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俄国文学史(套装上下卷)》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解惑之书”。过去,我总觉得俄国文学晦涩难懂,充斥着各种我不甚了解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概念。然而,这套书以一种极其清晰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一一解读了这些“密码”。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严谨,他将复杂的文学史梳理得井井有条,从最早的民间传说和史诗,到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再到19世纪现实主义的黄金时代,直至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探索,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流派都得到了详尽而生动的阐述。我特别惊叹于作者对不同作家风格差异的精准把握,比如他如何区分普希金的浪漫与果戈理的写实,又如何解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俄罗斯文学的幽深密林,让我不再迷失方向,而是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棵树的形态、每一片叶的光泽。它不仅满足了我对俄罗斯文学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欣赏和理解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让我从此爱上了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艺术。
评分作为一名对外国文学充满好奇的学生,这套《俄国文学史(套装上下卷)》无疑是我近年来最宝贵的收获之一。它不是那种生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充满温度的方式,将我引入了俄罗斯文学的殿堂。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文学作品,更是在讲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俄国文学中“小人物”形象的分析,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却依然保有善良与尊严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被作家们赋予了深沉的同情和深刻的关怀。读到这些故事,我常常会为他们的遭遇感到心痛,也为他们的坚韧而感动。同时,书中对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理解了为什么某些主题会反复出现,为什么某些思想会在不同时期引起共鸣。上下两卷,内容全面,覆盖了从早期斯拉夫文学到20世纪初的各个重要时期和代表作家,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而深入的学习平台。这套书让我在理解俄罗斯文学的同时,也更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评分这套《俄国文学史(套装上下卷)》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直以来,我对俄罗斯这个国家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愫,而文学,无疑是了解其灵魂的最佳途径。翻开这套书,仿佛置身于19世纪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从普希金的诗歌中感受初恋的甜蜜与忧伤,到莱蒙托夫笔下“我心如被放逐的海鸥”,那种孤独与不羁扑面而来。再往后,果戈理的讽刺让我在哈哈大笑中看到了社会最真实的面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内心挖掘则让我彻底震撼,那些复杂的人性纠葛、信仰的挣扎,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而托尔斯泰的宏大叙事,从《战争与和平》的磅礴气势到《安娜·卡列尼娜》的细腻情感,将俄罗斯的民族精神、社会图景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与这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次深刻的对话。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独到,不仅仅是梳理作品和作家,更深入地探讨了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这些文学作品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现实主义创作思潮的分析,那种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和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上下两卷,内容详实,编排合理,无论是作为文学研究的专业读物,还是作为普通读者深入了解俄罗斯文学的入门砖,都堪称上乘之作。
评分这是一次关于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深度探索之旅。翻阅这套《俄国文学史(套装上下卷)》,我仿佛走进了俄罗斯广袤的土地,感受着那里的寒冷与热情,也理解了那里人民的坚韧与忧伤。从十二月党人运动时期的浪漫主义,到严酷的现实主义批判,再到后来象征主义和白银时代的绚烂,每一阶段的文学都深深烙印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我特别对书中关于“俄罗斯灵魂”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作家作品的分析,勾勒出俄罗斯民族在苦难与挣扎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气质——那种对苦难的承受力,对真理的永恒追寻,以及深植于骨血中的爱国情怀。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的故事在耳边回响,能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内心的呐喊。书中对于不同文学流派的梳理,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作品之间的联系与演变,不再是零散的阅读,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套书不仅填补了我对俄罗斯文学的认知空白,更让我对这个民族的复杂性与深刻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俄罗斯文学的认知仅限于几个赫赫有名的名字,总觉得那些长篇巨著读起来会很吃力,而且充满了各种我不太理解的哲学思辨。但这套《俄国文学史(套装上下卷)》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有趣,甚至带点故事性,一点都不枯燥。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巧妙地将作家们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展现他们如何受到时代的影响,又如何影响了后世。我尤其被书中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白银时代”诗人的描写所吸引,安娜·阿赫玛托娃、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他们的诗歌在时代的洪流中闪耀着别样的光芒,那种坚韧与对艺术的执着,令人动容。此外,书中对一些被我忽略但同样重要的作家,比如契诃夫,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才意识到他不仅仅是写短篇故事的大家,更是深刻洞察人情世故的哲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句话、某个场景而陷入沉思,仿佛自己也变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份子,与他们一同感受喜怒哀乐。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文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严谨的学术著作,经久不衰,畅销世界各地。这是第一次登陆中国吧。
评分好书,收藏,阅读
评分正月里物流还是很给力
评分不错
评分译者刘文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俄语诗史》、《诗歌漂流瓶》、《墙里墙外》、《红场漫步》、《明亮的忧伤》、《阅读普希金》、《布罗茨基传》、《伊阿诺斯,或双头鹰》、《别样的风景》、《插图本俄国文学史》等十余部;主要译著有:《普希金诗选》、《俄罗斯文化史》、《俄罗斯侨民文学史》、《三诗人书简》、《“百事”一代》、《萨宁》、《俄罗斯美女》等二十余部。
评分德·斯·米尔斯基(1890-1939),是著名的俄国文学史家、批评家和文艺学家,同时也是重要的俄国政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显赫,其父曾任俄国内务部长。他于1920年流亡英伦,任教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在授课同时用英文撰写了多部著作,如《现代俄国文学》(1925)、《普希金》(1926)、《俄国史》(1928)、《俄国社会史》(1931)等,其中享有盛誉的就是这部《俄国文学史》,米尔斯基也藉此成为英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欧学界最负盛名的俄国文学专家。1932年,米尔斯基在高尔基的帮助下返回苏联,1937年因间谍罪被捕,1939年死于位于苏联远东地区的集中营。其充满突转的生活经历和坚忍不拔的文学活动构成了当时文坛的一段传奇,甚或那一代俄国知识分子之命运的一个缩影和一种象征。
评分德·斯·米尔斯基(1890-1939),是著名的俄国文学史家、批评家和文艺学家,同时也是重要的俄国政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显赫,其父曾任俄国内务部长。他于1920年流亡英伦,任教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在授课同时用英文撰写了多部著作,如《现代俄国文学》(1925)、《普希金》(1926)、《俄国史》(1928)、《俄国社会史》(1931)等,其中享有盛誉的就是这部《俄国文学史》,米尔斯基也藉此成为英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欧学界最负盛名的俄国文学专家。1932年,米尔斯基在高尔基的帮助下返回苏联,1937年因间谍罪被捕,1939年死于位于苏联远东地区的集中营。其充满突转的生活经历和坚忍不拔的文学活动构成了当时文坛的一段传奇,甚或那一代俄国知识分子之命运的一个缩影和一种象征。
评分这是用包括俄语在内的所有语言写就的最好一部俄国文学史。
评分快递神速,书很值得一看。内容详细,知识点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