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程

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忠光,龚明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生理学
  • 植物学
  • 实验教程
  • 高等教育
  • 生物科学
  • 教学参考
  • 科研
  • 大学教材
  • 园艺
  • 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95168
版次:2
商品编码:114085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页数:17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程主要介绍植物生理学实验基础、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概述,以及热激诱导的玉米幼苗耐热性观察及其生理生化机制、气孔运动中的信号交谈、烟草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原生质体培养和高等植物叶绿体及其色素等实验技术,将54个基础性实验通过不同的主题串联成综合性实验,并附有42个设计性实验选题。
本书介绍的这些实验方法,既可以独立开设基础性实验,也可以围绕相关主题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科学、应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本科生教材和相关学科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植物生理学实验基础(1)
1.1植物生理学实验守则(1)
1.2植物生理学实验中常用仪器使用方法简介(2)
1.3化学试剂规格的划分及配制方法(23)
1.4实验材料的采集、处理与保存(25)
1.5实验数据的处理(28)
第2章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概述(31)
2.1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概念与特点(31)
2.2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意义(31)
2.3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选题引导(32)
2.4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方案确立与实施(33)
2.5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方法(33)
2.6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考核方法(34)
2.7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科技论文写作方法简介(36)
第3章热激诱导的玉米幼苗耐热性观察及其生理生化机制(48)
3.1实验背景(48)
3.2实验目的(48)
3.3植物材料的培养和处理(49)
实验1种子发芽率的测定(红墨水染色法和TTC法)(49)
实验2种子的萌发和幼苗伤害率与存活率的测定(50)
3.4热激对玉米幼苗耐热性的影响(51)
实验3组织活力的测定(TTC法)(51)
实验4细胞质膜透性的检测(电导仪法)(52)
实验5生物膜过氧化程度的鉴定(丙二醛法)(53)
3.5抗氧化系统在热激诱导玉米幼苗耐热性形成中的作用(55)
实验6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紫外吸收法)(55)
实验7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NBT法)(56)
实验8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紫外吸收法)(58)
实验9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测定(愈创木酚法)(59)
实验10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的测定(紫外吸收法)(60)
实验11抗坏血酸(AsA/DHA)含量的测定(比色法)(61)
实验12谷胱甘肽(GSH/GSSG)含量的测定(比色法)(62)
实验13硫化氢(H2S)含量的测定(64)
3.6渗透调节物质在热激诱导玉米幼苗耐热性形成中的作用(66)
实验14脯氨酸(Pro)含量的测定(比色法)(67)
实验15甜菜碱含量的测定(比色法)(68)
实验16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69)
3.7热激蛋白在热激诱导玉米幼苗耐热性形成中的作用(73)
实验17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法)(74)
实验18热稳定蛋白(含热激蛋白)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法)(75)
实验19热激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SDS�簿郾�烯酰胺凝胶电泳法)(77)
3.8玉米幼苗在热激及其后的恢复和高温胁迫过程中活性氧水平的变化(79)
实验20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79)
实验21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的测定(84)
实验22一氧化氮(NO)含量的测定(87)
3.9玉米幼苗在热激及其后的高温胁迫和恢复过程中钙调素活性的变化(88)
实验23磷酸二酯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88)
实验24玉米幼苗中CaM活性的测定(89)
3.10玉米幼苗在热激及其后的恢复和高温胁迫过程中
质膜NADPH氧化酶和H+�睞TPase活性的变化(91)
实验25质膜微囊泡的分离和纯化(91)
实验26质膜NADPH氧化酶活性的测定(XTT比色法)(93)
实验27质膜H+�睞TPase活性的测定(94)
3.11玉米幼苗在热激及其后的恢复和高温胁迫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变化(95)
实验28用光合蒸腾作用测定系统测定植物呼吸速率(95)
3.12玉米幼苗在热激及其后的恢复和高温胁迫过程中水分状况的变化(97)
实验29植物组织水势和渗透势的测定(97)
实验30植物组织中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的测定(102)
3.13玉米幼苗在热激及其后的恢复和高温胁迫过程中
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脂氧合酶活性的变化(104)
实验31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104)
实验32脂氧合酶(LOX)活性的测定(105)
3.14玉米幼苗在热激及其后的恢复和高温胁迫
过程中ABA水平的变化(106)
实验3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脱落酸含量(106)
3.15本章设计性实验选题(109)
第4章气孔运动中的信号交谈(115)
4.1实验背景(115)
4.2实验目的(115)
4.3实验材料的培养和处理(115)
4.4光照和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115)
实验34光照对气孔开度的影响(115)
实验35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116)
4.5钙信使系统对气孔运动的影响(117)
实验36Ca2+对气孔开度的影响(117)
实验37CaM对气孔开度的影响(118)
4.6活性氧对气孔运动的影响(119)
实验38H2O2对气孔运动的影响(119)
实验39NO对气孔运动的影响(119)
4.7植物激素对气孔运动的影响(120)
实验40ABA对气孔运动的影响(120)
实验41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对气孔运动的影响(121)
实验42硫化氢(H2S)对气孔运动的影响(122)
4.8本章设计性实验选题(122)
第5章烟草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原生质体培养(125)
5.1实验背景(125)
5.2实验目的(125)
5.3烟草植株的培养(125)
5.4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悬浮培养细胞的建立(126)
实验43愈伤组织的诱导(126)
实验44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和悬浮培养细胞的建立(129)
实验45悬浮培养细胞存活率的测定(显微计数法)(130)
实验46悬浮培养细胞存活率的测定(分光光度法)(131)
实验47悬浮培养细胞活力的测定(TTC法)(132)
实验48悬浮培养细胞渗透势的测定(质壁分离法)(132)
实验49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133)
实验50原生质体活力的测定(FDA染色法)(135)
5.5本章设计性实验选题(136)
第6章高等植物叶绿体及其色素(139)
6.1实验背景(139)
6.2实验目的(139)
6.3叶绿体色素理化性质及含量的测定(139)
实验51光合色素的提取和理化性质(139)
实验52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的测定(141)
实验53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142)
实验54叶绿体光诱导荧光强度的测定(144)
6.4本章设计性实验选题(146)
附录(148)
附录A硫酸铵饱和度常用表(148)
附录B实验中常用酸、碱的相对密度和浓度的关系(150)
附录C常用固态酸、碱、盐的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参考表(150)
附录D常用有机溶剂及其主要性质(151)
附录E常用酸、碱指示剂(153)
附录F标准计量单位(154)
附录G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其主要性质(156)
附录H植物激素与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57)
附录I维生素及其主要性质(159)
附录J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160)

前言/序言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领域中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学目标从传统的“验证理论,培养动手能力和多种实验技能”向“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转变。但长期以来,植物生理学实验多以验证理论和培养基本实验技能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为适应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生物学教学与研究人才,多年来,针对我校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我们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在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获得云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此基础上,通过参阅国内外相关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编写了。
本书在介绍“植物生理学实验基础”和“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概述”的基础上,以植物逆境生理章节中“热激诱导的玉米幼苗耐热性观察及其生理生化机制”、水分代谢和信号传导章节中“气孔运动中的信号交谈”、植物生长发育章节中“烟草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原生质体培养”和光合作用章节中“高等植物叶绿体及其色素”四条主线为线索,将植物生理学中的54个基础性实验通过不同的主题串联成综合性实验,每个综合性实验后都配有不同的设计性实验选题。这些实验方法,既可以独立开设基础性实验,也可以围绕相关主题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本书是既体现综合性和设计性,又具有灵活性的实验教材。本书可作为师范院校生物科学、应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本科生教材和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普通生物学实验技术与实践的图书简介: 普通生物学实验技术与实践:从基础操作到前沿探索 【图书定位】 本书旨在为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关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全面且兼具操作指导性和理论深度的实验技术手册与实践指南。它侧重于生物学实验中基础操作技能的扎实训练、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及在不同研究领域中核心实验方法的原理阐述与应用实例。本书严格遵循科学规范,强调实验设计中的严谨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实验记录的规范化,力求成为读者在实验室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 【内容结构与特色】 全书内容划分为六大核心模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实验技术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实验室安全、规范与基础操作技能 本部分是所有实验工作的基石。首先,详细阐述了现代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化学品和生物危害品的处理、个人防护设备(PPE)的正确穿戴与维护。 实验室环境与安全准则: 涵盖了生物安全等级(BSL)的划分、常见危险品的识别与应急处理程序。 基础无菌操作技术: 深入讲解了超净工作台(Laminar Flow Hood)的使用、火焰灭菌技巧、接种针和环的正确使用、液体无菌转移技术,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无菌环境。 常用玻璃仪器与塑料耗材的清洗、消毒与干燥: 强调了高标准清洗对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性,包括酸洗、碱洗的适用范围及操作细节。 常用溶液的配制与管理: 详细介绍了摩尔浓度、质量百分比、体积比等不同浓度的溶液配制方法,缓冲液(如PBS、Tris-HCl)的精确配制及pH值的校准技术。 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学核心技术精讲 本模块集中介绍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关键的技术,侧重于从DNA、RNA到蛋白质的获取、检测与分析。 核酸的分离、纯化与定量: 详细对比了酚氯仿抽提法和商业化试剂盒的优缺点,着重介绍了紫外分光光度计(Nanodrop)和荧光计(Qubit)在核酸定量中的精确操作与数据解读。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其变体: 深入剖析了标准PCR、反转录PCR(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反应体系组分、热循环参数的优化,以及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凝胶电泳技术: 包含DNA、RNA和蛋白质(SDS-PAGE)电泳的原理、胶的配制、上样、电泳条件的选择、染色(如GelRed、考马斯亮蓝)及成像分析。 分子克隆基础: 介绍了限制性内切酶的原理与使用注意事项、DNA连接(Ligation)的优化、大肠杆菌的转化(热激法和电穿孔法)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第三部分:细胞培养与显微观察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活细胞或组织样本的体外研究,是研究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 无菌细胞培养技术: 详细指导了原代细胞分离、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的传代(Passage)、冻存和复苏技术。特别强调了培养基的正确配制、血清的筛选与使用。 细胞活力与增殖检测: 介绍了MTT、CCK-8等比色法检测原理与操作流程,以及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的基础操作与初步分析。 光学显微镜的原理与应用: 全面覆盖了明场、相差、暗场显微镜的结构、聚焦技巧、放大倍数的确定以及图像采集的标准流程。 免疫细胞化学与免疫荧光技术(IHC/IF): 阐述了抗原修复、一抗/二抗的孵育条件、封闭(Blocking)策略,以及荧光信号的捕获和图像的共定位分析。 第四部分:蛋白质组学基础与生化分析 本部分关注蛋白质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功能分析。 蛋白质提取与定量: 针对不同组织(如细胞、植物组织、细菌)的裂解方法,以及BCA法和Bradford法在蛋白质定量中的差异化应用。 蛋白质分离技术: 深度解析了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亲和层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并结合SDS-PAGE技术进行蛋白质组分初步分离。 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 从蛋白质转膜(湿转与干转)、一抗/二抗的稀释、显影(ECL)到结果的半定量分析,提供详尽的操作指导。 酶活性测定: 介绍了动力学曲线的绘制、米氏方程的理解,以及常见氧化还原酶和水解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第五部分: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基础 本部分提升读者的科研素养,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 科学实验设计的要素: 强调设立合理的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空白对照和实验组的必要性,介绍随机化和盲法的应用。 重复性与样本量估算: 讨论生物学实验中重复次数的确定依据,以及进行前期预实验的重要性。 基础统计学分析: 介绍均数、标准差、标准误的计算,t检验、方差分析(ANOVA)的应用条件,以及如何正确解读P值和误差棒(Error Bars)。 数据可视化: 指导读者使用专业软件(如GraphPad Prism、Origin)绘制高质量的柱状图、散点图和生存曲线。 第六部分:特定生物体系的实验拓展(案例分析) 本部分通过具体的生物学案例,整合前述技术,展示综合性实验的完整流程。 微生物培养与鉴定案例: 涉及细菌的纯种分离、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 植物组织培养入门: 介绍无菌条件下外植体的诱导、继代培养和植株再生技术。 动物细胞凋亡检测: 结合TUNEL法和Annexin V/PI染色,实现对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流式分析。 【适用对象】 生物学、生物技术、医学检验、农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和青年科研工作者。 希望系统回顾或学习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的跨学科研究人员。 【本书价值】 本书不仅是操作指南,更是实验思维的训练手册。它力求弥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鸿沟,通过对每一个步骤的原理剖析和常见“陷阱”的预警,帮助读者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数据的可靠性,是构建扎实生物学实验基础的必备良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植物生理学教育领域的一股清流。我之前阅读过一些植物生理学教材,但总感觉它们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实验部分不够系统。而这本《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程》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将理论知识的阐述与实验操作的指导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个实验的详细设计思路和预期结果的分析,这能够帮助我提前预判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思考应对策略。同时,它也鼓励读者在掌握基本操作后,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朴实易懂,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使得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实验技术,比如光谱分析、电生理测量等的介绍,都非常到位,详细讲解了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让我觉得即使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也能尝试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实验。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绝对是值得推荐给所有对植物生理学感兴趣的学习者。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个对植物科学有着濃厚興趣的初学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系统讲解植物生理学理论,又能提供实践操作指导的教材。这本书的出版,恰好满足了我的迫切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实验操作。从实验的设计理念到具体的步骤解析,都力求做到详尽细致,即使是像我这样初次接触实验的学生,也能凭借书中的指导,一步步地完成复杂的实验。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在“设计性”上下足了功夫,它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去理解实验背后的逻辑,甚至引导我们去尝试修改实验条件,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小课题。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图文并茂的插图和实验照片,它们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为我提供了直观的操作参考。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这本书会是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帮助我不断深化对植物生理学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太棒了!它将庞杂的植物生理学知识梳理得井井有条,每个章节的逻辑过渡都非常自然流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一种“综合”的方式,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让读者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每一个生理过程时,都会先阐述其重要性和基本原理,然后再深入到具体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这种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我能够更轻松地掌握复杂的概念。而“设计性实验”的部分,更是为我打开了新的学习维度。它不仅仅教授如何“做”实验,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想”实验,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书中提供了一些经典的实验案例,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让我看到了实验设计中的智慧和匠心。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不仅掌握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条理,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因为市面上关于植物生理学的书籍已经很多了。然而,当我翻开它之后,就被它独特的设计理念深深吸引了。它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教材模式,而是将“综合”与“设计”这两个核心要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喜欢它那种打破界限的思维方式,将不同的生理过程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它所提供的“设计性实验”部分,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系列预设好的实验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根据研究目标来设计实验,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这种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是许多传统教材所缺乏的。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很精彩,能够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到成功的实验设计经验。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激发创新灵感的工具书,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验设计思维体系,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接触植物生理学研究的研究生,这本书的到来,无疑是我求学道路上的一场及时雨。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综合性”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性”的实验技能巧妙地结合起来,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植物世界奥秘的大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每一个实验的设计思路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去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调整”。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书中提供的许多实验案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紧密结合了当前植物科学的研究前沿。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实验操作技巧,还能够对最新的研究动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平实,让我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不是被晦涩的术语所困扰。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我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模仿走向创新的优质教材,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深入学习植物生理学的同行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