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014年五四青年节,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
◎《贞元六书》是冯友兰建构自己的人生哲学体系的代表作。他的人生哲学是入世的,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大众的人生哲学。以简朴的语言,明晰的结构,大量的事例、典故、传说,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哲学叙事形式,让一般的读者能够接受。
◎《贞元六书》面向人生,联系生活,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寻找智慧,为人们的心灵寻找寄托,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探索出路。
◎本版是首次出版的软精装精校插图本。
内容简介
《贞元六书》 20世纪哲人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构成了他完整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它既是冯友兰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成就,更使他成为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大师。《贞元六书》寓意民族抗战虽在艰苦之时,但亦处在觉醒和复兴的前夜,表达民族一定要复兴的坚定信念。冯友兰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囊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才命、心性、功利、道德,情、性、灵与肉、欲与好,自然、风流、处事方法,从人生、境界、修养、心灵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无一不渗透到他那人人都能够看得懂的文字中,并一以贯之地把人生境界论作为起点、高峰与归宿,真正追求的是诠释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堪称一部人生的教科书。
《新事论》 主要谈论社会与文化问题,涉及多方面的社会现象。冯友兰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大事”,试图用“理”来解决当时的状况。对近代以来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总结,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过是古今之异。提出了民族现代化的道路,深入表达了对社会、历史、文化的观点,深信“真正的中国人,过去建立了一个伟大中国,将来还要建设一个新中国”。对处理现实问题、建设社会文化,具有丰富的启迪作用。
作者简介
冯友兰,中国当代哲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著有“三史”、“六书”(即此套《贞元六书》)。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哲人、杰出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是一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也是我国20世纪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哲人。他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人。
目录
自序
第一篇 别共殊
第二篇 明层次
第三篇 辨城乡
第四篇 说家国
第五篇 原忠孝
第六篇 谈儿女
第七篇 阐教化
第八篇 评艺文
第九篇 判性情
第十篇 释继开
第十一篇 论抗建
第十二篇 赞中华
精彩书摘
如所谓西洋文化是指一特殊底文化,则所谓全盘西化者必须将中国文化之一特殊底文化完全变为西洋文化之一特殊底文化。如果如此,则必须中国人俱说洋话、俱穿洋服、俱信天主教或基督教等等,此是说不通,亦行不通底。主张全盘西化论者,实亦不主张此。但若其不主张此,则他所主张即与部分西化论者无异。
但如所谓西洋文化是指一特殊底文化,则主张部分西化论者,亦是说不通,行不通底。因为如以西洋文化为一特殊底文化而观之,则西洋文化是一五光十色底“全牛”,在此五光十色中,我们不能说出、指出,何为主要底性质,何为偶然底性质。如此不能说出、指出,则所谓部分西化论者,将取西洋文化中之何部分以“化”中国?科学家说,西洋之科学,是中国所应取来者。传教师说,西洋之宗教,是中国所应取来者。无论如何说,如果以所谓西洋文化为一特殊底文化而观之,其说总是武断底。
所谓西化论者之主张,虽说不通、行不通,而其主张却已引起有一部分人之大惧。此即主张中国本位文化论者。照他们的看法,中国是张三,西洋是李四,如张三变成李四,则失其所以为张三,即不是张三了。照他们的说法,中国文化有当存者、有当去者,我们应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他们亦不完全反对西化,西洋文化中,有可取而为中国所当取者,他们亦主张取之。但如果以西洋文化为一特殊底文化而观之,则其五光十色中,何者是可取而当取者?即就中国文化说,如果以中国文化为一特殊底文化而观之,则所谓中国文化亦是一五光十色底“全牛”。于此五光十色中,我们不能分出,何者是其主要底性质,何者是其偶然底性质。如此我们亦不能说,其中何者是当存,何者是当去。有人说,中国的文言文,是当存者。有人说,中国的旧道德,是当存者。但无论如何说,如果以所谓中国文化为一特殊底文化而观之,其说总是武断底。
有一比较清楚底说法。持此说法者说,一般人所谓西洋文化者,实是指近代或现代文化。所谓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底,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底,而是因为它是近代或现代底。这一种说法,自然是比笼统地说所谓西洋文化者通得多。有人说西洋文化是汽车文化,中国文化是洋车文化。但汽车亦并不是西洋本有底。有汽车与无汽车,乃古今之分,非中西之异也。一般人心目所有之中西之分,大部分都是古今之异。所以以近代文化或现代文化指一般人所谓西洋文化,是通得多。所以近来近代文化或现代文化一名已渐取西洋文化之名而代之。从前人常说我们要西洋化,现在人常说我们要近代化或现代化。这并不是专是名词上改变,这表示近来人的一种见解上底改变。这表示,一般人已渐觉得以前所谓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底,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底,而是因为它是近代底或现代底。我们近百年来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底,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底。这一个觉悟是很大底。即专就名词说,近代化或现代化之名,比西洋化之名,实亦较不含混。基督教化或天主教化确不是近代化,或现代化,但不能不说是西洋化,虽大部分主张西洋化者不主张基督教化,或天主教化,或且积极反对这种“化”,但他所用底名词却亦指这种“化”。
不过我们说近代文化或现代文化,我们还是从特殊的观点以观事物。我们所谓近代或现代者,不是指古人的近代或现代,不是指任何近代或现代,而是指我们的“这个”近代与现代。我们的“这个”近代或现代,就是“这个”近代或现代,而不是别底近代或现代。它亦是个特殊,不是个类型。因为所谓近代文化或现代文化者,亦是一个特殊底文化;它亦是一个五光十色底“全牛”。在这些五光十色中,我们亦不能指出何者是其主要底性质,何者是其偶然底性质。飞机大炮与狐步跳舞,是否都是近代文化或现代文化所必须有者?专从近代文化或现代文化说,这个问题是不能问,亦不能答底。因为一特殊底事物所有之性质,就此特殊底事物说,是无所谓主要底或偶然底,说一特殊底事物所有之性质有些是主要底,有些是偶然底,都是从类的观点,以看特殊底事物。P18-20
前言/序言
《新事论(中国到自由之路)》:拨开历史迷雾,探寻时代脉搏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每一个时代都孕育着独特的议题与深刻的变革。《新事论(中国到自由之路)》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它是一次深入的智识探索,一次对中国近现代转型时期关键议题的审视与追问。本书着眼于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并且仍在影响未来的“新事”,它们是思想的萌芽,是制度的更迭,是社会肌体的阵痛,更是个体命运的轨迹。借由这些“新事”,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如何踏上一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自由之路”。 本书的核心在于“论”,它并非陈述已知,而是致力于解析与辨析。作者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而是力图挖掘其背后深层的逻辑、动力以及潜在的走向。从晚清的自强求变,到民国的共和肇始,再到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每一个历史关节点都涌现出无数“新事”。这些“新事”的出现,既是对外部世界新思想、新制度的借鉴与回应,也是内部矛盾与诉求的集中爆发。它们如同种子,播撒在时代的土壤里,经历风雨,最终长出不同的果实。 “中国到自由之路”的命题,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动态的张力与深刻的追问。这里的“自由”,并非狭隘的政治口号,而是指向一种更为广阔的解放,包括思想的解放、个体权利的保障、社会空间的拓展以及国家发展的自主性。这条路,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本书旨在梳理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各种尝试、困境、反思与突破。 第一部分:思想的黎明与启蒙的阵痛 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思想的火花往往是变革的先导。《新事论》开篇便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那些“新事”。这包括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如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观念,它们如何在中国士人精英和知识分子群体中激起回响?它们是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发生碰撞、融合,甚至被曲解与误读的? 本书将细致考察从严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到梁启超的“新民说”,再到陈独秀、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引进与解读,以及胡适对白话文运动和自由主义的倡导。这些思想的“新事”,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它们直接影响了教育、文化、社会组织乃至政治运动的方向。例如,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如何打破了文言文的藩篱,让新思想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为底层民众接受新知识打开了通道?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又是如何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强大动力,但也可能走向排外与极端?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启蒙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宗法制度、以及民众的普遍认知,都构成了思想解放的巨大阻力。如何在这样的土壤上播撒现代性观念?如何避免“全盘西化”与“保守复古”的两极化争论?这些思想上的“新事”与“反思”,构成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精神起点。 第二部分:制度的重塑与革命的逻辑 思想的解放必然伴随着制度的变革。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别是那些被视为“新事”的实践与探索。从晚清的君主立宪尝试,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再到北洋政府的军阀混战,国民政府的统一与建设,以及最终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制度创新的努力,也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 “新事”在这里体现在制度的移植与本土化。例如,议会制度、政党政治、三权分立等西方政治理念,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本土化尝试?这些尝试为何屡屡遭遇挫折?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还是社会土壤的不适应,抑或是权力结构未能随之调整?本书会深入分析。 革命作为一种剧烈的社会变革方式,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同性质的革命,如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以及新中国成立时的革命,它们各自的“新事”在于其理论基础、组织方式、动员策略以及最终的社会影响。本书将尝试剖析这些革命的内在逻辑,它们如何回应民众的诉求,又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同时,本书也会关注制度变革过程中的“失落”与“代价”。许多制度性的创新,在实践中可能因为权力寻租、利益集团的阻碍、或者民众教育程度的限制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共和的理想,在军阀混战中显得遥远;民主的呼声,在强权面前往往被压制。这些“失落”本身,也是“新事”的一部分,它们促使人们不断反思,寻找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第三部分:社会的转型与个体的觉醒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社会结构的转型与个体的命运,是理解“新事”不可或缺的维度。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社会生活方式、经济模式、阶级构成以及个体意识的变迁。 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的加速,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新的社会阶层,如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诉求与行动,如何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农村的变革,土地制度的演变,农民的生活状态,一直是贯穿中国历史的关键议题。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等一系列“新事”,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探讨这些变革的背景、过程、成效以及遇到的挑战。 而个体,在这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他们的命运如何?他们如何适应变化,如何表达诉求,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个体的觉醒,从“愚民”到“国民”,从“奴才”到“公民”,这其中的转变,是思想解放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女性地位的提升,教育机会的普及,婚姻家庭观念的改变,这些看似日常的“新事”,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注脚。 本书还将关注文化层面的“新事”。新文学、新艺术、新媒体的出现,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新的生命力? 第四部分:中国与世界,在开放与博弈中前行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无法脱离世界的大背景。《新事论》的第四部分将中国放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考察,探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新事”。 从晚清被迫打开国门,到民国时期的外交斡旋,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独立自主,以及改革开放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命运的关键变量。 本书将分析中国如何学习、借鉴、甚至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科技、管理经验和制度模式。这种学习,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在博弈与选择中进行的。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如何审慎地引入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同时,本书也会关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角色的变化。从曾经的被动者,到改革开放后的积极参与者,再到如今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国。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世界又如何回应中国的崛起? “自由之路”的探索,也与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定位紧密相关。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新事”。 结论:未竟的事业与永恒的追问 《新事论(中国到自由之路)》并非试图提供一个终结性的答案,它更像是一次持续的对话与反思。本书旨在展现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系列关键的“新事”,这些“新事”共同构成了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走向自主的复杂历程。 “自由之路”的探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书中探讨的每一件“新事”,都可能引发新的思考,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当下的中国,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新事”?这些“新事”将把中国引向何方? 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洞察时代发展的脉搏。通过对这些“新事”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过去,理解中国的现在,并对中国的未来,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与更加坚定的期许。这本书,是在这个伟大转型时代,一次诚恳的求索,一次对历史负责任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