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 简体注释版 传习录.书信

王阳明全集 简体注释版 传习录.书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王阳明 著,陈明 校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心学
  • 传习录
  • 书信
  • 明朝
  • 哲学
  • 思想
  • 国学
  • 经典
  • 简体中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987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522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王阳明全集 简体注释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字数:1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传统文化爱好者(学生、知识分子、党政干部)
  当代中国新儒家代表人物陈明教授倾心审校注释
  市场上第1套名家注释版《王阳明全集》
  每个中国人都读得懂的《王阳明全集》

内容简介

  本套全集以1934年商务印书馆的《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同时参考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王阳明全集》。为了让读者阅读方便,本全集依据文体之不同,将原来分散于不同编章的内容重新做了编排,分为五册:第一册:语录(《传习录》),书信;第二册:序、记、说,杂著;第三册:奏疏,公移;第四册:诗、赋,墓志、祭文等;第五册:年谱,世德纪。同时,我们邀请了当代中国新儒家代表人物陈明教授做审校,对其中的关键文字做了注释,是目前市场上第1套名家注释版《王阳明全集》,我们希望让每个中国人都读得懂《王阳明全集》。

作者简介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深谙儒家、道家、佛家之精妙,乃“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为新建侯。他创立了以“良知”为本体,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致良知”为实践目标,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波及日、韩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

传习录
传习录(上)
右曰仁所录/016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045
答周道通书/061
答陆原静书/065
又/066
答欧阳崇一/073
答罗整庵少宰书/076
答聂文蔚/080
二/083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087
教约/088
传习录(下)
门人黄直录/095
以下门人黄修易录/098
以下门人黄省曾录/101
以下钱德洪录/103
此后黄以方录/115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答黄直卿书/124
答吕子约/125
答何叔京/125
答潘叔昌/125
答潘叔度/126
与吕子约/126
与周叔谨/126
答陆象山/127
答符复仲/127
答吕子约/127
与吴茂实/128
答张敬夫/128
答吕伯恭/129
答周纯仁/129
答窦文卿/129
答吕子约/130
答林择之/130
又/130
答梁文叔/131
答潘叔恭/131
答林充之/131
答何叔景/132
又/132
又/132
答林择之/133
答杨子直/133
与田侍郎子真/133
答陈才卿/134
与刘子澄/134
与林择之/134
答吕子约/135
答吴德夫/135
答或人/136
答刘子澄/136
书信
书一
与辰中诸生/141
答徐成之/142
答黄宗贤应原忠/143
答汪石潭内翰/143
寄诸用明/145
答王虎谷/146
与黄宗贤/146
二/147
三/148
四/148
五/149
六/150
七/151
与王纯甫/151
二/153
三/154
四/155
寄希渊/155
二/155
三/156
四/157
与戴子良/158
与胡伯忠/158
与黄诚甫/159
二/160
答王天宇/160
二/161
寄李道夫/163
与陆原静/163
二/164
与希颜台仲明德尚谦原静/165
与杨仕德薛尚谦/165
寄闻人邦英邦正/166
二/166
三/167
寄薛尚谦/167
二/168
三/168
寄诸弟/169
与安之/170
答甘泉/171
二/172
答方叔贤/172
与陈国英/173
复唐虞佐/174
书二
与邹谦之/175
二/176
与夏敦夫/176
与朱守忠/177
与席元山/177
答甘泉/178
答伦彦式/179
与唐虞佐侍御/180
答方叔贤/181
二/181
与杨仕鸣/182
二/183
三/183
与陆原静/184
二/185
答舒国用/186
与刘元道/188
答路宾阳/188
与黄勉之/189
二/189
答刘内重/192
与王公弼/193
答董沄萝石/194
与黄宗贤/195
寄薛尚谦/195
书三
寄邹谦之/197
二/199
三/201
四/202
五/204
答友人/205
答友人问/206
答南元善/209
二/211
答季明德/212
与王公弼/214
二/215
与欧阳崇一/215
寄陆原静/216
答甘泉/216
答魏师说/217
与马子莘/218
与毛古庵宪副/218
与黄宗贤/219
答以乘宪副/220
与戚秀夫/221
与陈惟濬/222
寄安福诸同志/223
与钱德洪王汝中/224
二/225
三/225
答何廷仁/226
书四
答佟太守求雨/227
答毛宪副/228
与安宣慰/230
二/231
三/232
答人问神仙/234
答徐成之/235
二/236
答储柴墟/239
二/242
答何子元/243
上晋溪司马/244
二/245
上彭幸庵/246
寄杨邃庵阁老/247
二/248
三/249
四/250
寄席元山/250
答王亹庵中丞/251
与陆清伯/252
与黄诚甫/252
二/252
三/253
与黄勉之/253
复童克刚/253
与郑启范侍御/255
答方叔贤/255
二/256
与黄宗贤/257
二/257
三/258
四/259
五/260
答见山冢宰/260
与霍兀崖宫端/261
答潘直卿/261
寄翟石门阁老/262
寄何燕泉/262
书五
与郭善甫/263
寄杨仕德/264
与顾惟贤/264
与当道书/269
与汪节夫书/271
寄张世文/271
与王晋溪司马/272
与陆清伯书/282
与许台仲书/283
又/284
与林见素/285
与杨邃庵/286
与萧子雍/287
与德洪/288
书六
与滁阳诸生书并问答语/289
家书墨迹四首/290
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294
又与克彰太叔/295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297
又/299

精彩书摘

  传习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纵,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辩之功。"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辩?惟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辩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谬,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如发见于事亲时,就在事亲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事君时,就在事君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处富贵贫贱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患难、夷狄时,就在处患难、夷狄上学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爱问文中子、韩退之。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贤儒也。后人徒以文词之故,推尊退之,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爱问:"何以有拟经之失?"先生曰:"拟经恐未可尽非。且说后世儒者著述之意,与拟经如何?"爱曰:"世儒著述,近名之意不无,然期以明道。拟经纯若为名。"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效法?"曰:"孔子删述《六经》,以明道也。"先生曰:"然则拟经独非效法孔子乎?"爱曰:"著述,即于道有所发明。拟经,似徒拟其迹,恐于道无补。"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乎?抑将美其言辞而徒以于世也?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羲画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纷纷籍籍,不知其几,《易》道大乱。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以为惟此为得其宗。于是纷纷之说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书》、《诗》、《礼》、《乐》、《春秋》皆然。《书》自《典》、《谟》以后,《诗》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荡之词,盖不知其几千百篇;《礼》、《乐》之名物度数,至是亦不可胜穷。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说始废。如《书》、《诗》、《礼》、《乐》中,孔子何尝加一语?今之《礼记》诸说,皆后儒附会而成,已非孔子之旧。至于《春秋》,虽称孔子作之,其实皆鲁史旧文。所谓'笔'者,笔其旧;所谓'削'者,削其繁:是有减无增。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后,繁文益盛,天下益乱。始皇焚书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经》。若当时志在明道,其诸反经叛理之说,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删述之意。自秦、汉以降,文又日盛,若欲尽去之,断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录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则其诸怪悖之说,亦宜渐渐自废。不知文中子当时拟经之意如何?某切深有取于其事,以为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启之。"
  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亦难晓。"
  先生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
  爱曰:"伊川亦云:'传是案,经是断。'如书弑某君、伐某国,若不明其事,恐亦难断。"
  先生曰:"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说,未得圣人作经之意。如书'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弑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更问其伐国之详?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曰'予欲无言'。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此便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得一个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因叹曰:"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
  又曰:"孔子云:'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孔子删《书》,于唐、虞、夏四五百年间,不过数篇,岂更无一事?而所述止此,圣人之意可知矣。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却只要添上。"爱曰:"圣人作经,只是要去人欲、存天理。如五伯以下事,圣人不欲详以示人,则诚然矣。至如尧、舜以前事,如何略不少见?"先生曰:"羲、黄之世,其事阔疏,传之者鲜矣。此亦可以想见。其时全是淳庞朴素,略无文采的气象。此便是太古之治,非后世可及。"爱曰:"如《三坟》之类,亦有传者,孔子何以删之?"先生曰:"纵有传者,亦于世变渐非所宜。风气益开,文采日胜,至于周末,虽欲变以夏、商之俗,已不可挽,况唐、虞乎?又况羲、黄之世乎?然其治不同,其道则一。孔子于尧、舜则祖述之,于文、武则宪章之。文、武之法,即是尧、舜之道。但因时致治,其设施政令已自不同。即夏、商事业,施之于周已有不合,故周公思兼三王,其有不合,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况太古之治,岂复能行?斯固圣人之所可略也。"又曰:"专事无为,不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即是佛、老的学术。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心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
  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
  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时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先生曰:"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爱又问:"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何独于《诗》而不删郑、卫?先儒谓'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然否?"先生曰:"《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放郑声,郑声淫。'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此是孔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宣畅和平,涵泳德性,移风易俗,安得有此?是长淫导奸矣。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会,以足三百篇之数。盖淫泆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

前言/序言

  阳明学问题略说(代序)
  陈明
  在近年的国学热中,阳明学的热度是比较高的,不仅学界有很多的研究著作,民间也有很多的粉丝拥趸。确实,他这个人立德、立功、立言都有比较大的成就,加上在日本影响很大,又有蒋中正等大人物作见证,于是其著作一路飘红,甚至成为各种主题培训班的教材。
  但古来圣贤皆寂寞,阳明真正的知音应该不会很多。
  我觉得,把阳明其学放在宋明思想的结构框架中去理解思考,把阳明其人放在某种时代背景去体会敬仰,也许有助于求得对阳明其人其学较大程度的理解,有助于从对其人其学的理解中更好地拓展视野提升境界。
  牟宗三先生把宋明理学分为五峰蕺山、象山阳明与伊川朱子三系,并视五峰、蕺山与象山、阳明两系为儒学之正宗,而伊川朱子系为儒学之歧出。这是从他所谓道德的形上学出发所做的儒门内部之判教。从思想史和社会史角度看,各种思想的发生发展与影响意义才是更重要的。简单说,朱子建立的理本论,将作为经验世界的道德之理作为最高范畴,所谓没有天地万物之前毕竟先有是理,从而使《易传》中"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的生命之天被解构放逐,道德成为人性,结果就是世界板结、生命偏枯、灵性无存、缺乏英雄--"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阳明生于官宦之家,天资聪颖,一开始也是遵循朱子格物之学学为圣人,以乃父官衙里的竹子为对象连"格"七天,无所得入,一头栽倒在地。正是断绝这一理路之后,出入佛老经年,阳明"居易处困"中于龙场悟道:"圣人之学,心学也"。其为学宗旨后来被概括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心为本,使人的个体性、主体性得到彰显和确立,而个体性和主体性的彰显和确立又使得人的感性生命得到释放的空间,人的自由意志得到足够的肯定。其意义无论是儒学内部还是思想史上都是至关重要的。明代社会私人生活领域的发育、阳明人生的辉煌以及阳明后学的发达和流荡都与此有关,都是这一点的证明。
  根本的原因,阳明学是作为朱子学的反对者出场的,而不是作为其替代者出场的,即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以对对方缺陷的弥补为合法性依据。从儒家内部来说,其要害则在于,阳明所创之心学虽然强调灵明一点,但却不能上遂于天,从大哉乾元的生物之心建构起性与情、人与物、仁与义的均衡关系,而终于只是寄托一己之肉身,以为宇宙之中心,不仅只是在经验性的情感、意识里打转,并作为万物尺度,其所构筑的生活世界与孔子所体会提点的世界图景相去之远已不可以道里计矣!换言之,心学之失不在主人心重体悟,而在失却天之信仰,一味向内而无所依托,终流于禅而同于物。
  例如,作为龙场悟道主要内容的格物新解,主要是向内反转,由"于物上寻理"转为"在心头正念",而与格物原本的于物上感悟天地生物之仁、物我一体之理进而正心诚意成己成物之意失之交臂--他是知道《大学》和《中庸》的内在关系的,曾说"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蔽于心而不知天。失却了由天地生物之心而来的绝对的仁为标准,知善知恶的良知、为善去恶的致良知都因为只是经验中事而变得十分脆弱。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阳明学即阳明其人。这种阳明人格是英雄豪杰式的,其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狂"。他有句诗"点也虽狂得我情"(《月夜二首与诸生歌于天泉桥》),"吾与点"作为孔子向往的境界,表达的是一种大而化之的生命气象,光风霁月与物同体,阳明目之以狂而自相期许,岂止狂而已哉,已是由狂而妄、由狂而悖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东乡平八郎的故事,实际证明的正是这点--这位佩戴"一生俯首拜阳明"腰牌的主人,正是作为浪速号舰长在甲午海战中崛起,然后由八国联军日本舰队司令渐次成为日本军神。
  意志、情感、经验,对于一个文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却是不够的。对于一种人生来说,同样如此。阳明学某种意义上说好比一种没有方向性的兴奋剂,对于行动的决心和能力有巨大的激励作用,成就不世之功,至于是善是恶却很难提供保证。阳明自己就对弟子王畿将为学宗旨"四句教"演绎为"四无说"表示认同:"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知亦是无善无恶,物亦是无善无恶"。阳明从百死千难中体察出来的"灵丹一粒",药力很大,副作用也很大。正所谓高明易启流弊,最上乘的武功最容易走火入魔。怎么救治?记住一点:"释氏本心,吾儒本天。"
  亲爱的读者诸君,你准备好了么?
  是为序。
  2014年11月

《王阳明全集·简体注释版·传习录·书信》 一、 编纂背景与价值 《王阳明全集·简体注释版·传习录·书信》的编纂,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更为便捷、深入理解阳明先生心学思想的窗口。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是中国明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文化史,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价值。 历代以来,关于王阳明的著作,虽不乏整理与研究,但往往存在版本繁杂、注释匮乏、白话不便等问题,阻碍了其思想的普及与传播。此次《全集》的整理出版,正是针对这些痛点,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力求呈现一个最完整、最准确、最易读的王阳明思想体系。 本套《全集》特别将《传习录》与《书信》独立成册,并采用简体字、配以详尽注释,是其核心价值之所在。《传习录》作为王阳明一生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其文字古朴,意境深远,理解上存在一定门槛。简体注释版的问世,将极大降低阅读难度,使更多人能够直接领略阳明先生“立德、立言、立功”的生动实践与深刻洞见。《书信》部分,则如同先生的人生画卷,通过其与亲友、门人、官员的往来信札,勾勒出其生活轨迹、学术争论、处世态度以及治学理念。书信的直白与真切,恰好是对《传习录》中抽象哲理的生动注解与现实应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王阳明完整的精神世界。 二、 《传习录》:心学之根基与实践 《传习录》是王阳明晚年口授心学要义的记录,分为上、中、下三卷。其内容涵盖了心学体系的核心概念,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上卷 主要记录了王阳明与弟子们日常的问答,语言朴实,贴近生活,展现了心学思想的萌芽与初步阐述。此部分重点在于“心即理”的提出,即认为天下的道理都在人心之中,无需外求。这是一种内求的哲学,强调个体心性的体悟与觉醒。 中卷 记录了王阳明的重要语录与论辩,系统地阐述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致良知: 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人人生而具有的、最根本的道德自觉,是一种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致良知,便是将这种先天的道德自觉推而广之,应用于一切事,使之成为实际的行为。这是一种自觉的道德实践,强调将内心的道德律令外化为行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知行合一: 这是阳明心学最具革命性的论断之一。他认为,知与行本是同一件事情,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如果只知不行,那便不是真知;如果只行不知,则易流于盲目。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而“行”也必然受到“知”的指导。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儒学中知行分离的局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对后世的教育、治学、乃至社会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卷 则集中收录了王阳明与友人论辩、以及对一些重要命题的进一步阐发,如“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格物,为善去恶是正事。”这四句精辟地概括了心学思想的精要,从本体、意念、认识到实践,勾勒出人从蒙昧走向觉醒,再到化育万物的完整过程。 《传习录》的精髓在于其鲜活的生命力,它不是僵死的理论,而是教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实践、并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指南。通过对《传习录》的研读,读者可以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与挑战,如何培养内在的力量,如何将道德理想转化为现实行动。 三、 《书信》:心学理念的生活化与人性化 《书信》部分,则以一种更为亲切、具体的方式,展现了王阳明作为“人”的一面,以及他如何将“心学”融汇于个人生活、社会交往和国家治理之中。这些书信,或写于战事之中,或发自书斋,或寄往故里,或托付友人,内容包罗万象,却无不闪烁着阳明先生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学术争论与思想澄清: 许多书信记录了王阳明与其同时代学者、甚至弟子之间的思想交流与辩论。通过这些辩论,他得以进一步阐释“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澄清因误解而产生的谬误,也展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例如,他与湛若水关于“心即理”的论辩,以及对弟子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解答,都为我们理解心学的细微之处提供了宝贵资料。 生活实践与人生态度: 在书信中,王阳明也坦露了个人生活中的点滴,如对亲人的关怀、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在困境中的坚持。这些内容,使得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他如何在军事征战的繁忙之余,仍不忘教导弟子、关心家人?他在遭遇政治迫害、被流放之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这些都通过书信得到了生动的呈现,为我们理解“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社会治理与政治智慧: 作为一名杰出的官员和军事家,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等重大事件中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其书信中,也包含了许多关于如何安抚百姓、如何处理政务、如何整顿吏治的论述。这些内容,并非简单的官场套话,而是根植于其“致良知”的哲学理念,强调以仁德之心去治国安邦,从而获得民心。这体现了其心学思想超越个人修养,具有强烈的社会担当与现实关怀。 教育理念的实践: 王阳明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的书信中,不乏对弟子们学习情况的询问、对他们思想上的指导、以及对他们未来发展的期许。这些书信,不仅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更是其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他如何鼓励弟子独立思考,如何引导他们从书本走向生活,如何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社会栋梁,都在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四、《全集》的系统性与意义 《王阳明全集·简体注释版·传习录·书信》的整理出版,并非仅仅是对零散文献的简单汇集,而是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与呈现。通过对《传习录》与《书信》的有机结合,读者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传习录》提供了阳明心学的理论框架与核心概念,而《书信》则展现了这些理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被应用、被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得王阳明的思想更加鲜活、更具可操作性,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宏大叙事与个体关怀: 《全集》既包含了王阳明对宇宙人生、道德政治等宏大命题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他作为个体的情感、生活与成长。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关怀的结合,使得其思想更具人文色彩,也更能触及读者的内心深处。 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历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今天,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明辨是非,如何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如何应对内心的冲突与外在的挑战,这些问题在阳明先生的思想中都能找到深刻的启示。 五、 结语 《王阳明全集·简体注释版·传习录·书信》,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思想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珍贵典籍。它不仅是研究王阳明思想的权威版本,更是每一个渴望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寻求内心安宁与人生智慧的读者的宝贵财富。通过深入研读,我们不仅能走进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精神世界,更能从中汲取力量,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的厚重感所震撼。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思想上的分量。我一直对王阳明心学有所耳闻,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难以窥探其精髓。这次下定决心购入这套《王阳明全集》,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简体注释版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的初学者扫清了障碍,繁杂的古文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清晰的注释如同明灯,指引着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感受阳明先生的心灵轨迹。我期待着在书信往来中,看到他更加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去理解他如何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看似高深的哲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处世之道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文字,更是通往智慧的一条道路,我渴望在这条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启迪。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能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而王阳明先生,无疑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指路人。《王阳明全集 简体注释版 传习录.书信》如同一座宝藏,等待着我去挖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致良知”的论述,它不像一些理论那样空洞抽象,而是紧密联系着我们的实际生活。阳明先生告诉我们,良知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发掘。而《传习录》中的许多片段,都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即使是那些看似平凡的对话,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反复咀嚼,试图将先生的智慧内化,让它成为我改变自己的力量。

评分

我不是那种能够轻易被说服的人,对于那些玄而又玄的哲学理论,我总是抱持着审慎的态度。然而,王阳明先生的思想,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直抵人心。这套《王阳明全集 简体注释版 传习录.书信》,以其严谨的注释和清晰的译文,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阳明心学的大门。我尤其喜欢《书信》部分,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王阳明。在那些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他的情感,他的思考,以及他对后人的殷殷期盼。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评分

读罢《王阳明全集 简体注释版 传习录.书信》,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涌上心头。我并非哲学家,也无意深究其学术渊源,只是一个寻常的读书人,在生活的泥沼中艰难跋涉。阳明先生的文字,如同甘霖,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尤其是在阅读《传习录》时,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那些直击人心的反问,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讲学现场,与先生一同思考,一同领悟。而那些书信,则展现了一个更加鲜活的阳明,他有情感,有烦恼,也有着超然的智慧。读他的信,如同与一位至交好友倾诉,虽然相隔千年,却能感受到那份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深刻反思。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动我心灵的书籍。《王阳明全集 简体注释版 传习录.书信》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这一期待。这本书的体量虽然不小,但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阳明先生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更传播到了东亚乃至世界。我尤其欣赏他“知行合一”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点,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他鼓励人们将内心的觉悟付诸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空谈。读他的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精神世界,也激励着我去思考,去实践,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评分

必须得有文言文功底的,真的看不明白!

评分

非常难得有注释的王阳明全集。虽然不是太艰深的文言文,但有注释还是更好一些。

评分

哥最好了,求不黑号!!东哥最好了,求不黑号!!东哥最好了,求不黑号!!东哥最好了,求不黑号!!东哥最好了,求不黑号!!东哥最好了,求不黑号!!东哥最好了,求不黑号!!东哥最好了,求不黑号!!东哥最好了,求不黑号!!东哥最好了,求不黑号!!东哥最好了,求不黑号!!东哥最好了,求不黑号!!东哥最好了,求不黑号!!东哥最好了,求不黑号!!东哥最好了,求不黑号!!

评分

价格实惠,值得购买。

评分

满200减100时候入手的,到手130块钱,印刷排版纸质都非常好,内容全古文,看不懂古文的小白不适合看这个,没有现代全文的注释,总之,好评!

评分

价格实惠,值得购买。

评分

还没有细看,都是文言文,少数词有注释,挺好!

评分

很好,打折的时候入手非常合适

评分

非常难得有注释的王阳明全集。虽然不是太艰深的文言文,但有注释还是更好一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