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精装本的质感厚重而沉稳,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泛着低调的光泽,散发出一种老派而又典雅的气息,让人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考究,触感细腻,翻阅起来几乎没有涩滞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采用了深沉的配色方案,抽象的纹理暗示着某种深邃的思考,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艺术史研究那种既要追溯历史脉络又要面对当代复杂性的特质。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其外在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对内容的致敬,而这套“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显然深谙此道。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去摩挲和把玩。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使得每一次翻开书页都成为一种仪式。
评分翻译质量绝对是这本书成功进入中文语境的关键。我深知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文本常常充斥着大量专有术语和高度复合的句式,这对译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幸运的是,这个译本的质量非常出色,译者的功力深厚,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语义,更令人赞叹的是,他成功地“翻译”了原文的语感和语气。那些在原文中就显得充满辩证张力和批判性的表达,在中文语境下依然保持了其力量和韵味,没有出现那种生硬的“翻译腔”或为了迁就中文语法而牺牲原意的现象。很多关键概念的译法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准确且富有学术品位,这保证了我们阅读的流畅性,也避免了因术语理解偏差而导致的理论误读,对于提升国内学界对该领域前沿理论的理解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正面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即使处理的是如此宏大且时常令人感到枯燥的理论演变史,作者也成功地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学术报告模式。他善于穿插一些极富洞察力的案例分析来佐证其核心论点,这些穿插的例子往往出乎意料,却又在事后看来是如此的顺理成章。比如,当讨论媒介变革对视觉文化的影响时,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摄影或电影的讨论上,而是巧妙地引入了某个被主流史学界长期忽略的实验性装置艺术的案例,立刻让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故事的趣味性,让人欲罢不能,一口气就能读上大半夜。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全书结尾处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的乐观主义态度。在经历了对现代性瓦解、意义中心坍塌的层层剖析之后,许多关于艺术未来的讨论常常会导向一种虚无主义的结论,让人感到迷茫。然而,作者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温和姿态收尾,他指出,尽管我们无法回到那个坚信宏大叙事的时代,但艺术实践的活力恰恰存在于这种不确定性之中,存在于对新“连接”和“可能性”的持续探索里。这种态度不是盲目的赞美,而是在充分认识到理论困境后的冷静超越,它给读者留下了一种“在废墟上重建希望”的复杂情感。读完合上书本时,心中涌起的不是理论的压抑,而是一种对未来艺术方向保持好奇与探索的动力,这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有价值。
评分读完整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理论脉络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他没有满足于对既有大师理论的简单复述和转述,而是深入到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基石中去探究其产生的时代语境和内在逻辑。尤其是在论述后结构主义思潮如何重塑了我们对“风格”和“作者意图”的传统理解时,作者的论证层层递进,逻辑链条密不透风,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建筑师,精确地砌筑每一块理论砖石。对于我这种在艺术史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研究者来说,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远比那些浮于表面的综述性著作更有启发。它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习以为常的某些判断框架,那些原本看似清晰的界限,在作者犀利的笔触下变得模糊、流动起来,这恰恰是学术进步所需要的阵痛。
评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上京东。总有一本适合你,买好书,上京东,挑好书,上京东。阅读一本书,树立一人生!不仅只是卖书者,更是书籍的爱护者,知识的传递者。
评分汉斯·贝尔廷是当今最值得关注的艺术史家之一,这本书是了解他学术的最好开始。
评分很棒的人文译丛系列,新书快快上架。
评分作者既有理论积累,也有实践经验,值得学习
评分好书!!!!!!!!!!!
评分汉斯·贝尔廷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中,延续了他对“艺术史的终结”这一问题的思考,他认为艺术史没有终结,终结的仅仅是一种线性发展的、结构紧密的艺术史。在对现代艺术的密切关注中,他在1989年与原苏联画家彼得·威贝尔一起创立了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艺术与媒体工作技术中心(ZKM)。这一项目推动了录像艺术和媒体艺术的发展,并首次将录像艺术纳入美术馆的收藏系统之中。将装置艺术和媒介艺术纳入传统艺术史的研究视野,这对我们更清醒的认识这一现代艺术形式,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在现代艺术史的研究模式中,存在许多弊端;艺术市场和画廊主为了自己利益继续把某种类型的创作变成潮流,从而获得短暂的胜利。 如何把装置影像这一新的艺术类型纳入传统的艺术史研究之中,贝尔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在这本书的《媒体里的时间和历史的时间》一文里,贝尔廷讨论了作为媒体艺术的录像艺术和装置艺术中的时间问题。作者认为“录像这种媒体有着自己的时间形式,它类似于电影里的时间形式,以放映的方式进行,因此具有一种演出时间。”进而谈到录像装置(video installation)中存在的时间问题的戏剧化,“装置只有在某个地方被搭建起来并被启动时才存在。和到处都可以放的录像带不同,装置的演出情景类似于戏剧里的演出情景。但是,和戏剧不同的是,装置并没有电影脚本。人们只能就地,即在观众参观的时间里体验装置的图像连续镜头,也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空间里体验装置。” 以上论述的是媒体里的时间,接着作者又谈论了媒体的历史时间,也就是媒体艺术史,并且着重区分了其与工业技术史的关系。在论述媒体时间的过程中,贝尔廷结合当代美国几位装置影像大师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他对媒体艺术中时间的理解。他认为媒体录像艺术具有两个中心:一个是时间,一个是观众。在这里时间具有不同的形式,比如在比尔·维奥拉《缓慢而拐弯抹角的叙述》中的主观时间,希尔在《灯塔》中体现出来的“自我反思的内在时间”等。时间在录像艺术中有了不同于以往时间意义上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关于录像艺术中的观众的重要地位,在维奥拉的作品中,“它以观众为中心,即把观众看作为自我的主要演员,并为观众建造一个共鸣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图像分散了,也就是说,图像的实质内容和可读性消失了。” 在比尔的作品《南特-三联画》中,贝尔廷认为“人即不存在于开始的图像中,也不存在于结束的图像中,而是存在于站在这些图像前、感同身受的观众之中。观众有意识,他用意识搜集图像,并用图像解释自己。”
评分这个系列都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正版畅销书,不错,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