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克诗集

布莱克诗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威廉·布莱克 著,张炽恒 译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代诗
  • 布莱克
  • 威廉·布莱克
  • 浪漫主义
  • 英国文学
  • 艺术
  • 插画
  • 神秘主义
  • 象征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59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89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字数:23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他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技艺精湛的版画家;他是同时代人眼中行为乖戾的疯子,却被后世视无与伦比的天才。
  收录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先驱威廉·布莱克多部重要诗集及部分插图
  附赠精美版画藏书票
  著名译者张炽恒经典译本

内容简介

  此书为18至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集。收录了《诗的素描》《天真与经验之歌》、若干长诗、诗剧以及布莱克亲自绘制的诗歌配图。布莱克的诗质朴、清新,具有美妙的音乐性,他将一切付诸想象与形象,着魔似地沉溺于自己的想象,甚至似乎脱离了外在世界,他的执着、“疯狂”、敏感、叛逆使他过早地体验着现代文明的痛苦与失落。要与这位特单纯的抒情诗人“约会”,这本诗集将是**的选择。布莱克的诗歌作品从民国时期就开始传入中国,1919年周作人就以《英国诗人勃来克的思想》一文向中国读者介绍布莱克,至今仍受到文学界、学术界的关注。周作人、穆旦(查良铮)、杨苡等老翻译家都曾少量译过他的诗歌,而此译本则是国内收录诗歌特多的一个版本。

作者简介

  威廉·布莱克 (William Blake,1757—1827)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画家。在2002年BBC关于100位特伟大的英国人的调查中位列第38名。他的诗歌与画作风格多变,充满迸发的激情与丰富的想象力。他对《圣经》怀有崇敬之情,却对英国国教抱有敌意,深受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影响。他并不热衷政治,也排斥很多政治理念,不过却与托马斯·潘恩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世时,他曾因自己的特立独行而被同时代人视为“疯子”;去世后,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他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他的代表诗作有《诗的素描》《天真与经验之歌》《天国与地狱的婚姻》《弥尔顿》等。

  张炽恒,文学翻译家,自由撰稿人、诗人。196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专注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著有20多种,近100个版本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代表作有译著《泰戈尔诗选》《费兹杰拉德小说选二种》《埃斯库罗斯悲剧全集》《老人与海》《王尔德童话》等,另著有诗集《苏醒与宁静》。

精彩书评

  对于后来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格律、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他的作品里还有大量需要深入研究的东西。
  ——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

  布莱克禀承了一种相当了解人性的能力,对文字和文字的音乐有一种非凡的新的意识,而且有一种臆造幻象的天赋才能。
  ——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

  布莱克是绝顶的先锋,他是个真正的先锋,而不只是怪诞或游戏,这可以由这样一个事实来证明,即如果老天没有把布莱克生出来过的话,我本可以多写一些东西。
  ——萧伯纳

目录

首版序
新版序
诗的素描
春之咏
夏之咏
秋之咏
冬之咏
晚星之咏
黎明之咏
美丽的爱莉诺
歌: “多么快活”
歌: “我的绸服”
歌: “爱情与和谐”
歌: “我爱”
歌: “记忆,到这里来”
疯狂之歌
歌: “从缀满露珠的山岗”
歌: “当晨曦”
致缪斯
圭恩,挪威王
仿斯宾塞
摸瞎游戏
牧人之歌
老牧人之歌
诗剧《爱德华四世》之序诗
为英国人所作的战歌
爱德华三世
天真与经验之歌
天真之歌
序诗
牧羊人
回音草坪
羔羊
黑人小孩
鲜花
扫烟囱的孩子
男童之失
男童之得
笑歌
摇篮曲
至上的形象
升天节


保姆之歌
童稚的欢乐
一个梦
对别人的悲伤
经验之歌
序诗
地母的回答
土块和卵石
升天节
幼女之失
幼女之得
扫烟囱的孩子
保姆之歌
枯萎的玫瑰

天使

我美丽的玫瑰树
太阳花
百合
爱的花园
小流浪者
伦敦
人之抽象
婴儿的悲伤
有毒的树
少年之失
少女之失
致特拉
小学生
古代吟游诗人之声
至上的形象
手稿诗选
微笑
梦国
玛丽
水晶柜
天真之预言术
高约翰?布朗和小玛丽?蓓尔
威廉?勃德


“为什么丘比特是个男孩”
“我在晨光熹微中起身”
“别试图吐露你的爱情”
“我躺倒在一处河岸上面”
“我看见一座全金的教堂”
“在黎明升起的时候”
摇篮曲
“我怕我的风儿的猛烈”
“我为什么要介意”
童稚的悲伤
“静谧的,静谧的夜”
“啊,田凫”
“你有个装满种子的裙兜”
野花之歌
致诺巴达底
“难道早晨的欢欣和快乐”
“他们说”
“爱情对缺点永远盲目”
“虚伪受隐秘之制约”
“那里在买卖人的灵魂”
“柔雪”
梅林的寓言
白昼
结婚花环
“假如”
永恒
“刀剑歌唱在”
财富
给教区牧师的回答
“爱情的神态使人惊恐”
“她的一生是一首讽刺小诗”
致托马斯?布兹诗函
致托马斯?布兹
方式与结果
小仙子
我的幽灵
查理曼的修士
“嘲笑吧,嘲笑吧,伏尔泰,卢梭”
“你不信”
“如果”
“艺术已失去了内在的魅力”
“坟墓的洞穴”
致王后
金网
内心旅行者
“伟大的事业”
致上帝
恐怖与慈悲
“假如我永远”
“既然”
“在爱中长大”
“此生”
“他奉行着黄金准则”
“有人”
傻瓜
“大人物”
“有些人”
仿蒲伯: 女士赞
演说家和画家
节制与欲望
错误
另一个
致海莱
致弗莱克斯曼
主持我诞生的天使
长诗摘选
“要是远古时那些圣足”
“英格兰!醒来!”
时空的海洋
鸟与花

天国与地狱的婚姻
引子
魔王的声音
一个难忘的幻象(一)
地狱的箴言
一个难忘的幻象(二)
一个难忘的幻象(三)
一个难忘的幻象(四)
一个难忘的幻象(五)
自由之歌
塞尔书
阿尔比恩女儿们的梦幻
永久的福音
附 录
诗人、艺术家、作家、评论家论布莱克
布莱克年表
布莱克诗歌插图欣赏

精彩书摘

  小学生
  我爱在夏天的清晨起床,
  当鸟儿鸣啭在棵棵树上;
  猎人远远地吹着号角,
  云雀儿伴我歌唱,
  啊!多美妙的伙伴!
  但要在夏天的清晨上学,
  唉!这把兴致都扫尽;
  在那严厉昏花的眼底,
  小同学们垂头丧气地
  把一天苦熬过去。
  唉!我有时得颓丧地坐着,
  度过许多个急人的钟点,
  我得不到快乐,无论从书中
  或是和一帮无聊的讨厌鬼
  同坐在书斋里捱时间。
  为了欢乐而出世的鸟儿,
  怎能坐在笼中歌唱?
  孩子怎能一受惊扰就
  垂下他娇嫩的翅膀,
  忘记了朝气蓬勃的春天?
  爸爸妈妈啊,若花蕾被摘,
  花儿被刮落在地,
  若是嫩弱的幼苗被悲哀
  和满腹的重重心事夺去
  他们春天里的欢愉,
  夏天怎么会高兴地露头,
  夏天的果实怎么会露脸?
  怎收拾悲伤所毁的一切,
  如何祝福丰美的一年,
  当冬天的狂风出现?
  摇篮曲
  甜蜜的梦儿,成一片暗影
  罩在我可爱的婴儿头顶。
  甜蜜地梦见怡人的流水,
  借着幸福的静月的光辉。
  甜蜜的睡眠,用柔软的绒羽
  将你指婴儿。的眉编织成童稚花冠。
  甜蜜的睡眠啊温柔的天使,
  在幸福的孩儿上空盘旋。
  甜蜜的微笑,在这夜间
  在我的欢乐指“你”——婴儿。之上空盘旋;
  甜蜜的微笑啊母亲的微笑,
  哄走整个漫长的夜晚。
  甜蜜的呻吟和温柔的叹息,
  不会驱走你眼中的睡意。
  甜蜜的呻吟和更甜的微笑,
  哄走所有温柔的喁语。
  睡吧,睡吧,幸福的孩子,
  天地万物已微笑着安息;
  睡吧,睡吧,幸福地睡吧,
  俯望着你,妈妈在哭泣。
  甜蜜的宝贝,在你脸上,
  我能看到神圣的形象。
  甜蜜的宝贝,曾经像你,
  造你者躺着,为我哭泣。
  为我哭泣,为你,为全体,
  那时他还是个小小的幼婴,
  你永远看见他的形象——
  超凡的面容微笑吟吟。
  向你微笑,向我,向全体,
  他变成过一个小小的幼婴,
  童稚的微笑是他的真容,
  将天国和尘世哄慰入静。
  ……

前言/序言

  首版序
  我愿意以人子和诗人的名义,而不是以学者或译者的名义来向你奉献这部译诗集。它的作者是一个我们知道得太少的诗人和圣人。在了解他和他的诗之后,我们将意识到,忽视他,对于诗歌尤其是外国诗的读者是一个多么大的缺憾;对于外国文学的介绍和研究工作是一个多么大的缺陷。
  他是一名英国诗人,全名威廉?布莱克,属于18世纪末叶和19世纪初叶。从文学史上来说,属于前浪漫主义时代,虽然他与这个“主义”并不相干。即便在本国,在欧美,也曾有很长的时间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他在世时,只有华兹华斯等少数人注意到他,并受了他的影响。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他才声誉日增。其间的原因只有一个: 他远远地超越了他的时代。这位生前备受冷落的诗人,从此成了评论界的宠儿、大师所效法的大师。
  正如W.P.威特卡特在《对布莱克之心理学研究》一书中所说: “雪莱、济慈、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声名依然如旧,拜伦的声誉已不如他在世之时,骚塞已经被人们遗忘;而布莱克的声望却与日俱增。”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布莱克研究专家达到创纪录的100多位。
  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W.B.叶芝从1887年起编辑布莱克的诗作,并受到他的很大影响;他在日后模仿布莱克,创造了一个自己的宗教神话体系。
  美国20世纪的诗歌大师之一T.S.艾略特曾专注地研究布莱克,“向布莱克学到了不少东西”。
  一些批评家在论述诗歌发展进程时说,布莱克和华兹华斯是英语诗歌革命的开路先锋;另一些评论家在褒扬艾略特时,将艾略特和布莱克、华兹华斯一起,并称为英语诗歌革命的三大开路先锋。
  布莱克,布莱克,布莱克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我们难以很快地作出回答,因为我们也许已经开始意识到评论界的一个公断: 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最独特、最复杂的诗人。
  一、 纯真的人,神圣的疯子
  布莱克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个诗人。
  许多人为他画过像。初次见到他的像,你一定会被震慑住,至少是一惊: 这是一副多么不寻常的面容啊!他的异常宽阔明朗的前额,他的一双目光如炬、又略显惊惶的大眼睛。当你再次看他,你会看到他眼睛里的智慧、专注、“疯狂”和纯真。他跨越世纪注视着自己预言过的世界。
  1757年,他出生在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他从小就“富于幻想,神经过敏”。4岁时,他产生幻觉见到上帝;另一次,他又见到田野里一棵大树上栖满了天使。类似的另一次经历是在他30岁的时候,他19岁的弟弟罗伯特?布莱克患病夭折。他见到临终的弟弟的灵魂冉冉上升,穿过屋顶,升向天空。他乐而忘悲,击掌相庆,欣然歌诵。最后一次,是他临终的时候,他无比安详,面带欢乐的笑容,吟唱着他在天国所见的景物。
  这种“神迹”般的经历,无论意味着什么,至少告诉我们一件事: 他是个虔诚的人。我们还将看到,他确实超脱了世俗。
  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其原因不是家境贫寒,而是他的个性。他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这时他还非常年幼,而他极强的个性已经开始显露。他“对任何使他受约束的企图都以不可遏止的愤怒来反抗”。幸好,他的父母虽然是普通市民,甚至是小商人,却非常开明,听凭他不进学校而在家中学习他所喜爱的东西。对于布莱克,这是难得的幸运,但也给他日后的生活带来了隐患。这意味着他将没有阅世能力,与世俗格格不入。
  他所喜欢的是绘画和诗歌。他11岁进绘画学校,12岁开始写诗,那些诗后来收入了《诗的素描》。他在绘画学校的3年多中,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才能,父亲预备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但是,为了不影响父亲的小本生意和弟妹的前途,他主动放弃了这个求之不得的机会,去给一位雕刻家当学徒。那一年,他才14岁。这个单纯的人!
  他终身靠绘画和雕刻为生,诗歌从未给他的清贫生活以补贴。他的第一部诗集是靠朋友的资助印成铅字的。他的一生便是: 创作绘画和雕刻作品,收取稿酬或将其出售;创作诗歌,配上自己作的插图出版,由自己、偶尔由别人谱上曲子,在朋友的沙龙里咏唱。只有一个例外: 27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弟弟一同开了一家印刷店,一年后,印刷店破产;从此,他再没有谋过别的生计。因为生活所迫,他不断地搬家,最远曾经搬到苏格兰;有时,他靠别人的资助生活。他接受别人的资助,但从不妥协,从不出卖自己。他出卖的是自己的劳动。
  他一生最大的幸运是他的婚姻。21岁时,他因追求一位轻浮的姑娘而失恋。这时,邻家姑娘真挚地向他表示了同情。她的名字叫凯瑟琳?布歇尔,本人是文盲,父亲是菜农。4年以后,布莱克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克服家庭的阻力,使邻家姑娘的姓名变成了凯瑟琳?布莱克。布莱克夫妇没有子嗣。温柔的妻子成了他一生的忠实伴侣和唯一安慰。他教会她读书、写字和制版技术,使她又成了他最忠实的助手。同时,他也忠实于妻子。这是他与几乎其他所有诗人不同的地方,他的一生,从未有过绯闻,从未拜倒在什么贵妇人的脚下。
  他大无畏。在那个时代,英国是反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动”大本营。然而,他却敢于写诗歌颂法国大革命。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敢于印行玛丽?沃尔斯莱夫的《为女权辩护》和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可是当他印完布莱克的《法国大革命》第一卷后,竟不敢拿到市场上去出售。
  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竟然否定代表理性的上帝,赞美代表力的撒旦,并且宣称或者说预言上帝退位: “永恒的地狱复兴了……现在是艾登在统治,是回到伊甸园的亚当。”他希望或者说预言天国与地狱结合,成为理想的人世。
  在客居菲芬时,他竟然大怒将一名警员逐出花园,被警方指控犯了挑动暴乱、威胁国王罪。几个月后,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在听审者的欢呼声中被判无罪释放。
  他的一生就是工作。W.L.伦威克在《1789—1815年间的英国文学》中说: “威廉?布莱克的一生质朴无奇,以雕刻家知名于世。他和出版商相处通情达理,关系融洽;他经常出入于艺术家中间,他们把他视为其中的一员;他有一些爱他并且帮助他的朋友。他的编年史极其简单,传记上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大书特书,只有这些一直延续的简单的事实和紧迫的艺术创作活动。他的生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中我们只能看出雕刻职业事务、情感关系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强度变化。”简单地说就是,布莱克是一个单纯的人,过着单纯的生活,他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进行艺术创造工作。直到去世前几天,他仍然在工作。“他叫人用最后几个先令去买碳笔”。他画完最后一幅画,将它放下,说道: “我已经尽力而为了。”他没有立遗嘱,这就是他的遗言。
  1855年,塞缪尔?帕尔墨在致友人的书信中说: “布莱克,你见过他一次,便永远不会忘记。他的知识博大精深,他谈吐非凡,但有些神经质……和他一起在乡间散步,就是在接受美的灵魂……他是一个不带面具的人……他是那种我们在整个生命旅程中所遇见的绝无仅有的人。”
  这就是布莱克: 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一生清贫,但具备最独立最可敬的人格、杰出的天赋和非凡的才能;生前没有得到显赫的声名,但毫不介意地沉溺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
  他脱俗,但并没有放浪形骸。他只是有些“疯狂”。他的谥号就是“神圣的疯子”。他让人想起美国著名的黑色幽默小说家冯古内特的《上帝保佑你,罗斯沃特先生》中的“疯子”。神圣的疯子。那部小说中多次引用布莱克的诗句,而且只引用了布莱克的诗。他不放浪形骸,他很专注认真。他认真地疯,他在追求什么?
  “布莱克当然卷入了男人、女人和他们的社会所组成的普通世界,但他一直固守他称之为‘想象’的永恒世界的非凡价值与非凡真实,实际上可以说他整个一生都极力企图看到这两个世界合而为一并将它展示给别人。”
  二、 不仅是诗人
  布莱克生活在一个“愤怒和喧嚣”的时代。英国工业领先于全世界而飞速发展,这一方面使许多人遭受失业和贫困,另一方面也对文艺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排挤;而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继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诗人们的叛逆意识,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繁荣准备了条件。但是菲尔丁和哥尔斯密的时代已经过去。文学处于这两个波峰的波谷之中,诗人们普遍感到压抑和困惑,在抗争中,几乎都沉沦下去。“他(布莱克——笔者注)的时代洋洋得意地把绝大多数诗歌逼进忧郁的孤寂之地和疯人院里。”
  作为一个诗人,布莱克在这种环境的压迫下不断成熟。一开始,他为革命的发生而感到欢欣鼓舞,显得乐观而坚定;但不久,现实使他处处碰壁,在外在世界里,他被打败了。但他并没有在精神上被打败,并没有使自己的诗歌变成宣泄不满情绪的下水道。他从外在的现实进入了心灵的现实,而不是进入了“忧郁的孤寂之地和疯人院”。这是使他区别于其他同时代诗人的伟大之处。革命对于他成了“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内在世界、精神世界的东西”,他正是在这个世界里进行战斗:
  把我那灼亮的金弓带给我,
  把我那愿望的箭矢带给我,
  带给我长矛,招展的云彩呀!
  把我那炽热的战车带给我!
  我不会停止内心的搏斗,
  我的剑也不会在手中安眠;
  直到我们建立起耶路撒冷,
  在英格兰青翠而快乐的地面!
  这种追求不但造就了他超越时代的诗歌,而且将他本人造就成了一个预言家。他从一个见过上帝和天使、见过灵魂升天的梦幻者,变成了用无韵体诗、用象征的语言来预言上帝退位、预言人类精神世界之变化的先知。
  《天国与地狱的婚姻》
  《亚美利加: 一个预言》
  《欧罗巴: 一个预言》
  ……
  是的,他所预言的不是外在世界的变化,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未来。在他的一系列《先知书》里,他用一种奇特的语言,在200年前,预言了今日世界人们在宗教和哲学观念上的变化,包括性观念之解放(这一点,在本译诗集所选的《阿尔比恩的女儿们的梦幻》一篇中可以看到)。
  因此,他不但是诗人,还是预言家,1927年“人人从书”版的布莱克作品集书名就叫《布莱克诗与预言集》。同时,他又是一位著名的雕刻家。他在世时主要以绘画和雕刻闻名。他最擅长的是铜版蚀刻。那是他表达思想、幻想和精神世界的另一种语言。他为自己的所有诗卷配上了精美的插画。并且,他曾应出版商之邀为许多著名小说家和诗人的作品集作插图。
  他在18岁时即为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作画。
  他为诗人托马斯?格雷的《诗集》,为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为班扬的《天路历程》,为华兹华斯的《诗集》,为但丁的《神曲》……作了大量想象力极其丰富的精美插图。
  这些作品多为宗教题材。画面上有人,更有神;有正统宗教的神,更有他自己的宗教系统中的神。在他的笔下,它们的饱满、强壮、有时又是扭曲的形象,自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力量;它们所洋溢、所迸发的,是他的超凡的、然而有些怪异和疯狂的想象之美。扭曲、绽开、翅膀、飞翔、光、辉煌、升华……到底是什么?他表现的,正是他所赞美的,是力与美。
  对于他的雕刻绘画创作,在他去世后一年,约翰?托马斯?史密斯说: “我坚定地相信,没有一个艺术家像他那样一点也不剽窃别人。”
  他的诗,加上他的预言,再加上他的雕刻,便勾勒出了他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大致轮廓。
  三、 宗教、哲学和诗歌
  他的作品所展现的,不仅是他的艺术世界,而且是他的精神世界。从现象上看,他的作品是诗歌、预言和雕刻三位一体;从本质上看,他的作品是宗教、哲学和诗歌三位一体。
  保尔?沃本贝默在《现代主义》一文中说,布莱克“改变了哲学在许多诗人(包括叶芝)的诗歌中的命运”。
  首先是哲学在他的诗歌中的命运。好像有人说过,哲学和诗歌永远走不到一起。但是,在布莱克的诗中,我们看到了哲学和诗歌的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合。浏览一下对《天真与经验之歌》的全部评价,几乎找不到否定的语句。我们可以将《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比较一下。
  这两个部分许多首诗的题目都是相同的,至少是相互呼应的。它们都是非常质朴、非常具体(少数例外)的诗,然而对应的两首诗放到一起,却体现了两种对立的状态,或者,哲学。这种特殊的形式为诗与哲学的结合提供了契机,它使哲学进入了诗,又使诗避免了说教。
  布莱克从不说教,从不显示自己的智慧,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大的智慧。他将一切付诸想象与形象。他着魔似的沉溺于自己的想象,甚至似乎脱离了外在世界。他直接地追求内在性。对于诗人,这是一种大智慧。
  这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革命。可叹的是它发生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先。相对于浪漫主义而言,它没有心理与情绪的夸张,没有过度的宣泄;相对于现实主义而言,它更为直接地诉诸事物的本质和心灵的真实而努力地挣脱现象的束缚。这正是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然而布莱克并没有自己的哲学系统(在哲学上他受斯威顿伯格影响较深)。他有自己的宗教系统。这是又一种革命。他创造了自己的宗教系统。这个系统冠以《先知书》之名。大批评家诺思罗普?弗莱说: “布莱克的象征主义就其本原而言几乎完全是圣经式的。”这个系统便是布莱克的圣经。其代表作除了前面提过的作品之外,还包括本译集中选入的《塞尔书》《永久的福音》和其他许多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的长篇巨制《四天神》。这个集子里无法将它选入。这篇不长的序里无法、也无必要对它作详细介绍。
  那4位“天神”是: 尤利壬——理性,鲁法——感情,塔马斯——力量,尤索纳——心灵。布莱克认为,在“经验”世界里,人已经分裂为这4个部分,《四天神》的主要内容便是这4个部分之间的斗争,他企望这4个部分在永恒的理想世界中重新合而为一。这便是他的宗教的核心。仍然是“天真”与“经验”的问题。
  在布莱克那里,没有诗歌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问题。一切是一体。从他的心灵出发,统一于他的诗与画。
  我们是否想到了前些年很时髦的“异化”这个词?其实200年之前,它在布莱克那里就已经有了。不过,那不是时髦,而是一种痛苦,痛苦变成了宗教。在几十年之前,它作为布莱克对诗歌的革命之一,参与“改变了诗歌在许多诗人的诗歌中的命运”。
  四、 虎!虎!
  只能说我们对布莱克了解得不够,不能说我们不知道布莱克。大概所有学过外国文学的人都知道他的《伦敦》,也许还有《虎》;并且,有些人知道《虎》的前两行,虽然知道的大多是中文意思。其实,这两行诗的所有中文翻译都是错的。而且错得要命。
  我有意在此指出这个错误,同时想说,对布莱克的太少的翻译工作错得并不少。并且,想说文学翻译现在错得太多、太令人忧虑。但是这里不适宜再说下去。我只是企图通过纠正这个错误来进入一个重要的话题。
  原文是:
  Tiger! Ti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 of the Night.
  对于知道英文的中国人来说,这似乎是两行太简单的文字。
  译文一:
  老虎!老虎!你金色辉煌,
  火似地照亮黑夜的林莽。
  译文二:
  老虎!老虎!你炽烈地发光,
  照得夜晚的森林灿烂辉煌。
  译文一只不过没有完全把握原文,译文二简直是在把原文当打油诗了。
  且不说“多”: “金色”是想当然加上去的,多了意思的“林莽”是为了押韵,“照亮”森林布莱克也并没有说。
  只说“少”: 少了burning(燃烧),少了Forest上f的大写和Night上n的大写。如果只是辉煌和放光,为什么布莱克不说shining bright呢?如果只是黑夜的林莽或黑夜里的森林,为什么布莱克说the Forest of the Night而不说the forest in the night呢?布莱克为什么要用大写?
  少掉的恰恰是最关健的东西。
  因为布莱克是在象征,而不是在比喻。所以,是“黑夜之林”,如同但丁的《神曲》,而不是“黑夜的林莽”或“夜晚的森林”。甚至,他用的是后来“意象派”诗人所说的“直接”的原则: 不是“像”,“而是直接就是”。不是“火似地照亮”,而是“燃烧”: burn这个词并没有别的解释。这两行诗何妨译成:
  虎!虎!光焰灼灼
  燃烧在黑夜之林。
  顺便提一下,这两行诗的音步,虽可读作4 4,但按照英诗格律,第二行诗更应看作4 3或4 2,因为没有重音不成音步;并且,严格地讲来,布莱克在这里并没有严格遵循格律。布莱克原本就是传统的反叛者和革命者,他的诗,有时是押韵严格,音步勉强,不成格(抑扬或抑抑扬等);他还开创了大量用无韵体写诗的先河。反过来,如果他过于拘泥于表层形式,他的诗如何能如此准确地表达他的灵魂,奔放不羁!同样,如果译诗过于拘泥于原诗的表层形式,如何能准确地表达原诗的灵魂!既如此,原诗的aabb韵脚译成abcc又有何大不可,较之于尽失原诗之精髓,更何足道哉!
  我们从两行原文中窥见了布莱克诗的一斑。现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沃伦在讨论意象、隐喻、象征和神话时说,“布莱克的‘老虎’就是一种神秘的隐喻”,这种隐喻“和人把自己投射到非人世界的隐喻恰恰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布莱克的老虎是“作者心目中一个幻觉的生物,既是一件事物,也是一个象征”。
  他的确说得非常中肯。布莱克的“虎”是虎而非虎,但不能说是一种比喻。否则,比喻什么?它是一种象征。不象征什么。它“直接就是”。因此有人说布莱克是神秘主义者,但他的“神秘主义”不是正统宗教的神秘主义。他的隐喻既不是《圣经》里的隐喻那种类型,也不是玄学派诗人诗中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隐喻。他是在象征。的确,布莱克的诗,尤其是后期的诗中,很少出现like这个词。但是,像《虎》这样完全是象征的诗并不多。象征,主要还是属于他自己的诗体宗教神话系统。


《布莱克诗集》:灵魂的燃烧与宇宙的低语 在文字的星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同一颗颗恒星,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后世的探索之路。《布莱克诗集》,便是这样一部璀璨的诗歌宝库。它并非仅仅是印刷在纸上的文字,更是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内心深处熊熊燃烧的火焰,是他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永不止息的凝视与叩问。这部诗集,如同一个神秘的入口,引领我们潜入一个既充满神性又饱含人性光辉的世界。 布莱克,这位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诗人、画家、版画家,他的创作生涯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生在一个相对平凡的家庭,却拥有一双能够洞察万物本质的眼睛,和一颗不甘被时代洪流所裹挟的独立灵魂。在他所处的时代,工业革命的隆隆巨响正在改变着世界,理性主义的光辉似乎驱散了古老神秘主义的阴影。然而,布莱克却逆流而上,他拒绝被僵化的理性所束缚,而是以一种先知般的洞察力,捕捉着人类心灵深处最原始的冲动、最隐秘的渴望,以及那些被现代社会所忽视的、连接着物质与精神的微妙丝线。 《布莱克诗集》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其视觉与文字的有机融合。布莱克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他常常亲自为自己的诗歌创作插图,采用“彩色印刷”(Illuminated Printing)的技术,将诗歌与图画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体验。这些插图,往往线条粗犷而富有力量,色彩鲜明却又充满象征意义,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诗歌意象的延伸,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具象化呈现。翻阅《布莱克诗集》,你仿佛同时在阅读一幅幅充满象征意义的画作,和聆听一曲曲饱含深情的歌谣。文字与图像相互呼应,相互阐释,共同构建起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意义空间。 其次,诗集的内容充满了强大的象征力量和宗教情感。布莱克深受《圣经》的影响,但他并非墨守成规的信徒,而是以一种叛逆而又虔诚的态度,重新解读了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他笔下的天使、魔鬼、上帝、亚当、夏娃,都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和意义。例如,在他的代表作《纯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中,他通过对比童年纯洁无邪的视角与成人历经沧桑的经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压迫的悲剧性过程。诗集中的许多意象,如羔羊、老虎、花园、铁匠铺、天空、大地,都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羔羊代表着纯洁、仁慈与基督的形象,而老虎则象征着原始的生命力、狂野的激情,甚至是破坏性的力量。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充满了多层次的解读空间,引人深思。 《布莱克诗集》的语言既有婴儿般的纯真,又有先知的宏伟。在《纯真之歌》中,诗句如同孩童的歌谣,简单、质朴,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与赞美。“小羔羊,你为什么闪耀?在森林深处,在黑夜里?”这样的发问,纯粹而动人,展现了对生命之美的纯粹感知。然而,当视角转向《经验之歌》,语言便变得沉郁、有力,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对人性阴暗面的控诉。《伦敦》这首诗,便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我看见,每张面孔上,都带着痛苦的标记;每种声音,都带着,痛苦的呻吟。”布莱克毫不掩饰他对那个时代贫困、压迫、宗教虚伪的厌恶,他的诗句如同利刃,直刺社会的痛处。 这部诗集最引人入胜之处,或许在于它对理性与想象、秩序与自由、神性与人性的深刻辩证。布莱克认为,过度强调理性会扼杀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而他所推崇的“想象力”(Imagination)是通往真理和神性的桥梁。他批判了那些束缚人类心灵的“理性锁链”,呼唤着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解放。同时,他又深刻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承认原始冲动和激情并非全然邪恶,而是需要被引导和转化,而非被压制。这种对二元对立概念的超越性思考,使得布莱克的诗歌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布莱克诗集》并非易于消化的读物,它需要读者付出耐心和思考。布莱克的思想体系庞大而复杂,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哲学和神话系统,其中充满了各种隐喻和象征。阅读他的作品,就像是在探索一片古老而神秘的森林,需要细心辨认每一棵树的纹理,每一片叶子的形状。然而,一旦你踏入这片森林,便会发现其中蕴藏着无穷的宝藏。那些晦涩的词句背后,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那些奇幻的意象组合,是诗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独特理解。 总而言之,《布莱克诗集》是一部关于灵魂的燃烧,关于宇宙的低语的杰作。它邀请我们打破世俗的藩篱,审视内心的真实,思考存在的意义。它让我们看到,在冰冷理性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充满奇迹和神秘的领域;在社会规训之下,还涌动着一股不屈不挠的生命力量。布莱克的诗歌,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持续地燃烧着,照耀着每一个渴望看见更深层次真实的人。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激发我们去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去进行更勇敢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布莱克诗集》的阅读体验,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让你豁然开朗的书,更像是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一些我从未留意过的,甚至是不愿意承认的内心角落。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炼,每一个词语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带有沉重的分量。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梦想”和“幻觉”的诗篇,它们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所认知的世界,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作者的想象力是惊人的,他能够将最寻常的事物,赋予一种超现实的意义,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发现,读这本书的时候,最有效的方式是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不去强求理解每一个字面意思,而是去感受它所营造的整体氛围。有时候,我会觉得心脏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忧伤所攫住,有时候,又会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所鼓舞。这种情感上的波动,是我在其他书籍中很少体验到的。它让我意识到,诗歌的力量,有时候在于它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唤醒那些被遗忘的情感。

评分

《布莱克诗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阅读感受。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漫步”。诗歌的叙事方式非常跳跃,常常从一个场景瞬间切换到另一个场景,或者从一个抽象的概念直接落到具体的意象上,这种非线性的结构,要求读者具备非常高的专注度和想象力。我尤其钟爱那些描绘“孤独”和“隔绝”的诗篇,它们所传达出的那种深入骨髓的疏离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能感受到诗人似乎在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甚至有些偏执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他关注那些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的边缘事物,并赋予它们一种特殊的生命力。我尝试过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阅读这本书,发现每一次的阅读体验都略有不同,仿佛这本书本身也在随着读者的心境而变化。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消费的书,而是需要慢慢品味,反复琢磨。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新的理解,这种层次感是令人惊叹的。它让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独立思考,什么是内心的真实自我。

评分

我必须说,《布莱克诗集》给我的感觉非常独特,有点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次元的大门。一开始,我有点跟不上作者的思路,文字的跳跃性和意象的奇特组合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当我坚持读下去,并且尝试去感受那些并非直接表达的情感时,一些奇妙的东西开始显现。诗歌中充斥着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揭露,以及对社会体制的尖锐批判,但这些并非直白的控诉,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意象来呈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首关于“孩子”的诗,它们没有丝毫的童稚,反而充满了成年人世界的疲惫和无奈,让人不忍直视,却又无法移开目光。这种反差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我曾经尝试在阅读时做笔记,但很快就发现,很多时候,直接记录某个词语或句子,并不能完全捕捉到它带来的感觉,那种氛围感似乎比文字本身更重要。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种体验,一种情绪的沉淀和精神的洗礼。我从中看到了人类灵魂深处的挣扎,以及对真理不懈的追求,尽管这种追求常常伴随着痛苦和迷惘。

评分

我最近在读的这本《布莱克诗集》,实在是太令人着迷了。它的文字不像我们平时读的那些平铺直叙的文章,而是充满了各种奇妙的隐喻和象征。我一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有些地方特别晦涩,需要反复揣摩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但当我逐渐进入状态,开始关注那些诗歌所营造出的独特意境时,我才发现它的魅力所在。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黑暗”和“光明”的描绘,他并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让它们相互渗透,形成一种复杂而迷人的张力。我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停下来,回味某些诗句,试图从中捕捉到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阅读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单纯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深度的思想交流。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古老而深沉的智慧,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忧虑。这本书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开始去探索它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它是一本需要用心去感受,用灵魂去体悟的书。

评分

这本《布莱克诗集》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神秘感,深邃的蓝与暗红的交织,隐约勾勒出一幅古老而疏离的景象,仿佛预示着即将踏入一个非同寻常的文学世界。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独特的氛围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空气中弥漫着古老的低语。诗歌的语言并非我惯常阅读的流畅明快,而是充满了隐喻和象征,需要我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深层的意涵。我尤其钟爱那些描绘自然景物的部分,尽管它们常常带有一种黑暗和扭曲的美感,但我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进行一次精神的探索,我需要放下平日的浮躁,静下心来,与诗人的灵魂对话。有时候,我会在某个词语的意象上停留许久,试图理解它在整首诗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诗歌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并非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和思考,但随之而来的,是思维的拓展和情感的共鸣。我发现,即使读过几遍,仍然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这正是优秀诗歌的魅力所在。

评分

包装合理,交货迅速,质量有保证

评分

作者威廉.布莱克,是个神圣、无畏、单纯的诗人、孤独的先知。虽然布莱克现在被誉为伟大及独一无二的富想象力的英国诗人,但对于他,我们知道的无疑太少了,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他的译介也不多。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英国第一重要的诗人,主要诗作有诗集《永恒的福音》、《天真与经验之歌》、《先知书》、《伐拉,或四天神》等。

评分

布莱克的诗很精致 有着象征主义特色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物流很快,东西不错,满意

评分

印刷精美,纸张很好,一本很不错的诗集。发货及时,物流很快。

评分

布莱克的另一个经典译本,对比杨苡的看看。

评分

大师经典之作,值得购买和收藏。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