糖耐量一胰岛素释放试验均提示“高胰岛素血症”。曾服“二甲双胍”治疗,2008年9月~12月服罗格列酮每次4mg,每日1次,连服3个月。服药期间月经正常,停药则经闭。额部散在数个痤疮,色红,触痛,纳眠可,大便于,小便调;舌偏红,常苔,脉平。末次月经:2009年2月1日(孕激素撤血),体重:50kg,身高:159cm。14岁初潮,周期40~50天,经期5~7天,量中,色红,质中,无痛经。西医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诊断:月经后期,属阳明郁热。患者初潮即见月经稀发,虽为先天肾气不足,致血海不能按时满溢,但颜面痤疮、大便结,舌质偏红等则系阳明郁热的见证。阳明、太阳之经循于面额,风寒之邪侵入,不得散解,郁而化热,日久郁结成毒而为痤疮。故治宜清热解毒,拟方五味消毒饮合白虎汤加减:
  知母12g,生石膏15g,浮小麦30g,金银花20g,连翘20g,蒲公英30g,冬葵子15g,野菊花15g,辛夷15g,黄芩15g,决明子15g。日1剂,水煎服,12剂。
  二诊(2009年3月13日):末次月经:3月6日,为自然行经,6天净,色深红,无块,经前BBT上升12天,温差<0.3℃,经潮体温下降缓;乳晕有粗毛,额部痤疮减轻;舌淡红,常苔,脉平。证治同前,上方去浮小麦、黄芩、决明子,加山药20g,连服12剂。嘱其复查糖耐量一胰岛素释放试验。
  三诊(2009年4月3日):月经周期第28天,BBT似单相,额部痤疮明显减少。暂未复查糖耐量一胰岛素释放试验。守上方12剂。
  四诊(2009年4月24日):末次月经:4月11日,4天净,量少,额部痤疮消失。胃痛,食少,稍多食则胃脘不适。近2个月自然行经,BBT上升11~12天,高温期波动大于0.3℃。现月经周期第14天,值阴阳消长变化时段,故宜先行气活血,待经潮后清阳明热。自拟三川汤加味:
  香附15g,枳壳12g,川牛膝3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2g,法半夏12g,茯苓20g,麦芽30g。12剂。
  五诊(2009年5月22日):近3个月自然行经(3月~4月BBT双相),末次月经:5月16日,经量正常,7天净,经前BBT单相(5月4日~11日因口腔溃疡停服上方药)。仍宗阳明郁热,治宜清热解毒。予白虎汤加减:
  知母12g,石膏15g,怀山药20g,玉竹15g,石斛15g,金银花20g,连翘20g,白花蛇舌草30g,马齿苋30g,牛膝30g。12剂。
  ……

前言/序言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妇科分册》是一部汇聚我国当代著名老中医妇科领域临床经验与智慧的精粹之作。本书精选了各流派、各专长的名老中医的典型医案,以期系统展现中医在妇科疾病诊疗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深厚底蕴。 全书共分若干章节,详尽收录了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的经典案例。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月经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带下病、妊娠病(如孕期常见不适、胎动不安、妊娠呕吐、产后出血等)、产后病(如产后身痛、产后抑郁、恶露不绝等)、妇科杂病(如不孕症、盆腔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等。 每则医案均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力求真实、典型、富有代表性。医案内容不仅包括患者的详细病情描述(如病史、症状、体征、舌脉象等),更着重于展现名老中医的辨证思维过程。这包括对病因病机的深刻剖析,对证候的精准把握,以及根据个体差异、病情变化灵活运用中医治法、治则的体现。 在治疗方案的阐述上,本书充分展示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和个体化原则。无论是方剂的配伍、药物的选择,还是针灸、推拿、外治法等多种疗法的综合运用,都力求体现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独到之处。例如,对于同一病症,不同医家的治疗思路和方药可能截然不同,书中会详细解析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取舍,为读者提供多角度的思考和学习范本。 此外,本书还注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与升华。在医案分析中,名老中医会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傅青主女科》等经典中医著作,阐述其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将古老的理论应用于当代的临床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妇科的精髓。 本书的编纂旨在为广大中医药从业者、医学生以及对中医妇科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通过研读这些典型医案,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到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和用药规律,更能领略到中医在维护女性健康、解决妇科疑难病症方面的独特魅力和卓越疗效。同时,本书也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医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激励后辈在中医妇科领域不断探索与创新。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朴实、准确、清晰,避免华丽的辞藻,注重学术的严谨性。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展现中医的博大精深,引导读者走进名老中医的临床世界,感受中医的智慧与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治未病”理念非常认同,但苦于没有好的入门途径。这本《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妇科分册》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并非仅仅是罗列病症和处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医案,展现了名老中医们在调理和预防妇科疾病方面的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一个关于更年期综合征的案例,老中医并没有直接使用激素类药物,而是通过调理肝肾、疏肝解郁,帮助患者平稳度过了更年期,而且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让我看到了中医在改善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更重要的是,书中的医案都充满了人文关怀,老中医们对待患者的态度,那种耐心、细致,以及对患者生活方式的指导,都让我深受启发。它教会我,治疗不仅仅是开药,更是对患者身心的全面关注。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中医,不仅仅是学技术,更是学做人,学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

评分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我深知基层医疗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上,有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本《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妇科分册》的出现,无疑是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书中的医案 selection 堪称精品,每一位名老中医都是在各自的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慢性、反复发作的妇科疾病的治疗思路。比如,书中有一个关于盆腔炎后遗症的案例,老中医并没有简单地采用消炎止痛的方法,而是着眼于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从而达到“断根”的效果。这种长远的、整体的治疗观,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忽略的。而且,书中对医案的解读非常详尽,不仅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包括了对证型、治法的阐述,以及对病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的应对。这对于我们基层医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可以直接借鉴到临床实践中,大大提升了我们的诊疗水平。

评分

这本《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妇科分册》真是太令人惊喜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医的妇科调理颇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案例不够接地气,读起来像是隔靴搔痒。直到我翻开这本,才算是真正找到了“知音”。书中的医案 selection 简直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每一位名老中医都像是拥有“点石成金”的医术,将看似棘手的妇科疑难杂症,通过辨证施治,一一化解。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位老中医处理月经不调的案例,他运用的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方剂,配合针灸,不仅让患者的月经恢复了规律,更重要的是,多年的腹痛和情绪波动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这种“标本兼治”的手法,是我之前从未在其他书籍中见过的。而且,书中对每个案例的分析都非常透彻,从望闻问切的切入点,到方剂的加减变化,再到医嘱的细致叮咛,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清清楚楚,让我这个中医门外汉也能窥得其中的门道。它不像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经验的传承宝典,读起来既增长了知识,又充满了学习中医的动力。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有点“手残”的毛病,尤其是在学习中医方面,总觉得理论知识太多,实践起来总是摸不到头绪。而这本《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妇科分册》简直就是我的一剂“良方”。它以案说医,将枯燥的理论化为生动的实践。每一位老中医都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武林高手”,他们的医案就像是一招招绝世武功,招招致命,却又浑然天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孕症的几个案例印象深刻。很多现代女性面临不孕的困扰,西医的手段常常是侵入性的,而且成功率也并非百分之百。而书中几位名老中医,通过辨证分析,利用中药和艾灸等方法,帮助许多家庭圆了做父母的梦想。他们不仅关注身体的生理指标,更会细致地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情绪状态,将这些因素纳入整体的治疗考量。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强大之处在于其“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中医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通过学习这些真实的医案,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掌握技能。

评分

我购买这本《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妇科分册》的初衷,是想为自己家里的长辈寻找一些可靠的妇科调理方法。我母亲今年岁数大了,最近总是容易出现一些妇科上的小毛病,去医院检查也说是一些老年常见的生理变化,但就是让人很不舒服,看了很多西药,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很多时候,中医的智慧能够提供更温和、更根本的解决方案。书中有一个关于老年女性带下病的医案,那位老中医通过调整脾胃和肝经,用了一个非常平和的方子,就解决了困扰患者多年的问题。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更重要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方药,而是详细阐述了名老中医们的行医理念和对病情的独到见解。他们对患者的耐心、细致的沟通,以及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再觉得妇科问题只是身体某个部位的“小故障”,而是整个身体机能失衡的表现。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认识中医,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关爱家人的健康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正因为如此,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具备整体观念的特色,它就不会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医学,具备了整体观念若是还不具备动态的性质,那么,这种理论也就还没有完全把握到中医学的真谛。所以。尽管中医学早已意识到&ldquo;整体观念&rdquo;和&ldquo;辨证论治&rdquo;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色,但现有的中医学,除了《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几乎还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能全方位的突出&ldquo;整体观念&rdquo;和&ldquo;辨证论治&rdquo;特色的,既能揭示脏腑的阴阳气化规律、沟通与天地阴阳气化规律联系,又能揭示疾病的证侯规律的理论体系。 比如说中医学有从整体观念角度形成的&ldquo;正气与邪气是构成疾病的基本矛盾&rdquo;的概念,按理说这应该是中医确定病名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其几乎丧失了阴阳五行理论对其的指导作用与价值,必然就分不清&ldquo;病因&rdquo;与&ldquo;证因&rdquo;的区别与联系,意识到&ldquo;病&rdquo;和&ldquo;证&rdquo;是构成疾病的基本要素,而是把&ldquo;病因&rdquo;与&ldquo;证因&rdquo;混为一谈

评分

不错哟,老公说京东的医书很全!

评分

物流也很快,价格很优惠!喜欢在京东买东西!送货员也很好,送到家里,大大一个赞!!!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书不错,内容很详细。。

评分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正因为如此,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具备整体观念的特色,它就不会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医学,具备了整体观念若是还不具备动态的性质,那么,这种理论也就还没有完全把握到中医学的真谛。所以。尽管中医学早已意识到&ldquo;整体观念&rdquo;和&ldquo;辨证论治&rdquo;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色,但现有的中医学,除了《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几乎还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能全方位的突出&ldquo;整体观念&rdquo;和&ldquo;辨证论治&rdquo;特色的,既能揭示脏腑的阴阳气化规律、沟通与天地阴阳气化规律联系,又能揭示疾病的证侯规律的理论体系。 比如说中医学有从整体观念角度形成的&ldquo;正气与邪气是构成疾病的基本矛盾&rdquo;的概念,按理说这应该是中医确定病名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其几乎丧失了阴阳五行理论对其的指导作用与价值,必然就分不清&ldquo;病因&rdquo;与&ldquo;证因&rdquo;的区别与联系,意识到&ldquo;病&rdquo;和&ldquo;证&rdquo;是构成疾病的基本要素,而是把&ldquo;病因&rdquo;与&ldquo;证因&rdquo;混为一谈

评分

东东还是挺不错的,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不错,内容很详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