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父母一定要知道的亲子沟通秘诀:◆拒绝手段,帮你应对孩子出格要求;◆鼓励诀窍,让你的孩子能笑对人生;◆赞赏方式,让你的孩子能快乐向上:◆批评方法,让你的孩子乐于改正错误。
内容简介
身为父母的我们,也曾经历无数成长中的喜怒哀乐,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往往是父母不经意间的一句鼓励、父母对我们错误的一次宽容的拥抱、晚餐后父母和我们的一次惬意聊天。因此,当如今我们有了孩子后,在交流中也要了解孩子的心声,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孩子沟通,以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简介
柴一兵,资深媒体人,曾在多家电视媒体从事家教类、健康类节目的策划编辑工作。致力于青少年心灵成长及家庭教育,曾出版多部家教类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赏识和爱,让亲子沟通更顺畅
如何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呢?这一直是父母十分头疼的问题。其实,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只要父母足够赏识和爱护孩子就可以办到。再平凡的家庭,也可以因为父母的关爱而打造出不平凡的教育来,只要父母肯放下身段、放下权威,和孩子平等相待与孩子沟通绝不是难题。
关心和爱,让沟通更有效
平凡家庭,不平凡的爱之教育
放下父母的权威,与孩子平等相待
强迫,让孩子越管越不听话
教育孩子要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命令
用幽默打动孩子的心
有效沟通,从互相了解开始
第二章 做善于倾听孩子心声的好父母
经常有父母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从来不说心里话,不愿意向自己敞开心扉。其实,并非是孩子不愿意那么做,而是很多时候父母拒绝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且,大部分父母认为孩子的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否说出了父母想听的话。这就大大打击了孩子向父母倾诉的积极性,为亲子间的沟通隔开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父母不能总是埋怨孩子不向自己倾诉,而是应该在孩子说话的时候,学会认真倾听,这样父母在对孩子说话时,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倾听,让孩子向父母敞开心扉
父母应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
“角色互换”,让代沟在理解中消除
尊重孩子的想法
如何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关注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父母应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
第三章 父母应多角度鼓励和安慰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父母要做的首先就是多鼓励孩子,让孩子直面困难,并且要用语言来安慰孩子,让他不要被困难的表象所吓倒;要用微笑来克服困难,用勇敢来战胜挫折,用智慧来解决困难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要学会安慰和鼓励孩子。过分安慰和无效鼓励,有时候只会让孩子觉得克服困难是一句空话,而无法真正地战胜困难。
父母不应过多干涉孩子间的纠纷
让孩子用微笑面对人生
男孩爱哭怎么办
再小的孩子也会有脾气
鼓励孩子遇事不再悲观
面对挫折,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教会孩子遇事冷静
鼓励孩子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鼓励孩子面对困难不服输
第四章 优秀父母表扬和赞赏孩子有诀窍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无论何时,父母都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夸奖、多表扬,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努力,积极向上,也更愿意和父母讨论自己的事情。父母不要否定孩子的成就,哪怕只是一丁点儿的进步,父母也要给予肯定和支持,让孩子做出更多的努力和父母进行心与心的“直线”交流。
成就再小,父母也不应否定
不要忽略每一个鼓励孩子的机会
表扬不应过于泛滥
父母的表扬要真诚
父母的表扬应多样化
当众表扬,让孩子更上进
……
第五章 父母批评孩子也要有技巧
第六章 孩子的出格要求,父母应该这样应对
第七章 父母如何和孩子轻松沟通棘手问题
第八章 亲子交流,哪些事情父母要注意
精彩书摘
很多时候,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是和自己顶嘴就是和自己对着干。的确,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叛逆期,有一些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父母是否想过:你们有没有和孩子好好说话?你们是不是总是在命令他们呢?你们是不是也养成了对孩子呼来唤去的习惯呢?就像故事中的妈妈一样,她不顾乐乐的想法,强行命令乐乐去倒垃圾,结果两个人之间就产生了对立的情绪。虽然乐乐最终被迫顺从了妈妈的命令,可是心里还是怨气未消,导致母子之间的关系变差。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爱着,个性也比较好强,父母不由分说的命令会让孩子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更易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试想有谁喜欢被指使呢?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平等地和自己讲话,而不是用居高临下的命令语气。即使孩子心不甘情不愿地“听话”了,父母与孩子之间还是有摩擦的,就像上文的妈妈与乐乐一样。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父母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叫孩子做事,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会缺乏主动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呼来唤去,孩子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此以往,孩子就不爱自己做决定,进而养成依赖父母的坏习惯。孩子习惯了听父母的话,凡事依赖父母,就难免缺乏自己独立做事的能力。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变得胆小怕事,渐渐形成懦弱的性格。
所以想要培养优秀的孩子,父母就应该从生活中做起,积极地引导孩子,而不是命令孩子。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同样的道理,父母之为教,也不在于发号施令,也在于适当引导。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纠正自己命令式的语气呢?
首先,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了解了孩子的思维和习惯,才能尊重孩子,才不会无故地对孩子提出苛刻的要求。父母想要孩子帮忙做事前,应该留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寻找适当的时机,这样更能避免摩擦的出现,得到孩子的积极响应。正如家庭教育专家卢勤所说:“与其用命令的方式对孩子指东指西,不如蹲下来好好和孩子说话。”如果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情,能够放下父母的威严,和孩子做朋友,平等相待,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命令孩子、教训孩子,孩子其实是乐意听从父母的话的。
其次,父母不再用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孩子愿意和父母沟通了,这时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言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真诚地表达对孩子的担忧和期望,孩子也就比较愿意接受了。但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对孩子善意的建议千万不要又变成命令了。父母可以多对孩子说“你去刷牙好吗”、“写完作业再看电视好吗”。当父母愿意凡事和孩子商量,多用建议,少下命令,那么孩子也会理解父母的。
小俊是个特别爱动手的孩子,经常把家里的一些小电器拆来拆去,最后能组装回去的却不多。
“爸爸,我把你去年给我买的游戏机拆了,可是你瞧,我装不回去了。”小俊低着头,小声地嘟哝着。他害怕爸爸像上回那样,命令他再也不许碰电视机遥控器了,自从他拆了它以后。
……
前言/序言
《倾听的艺术:与孩子建立深度连接的沟通之道》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起坚实而富有情感的联结?《倾听的艺术:与孩子建立深度连接的沟通之道》并非一本提供速成秘籍的育儿指南,而是一次关于沟通与理解的深度探索。本书以真挚的笔触,描绘了为人父母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并从心理学、教育学及日常实践的多个维度,提供了一套以“倾听”为核心的沟通哲学。 第一章:重塑沟通的认知边界 我们常常误以为沟通就是“说”与“听”,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等待自己发言的机会,或者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倾听的艺术》开篇即挑战了这种浅层沟通的惯性。本章旨在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沟通”的本质,认识到真正的沟通是双向的、有温度的,更是以理解为前提的。我们将深入剖析父母在沟通过程中常见的误区,例如: 预设性倾听: 孩子话还没说完,我们就已经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替孩子“想”好了他们想说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做出回应。 评判性倾听: 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时,我们不自觉地将其与“对错”、“好坏”的标准进行衡量,而非全然接纳。 解决导向倾听: 孩子只是想倾诉,父母却急于给出解决方案,忽视了孩子可能只需要一个被理解和支持的耳朵。 本章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识别并瓦解这些阻碍深度沟通的心理壁垒,从而为建立真诚的亲子关系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我们鼓励读者放下“说教者”的角色,拥抱“倾听者”的姿态,理解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内心世界,值得被认真倾听和尊重。 第二章:倾听的七个维度:不止于“听到” “倾听”并非简单的接收声音信号,它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过程。《倾听的艺术》将倾听的艺术分解为七个关键维度,每一个维度都如同雕琢玉石,需要耐心与技巧: 1. 专注的耳: 培养全然的注意力,放下手机、工作,真正将注意力聚焦在孩子身上。这包括身体语言的投入,如眼神交流、身体朝向,以及内心的全然准备,不被杂念干扰。 2. 同理的心: 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即使他们的行为或想法在我们看来难以理解。同理心意味着理解背后的感受,而非认同或赞同行为本身。 3. 好奇的眼: 保持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无限好奇,如同探索未知领域。提问并非审问,而是以开放、探索的态度去挖掘孩子想法的深层原因和动机。 4. 无声的支持: 有时,最有效的倾听是沉默。给予孩子空间和时间去整理思绪、表达情感,用平静和耐心来营造安全的倾诉环境。 5. 非语言的解读: 孩子的很多话语,隐藏在他们的表情、肢体动作、甚至是沉默之中。学习解读这些非语言信号,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6. 反馈的艺术: 通过适时的点头、简短的确认、以及重述孩子的话语,让孩子知道你确实在听,并且在理解。这种反馈能增强孩子的倾诉信心,并校准双方的理解。 7. 边界的尊重: 倾听并非无底线的包容,而是在尊重孩子表达权利的同时,也坚守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倾听后,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和回应,同样是倾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将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每一个维度的具体实践方法,让读者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技能。 第三章: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沟通密码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关注点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倾听的艺术》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量身定制了倾听策略: 婴幼儿时期(0-3岁): 他们的沟通主要依靠哭声、表情和肢体动作。本章将指导父母如何敏锐地捕捉这些信号,理解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并用温柔的回应建立安全感。学会“解读”孩子的非语言信号,是这一时期倾听的重点。 学龄前儿童(3-6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充满想象力,也开始探索独立。父母需要学会倾听他们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理解他们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并在他们遇到挫折时给予情绪上的支持,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需求。 小学阶段(6-12岁): 随着进入校园,孩子开始面临更多的社会交往和学业压力。他们可能会表现出独立思考,也可能因为同伴关系或学业问题而产生困扰。本章将教授父母如何倾听孩子的学业烦恼、社交困境,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 青春期(12-18岁): 这是亲子关系中最具挑战的阶段之一。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对父母的看法可能表现出抗拒。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在这种“拉锯战”中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内心的迷茫、困惑和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如何在支持他们独立的同时,又不失原则地提供指导。 每一部分都将结合具体的情境,提供切实可行的沟通建议,帮助父母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与孩子保持连接。 第四章:倾听的力量:化解冲突,增进理解 许多家庭的矛盾,源于沟通的缺失或无效。《倾听的艺术》强调,有效的倾听是化解家庭冲突,增进亲子理解的强大武器。本章将探讨: 如何用倾听来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因为失望、愤怒、沮丧而爆发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制止或批评。本书将引导父母如何通过倾听,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他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情绪的升级。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 青春期的叛逆,往往是孩子渴望独立信号的表达。本章将教导父母如何倾听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理解他们的成长阵痛,并以尊重的态度进行沟通,而非简单地压制。 打破沉默的藩篱: 有时,孩子选择沉默,是因为他们认为父母不会理解,或者他们害怕说出真实想法会带来更糟糕的后果。本章将分享如何营造一个安全的沟通环境,鼓励孩子敞开心扉,化解他们内心的顾虑。 沟通中的“软着陆”: 即使在意见不合时,如何通过倾听来找到共同点,或者至少保持对话的畅通,避免关系破裂。 本书并非教导父母成为“没有原则”的倾听者,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将每一次互动都转化为增进理解和情感连接的机会。 第五章:倾听者父母的自我成长 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责任,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倾听的艺术》也关注父母自身的心理需求和成长: 认识并管理自己的情绪: 父母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倾听质量。本章将提供一些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帮助父母在压力和挑战面前,保持冷静和耐心。 学习自我反思: 每次与孩子的互动,都是一次学习和反思的机会。本章鼓励父母定期回顾自己的沟通方式,从中学习和进步。 寻求支持: 育儿之路并非孤单,与其他父母交流经验,寻求专业的支持,能够帮助父母更好地应对挑战,提升倾听能力。 享受过程: 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惊喜的过程,学会享受与孩子沟通的每一个瞬间,将有助于父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倾听的艺术:与孩子建立深度连接的沟通之道》相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有爱心的人。而这一切,都始于父母愿意放下自己,走进孩子的世界,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倾听,去理解。本书将陪伴您在这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最终与您的孩子建立起一生都值得珍惜的深度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