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圖說龜鱉疾病高效防控技術》主要介紹如何在龜、鱉養殖過程中有效防控疾病。內容包括:龜、鱉的品種及生活習性,龜、鱉疾病的預防綜閤措施,龜、鱉疾病防控的安全用藥,龜、鱉主要疾病防控技術。《圖說龜鱉疾病高效防控技術》圖文並茂,簡單實用,適閤從事龜、鱉養殖業的養殖者參考應用,亦可供農業院校相關師生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龜、鱉的品種及生活習性
一、我國目前養殖的龜、鱉品種
(一)主要龜類品種
(二)主要鱉類品種
二、龜、鱉的生活習性
(一)龜的生活習性
(二)鱉的生活習性
第二章 龜、鱉疾病的綜閤預防措施
一、養殖設施
(一)全封閉溫室養殖的主要設施與布置
(二)塑料膜采光大棚保溫養殖的主要設施與布置
(三)野外水泥池塘精養的主要設施與布置
(四)野外泥池塘養殖的主要設施與布置
(五)野外泥池塘混養的主要設施與布置
(六)野外有效水麵養殖的主要設施與布置
(七)庭院養殖的主要設施與布置
(八)親種繁育池塘的主要設施與布置
(九)孵化室的主要設施與布置
二、養殖環境
三、品種和養殖密度
(一)品種
(二)養殖密度
四、營養和投喂
(一)飼料衛生
(二)飼料營養
(三)科學投喂
五、生産操作
(一)齣苗操作
(二)運輸操作
(三)分養操作
六、閤理用藥
(一)清塘消毒
(二)龜、鱉體錶消毒
(三)養殖期池水消毒
(四)投喂中草藥
七、提高員工責任心
第三章 龜、鱉疾病防控的安全用藥
一、防控龜、鱉疾病的用藥原則
(一)快速有效原則
(二)安全衛生原則
(三)節約成本原則
(四)簡單易行原則
(五)現購現用原則
二、防控龜、鱉疾病的藥物
(一)消毒藥物
(二)西藥
(三)中草藥
……
第四章 龜、鱉主要疾病防控技術
精彩書摘
(三)中草藥
1.應用中草藥防控龜、鱉疾病的優點中草藥是我國傳統的疾病防治藥物,隨著現代中醫藥學的研究發展,使中草防治疾病的應用更趨於科學閤理,一些西藥治療效果不太明顯的疾病用中草藥治療能有效控製,所以中草藥越來越引起醫學界的重視。在龜、鱉病防控中,中草藥雖然應用時間不長,但已充分顯示齣它的各項優點。
(1)綜閤藥效好由於許多中草藥兼有營養和治療的雙重作用,所以其既能促進糖代謝、蛋白質與酶的閤成,增加機體抗體效價,刺激性腺發育,又具有殺菌抑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以及非特異性抗菌作用等。例如,黃芪除有補氣固錶、脫毒排膿的功效外,現代醫學通過對其有效化學成分的測定研究發現,黃芪多糖有促進機體抗體生成,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體質的作用。又如,豆科植物甘草是一味常用中藥,中醫學認為甘草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等。而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甘草不但有較好的治療肝硬化的作用,還有較好的鎮靜、抗炎、抗菌和抗過敏作用。再如,筆者用仙鶴草、龍膽草、蒲公英、北沙參、益母草、川芎等幾味中草藥投喂産後親龜、親鱉,極大地提高瞭親龜、親鱉的越鼕成活和産卵、受精率。所以,中草藥具有綜閤藥效好的優點。
(2)毒副作用小許多化學藥品在應用時經常産生毒副作用,已引起廣泛重視。如孔雀石綠雖對水黴、毛黴等緻病真菌有較好的抑製作用,但其殘留後(殘留期通常為300天)可誘發動物癌癥,故目前已將其列為水産養殖的禁用藥品。再如,目前許多抗生素極易産生耐藥性,如紅黴素在初次治療的濃度或劑量失敗後,再用時須提高幾倍的用量。氯黴素在反復使用時易造成紅細胞損傷而導緻溶血性疾病。因此,這些藥物也已列入禁用藥名單。相反,中草藥因大多來源於大自然,相對較少發生毒副作用。例如,同樣治療水黴病和毛黴病,在調好水質的同時采用大黃、五倍子、甘草、苦參等中草藥配伍而成的煎劑潑灑,不但效果好,還能培肥水質,更無殘留現象。另外,在科學閤理的配伍應用時,中草藥的口服安全性更是優於西藥。
(3)成本低、來源廣有很多中草藥是平時食用的瓜果菜蔬,因此來源之廣、數量之多是化學藥物難以相比的。特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整理、研究祖國傳統醫藥的工作更加細緻明確,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已整理齣天然中草藥5000多種,最常用的有1000多種,取材於草、木、蟲、魚、禽、獸、金、石、果、菜、榖、土等幾十類。大多數中草藥價格便宜,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直接到地頭園旁、田間山林、河岸路邊采挖應用。用量大的也可自行栽種,如上海市金升養鱉場利用場區內閑散的空地種植大蒜、鬍蘿l、、空心菜和脫力草等藥用植物,年養10萬隻鱉,每韆剋鱉的用藥成本還不到0.2元,每年比應用中草藥前節省藥費近4萬元。
(4)可與西藥結閤應用中草藥和西藥結閤應用可提高防病效果,如五倍子煎劑與土黴素閤用治療龜、鱉白點病和白斑病,其療效遠遠高於兩種藥單獨使用。
所以,中草藥作為一種綠色、安全藥物,應用於龜、鱉養殖和疾病防控,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前言/序言
《中華醫藥寶典:古法今用,健康養生》 捲首語 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似乎越來越依賴化學閤成的藥物,也越來越追求速度與效率。然而,當疾病的陰影籠罩,或當身體發齣疲憊的信號時,我們是否曾迴首,在那古老的智慧中,蘊藏著怎樣的力量?《中華醫藥寶典:古法今用,健康養生》正是這樣一部旨在喚醒我們對中華傳統醫藥文化深層理解的書籍。它並非一本簡易的疾病手冊,更不是速成的健康秘籍,而是帶領讀者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去探索中華民族數韆年傳承下來的、關於生命健康與疾病防治的寶貴經驗。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不僅陳列瞭古籍中關於疾病的記載與治療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淺齣地解讀瞭這些古老智慧背後的哲學思想、辨證論治的邏輯,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我們相信,真正的健康並非僅僅是軀體無恙,更是身心靈的平衡統一,是與天地萬物相互滋養的和諧狀態。而中華醫藥,恰恰是這種 holistic approach(整體觀)的集大成者。 我們期望通過本書,能夠引導讀者超越對癥下藥的淺層理解,進入對人體生命規律的更深層次的認知。瞭解疾病的發生發展,不僅要關注錶麵的癥狀,更要探究其內在的根源,以及與環境、情緒、飲食、起居等諸多因素的復雜關聯。古人雲:“上醫治未病”,這並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對預防醫學的深刻洞察。本書將重點闡釋如何通過調養,趨利避害,使身體達到一種不易生病的穩定狀態,從而實現真正的“不治已病,而治未病”。 同時,本書也並非全盤否定現代醫學的成就。恰恰相反,我們倡導的是一種融閤與互補。在現代科學的框架下,重新審視和解讀傳統醫學的精髓,將那些經過曆史檢驗、安全有效的古老方法,與現代的科學研究成果相結閤,為當代人提供更全麵、更個性化的健康選擇。我們相信,當古老智慧的光芒與現代科學的理性碰撞,必將激發齣更強大的生命能量,照亮我們通往健康長壽的道路。 《中華醫藥寶典:古法今用,健康養生》是一本需要細細品讀的書。它不追求即時的特效,而注重長遠的調養;它不宣揚神奇的秘方,而強調循序漸進的實踐。我們邀請您,帶著一顆探索的心,與我們一同走進這部中華醫藥的宏偉寶典,發現那份沉澱在時間長河中的健康密碼,重拾失落的生命智慧,並將其融匯於我們當下的生活,鑄就更健康、更富足的人生。 第一部分:中華醫藥的哲學根基與理論體係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帶領讀者深入中華醫藥的哲學源頭,理解其獨特的思維模式和理論框架。 一、陰陽五行:生命的運行法則 陰陽學說的內涵與應用: 闡釋陰陽不僅是物質屬性的對立統一,更是生命活動中各種對立現象(如晝夜、寒熱、動靜、虛實)的根本規律。我們將具體分析陰陽在人體生理、病理變化中的體現,以及如何在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中運用陰陽辨證。例如,解釋為何“陽盛則熱,陰盛則寒”,以及“陽虛則寒,陰虛則熱”的道理,並提供實際案例說明如何通過調節陰陽平衡來治療疾病。 五行學說的構成與聯係: 介紹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屬性及其相互關係(相生、相剋、相乘、相侮)。重點闡述五行如何對應人體的五髒(肝、心、脾、肺、腎)以及與之相關的六腑、情誌、體液、季節等。通過生動的圖錶和通俗的語言,講解五行之間的動態平衡如何維持人體健康,一旦失衡又會導緻哪些特定的病變。例如,會深入講解“木曰條達,其性升”與肝髒的疏泄功能,“火曰炎上,其性急”與心髒的搏動及精神活動的關係。 陰陽五行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舉例說明,通過觀察病人的麵色、舌苔、脈象等,如何判斷其陰陽偏盛偏衰,以及五行屬性的失調,從而初步確定疾病的性質和病位。 二、氣血津液: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的生成、運行與功能: 講解氣的概念,包括其來源(呼吸之氣、水榖之氣、清氣)及其在體內運行周流、推動生命活動、防禦外邪、固攝(約束)體內組織和器官的功能。具體會討論“宗氣”、“營氣”、“衛氣”的不同作用。 血的生成、運行與功能: 闡釋血液的物質組成,以及在髒腑(特彆是脾、胃、肝、腎)協同作用下生成的生理過程。講解血液在脈道中運行,濡養全身組織器官,以及在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津液的生成、分布與功能: 介紹津液的來源(水榖精微)、形態(汗、尿、唾、涕等)以及其滋潤、滑潤、部分物質運化等功能。 氣血津液的相互關係: 強調氣能化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能載氣、血能養氣;津液為血的組成部分,氣能固攝津液,陰(血、津液)是陽(氣)的物質基礎。講解氣滯、血瘀、津液失調(如水腫、口乾)等病理狀態的形成機製。 三、髒腑學說:人體功能的宏觀概覽 五髒(心、肝、脾、肺、腎)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係: 詳細介紹每個髒器的基本功能,不僅局限於解剖學的概念,更側重於中醫對髒腑功能的理解。例如,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藏血;心主血脈,主神明;脾主運化,主統血;肺主氣,司呼吸,主肅降;腎藏精,主水,主納氣。同時,闡述五髒之間的相生相剋、相互協調關係,如“肝藏血,心能製血”,“腎生木”。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傳化與輸布功能: 講解六腑主要負責傳導、受盛、腐熟、排泄等功能,並與相應髒腑構成錶裏關係(如肝膽相照,肺與大腸相錶裏)。 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特殊性: 簡述這些器官在中醫理論中的獨特地位及其與髒腑的關係。 髒腑病變的傳變規律: 介紹疾病在髒腑間傳變的常見模式,如“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以及“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為理解疾病的演變提供理論依據。 四、病因病機:疾病發生的內在邏輯 外感六淫: 詳細闡述風、寒、暑、濕、燥、火(熱)這六種緻病因素的性質、侵犯人體的方式及其引起的病變特點。例如,風邪的“善行而數變”,寒邪的“易傷陽氣”,濕邪的“重而易濁”等。 內傷七情: 深入分析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不良情緒,如何過度或持久地損傷相應髒腑,引起氣機紊亂,最終導緻疾病。例如,大怒傷肝,過度思慮傷脾。 飲食不節與起居失常: 解釋長期暴飲暴食、偏食、飢飽失調,以及作息不規律、過度勞纍或縱欲等,如何損傷脾胃功能,耗傷氣血,破壞陰陽平衡。 形體勞倦與久病: 探討過度體力勞動、姿勢不當、久臥久坐等對筋骨、氣血的影響;以及慢性疾病為何容易導緻髒腑功能衰退,形成虛弱體質。 病機學說: 總結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如陰陽失調、氣血虧虛、痰濕內生、瘀血阻滯、邪氣侵襲等,並闡述這些病機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轉化。 第二部分:辨證論治——中華醫藥的精髓 本部分將聚焦於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方法,教導讀者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為個體量身定製治療方案。 一、八綱辨證:診斷的基本原則 陰陽辨證: 如何根據病人的寒熱、虛實、動靜等錶現,判斷其陰陽的盛衰,是治療疾病的根本大法。例如,區分“真寒假熱”與“真熱假寒”。 錶裏辨證: 區分疾病發生的淺錶層麵(錶證,如感冒初起)還是內在深層(裏證,如髒腑病變),指導用藥的進退。 寒熱辨證: 明確病邪是寒邪還是熱邪,是治療用藥的關鍵,如寒證宜溫,熱證宜清。 虛實辨證: 判斷疾病是由於正氣不足(虛證)還是邪氣亢盛(實證),直接關係到治療的補瀉取捨。例如,實證宜瀉,虛證宜補。 五髒六腑辨證: 將八綱原則具體應用於對五髒六腑疾病的辨彆,結閤髒腑功能特點,進一步細化診斷。 二、四診閤參:獲取信息的全麵途徑 望診: 望神: 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是判斷病情輕重、預後好壞的重要依據。 望色: 分析麵部、舌頭、皮膚等部位的顔色變化,與五髒、病邪的關聯。 望形體、姿態: 觀察病人的體型胖瘦、動作姿態,瞭解其身體狀況。 望舌: 舌象是人體健康的“鏡子”,詳細講解舌質(顔色、形態)和舌苔(顔色、厚薄、潤燥)的臨床意義,以及不同舌象所代錶的病變。 聞診: 聽聲音: 聽病人的咳嗽聲、喘息聲、說話聲等,判斷呼吸係統、髒腑功能的異常。 嗅氣味: 聞病人的體味、口腔氣味、排泄物氣味,輔助判斷病情。 問診: 詢問癥狀: 詳細詢問病人的主訴,如疼痛性質、程度、部位,寒熱變化,睡眠狀況,大小便情況,飲食偏好等。 詢問生活史: 瞭解病人的生活習慣、職業、既往病史、傢族史等。 切診: 脈診: 講解中醫“脈象”的種類(如浮、沉、遲、數、滑、澀等)及其臨床意義,是判斷病情、邪正關係的重要手段。 觸診: 觸按病人的身體,如腹部、肢體,以瞭解局部有無腫塊、壓痛等。 四診閤參的意義: 強調單一診法不足以全麵瞭解病情,必須將望、聞、問、切四種方法結閤起來,相互印證,纔能做齣準確的診斷。 三、治則治法:指導治療的原則與方法 治則(治療的總原則): 扶正祛邪: 闡釋“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的理念,強調在祛除病邪的同時,必須顧護和培植人體的正氣,以增強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 調和陰陽: 根據陰陽辨證結果,采取相應的調和方法,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或“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調整氣血津液: 針對氣滯、血瘀、津液失調等病理狀態,采取理氣、活血、化痰、行水等治法。 顧護髒腑功能: 在治療過程中,注意保護受纍或易受損的髒腑功能,避免損傷。 治法(具體的治療手段): 補法: 針對虛證,通過補益氣、血、陰、陽等來恢復髒腑功能。 瀉法: 針對實證,通過清熱、解毒、祛濕、化痰、逐瘀等來驅除病邪。 調理法: 針對氣機不暢、肝鬱、脾虛等,采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等方法。 搜剔法: 如催吐、湧吐等,用於排除體內的毒素或食積。 搜剔法: 如催吐、湧吐等,用於排除體內的毒素或食積。 第三部分:古方今用——曆代名方與現代實踐 本部分將精選曆代經典方劑,結閤現代藥理研究,展現傳統方劑在當代健康領域的應用價值。 一、經典方劑的解讀與應用 溫病學派方劑: 如《傷寒論》中的麻黃湯、桂枝湯,《溫病條辨》中的銀翹散、桑菊飲等,講解其組成、功用、主治,以及在感冒、發熱等疾病中的現代應用。 補益類方劑: 如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丸等,闡述其補益氣血、滋陰壯陽的原理,以及在慢性疲勞、體虛等癥中的療效。 理氣活血方劑: 如血府逐瘀湯、逍遙散等,解釋其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機製,以及在情誌不暢、痛經等病癥中的應用。 化痰祛濕方劑: 如二陳湯、平胃散等,講解其燥濕化痰、理氣健脾的作用,以及在消化不良、痰多等問題中的療效。 方劑配伍的智慧: 深入分析方劑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以及不同藥物之間如何相互協同,發揮整體治療作用。 二、中藥的現代化研究與應用 藥理作用的科學闡釋: 結閤現代藥理學研究,解釋傳統中藥的有效成分、作用機製,如抗炎、抗氧化、免疫調節等。 中藥質量控製與標準化: 探討如何通過現代技術,確保中藥的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現代中藥製劑的創新: 介紹中藥提取物、單體、復方製劑等新型劑型的研發與應用。 三、個體化用藥的考量 辨證與用藥的精準匹配: 強調即使是同一個疾病,也需要根據個體的辨證結果來選擇最適閤的方藥。 劑量與療程的調整: 探討如何根據病情輕重、體質強弱等因素,靈活調整藥物的劑量和使用療程。 食藥同源的智慧: 結閤食物的藥用價值,指導讀者如何在日常飲食中進行食療調養。 第四部分:未病先防,養生有道——踐行健康生活 本部分將迴歸中華醫藥“治未病”的最高境界,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達到身心和諧,健康長壽的目的。 一、起居有常: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 睡眠的智慧: 講解“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律,以及充足睡眠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提供改善睡眠質量的建議。 勞逸結閤的藝術: 強調工作與休息的平衡,避免過度勞纍,提倡適度的體育鍛煉。 順應四時: 如何根據春生、夏長、鞦收、鼕藏的季節特點,調整生活作息,養護身體。 二、飲食有節:調養脾胃,滋養生命 五榖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闡述中國傳統飲食的均衡理念,強調主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閤理搭配各類食物。 脾胃為後天之本: 講解養護脾胃的重要性,如何通過飲食避免損傷脾胃,以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調養方法。 食物的性味與歸經: 簡單介紹食物的寒熱溫涼、五味(酸、苦、甘、辛、鹹)如何影響身體,以及“辨證食療”的應用。 三、情誌養生:調控情緒,安寜心神 七情緻病的機理 revisited: 再次強調不良情緒對身體的損害,並提供具體的調控方法。 靜心養神: 介紹練習冥想、太極拳、書法、園藝等活動,如何幫助寜心靜氣,緩解壓力。 培養積極心態: 鼓勵讀者保持樂觀、豁達、感恩的心態,提升生活幸福感。 四、導引吐納:內外兼修的健身方法 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導引術: 詳細介紹這些傳統健身方法的動作要領、功效,以及如何通過簡單的動作達到強身健體、疏通經絡的目的。 中醫呼吸養生法: 講解如何通過調整呼吸節奏和方式,達到調氣、養神、強身的目的。 結語 《中華醫藥寶典:古法今用,健康養生》不僅是一部知識的匯集,更是一份傳承的邀約。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中華傳統醫藥文化的興趣,並將其中的智慧融匯於日常生活,成為自身健康的主導者。健康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而中華醫藥,正是幫助我們守護這份財富的韆年寶藏。願本書能成為您探索生命奧秘、踐行健康生活的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