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就篇》在汉代虽为蒙学读物,但发展至今,其内容已经显得非常晦涩,如不加以注释,殊难理解。唐代学者颜师古即注释过该书,宋代王应麟又踵事增华,对颜注做了扩充。此次校理,将颜、王两家注释全部加以吸纳,并充分吸收其他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从古文字学角度做了点校和注释,视角新颖,创获颇多。
二、本书作者张传官,自博士阶段,即师承著名学者刘钊先生研读《急就篇》,并以此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长期以来深耕细作,既具有扎实深厚的文献功底,又掌握了非常丰富的文献史料,写作《急就篇校理》,可谓水到渠成。
《急就篇》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部小学著作,传为西汉时史游所撰。该书是为了教授蒙童识字而撰,是一部汉代的蒙学读物。篇中罗列的130多例姓名、400多种器物、100多种动植物、60多种人体部位和器官、70多种疾病和药物等内容,几乎涵盖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此书在汉代虽为蒙学读物,但由于学术环境和用字习惯的改变,及至后来,其内容已渐显晦涩,不易理解,唐代颜师古曾为之作注,宋代王应麟又对颜注做了订补,由此,《急就篇》的学术研究价值彰显出来,成为一部研究古文字的重要典籍。此次推出的《急就篇校理》,将颜注、王注全部吸收,利用多种传世本和出土材料,充分吸收前人校勘、注释成果,内容丰富,体例严谨,对研读《急就篇》极有助益。
张传官博士,1982年9月生于福建省福清市,2012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刘钊教授。现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曾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一项(结项等级为“优秀”);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古委会)规划项目各一项,并参与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第四包“金文的搜集与整理”项目的研发工作。论文曾获“第一届李学勤裘锡圭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年奖”三等奖。
校理前言…………………………………………1
凡例………………………………………………38
简称表……………………………………………40
急就篇序…………………………………………2
急就篇注叙………………………………………3
卷前正文…………………………………………5
急就篇卷第一……………………………………13
急就篇卷第二……………………………………100
急就篇卷第三……………………………………195
急就篇卷第一……………………………………363
罗愿跋……………………………………………474
王应麟跋…………………………………………476
《津逮秘书》引《太宗实录》…………………479
参考文献…………………………………………480
前言节选
《急就篇》,又名《急就章》,西汉史游编,是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通用的童蒙识字教材,至唐代中叶逐渐被《千字文》所取代。
史游为西汉元帝时人,生卒年不详。《后汉书`宦者列传序》曰:“元帝之世,史游为黄门令,勤心纳忠,有所补益。”黄门令为少府属官,由宦官充任,属于皇帝近臣;其主要职责,是主管省中宦官,并负责传递书奏,关通禁省内外。由此可见史游生平之一斑。
典籍所载史游的行迹,除了编纂《急就篇》之外,还有创制章草一事。此事文献记载甚多,然文字多有相似甚至雷同之处,应是前后因袭之故。然而此说实不可信,前人如罗愿、于省吾、唐兰、裘锡圭等对之皆有驳正。
传为唐代日本遣唐僧空海(弘法大师)书写的《急就章》有“汉黄门令河东史游”一句,标明了史游的郡望。西汉有河东郡,属司隶部,其辖区主要位于今山西省南部。不过,一般认为今传空海写本并非空海原写本,而且空海生活于公元774—835年,相当于中晚唐时期,距汉元帝之时已有八百余年,这一记载出现得较为突兀,且仅此一处,未可尽信,姑且附记于此。
先秦秦汉时期,字书类启蒙教材颇为流行,或属自创新篇,或为增订旧籍,共有十数种之多。《汉书`艺文志》对其源流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韦昭曰:“臣,班固自谓也。作十三章,后人不别,疑在《苍颉》下章三十四章中。”)凡一百二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
这段话是我们了解先秦秦汉蒙书的主要材料。此外又有东汉贾鲂所编《滂喜篇》(见《隋书`经籍志》)。这些蒙书中,除了《急就篇》基本完整保存至今外,其他字书全本皆已亡佚,仅有残文断简散落在浩瀚的典籍之中。
就篇幅而言,《急就篇》今传本共有两类:一为三十一章本,多见于书家临写的传本中;一为三十四章本,多见于后世各类注本中(有的注本并无分章,但其内容则与三十四章本相同),其中第七、三十三、三十四等三章均为后人附入。
按照南宋王应麟的分类,《急就篇》正文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其一,“姓氏名字”,其中罗列的姓名体现了战国秦汉的一些时代特征;其二,“服器百物”,举凡锦绣、饮食、用具、虫鱼、服饰、音乐、庖厨、人体、兵器、车舆、宫室、树木、六畜、飞鸟、野兽、疾病、药品、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无不具备;其三,“文学法理”,即五官律令,包括职官、制度、刑罚等与政治有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后人附入的末二章视为第四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夸饰王朝强大、祝愿王朝强盛长久等内容。
《急就篇》用韵语写成,姓名部分用三言,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多有四言句,其主体则是七言句。全篇短短2144字(包括后人附入的128字),却包括130多例姓名、400多种器物、100多种动植物、60多种人体部位和器官、70多种疾病和药物等内容,几乎涵盖了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沈元所说,它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明亮的镜子”。
《急就篇》在编成之后迅速流传,风行一时,成为其后六百余年间的通行启蒙教材。至南北朝时期,史籍中仍有关于当时士人入学时学习《急就篇》的记载,如:
《北齐书`李绘传》:“年六岁,便自愿入学,家人偶以年俗忌,约而弗许。伺其伯姊笔牍之间,而辄窃用,未几遂通《急就章》。内外异之,以为非常儿也。”
《北史`李绘传》:“六岁便求入学,家人以偶年俗忌,不许,遂窃其姊笔牍用之,未踰晦朔,遂通《急就章》,内外以为非常儿。”
《北齐书`儒林列传`李铉传》:“九岁入学,书《急就篇》,月余便通。”
《魏书`儒林列传`刘兰传》:“年三十余,始入小学,书《急就篇》。家人觉其聪敏,遂令从师,受《春秋》、《诗》、《礼》于中山王保安。”(《北史`儒林列传`刘兰传》记载同此。)
将幼通《急就篇》视为“非常儿”、“聪敏”的表现,可见其时《急就篇》的内容已变得不易理解了;饶是如此,当时仍继续以之为启蒙教材,亦可见此编之流行程度。在出土的汉代简牍、东汉砖刻和墓砖题字、魏三字石经、魏晋以后纸书等《急就篇》文献中,多有习字和编号的材料,其使用者包括边吏、戍卒、工匠等阶层,亦可看出这一点。
《急就篇》之所以如此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相对于其他字书而言,《急就篇》的内容较为简单。这可以与《苍颉篇》进行对照。从目前的出土残本来看,《苍颉篇》的文句是较为难懂的,所使用的字词远比《急就篇》偏僻、晦涩得多。或许正因为如此,西汉就出现了为《苍颉篇》作注的论著,两汉时期的类似著作至少有四种,如《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佚名《苍颉传》、扬雄《苍颉训纂》、杜林《苍颉训纂》、杜林《苍颉故》等。这比两汉时期为《急就篇》作注的论著(仅有东汉曹寿注解的《急就章》一卷)出现得早,数量上也多得多。其次,《急就篇》篇幅适中也是它最终取代《苍颉篇》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从前引《汉书`艺文志》所载闾里书师“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来看,汉代四言本《苍颉篇》总计3300字,而《急就篇》即便算入东汉附入的128字,也只有2144字,《苍颉篇》比《急就篇》多了一半的篇幅,遑论总计八十九章的《训纂篇》了。
《急就篇》从秦汉字书中脱颖而出并且流传至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跟书法的结合。《说文解字》之前的字书,罗列文字,缺乏注释,收字也不求全面,往往兼有蒙学读物的性质。同时,从《史籀篇》到《苍颉篇》再到《急就篇》等字书,都与各个时代的书体密切相关,都是当时的书写模板。在识字的同时练习书写,也是自然直接的事情。例如关于《史籀篇》,典籍有如下记载:
《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注:“周宣王太史所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
《汉书`艺文志》:“《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
《说文解字`叙》:“宣王太史籀,箸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都强调了该书与书体的密切关系,故后人称当时的书体为“籀文”。《汉书`艺文志》小学类有《八体六技》,列于“《史籀》十五篇”和“《苍颉》一篇”之间,可见也是当时的一种字书;而“八体”相当于《说文`叙》之“秦书八体”,“六技”相当于《汉书`艺文志》小学类小序之“六体”,均为各类书体之称。此亦可见字书和书体的密切关系。秦代《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的编者均为当时的政府高官,这些字书的编纂恐怕是与统一文字的政策互为表里的。出土文献中所见《苍颉篇》、《急就篇》材料,多用隶书或新隶体书写,有很大一部分是习字的遗物。前引史籍中所谓李铉、刘兰“书《急就篇》”自然也包括对书法的要求,至于所谓的李绘“通《急就章》”恐怕也包含着书艺方面的训练。因此,可以说先秦秦汉时期,字书、启蒙教材、书写模板是三位一体的。《急就篇》编成之后的流传当然与这一情况关系密切。不过,《急就篇》在中古时期的广泛流传更主要还是得益于它与章草的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如皇象、钟繇、卫夫人、王羲之、崔浩等,都曾经把《急就篇》作为书法创作的凭借,所书多为章草写本。而今传《急就篇》诸本,其可追溯的源头皆为吴皇象章草写本。《急就篇》的流传与章草的流行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成就了此编在西汉末年到唐代中期的风行,并流传至今。
《急就篇》等秦汉字书的内容,以实词为主,这与后世《千字文》、《太公家教》、《蒙求》、《三字经》等启蒙教材中充满大量政治、道德、伦理教化等内容的情况大为不同。隋唐以后,德育渐渐在幼童启蒙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而对于《急就篇》,“缙绅秀彦,膏粱子弟,谓之鄙俚,耻于窥涉”,只有“蓬门野贱,穷乡幼学,递相承禀,犹竞习之”,《急就篇》的影响力集中到了下层社会;而终于后劲不济,在唐代中叶被南朝梁武帝时期出现并逐渐流传的《千字文》所取代。从此,《急就篇》退出了启蒙教育的历史舞台。
然而,作为“博闻之说”和“备物之方”的教材,《急就篇》在后世的影响和价值却远远超出了教育学的范畴,不仅历代许多书法家都曾摹写过此篇,而且郑玄、孔颖达注经、李贤注史都曾引用过其中文句,更不必说唐宋以后的诸多专门注疏研究者了。此外,北魏陆暐编《悟蒙章》,北宋欧阳修编《州名急就章》,南宋王应麟编《姓氏急就篇》,明王祎取《禹贡》、《诗经》、《周官》、山川、草木、鸟兽、六官之名撰《急就章》三篇等,均模仿此编。凡此种种,均可见《急就篇》影响之深远。
《急就篇校理》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还没有开始细读,但从封面设计到纸张触感,都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一直对古代文献的校勘整理很感兴趣,尤其是像《急就篇》这样流传久远、版本众多的经典。我手里其实已经有一些关于《急就篇》的研究资料,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很多地方还是云里雾里,尤其是那些繁体字和古老的注音符号,读起来颇费力气。这次看到《急就篇校理》这个名字,我猜想这本书应该是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希望能为我们读者拨开迷雾,理清《急就篇》的不同版本、主要校勘成果,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学界争论的梳理。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清晰的校勘证据,比如引用不同古籍的记载,对比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然后给出比较可靠的校订意见。这样的工作对于我们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学术财富,能够让我们在阅读《急就篇》原文时,更有底气,也更能理解其深层含义。我希望这本书的排版也很精良,能够方便阅读,最好还能附带一些相关的插图或者表格,那样就更完美了。我甚至有点期待,这本书的作者会不会在校勘过程中,发掘出一些不为人知的史料,或者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急就篇》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会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评分《急就篇校理》这本书,我才刚打开,还没有深入到它的内容细节,但单看这书的包装和印刷,就觉得是下了功夫的。书的封面设计很简洁,但那种素雅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很有分量,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风格。我对《急就篇》这个文本一直都有一种敬畏感,毕竟是古代蒙学的重要经典,但同时,也是因为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版本众多,很多地方的讹误和差异,常常让我感到困惑。我手里其实也看过一些关于《急就篇》的版本介绍,但总觉得不够系统,有些地方的解释也比较含糊。所以,当看到《急就篇校理》这本书名的时候,我就抱着很大的希望,希望它能为我解答一些关于《急就篇》版本和校勘上的疑问。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对比不同版本的《急就篇》,并且对一些主要的异文进行辨析,给出作者的看法和理由。同时,我也很想了解,在校勘《急就篇》的过程中,古代的学者们都采用过哪些方法,他们都解决过哪些经典的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严谨的方式,把这些复杂的校勘过程呈现出来,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学习到很多关于古籍整理的知识。我还在期待,这本书的作者是否会在校勘的基础上,对《急就篇》的一些词语、语法进行更深入的考证,从而加深我们对这个文本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风格,我觉得很有意思。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封面,也不是那种过于朴素的牛皮纸,而是介于两者之间,透着一股子沉静和内敛,我喜欢这种感觉。拿到书后,我翻了翻目录,感觉内容会很扎实。我对《急就篇》本身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毕竟是汉代重要的启蒙读物,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但是,读古籍最头疼的就是版本问题,各种抄本、刻本,差异之大,常常让我无从下手。看到《急就篇校理》这个书名,我就知道,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渴望得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急就篇》的传世版本,辨析它们的源流关系,并详细介绍主要的校勘学家们是如何对待这些版本的。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否能够提供具体的校勘细节,比如对某个字、某个词在不同版本中的异文,以及作者是如何进行考证和取舍的。有时候,仅仅知道有不同的版本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可能反映的抄写、流传过程中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细心的向导,带领我一步一步走进《急就篇》的版本世界,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它的面貌,并且在阅读原文时,能够对可能出现的歧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我相信会体现在它为《急就篇》研究提供的坚实基础之上。
评分我最近刚入手一本关于《急就篇》的书,名字叫做《急就篇校理》。拿到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这大概是因为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吧。我对《急就篇》的接触,可以说是一直断断续续的。虽然我知道它是汉朝的时候,史游写的一本教人写字、识字的识字书,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内涵,特别是经过后世无数次的传抄、修订,各种版本之间的差异,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很多时候,读着读着就会遇到一些不确定的地方,不知道哪个版本更可靠,或者某个字、某句话在不同地方的解释为什么会不一样。所以,当看到《急就篇校理》这个书名时,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做出深入的梳理和解释。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急就篇》的主要版本,包括它们的年代、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给出清晰的校勘思路和方法,说明作者是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借助其他古籍来解决文本疑难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急就篇》字词的考释,或者对一些重要的注释进行辨析,那就更好了。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扎实地掌握《急就篇》的文本,对它的研究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设计,我觉得很有特色,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金粉或者烫金,而是用一种比较内敛的字体,和整体的风格很搭,显得很沉静。拿到《急就篇校理》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度,这大概意味着里面包含了丰富的学术内容。我对《急就篇》的兴趣,源于我一直以来对汉代文字和文化的好奇。我知道《急就篇》在古代是作为儿童识字的读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文本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流传和变异,留下了不少版本上的难题。我读过一些关于《急就篇》的零散资料,但总觉得不够深入,很多版本的差异,或者一些关键的字词考证,都说得不够清楚。所以,当看到《急就篇校理》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想要去了解它。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详尽地介绍《急就篇》的主要版本,并且分析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主要的校勘成果,比如对于一些文本上的疑难,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对不同版本、参考其他文献来做出判断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校勘证据,让我们能够看到校勘的严谨过程。如果这本书还能涉及一些关于《急就篇》的字词训诂,或者对一些重要的注释进行辨析,那就更完美了。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急就篇》的文本有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
评分还没用过。感觉不错。谢谢卖家。下次会再光顾。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
评分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二、本书作者张传官,自博士阶段,即师承著名学者刘钊先生研读《急就篇》,并以此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长期以来深耕细作,既具有扎实深厚的文献功底,又掌握了非常丰富的文献史料,写作《急就篇校理》,可谓水到渠成
评分很不错啊,推荐这本书,熟悉他就熟悉西汉名物
评分图书内容不错,装帧精美,快递速度快
评分古典啊。。。。。。。。。。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啊
评分《急就篇》终于有一个好的整理本子,是很好的训诂学材料。
评分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