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兆平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消费者行为
  • 营销
  • 决策
  • 行为经济学
  • 购买行为
  • 品牌
  • 广告
  • 影响因素
  • 动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20944
版次:01
商品编码:114203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十二五”系列规划教材 市场营销专业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页数:2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十二个任务,分成四部分:任务一与十二分别是消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消费行为的综合分析;中间的十个任务分成三部分:消费者心理、社会影响下心理、产品或劳务心理。消费者心理包括消费者认知、需要、个性、态度等五个任务;社会影响包括群体、文化等两个任务;产品心理包括价格、包装、信息传递三个任务。
本书突出每个任务的学习目标、案例应用、应用举例以及实训项目的设计,语言简练,实用性强,既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又可以作为职业培训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郭兆平,副教授,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多年在市场营销专业一线教学岗位,编写过多部高职高专市营专业教材,主持、参与过多项省级、国家级课题。

目录

任务一 了解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分析的
基本内容 (1) (1)
子任务一 认识消费行为与心理 (3)
1.1.1 消费行为的过程 (3)
1.1.2 消费行为特点 (3)
1.1.3 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5)
1.1.4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6)
子任务二 认识消费心理的发展与
研究方法 (9)
1.2.1 消费心理学的发展 (9)
1.2.2 消费心理学研究的趋势 (10)
1.2.3 营销中的“四字经”与消费
心理分析的变化 (11)
子任务三 消费心理的研究方法 (13)
1.3.1 投射法 (13)
1.3.2 推测试验法 (14)
1.3.3 语义区别法 (15)
任务二 认识消费者的认知过程 (19)
子任务一 认识消费者的感觉和感觉
规律 (21)
2.1.1 感觉与感觉的分类 (21)
2.1.2 感觉的规律以及应用 (22)
子任务二 学习运用知觉规律 (27)
2.2.1 知觉的概念和种类 (27)
2.2.2 知觉的规律 (27)
2.2.3 知觉到的风险 (35)
2.2.4 错觉和知觉效应 (37)
子任务三 运用注意的规律 (41)
2.3.1 注意与其分类 (41)
2.3.2 影响人注意的因素 (42)
子任务四 认识记忆的规律 (45)
2.4.1 记忆与记忆种类 (45)
2.4.2 记忆的规律 (47)
2.4.3 遗忘 (48)
2.4.4 影响记忆的因素 (49)
任务三 态度、心理预期与消费心理 (57)
子任务一 态度与消费心理 (59)
3.1.1 态度与其构成 (59)
3.1.2 态度的形成途径 (60)
3.1.3 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62)
3.1.4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以及
应用 (65)
子任务二 心理预期与消费信念 (69)
3.2.1 预期、预期效应、消费预
期、消费预期效应 (69)
3.2.2 消费心理预期 (71)
3.2.3 消费信念 (74)
任务四 消费者的需要与动机 (79)
子任务一 消费者的需要 (81)
4.1.1 消费者的需要 (81)
4.1.2 需要的内容 (84)
4.1.3 需要的规律 (87)
子任务二 动机 (91)
4.2.1 动机的概述 (91)
4.2.2 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分类 (92)
4.2.3 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类型
的因素 (94)
4.2.4 购买动机的可诱导性及
应用 (95)
4.2.5 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98)
任务五 个性心理特点与消费心理 (104)
子任务一 气质与消费心理 (106)
5.1.1 气质 (106)
5.1.2 不同气质类型人的消费
行为特点分析 (108)
子任务二 性格与消费心理 (113)
5.2.1 性格与性格特征 (113)
5.2.2 性格的分类 (115)
子任务三 能力与消费心理 (120)
5.3.1 能力与能力营销因素 (120)
5.3.2 能力的分类 (121)
5.3.3 在消费中应注意的能力
差异 (122)
任务六 社会群体的消费心理 (128)
子任务一 社会群体与社会影响
方式 (130)
6.1.1 社会群体与群体作用 (130)
6.1.2 社会群体的分类 (131)
6.1.3 社会影响方式 (132)
子任务二 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社会
群体 (135)
6.2.1 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社会
群体 (135)
6.2.2 家庭与消费心理 (136)
子任务三 阶层与消费心理 (139)
6.3.1 阶层与阶层标准 (139)
6.3.2 美国社会阶层的分类与
消费心理分析 (140)
6.3.3 阶层的消费心理分析 (141)
子任务四 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
心理 (144)
6.4.1 儿童消费心理与对策 (144)
6.4.2 青年消费心理与对策 (146)
6.4.3 中年消费心理与对策 (148)
6.4.4 老年消费心理与对策 (149)
子任务五 女性群体的消费心理 (151)
6.5.1 女性消费者主要心理
特征 (151)
6.5.2 女性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
特点 (152)
6.5.3 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心理
策略 (153)
任务七 经济、文化因素与消费心理 (156)
子任务一 经济因素对消费心理的
影响 (158)
7.1.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消
费心理的影响 (158)
7.1.2 微观经济――个体的收入
与消费心理 (159)
子任务二 网络发展对消费心理的
影响 (162)
7.2.1 网络时代的市场特点 (162)
7.2.2 网络时代的营销特点 (163)
7.2.3 网络经济下的消费心理
特点 (164)
子任务三 文化因素与消费心理 (165)
7.3.1 文化与消费心理 (165)
7.3.2 文化与亚文化对消费者
心理的影响 (166)
7.3.3 消费习俗与消费心理 (167)
子任务四 消费流行与消费心理 (170)
7.4.1 消费流行 (170)
7.4.2 消费流行的周期 (171)
7.4.3 消费流行的规律 (172)
7.4.4 消费流行对消费心理的
影响 (174)
任务八 新产品与消费心理 (178)
子任务一 新产品的设计与消费
心理 (180)
8.1.1 产品、新产品与新产品
分类 (180)
8.1.2 消费者购买新产品的主要
原因 (181)
8.1.3 新产品的设计与消费者的
基本心理规则 (184)
8.1.4 新产品开发设计的原则 (186)
子任务二 新产品的购买行为分析 (189)
8.2.1 消费者接受新产品的
过程 (189)
8.2.2 新产品的推广 (190)
8.2.3 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对应
的推广策略 (191)
8.2.4 不同时期的购买者分析 (193)
任务九 价格与消费心理 (196)
子任务一 价格功能与价格心理 (198)
9.1.1 价格的心理功能 (198)
9.1.2 消费者的价格心理 (200)
子任务二 价格高速与消费心理 (205)
9.2.1 价格下调时的消费心理
与策略 (205)
9.2.2 价格上升时的消费心理
与策略 (207)
子任务三 定价策略与其心理依据 (209)
9.3.1 撇脂定价法与其心理
依据 (209)
9.3.2 渗透定价法 (210)
9.3.3 反向定价法 (211)
9.3.4 非整数定价法与整数定
价法 (212)
9.3.5 习惯定价法 (213)
9.3.6 声望定价法 (213)
9.3.7 分级定价法 (214)
9.3.8 优惠定价法 (215)
9.3.9 组合定价法 (215)
任务十 产品的命名、商标、包装与消费
心理 (219)
子任务一 产品的命名与消费心理 (221)
10.1.1 产品命名的心理功能 (221)
10.1.2 命名的方法 (223)
10.1.3 产品命名应注意的问题 (225)
子任务二 产品的商标与消费心理 (228)
10.2.1 产品商标的心理功能 (228)
10.2.2 商标设计的心理策略 (229)
10.2.3 商标运用的心理策略 (232)
子任务三 产品的包装与消费心理 (235)
10.3.1 产品包装的心理功能 (235)
10.3.2 商品包装设计的心理
要求 (236)
10.3.3 商品包装设计的心理
策略 (237)
任务十一 信息传递与消费心理 (243)
子任务一 息传递与消费心理 (245)
11.1.1 产品信息传递的途径 (245)
11.1.2 产品信息传递中的心理
原则 (246)
子任务二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249)
11.2.1 广告的心理功能 (249)
11.2.2 广告的心理学原理 (250)
11.2.3 广告的心理策略 (251)
子任务三 营销和营业推广与消费
心理 (255)
11.3.1 人员推销与消费心理 (255)
11.3.2 公共关系与消费心理 (256)
11.3.3 营业活动与消费心理 (257)
子任务四 营业环境与消费心理 (258)
11.4.1 选址与消费心理 (258)
11.4.2 店面橱窗的设计与消费
心理 (259)
11.4.3 购物内部环境与消费
心理 (260)
任务十二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与购买
决策 (265)
子任务一 细解购买行为 (267)
12.1.1 购买行为分析概述 (267)
12.1.2 购买行为分析中关注的
核心问题 (268)
12.1.3 购买行为的一般模式及其
意义 (269)
12.1.4 购买行为的类型 (271)
12.1.5 不同产品的购买行为类型
分析 (275)

子任务二 购买决策 (277)
12.2.1 购买决策过程中的问题
分析 (277)
12.2.2 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
因素 (279)
12.2.3 购买决策原则 (279)
子任务三 购买行为的理论 (284)
12.3.1 象征性社会行为理论 (284)
12.3.2 减少风险理论 (285)
12.3.3 习惯建成理论 (286)
12.3.4 消费行为的认知理论 (288)
参考文献 (292)

前言/序言


《欲望的轨迹:解读消费行为背后的隐秘逻辑》 在信息爆炸、选择繁多的现代社会,消费已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的活动,它更像是一面折射个体身份、社会地位、情感渴望乃至价值观的镜子。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某个品牌而非另一个?为什么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我们会被某些产品轻易俘获?为什么某些广告能瞬间触动我们的心弦,而另一些则石沉大海?《欲望的轨迹》正是试图揭开这些表象下的重重迷雾,深入探究驱动我们消费行为的深层心理机制。 这本书并非一本教你如何“花钱”的指南,也不是一本罗列各种消费技巧的书籍。相反,它是一次深入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一次对我们日常决策中那些微妙而强大的心理力量的审视。我们并非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我们的购买选择常常受到情绪、认知偏差、社会影响以及潜意识欲望的左右。理解了这些“隐秘逻辑”,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才能更明智地做出与我们真正需求相符的消费决策,避免被过度的欲望或市场的陷阱所裹挟。 第一章:需求还是欲望?——生存本能与社会攀比的交织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区分生理性需求与心理性欲望。食物、住所、衣物是生存的基本,但我们对食物的口味偏好、对住所的地理位置追求、对衣物的品牌标识,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存功能,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和情感意义。本章将深入探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消费行为中的体现,以及社会比较理论如何促使我们通过消费来定义自身价值和地位。我们会审视“我拥有什么”如何影响“我是谁”,以及“嫉妒”和“攀比”在现代消费文化中扮演的复杂角色。从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资源交换,到如今品牌成为了身份的象征,我们将勾勒出需求与欲望从简单到复杂、从个体到社会的演变轨迹。 第二章:感官的魔术师——色彩、气味与声音如何影响购买决策 人类的决策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处理的。商家们深谙此道,他们利用色彩的心理学效应来吸引你的注意力,用诱人的气味来营造愉悦的购物体验,甚至通过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来影响你的情绪和消费节奏。《欲望的轨迹》将揭示这些“感官魔术师”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将探讨不同色彩所代表的心理暗示,例如红色代表激情与紧迫感,蓝色则传递信任与平静。研究将带领你走进一家精心设计的商店,分析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光一影是如何被用来“操控”你的潜意识。我们会分析香水如何不仅仅是一种气味,更是一种身份的表达;音乐的快慢节奏如何影响你在商店停留的时间以及你愿意花多少钱。理解了感官的力量,你将更能警惕那些试图通过感官刺激来诱导你消费的策略。 第三章:认知偏差的陷阱——“锚定效应”、“损失厌恶”与“可得性启发” 我们的思维并非总是严谨的逻辑推理,它常常会走捷径,利用“认知偏差”来快速做出判断,而这些捷径有时会让我们陷入误区。《欲望的轨迹》将剖析几种最常见的认知偏差,以及它们如何在消费场景中被巧妙地利用。例如,“锚定效应”解释了为什么商品的原价标注得越高,你对折扣价就会觉得越划算;“损失厌恶”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宁愿承担风险去避免损失,也不愿意去获得同等大小的收益,这使得“限时优惠”、“错过不再”的营销策略格外有效。“可得性启发”让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生动、鲜活的信息,这解释了为什么口碑营销和成功案例比枯燥的数据更容易打动我们。通过了解这些思维的“小把戏”,你将能更清晰地识别商家设下的“逻辑陷阱”,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第四章:情感的购买——情绪、记忆与情感价值的驱动 消费行为中,情感因素往往比理性考量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我们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的功能,更是它所承载的情感、它唤起的回忆、它所代表的社会价值。《欲望的轨迹》将探讨情感在消费决策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会分析“怀旧营销”如何利用我们对过去的眷恋来激发购买欲;“情感连接”如何让消费者对某个品牌产生忠诚度,甚至愿意为之支付溢价。我们会审视“品牌故事”的力量,以及一个品牌的价值观如何与消费者的内在需求产生共鸣。从购买一件礼物来表达爱意,到购买奢侈品来证明成功,再到购买某种食品来慰藉心灵,这本书将带领你探索情感如何成为我们最强大的购买驱动力。 第五章:社会镜像的投射——从众心理、参照群体与身份认同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深受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消费行为更是如此,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信号的传递,是一种身份的表达。《欲望的轨迹》将深入剖析社会因素如何塑造我们的消费选择。我们将探讨“从众心理”如何让我们不自觉地跟随大众的选择,特别是在信息不确定或我们希望获得安全感的时候。“参照群体”——无论是家庭、朋友、同事还是网络上的意见领袖——都对我们的购买决策产生着巨大影响。我们会分析“符号消费”的现象,即我们通过消费特定的商品来向他人展示我们的社会地位、品味和所属群体。从青少年追逐潮流服饰,到职场人士购买象征成功的名牌手表,这本书将揭示社会镜像如何在我们每一次消费选择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第六章:叙事的诱惑——故事、意义与消费者构建的意义世界 在后现代社会,消费者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接收者,他们更倾向于在消费中寻找意义,并在商家构建的叙事中参与和再创造。《欲望的轨迹》将探讨“叙事”在消费领域的力量。我们将分析品牌故事如何超越产品的功能性,为消费者提供情感寄托和价值认同。我们会审视“意义营销”的策略,即商家如何通过赋予产品超越物质属性的意义来吸引消费者。从环保产品背后所传递的责任感,到非营利组织的产品所承载的公益使命,再到旅游体验所带来的自我发现的叙事,这本书将揭示故事如何成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桥梁,以及消费者如何在这些故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 第七章:科技的催化剂——算法推荐、社交媒体与个性化消费 当今时代,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消费的面貌。算法推荐、社交媒体的流行以及个性化消费的兴起,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购买习惯和决策过程。《欲望的轨迹》将审视科技作为“催化剂”的角色。我们将探讨“算法推荐”如何通过分析我们的浏览历史和购买行为,精准地向我们推送可能感兴趣的商品,这既带来了便利,也可能形成“信息茧房”。我们会分析社交媒体如何通过网红营销、用户生成内容来影响我们的购买决策,以及“点赞”、“评论”等互动形式如何成为新的社会认同和消费驱动力。同时,我们也将讨论“个性化消费”的兴起,即消费者越来越追求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定制化的产品,以及科技如何赋能这种趋势。 第八章:反思与重塑——如何成为一个更清醒的消费者 在深入剖析了消费行为背后的种种心理机制后,《欲望的轨迹》的最后一章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我们并非要剥夺消费的乐趣,而是要以一种更清醒、更自主的态度去面对它。本章将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欲望。我们会讨论如何识别并抵制过度消费的诱惑,如何进行更明智的消费规划,以及如何将消费行为与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相结合。我们将鼓励读者重新审视自己购买的商品,思考它们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需求,是否能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真正的价值。最终,这本书的目标是 Empower 你,让你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具辨别力的消费者,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与满足。 《欲望的轨迹》是一次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是一次对我们日常行为的深刻洞察。它将帮助你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消费时代。当你翻开这本书,你将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消费者,而是一位能够洞悉欲望、掌控选择的智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我书架上已经放了一段时间了,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发现,它就像一个宝藏,总是能挖掘出意想不到的洞见。让我特别着迷的是它对“禀赋效应”的解释。书中说,一旦我们拥有了某样东西,我们就会对它产生一种高于其市场价值的估值,觉得它“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这让我立刻想到了自己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的经历。很多时候,我明明知道一件物品的市场价可能并不高,但因为是我自己使用过的,我会不自觉地给它一个更高的价格,并且很难接受别人的压价。这本书让我明白,这种“禀赋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它不仅仅体现在物品上,也体现在我们对自己的想法、观点,甚至是对自己付出的努力的估值上。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固守某些观点,或者不愿意放弃某些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真的好,更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它们,并且赋予了它们特殊的价值。这种对“拥有”心理的深刻剖析,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很多时候,是不是因为不愿意“失去”而错过了更好的选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心理惯性,从而有机会去做出更灵活、更开放的决策。

评分

我一直对行为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所以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那种沉浸感至今难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社会认同”效应的探讨。书中详细分析了为什么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会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无数的例子:网购时,我总是会优先看销量高、评论多的商品;出去吃饭,我也会下意识地选择人多的餐厅;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我也更容易被那些拥有大量点赞和转发的内容所吸引。这本书让我明白,这种行为并非单纯的“随大流”,而是根植于人类的生存本能——在原始社会,模仿群体行为能够大大提高生存几率。而在现代社会,这种本能被商家巧妙地利用,通过制造“热门”的假象,或者利用网红、KOL来引领消费潮流,从而影响我们的购买决策。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关于“羊群效应”的实验,非常直观地展示了这种力量。读完这部分,我对自己产生了一种“审视”感,开始质疑自己那些看似独立的判断,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他人行为的影响。这并不意味着我变得悲观,反而让我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学着去辨别哪些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需求,哪些是被社会潮流所裹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现象,更深挖了背后的心理机制,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消费者,变成了一个更主动、更有洞察力的个体。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看了很久,一直想写点什么,但又觉得好像从哪个角度切入都无法完全捕捉到它带给我的那种复杂感受。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决策疲劳”的阐述。以前我总是觉得,只要我足够理性,就能做出最好的选择,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大量信息和选项时,会像电池一样迅速耗尽能量,导致我们最后倾向于选择最省力、最熟悉,甚至是最不理想的那个。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超市购物的例子,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每一样都试图用各种包装、广告语来吸引你,一开始你可能充满热情地比较,但逛到最后,很多时候你只是随便抓起一个离你最近的、看起来差不多的就买了,根本没力气再进行深入分析了。这让我顿时醒悟,很多时候我那些所谓的“冲动消费”或者“盲目跟风”,可能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不理智,而是我的大脑已经累到无法做出更优决策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这些心理学原理是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声无息地运作的,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是不是在很多时候,我都被自己的大脑“欺骗”了。我开始尝试在购物前列好清单,或者分批次购买,避免一次性面对过多的选择,这样一来,我发现自己的购物体验真的改善了很多,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开销。这种对个体认知负荷的深刻剖析,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具启发性的部分之一,它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给了我一些实实在在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充满了生活气息,而且许多观点都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其中最让我惊叹的是,它对“损失厌恶”的阐释。我以前总觉得,为了获得利益而冒险是值得的,但这本书告诉我,人们对损失的恐惧,远比对获得利益的渴望要强烈得多。书中举了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说人们宁愿损失100块钱而不愿随机获得100块钱。这让我顿时回想起自己过去的一些选择,比如在投资理财方面,我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产品,即使我知道有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可能带来更大的收益,但我内心深处对“损失”的恐惧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正是这种“损失厌恶”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去追求更高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更容易被一些“限时优惠”、“免费试用”等打着“避免损失”旗号的营销策略所吸引。它教会了我,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保守”和“谨慎”,可能只是被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在操控。理解了这一点,我开始尝试去挑战自己,在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中,勇敢地去拥抱一些潜在的风险,而不是被恐惧所束缚。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剖析那些影响我们决策的深层心理,让我们有机会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做出更符合自己长远利益的选择。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是很高,觉得“消费心理学”可能离我的生活比较远,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对我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它对“默认选项”的讨论。书中提到,当人们面对多个选项时,如果有一个“默认选项”,大多数人会倾向于选择它,而懒得去更改。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很多软件的安装设置,很多时候,我会直接点击“下一步”,接受那些默认的选项,而没有去仔细查看。同样的,在一些服务性的消费场景中,比如机票预订,默认的座位选项往往不是最好的,但很多人因为懒得去选择,就直接接受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个“默认选项”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它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决策,甚至可能为我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读完这部分,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审视那些“默认选项”,并且尝试去主动做出自己的选择。这种对“惯性”和“惰性”的洞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更加积极地去参与到自己的决策过程中。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心理陷阱,让我们有机会跳出舒适区,做出更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评分

我是一位对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充满好奇的读者,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让我最着迷的是它对于“说服力”的心理学原理的剖析。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能够影响人们决策的技巧,例如“互惠原理”(别人给了你好处,你就会觉得有义务回报)、“承诺与一致性”(一旦做出承诺,人们就倾向于采取与承诺一致的行为)、“权威性”(人们更容易听从专家的意见)等等。这让我瞬间回想起自己曾经被这些原理“套路”的经历。我记得,曾经有一个推销员,先是送了我一些小礼品,然后又花了很长时间给我介绍产品,最后当我提出疑问时,他又搬出了很多专家的数据和权威论证,不知不觉中,我就被说服购买了。读完这部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看到的许多营销手段,背后都隐藏着如此精妙的心理学原理。这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市场上的信息有了更强的辨别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介绍理论,更是通过大量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也让我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不被轻易地说服。这种对说服力背后的心理机制的揭示,让我感到既惊讶又受益匪浅。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觉得“消费心理学”听起来就很高深,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趣味性。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关于“稀缺性原理”的讨论。书中提到,当某种商品或服务变得稀缺时,人们对它的渴望程度就会大大增加,即使它的实际价值并没有那么高。这让我立刻想到了许多商家惯用的营销手段,比如“限量发售”、“最后X件”、“限时抢购”等等。我记得自己曾经在看到“最后一件”的字样时,即使本来对那个商品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会因为害怕错过而匆忙下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稀缺性”的制造,很大程度上是在利用我们“害怕失去”的心理,促使我们做出不理智的购买决策。读完这部分,我开始反思自己,有多少次是因为“怕错过”而买了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这种对“失去”的恐惧,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消费行为的驱动力。这本书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学会了在面对所谓的“稀缺”信息时,保持一份冷静和理智,去分辨这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被表面的稀缺所裹挟。这种对自己内心欲望的辨析,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个重要启示。

评分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做决策之前都会权衡利弊,所以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消费心理学”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多的期待。然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让我认识到,原来我们的很多行为,并不是由理性主导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锚定效应”的解读。书中举了一个关于商品定价的例子,说商家会通过设置一个很高的“原价”,然后打一个很大的折扣,来让消费者觉得这个价格很划算,从而产生购买的冲动。这让我瞬间联想到了我逛街时的经历,很多时候,我看到一个标着“原价XXX,现价YYY”的商品,即使我对这个商品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烈的需求,但这个“打折”的数字就会在我心中形成一个“低价”的印象,让我觉得不买就亏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个“锚定”的价格,其实是商家设置的一个心理陷阱,它影响着我们对价值的判断。读完这部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曾经做出的很多“划算”的购买,实际上可能并没有真的捡到便宜,只是被那个“锚定”的价格所迷惑了。这本书真的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心理机制,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这种对自己认知盲区的揭示,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面临着一些选择困难,于是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了它。没想到,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为我提供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中,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参照依赖”的论述。书中说,我们对价值的判断,往往不是基于物品本身的绝对价值,而是基于我们所参考的“参照物”。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很多时候我做出的选择,似乎都受到了周围环境或者他人行为的影响。比如,当我和收入比我高很多的朋友在一起时,我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花费很高;而当我和消费水平较低的朋友在一起时,我又会觉得自己的花费很合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参照依赖”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对价格、价值,甚至是对自己幸福感的判断。读完这部分,我开始警惕自己,是不是很多时候我并不是真的需要某样东西,只是因为它的价格“看起来”比参照物低,或者因为它符合某个群体的消费标准?这种对自身判断模糊性的揭示,让我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也让我开始学着去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而不是盲目地跟随他人的参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看清那些影响我们判断的“幕后推手”,让我们有机会做出更自主、更符合自身情况的选择。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探索一些关于人际关系和沟通的书籍,偶然翻到了这本《消费心理学》,没想到它在某个层面上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关于“情感账户”的理论。书中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比作一个账户,每一次积极的互动(比如赞美、帮助)都会往账户里存钱,而消极的互动(比如批评、争执)则会取钱。我们对一个人的信任和好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账户里的余额。这让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些销售人员能够轻易地获得客户的信任,而另一些人却总是碰壁。这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问题,更是他们与客户之间“情感账户”的盈亏状况。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会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用轻松的谈话、真诚的关怀来“存款”,即使最终交易没有达成,客户对他的好感度依然很高,为下一次的互动打下了基础。读完这部分,我开始思考,在我的日常人际交往中,我是否也在不断地“存钱”或者“取钱”?这种将抽象的情感关系具象化的方式,让我对如何经营人际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商业环境中,情感的投入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洞察力,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让我看到,消费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购物,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连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