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財

中國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雨露,楊忠恕 著
圖書標籤:
  • 金融史
  • 中國經濟
  • 曆史
  • 經濟學
  • 投資
  • 理財
  • 商業
  • 社會
  • 文化
  • 通俗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26351
版次:1
商品編碼:1141938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3-15
頁數:303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財富和國民收入再分配,是本書的主題,也是“天下之財”的歸屬。在皇帝與官僚集團,官與民,中國與西方,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土地政策、稅收改革、貨幣改革等方麵,曆史背後是為瞭重新分配“天下之財”,它決定瞭國傢、王朝以及每個人的幸福指數,也決定瞭國傢和民族未來的命運。可惜,700年繁華背後卻是一係列的決策失誤與機會錯失……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瞭從宋到明近七百年,中國封建時代最為輝煌時期的金融財經往事。實質上是以金融、貨幣及王朝政策為綫索,全新解讀中國曆史,揭示曆史、政治事件背後官民“天下之財”分配本質的一部書。全書涉及瞭中原王朝的經濟恢復、財富纍積,與少數民族政權幕後的財經、金融之戰,土地、商業政策及對平民的影響,國傢財富的官民分配與矛盾,財經失策及國際貿易保守對王朝的緻命打擊等豐富內容。

作者簡介

  陳雨露,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教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美國艾森豪威爾基金高級訪問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入選人事部“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人選,獲首屆教育部全國高校青年教師奬和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奬。
  楊忠恕,高級經濟師,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博士後、金融學博士。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青年發展研究基金獲得者。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楔 子
第1章 東京夢華
杯酒能釋兵權嗎
爭利者於市
爭名者於朝

第2章 宣戰,以貨幣之名
蜀地鐵錢
交子紙幣初長成
官民交子之爭
澶淵之盟


第3章 變法風雲
慶曆新政:誰是先富起來的人
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
青苗法Ⅰ:眾生即浮雲
青苗法Ⅱ:皇帝的新裝
流民圖


第4章 書畫君臣
青苗已死
《易經》裏的凱恩斯主義
蔡京的貨幣改革
市場之魂
金國的詭計
金錢不雪靖康恥


第5章 錯位的忠誠
武將不怕死,愛錢
復興之路
貨幣戰爭之宋金之戰
會子退金兵


第6章 戰和之間
王霸義利之辯
錯時的救贖
貨幣陽謀:關子睏襄陽
宋朝小結:市場的原罪


第7章 忽必烈和他的理財師們
元初大通縮
阿閤馬:從奴隸到宰相
盧世榮:漢人的悲劇
桑哥:錢豈爾傢物
從海盜到官商


第8章 開河變鈔禍根源
流血的汗位
天下辦事有幾人
丞相造假鈔
元朝小結:變異的鐵騎


第9章 硃重八的傢庭經濟學
貨幣戰爭之硃重八傳奇
一張紙幣引發的血案
讀書你韆萬莫做官
真假硃元璋


第10章 大明寶鈔的玄機
貨幣戰爭之靖難
硃棣反用“量化寬鬆”
鄭和下西洋的經濟學解釋
寶鈔終結者:仁宣之治


第11章 齣局的大國
朝貢貿易續:土木堡之變
劉瑾的救贖Ⅰ:需求理論另解
劉瑾的救贖Ⅱ:無解的軍屯
資本主義萌芽真相
殘局


第12章 白銀帝國
新大陸的白銀去那裏瞭
耀眼的暮光:張居正
萬曆礦稅
東林黨與魏忠賢
甲申之祭
明朝小結:曆史大分流

後記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精彩試讀】
  第1章
  東京夢華
  杯酒能釋兵權嗎?
  好瞭,就讓我們從一個故事開始吧。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殿前都點檢(相當於京城最高軍事長官)趙匡胤在石守信、王審琦等“義社十兄弟”擁立下黃袍加身,這就是大宋王朝的開始——陳橋兵變。
  趙匡胤摸爬滾打於刀劍鋒鏑之中,自己就是造反起傢,當然明白那句民謠的含義——“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寜有種乎”。前朝往事昭昭在目,他一定認真思考過如何穩固自己的大宋王朝,畢竟母親杜太後在陳橋兵變之時就曾經提醒他:皇帝是一條不歸路,一旦失敗,即使想迴頭做普通百姓亦不可得!
  立國之後,宰相趙普在一次閑談中對趙匡胤說:五代十國滅亡也沒有彆的原因,就是方鎮節度使權力太重瞭,乾弱枝強。接著,這位極不厚道的宰相又提醒皇帝,大宋王朝要想避免亡國之禍,就必須剝奪將領的權力、禁止他們在地方收取錢糧、上收他們的兵權(稍奪其權,製其錢榖,收其精兵),隻有這樣纔能杜絕一切後患,纔能讓天下安定。
  後麵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是所謂“杯酒釋兵權”,故事梗概如下。
  某天,趙匡胤請義社兄弟吃飯,耳酣麵熱之際新任皇帝突然提齣瞭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你們手下貪圖富貴,再把黃袍披到你們身上,你們怎麼辦呢?
  皇帝的話不言自明,於是,當年的兄弟、今天的臣下紛紛匍匐在地:臣等愚鈍,我們不知道怎麼辦,還望陛下放我們一條生路。
  麵對一群可憐蟲,趙匡胤大度地說: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謂富貴不過是手裏錢多點、子孫沒有貧睏的憂慮,你們何不交齣兵權,我再賞給你們良田美宅,從此以後,做一個富傢翁豈不是更好?
  義社十兄弟再次紛紛拜倒,錶示還是皇帝聰明,願意服從命令,立即交齣兵權,迴傢做富傢翁。
  很多人都因此佩服宋太祖,這真是一個好辦法,一頓酒席就上收瞭兵權,沒有屠戮開國功臣,君臣之義也得以保全。
  簡要迴顧完這個故事,這裏首先要問一個問題:五代十國六十年,中原大地走馬燈一樣換瞭八姓十四君,除瞭趙匡胤,還有哪個皇帝能靠喝酒降服驕兵悍將?按照這個邏輯,如果漢獻帝把曹操、孫權、劉備叫到一起吃頓飯,“三國演義”豈不就沒有瞭?
  如果你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産生瞭懷疑,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開始沿著理性的道路分析曆史瞭。
  這個故事的雛形齣自宋真宗年間丁謂所撰《談錄》。據《談錄》記載,大宋王朝剛建立的時候趙匡胤仍然經常和義社十兄弟一起喝酒,請注意,《談錄》隻是記載這些人一起喝酒,談話的內容根本就沒有。宋徽宗年間的《續資治通鑒長編》開始齣現上述君臣對答,不過《長編》作者李燾在自注中已經說明這段對話的真實性存在疑問,因為,這些內容在起居注、實錄、會要、國史中均無記載。清朝有亂改曆史的壞習慣,在清人畢沅編撰的《續資治通鑒》中,上述內容開始變得活靈活現,仿佛一韆年前那頓酒席他也去敬瞭趙匡胤一杯酒。
  在這個故事裏,趙匡胤和義社兄弟的對答簡直一副流氓無賴模樣,所有人物的颱詞就注釋瞭一句話:當官就是為錢。既然是為瞭錢,省卻中間貪汙腐敗的風險,直接拿到錢豈不是更好?
  如果義社十兄弟隻認識錢,焉能成為肱股之臣?如果趙匡胤隻有錢眼裏的胸懷,又焉能締造一代盛世?“杯酒釋兵權”不過是後世腐儒對“權勢”二字的蹩腳揣測,是史籍寫手不負責任的杜撰。
  唐末以來,各地節度使的方鎮就是一個獨立王國,除瞭過年過節的時候給皇帝送上一筆供奉(學名“餘羨”),其他事情根本不用聽命於皇帝,他們自己收稅、任命官員、訓練軍隊。這些人絕大多數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土匪:有人用泥土做成貨幣,有人因楊柳吐絮而徵稅,有人甚至把稻草當做茶葉強行賣給天下黎庶。
  大宋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這些節度使絲毫不見收斂,長此以往,五代十國的命運也許馬上就要在新朝重演。令人驚訝的是,趙匡胤確實很快就做到瞭“稍奪其權,製其錢榖,收其精兵”,讓這些刀頭舔血的暴徒放下屠刀。
  如果沒有杯酒釋兵權,趙匡胤又是怎麼做到這些的呢?
  符彥卿原是後周驍將,當年遼國入寇中原的時候,他曾把萬貫傢財散給鄉人,號召大傢奮起抗擊遼國入侵;後來,符彥卿纍功齣鎮天雄節度使;趙匡胤稱帝後,符彥卿照樣當他的節度使,而且位列大宋王朝三公,是地位最高的節度使之一。
  《宋朝事實》記載,大宋王朝建立後,符彥卿經常親自過問、清點稅收情況,想用多少錢,就從民間徵多少稅,最後甚至發展到連宋太祖的餘羨都剋扣。至於轄內的政務,是不要指望這位節度使的,對他來說,隻要有錢就可以贖罪,沒有錢,用犬、馬、鷹、豹也可以(符彥卿喜歡名犬、名馬)。
  對付這樣一個貪婪的節度使,趙匡胤居然絲毫沒有加罪。
  乾德元年(963年)正月,符彥卿入朝拜見皇帝,趙匡胤賜襲衣、玉帶、美人和名馬,又按唐賜功臣字之製賜“崇、仁、昭、德、宣、忠、保、正”八字。
  在符彥卿看來,新任皇帝還是很靠譜的,自己不過是換瞭個皇帝送“餘羨”而已,日子不會有太多變化。趙匡胤不但沒有謀求自己地盤的意思,還不斷給自己撥款興修水利,條件是現在大宋已經宣布廢黜瞭徭役,所有工程不得自民間徵調民夫,要由自己手下的廂軍完成。
  就在符彥卿為境內工程做準備的時候,皇帝又下瞭一道命令,要求方鎮派廂軍中的精壯者,史稱“精兵”,去外地從事建築工作——全國都在興修水利,一些大的工程確實需要各節度使派兵協作完成。
  聽起來廂軍是一種軍隊,實際上,廂軍是從民戶中抽齣來的壯丁,大部分士兵拖傢帶口,就為混口飯吃。廂軍中戰鬥力最強的士兵是一些體格健壯、沒有傢室的“城中少年”、“鄉間少年”,恰恰就是這些人,不但經常在軍隊裏鬧事,還經常搞一些搶劫之類的娛樂活動,是城裏、鄉裏一害。
  這一次很巧,體格健壯、沒有傢室都是朝廷遴選“精兵”的標準。
  對體格健壯、沒有傢室的人來說,離開故鄉去京城工作並無多大害處,反正到哪裏都從事搶劫;對符彥卿來說,這也不是什麼離譜的事情,反正這段時間自己不用支付軍餉跟糧草,樂得耳根子清淨。
  接下來的事情,符彥卿卻感覺不太靠譜瞭。
  乾德元年二月,剛剛從趙匡胤那裏領賞迴來,這位皇帝就下詔斥責他執行力太差,不但自己是不法之徒,治下郡縣也未能大治(專恣不法,屬邑不治)。
  鑒於符彥卿治理地方的能力太差,皇帝親自給符彥卿派來一批知縣。離譜的是,皇帝派來的這批知縣並不是七品芝麻官,而是一批朝堂上的實權派:右贊大夫(政府口秘書長級)、大理正(司法口副部級)、屯田員外郎(工程口正局級)、監察禦史(雖為從八品,卻有權參劾宰相)……可憐符彥卿,以前見皇帝的時候就得對這些人點頭哈腰,現在一下子齣現在自己地盤上。
  幾位高官下車伊始就開始指手畫腳,還從京城調來一批同樣級彆很高的“場務監官”負責本縣稅收,從此收上來的錢就與他節度使無緣瞭。
  右贊善大夫周謂(皇帝的秘書長)奉命齣知永濟縣,符彥卿身為節度使也不得不齣郊相迎,周謂在馬上見瞭符彥卿,隻是作瞭個揖,連馬都沒下(略不降屈)。這位周謂秘書長剛一到任就開始重審當地案件,連個招呼都沒打就把當年給符彥卿送錢、送名馬、送名犬的人都給哢嚓瞭。
  在古代,司法、稅收權本是區域治權的象徵,現在,堂堂天雄節度使、管內觀察使、大名尹、領大名府事的符彥卿,居然被幾個知縣給架空瞭。盡管名義上他們是自己手下的知縣,但這些人是皇帝欽點,跟天雄節度使可沒什麼關係。
  符彥卿忽然發現自己被趙匡胤忽悠瞭——此時,他的廂軍已經被調去修河堤瞭,精銳也送被皇帝拉去背磚頭瞭,他根本沒有反抗的實力瞭!
  沒有瞭錢、沒有瞭權、沒有瞭軍隊,看你怎麼跟我鬥!
  開寶二年(969年),有人檢舉符彥卿謀反,符彥卿被貶為鳳翔節度使。宋太祖馬上又以“彥卿患疾”為名要求他不必到鳳翔就任,來洛陽居住就可以瞭。可憐符彥卿,曾經擁雄師十萬,從此也隻得忘情山水,不再過問政務。
  符彥卿這樣的軍閥尚且坐以待斃,其他節度使隻能任由趙匡胤“收其精兵”、“稍奪其權”。此後,大宋王朝軍權統一於中央禁軍,地方廂軍成為純粹的工程兵;方鎮節度使不能擅自任命縣尉,州縣治權也再次迴到中樞朝堂。
  對趙匡胤來說,解決個把符彥卿等隻是細枝末節的技術性問題,沒有符彥卿可能還會有石守信,沒有石守信可能還會有王審琦。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單純靠武力、權謀、欺騙肯定是不行的。
  五代以來“兵驕而逐帥,帥強而叛上”,中原帝國變成瞭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人類已經退迴到生存競爭的動物層次。如果所有人認同的服從方式不是妥協而隻有暴力,這樣社會根本就不會有道德底綫,既然劫掠是每一個人都認同的緻富手段,金錢必然是社會惟一的信仰。
  大宋王朝要想不覆亡唐之跡,在剝奪武將軍權之後必須改變這種惡劣的社會信仰,否則下一個反叛者遲早都會齣現。或者說,隻有所有人都鄙薄暴力,認同勞動纔是創造財富的惟一手段,纔能避免玉石俱焚的社會大騷亂。
  顯然,趙匡胤認識到瞭這一點。
  暴力雖然卑鄙血腥,在聚斂財富、消滅異己方麵確實有短平快的效果,如何纔能讓天下人鄙薄暴力呢?
  皇帝是一國之君,一言一行在帝國臣民眼中都是榜樣,如果為政者始終倡導並以身作則,無疑就能在天下形成這種風氣,久而久之也就會形成一種社會習慣。為瞭做到這一點,哪怕小題大做、哪怕藉題發揮。
  趙匡胤發揮的“小題”之一就是貨幣。
  先交代一下事件的曆史背景。宋初鑄幣量不足,市場上的貨幣仍舊以五代貨幣為主,很多錢文上有舊時的年號。登基之初,趙匡胤曾諄諄叮囑宰相趙普,一定不能以前朝年號為新朝年號。
  乾德年間的某一天,趙匡胤突然發現瞭一枚舊時銅錢①上麵印著“乾德”的字樣。這不是大宋王朝的年號嗎?
  查證之下,原來自己的“乾德”年號曾是後蜀年號之一。趙匡胤非常生氣,據說為此還把宮廷裏一個房間砸瞭個稀巴爛,又把宰相趙普叫來一頓臭罵,最後告訴趙普:你是一個不稱職的宰相,宰相當用讀書人,天下隻有讀書人方能治之!
  自此,趙匡胤開始推行徹底的以文治武政策,武將齣身的人,即使在軍隊裏也不得做一把手,必須在文官齣身的官僚管理之下。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武將也很快失去瞭昔日的風采,有將領甚至慨嘆:即使我能擊潰契丹、收迴燕雲十六州,也不若狀元鼎甲之榮!
  如果暴力不為所有社會層麵所接受,當然也就不會有人靠暴力搶奪天下!
  趙匡胤發揮的“大做”,是身體力行和對子孫的約束。
  陳橋兵變後大宋王朝善待後周遺孤,不僅宋太祖趙匡胤本人,也包括整個北宋的九位皇帝,沒有人對後周遺孤動手。我相信很少有人知道趙匡胤完成此事的方式,這種婦人之仁不符閤某些治史者心目中的帝王雄纔偉略,自然不可能像“杯酒釋兵權”一樣被廣而告之。趙匡胤曾以惡毒詛咒來約束自己的子孫——太祖勒石,這塊誓碑鎖在太廟之中,新任皇帝登基後纔有資格入內跪拜,特摘錄內容如下:
  第一,保全後周皇室子孫,縱然犯下謀逆之罪也隻能令其自盡,不得拉到大街上去砍頭,更不得連坐傢屬。
  第二,不得殺讀書人,也不得殺勸諫皇帝之人。
  第三,大宋王朝,不得增加農田之賦,此為永製。
  凡我子孫,有違此誓,天誅地滅。
  這就是趙匡胤為大宋王朝曆代君王樹立的治國理念——容忍敵人、容忍異端。隻有一個容忍異端的世界,纔可能為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士農工商纔可能獲得更多財富。如果社會風氣非此即彼、如果每個人都要無敵於天下、如果每個人都要消滅一切反對者(競爭),焉能為創新留下一絲一毫空間?
  “稍奪其權,製其錢榖,收其精兵”,不一定全靠陰損的權謀。隻要天下人都鄙薄暴力,事情就算辦成瞭!
  可以用恩格斯的一句話總結這段曆史:“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個曆史時期由法律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點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築,歸根到底都是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的。”

  ......

前言/序言


《天下之財:一部從古至今的經濟脈動》 引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經濟浪潮驅動的世界。從古老的物物交換到現代的數字金融,人類文明的每一步發展都與財富的創造、分配和流動息息相關。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國度的金融史,而是以宏大的視角,追溯“天下之財”——全球財富的演變軌跡。它深入剖析瞭跨越數韆年的經濟思想、金融工具和社會結構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世界,探索瞭財富在不同文明間如何流動、積纍和引發變革。 第一部分:古代的財富基石——從貝殼到金屬 本書首先迴溯到人類文明的黎明,探討財富觀念的起源。我們追溯瞭早期社會中,以稀缺資源(如貝殼、牲畜、貴金屬)作為價值載體的過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物品交換故事,而是一場關於“信任”的構建——人們如何開始相信某些物品具有普遍的交換價值。 早期信用與債務的萌芽: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時代,契約和記憶如何維係早期的藉貸關係?我們考察瞭美索不達米亞泥闆上的早期藉貸記錄,展示瞭法律與經濟如何在農業文明中開始交織。 鑄幣革命與國傢權力的綁定: 錢幣的誕生是人類曆史上一次深刻的範式轉換。本部分詳細分析瞭呂底亞古王國如何首次將國傢信用與金屬純度結閤,以及隨後古希臘、古羅馬如何利用鑄幣體係鞏固其帝國統治和軍事擴張。錢幣不僅僅是交易媒介,更是政治權力的延伸。 絲綢之路上的“無形財富”: 探討瞭古代貿易網絡中,絲綢、香料等商品的價值如何超越其物理形態,成為跨越地理障礙的財富象徵。我們研究瞭沿綫商隊融資的原始模式,以及早期匯兌機製的雛形。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金融轉型——行會、教會與跨國貿易 中世紀的歐洲和同期蓬勃發展的伊斯蘭文明,在財富管理和商業實踐上展現齣截然不同的麵貌。本部分著重於金融創新的溫床——商業城市和宗教倫理的衝突與融閤。 伊斯蘭金融的智慧: 我們細緻考察瞭伊斯蘭商業法(Sharia)對現代金融的深遠影響,特彆是關於“利息”(Riba)的限製如何催生齣閤夥製、風險共擔的金融工具,例如“Mudarabah”(利潤分享協議)。這些機製在跨地中海貿易中發揮瞭關鍵作用。 歐洲的復蘇與銀行傢的崛起: 隨著十字軍東徵和城市自治的興起,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商業城邦成為金融創新的中心。我們描繪瞭意大利銀行傢族(如美第奇傢族)如何通過復式記賬法、匯票和信貸網絡,將地方性的商業活動轉化為跨國金融帝國。他們的操作,是現代銀行業務的雛形。 公會製度對資本積纍的製約與保護: 分析瞭中世紀行會如何通過嚴格控製生産標準和市場準入,在保護手工業者利益的同時,也對資本的自由流動構成瞭限製。 第三部分:重商主義與地理大發現——全球市場的開端 16世紀至18世紀,世界格局因地理大發現而徹底改變,財富的流嚮也隨之轉移。本書聚焦於“重商主義”思潮的興起及其背後的驅動力。 貴金屬的潮汐: 新大陸的白銀湧入歐洲,引發瞭持續數十年的價格革命。我們考察瞭這種財富激增如何刺激瞭消費、資助瞭戰爭,並最終挑戰瞭舊有的社會經濟結構。 股份公司的誕生與風險分散: 遠洋貿易的巨大風險催生瞭世界上第一批現代公司——特許貿易公司(如東印度公司)。本書詳細解析瞭股份製如何通過將風險分散給眾多投資者,首次實現瞭大規模、長周期的資本聚集,這標誌著現代資本主義的真正開端。 國傢債務的體係化: 荷蘭和英國如何通過發行國傢債券和建立中央銀行係統,將國傢信用轉化為可被市場交易的金融資産,從而為持續的軍事和殖民擴張提供瞭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 第四部分:工業革命與金融的加速器——蒸汽、鋼鐵與信貸擴張 工業革命不僅是技術的革命,更是資本配置的革命。財富的創造速度前所未有地加快,金融體係也必須隨之進化。 工業化時代的信貸需求: 煤炭、鐵路、鋼鐵廠的建設需要巨額的、長期的資本投入。本部分探討瞭各國如何利用發行股票和債券的方式,將儲蓄轉化為生産性投資,以及“金融中介”機構在這一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金本位時代的穩定與脆弱性: 探討瞭19世紀全球主要經濟體采納金本位製度的邏輯——它提供瞭匯率的穩定性和國際貿易的便利性,但也帶來瞭通貨緊縮的壓力,並使得區域性的金融危機更容易傳染至全球。 華爾街的崛起與金融專業化: 隨著商業活動日益復雜,金融專業人纔和交易場所的重要性凸顯。紐約、倫敦等金融中心的成熟,以及衍生品交易的初步發展,預示著金融業將日益脫離實體經濟,形成自身的復雜體係。 第五部分:世紀之殤與新秩序的建立——危機、乾預與全球化 20世紀是財富創造和財富毀滅並存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大蕭條以及隨後的冷戰,深刻重塑瞭全球財富的分配格局。 大蕭條的教訓與凱恩斯主義的迴響: 詳細分析瞭1929年大蕭條中金融體係的崩潰路徑,以及各國政府為應對危機所采取的乾預措施。這標誌著政府在經濟調控中角色的永久性轉變。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與瓦解: 二戰後,世界如何試圖通過固定匯率體係來重建國際貿易的秩序,以及這種以美元為核心的體係在70年代初如何因自身矛盾而解體。 石油美元與新興市場的崛起: 探討瞭能源成為新的全球財富驅動力後的金融布局,以及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經濟體如何通過吸引外資、融入全球供應鏈來積纍財富,同時也麵臨著“資本外流”的風險。 第六部分:數字時代的財富重構——信息、速度與不平等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當代,分析信息技術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財富的生成、流動和監管。 去中介化與金融科技(FinTech): 探討瞭互聯網如何挑戰傳統銀行的壟斷地位,以及區塊鏈、加密貨幣等新興技術對“信任”和“價值”定義的顛覆性嘗試。 量化交易與市場效率的悖論: 高頻交易和算法交易如何使得財富的創造速度達到瞭人類曆史的頂峰,同時也加劇瞭市場波動的風險,使得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脫鈎現象愈發明顯。 全球財富的再分配: 總結瞭過去三十年全球化帶來的巨大財富增長,同時也審視瞭由此引發的收入不平等、代際財富固化等重大社會問題。 結語: “天下之財”的流動從未停止,它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燃料,也是衝突的根源。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讀者理解,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每一個貨幣單位、每一筆投資行為,都深深烙印著數韆年來經濟思想、政治權力和技術創新的復雜足跡。理解財富的曆史脈動,是理解我們自身處境的關鍵鑰匙。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中國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財》,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一直低估瞭古代中國的經濟智慧。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瞭貨幣的變遷,更深層次地揭示瞭中國古代社會獨特的金融思維和實踐。作者在剖析“賦稅製度”如何影響經濟發展時,非常細緻地分析瞭不同朝代的賦稅結構和徵收方式,以及它們對農民、地主、商人等不同社會群體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鹽引”和“茶引”的討論,這些看似簡單的商業憑證,背後卻牽涉到國傢財政、權力分配以及市場競爭等一係列復雜的問題。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讓我們看到這些製度是如何被設計、被執行,又如何在實際運作中産生各種意想不到的後果。此外,書中關於“銀兩”在中國古代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論述,也讓我對“白銀時代”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一種衡量價值、流通商品、維係國際貿易的重要媒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重新審視瞭中國古代經濟的活力和復雜性,也讓我們看到瞭中國人民在麵對經濟挑戰時的智慧和創造力。

評分

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它將“天下之財”這個宏大命題,通過抽絲剝繭的方式,一點點展現在讀者麵前,讓我猶如置身於一個古老的金融寶藏之中。作者在描述“土地金融”時,對中國古代社會土地兼並、地權流轉的梳理,讓我對中國的 agrarian society 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他不僅僅是描述瞭土地的買賣,更深入地探討瞭土地作為一種重要的金融資産,如何影響著社會結構和階層流動。我特彆喜歡關於“高利貸”的討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譴責,而是從曆史的角度,分析瞭其産生的根源、存在的形式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復雜影響。讀到關於“信用”和“信譽”在古代商業活動中的重要性時,我深切體會到,即使在沒有現代金融監管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依然是商業成功的基石。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金融史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它不是單一的貨幣史,而是包含瞭土地、信貸、商業信用等多種金融元素的綜閤體。它讓我對“天下之財”有瞭更廣闊的視角,也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智慧有瞭更深的感悟。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像在品鑒一幅精美的古代山水畫,每一筆都充滿瞭考究和匠心。作者在講述中國金融史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將宏大的經濟體係與鮮活的個體命運巧妙地結閤起來。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古代金融傢和普通百姓如何與貨幣打交道的篇章。比如,在介紹白銀貨幣化之前,作者細緻地分析瞭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動因,以及它如何一步步取代瞭銅錢的主導地位,這不僅僅是貨幣的更迭,更是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讀到關於海禁政策對民間貿易和金融活動的影響時,我能感受到那種限製與突破之間的張力。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當時的社會各階層是如何在這種政策下生存和發展的。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許多與絲綢之路相關的金融活動描述,這讓我看到瞭中國金融是如何與世界發生聯係的,那種開放與交流的活力,即使在古代也從未缺席。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讓你在曆史的細節中發現經濟規律,又能在宏觀的敘事中體會到人情冷暖的佳作,它讓我對“天下之財”有瞭全新的理解,也對中國古代社會的韌性和創造力有瞭更深的敬佩。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金融史”這個題材有點望而卻步,總覺得會枯燥乏味。但《中國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財》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靈活,時而像一位嚴謹的學者,條分縷析地解釋各種金融工具的原理和曆史背景;時而又像一位故事大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古代的金融趣事。我尤其沉迷於關於“錢莊”和“票號”的那部分內容,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金融機構,更是連接地域、維係商業命脈的關鍵節點。作者通過大量史料的梳理,展現瞭這些機構如何在古代形成、發展,以及它們在保障民間信貸、促進商品流通方麵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讀到關於“官督商辦”模式在近代金融業中的應用時,我仿佛看到瞭曆史的演進與變革,看到瞭傳統金融如何應對時代的挑戰。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是,它並沒有將金融史孤立來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整個中國曆史的大背景下,探討瞭政治、文化、軍事等因素如何相互影響,共同塑造瞭“天下之財”的格局。它就像一本百科全書,但又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我沉醉其中,欲罷不能。

評分

讀完《中國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財》,真是顛覆瞭我過去對中國古代經濟的認知。我一直以為古代中國就是靠農耕、手工業,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波瀾壯闊的金融世界。書裏對各種貨幣的演變,從貝幣到銅錢,再到紙幣,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史實,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比如宋代商人如何利用飛錢進行跨地域交易,以及明清時期白銀如何成為世界性的通用貨幣,來展現金融在國傢治理、社會變遷中的核心作用。我甚至能想象到當時熙熙攘攘的市集,銅錢叮當作響,商人們在賬簿上揮灑著汗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金融並非現代社會的産物,它早已深深地融入瞭中華文明的血脈之中,塑造著曆史的走嚮。那種對細節的考究,對宏觀趨勢的把握,都讓我感覺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越瞭曆史的長河,親身感受瞭“天下之財”如何匯聚、流轉,又如何影響著王朝的興衰。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是一部關於智慧、關於人性的故事集,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可讀性性強!

評分

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評分

好書,看瞭以後對曆史有瞭很多全新的認識

評分

陳校長的書

評分

東西好,送貨及時

評分

質量不錯,快遞準時。

評分

好書,不錯,慢慢看

評分

好書,不錯,慢慢看

評分

期待已久的一套書,逢悅讀節打摺趕緊入手。網購我隻選京東,服務好,物流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