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人民币的历史脉络、重要知识到收藏各环节的要点、注意点和小窍门等方面,结合当下的人民币收藏市场情况、价格指数、未来走势等内容,详细讲述了人民币印制发行中与收藏相关的鲜为人知的诸多知识和业内实例,对于了解人民币历史知识和收藏要领,具有十分实用的参考价值。文字诙谐幽默,精细入微,轻松读来,干货多多。
刘涛,在人民币和翡翠玉石收藏领域浸淫多年;对人民币收藏的防伪、辨假有深入研究,且乐于普及人民币相关知识;对人民币藏品的判断,多年来多被验证;在《参考消息》等媒体发表诸多人民币专题文章。
谢志斌,金融学博士,全国金融青联副主席。长期在金融系统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对中共党史、新中国金融史有一定研究。
序
篇 谈钱
章 钞票上的“中国r民银行”
第二章 值钱的钱
第三章 10块钱能卖30万?
第四章 18元8角8分
第五章 币中人,可知否?
第六章 2015版人民币100元诞生记
第二篇 说币
第七章 “打底”
第八章 钱币周边你可懂?
第九章 人民币上的“象征艺术”
第十章 纸币里的事
第十一章 “”纸币
第十二章 钱币趣闻
第三篇 市场
第十三章 火眼金睛破错版
第十四章 不负责的新闻
第十五章 再谈错版币
第十六章 天下无假
第十七章 谁动了我的硬币
第十八章 “财迷”——你排队兑换过纪念钞吗?
第十九章 这才叫真金白银——中国贵金属纪念币
后记
从抗战70周年贵金属币开始
近由于抗战、航天的天量发行,吸引到了大量新手朋友,作者一直关注这个,觉得金银币市场,尤其是政治题材的,不是特别看好。
很多老玩家都是这种观点。
先说说所谓题材,中国贵金属币目前由金、银、铂、钯四种贵金属为基材制成货币。中国贵金属币发行初期又依据国外钱币商的要求,同时也发行了极少部分有色金属和黄铜为基材的非流通纪念币。
按照价格,铂、钯这两种一直很高,因为其本来就比金价高。
贵金属纪念币,它的材质为贵重金属,如黄金、白银、铂金、钯等。这些稀有贵重金属,属资源类产品,其本身价值就不菲。特别是近几年,在国际市场上,这些资源类产品其价格更是扶摇直上。与此同时,我国贵金属纪念币的含金量含银量,代表着国家黄金白银等的成色标准。从我国贵金属纪念币的发展轨迹看,前期发行的纪念币含金量含银量较低。而从1993年始,贵金属纪念币的成色均为99.9%,真正做到了货真价实。
为什么很多人不看好抗战70周年金银币呢?
咱们先聊聊所谓系列题材,中国的贵金属币总共大概分成如下系列:
(1)政治纪念币;
(2)节日纪念币;
(3)生肖系列纪念币;
(4)杰出人物系列纪念币;
(5)中国传统文化纪念币;
(6)科学技术系列纪念币;
(7)体育运动系列纪念币;
(8)博览会系列纪念币;
(9)生态风景和保护野生动物系列纪念币;
(10)大熊猫纪念币。
一般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涨幅都很明显,如贵金属币领涨龙头石窟系列和佛教名山系列。但是,抗战70周年属于不讨好的政治题材,以往政治题材表现不是很好,因此,很多人就认为,这回抗战币悲剧了。
结果却恰恰相反。
在举国宣传抗战70周年的大背景下,金银币也迎来了腾飞的时机。发行量5000枚的5盎司银币,从发行价3800元,不到半个月飙升到2万元以上。发行量50000的金银币套装,也直线涨到近8000元。发行量可谓大量的10万枚1盎司银币,也从开始卖价600元,直线涨到800元。
于是,很多人都说,抗战炒作得太厉害。某个人士甚至打赌断言: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后,抗战必然暴跌。然而,2015年11月25日,抗战1盎司银币已经涨到1400元,比当时又涨了快一倍了。
没号不高兴冠号也疯狂
(谈钱说币1 )
看这节之前,先要明确地知道一些概念。
(1)补号、补票
在大量的印刷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印刷品,钞票印好大张之后,裁切为单张,送往检封车间质检。此时的钞票,都已经印好冠号和职章,检验中如果发现某张钞票有质量问题,即“错票”,是不能发行出来的,印刷厂也不可能回来再印制一张这个号码的钞票插进原来的位置,因为这样做效率太低了。所以央行决定专门印制出一个或多个冠字的钞票来替换“错票”,这些冠号就是“补号”,印出来的钞票为“补票”。这些“补票”有多种冠号,从银行取出整捆钞票拆开,偶尔会发现个别钞票与前后钞票冠字号码不衔接,这就是质检过程中替换的“补号券”。“补号券”只能补在每捆钞票当中,不能补在每捆钞票的首尾,因为整捆钞票首尾两张冠号不能更改,否则银行清点票券时就无法核查数目。一张“补号券”、“补票”意味着一张错币,出现概率也很低,因此“补票”通常价值很高。
(2)冠
即纸币首先发行的个冠号。号。
OK,各位看官都知道人民币有编号,即冠号。这一排数字学问可大了去了,冠号不同的纸币其价值也可天差地别呢。
先说说冠。例如第四套人民币,1980年版的纸币冠均为CP。理由是,有一种说法,CP为“共产党”的英文缩写,因此,先发行的消耗量大,也有纪念意义,价格比一般同种币高出几倍。
冠纸币虽然值钱,却没有超过补号币的价格。1980年50元一张在300元左右的时候,一张1980年50元补号券JZ冠字就有全品3000多元成交的,是普通票券的10倍。1980年版的100元,只发行了16个冠字,比50元的24个冠字少许多,补号JZ目前大号段“1”开头,比1980年50元补号还少,市场价格很高,一票难求。还有许多珍稀补号,如“8002”的ZN冠字、1996年1元的NX冠字,据说NX冠字全中国发现的不足百张。各位看官看过前面的文章,应该知道冠号能代表人民币的印制数量, 1996版1元券NX冠号目前发现甚少,NX冠字冠号基本均为万字位,NX000XXXXX,如此推算,印制量几万枚左右,十分稀少。据目前已发现的几张券,流水序号均在几万内;冠号NX应为1996版1元券第五大组的补票,其印制时间约为1999年至2000年间。很多钱币藏家视1996年1元劵NX冠字为四版币天字号,在2012年,广州藏家陈先生悬赏三万元求一张未果,可见其珍稀度。近几年,由于拆捆较多,“NX”冠字比前几年多出一些。
除了冠及补票之外,冠号的长短、大小、颜色、印制字符,都能决定一张纸币的价值。
套人民币50元面额的“工人与农民”,有两种版本,其编号为六位号码的,价值就超过八位号码的。同样,套人民币100元面额的“轮船”,六位号码的也比八位号码的值钱。
还有的“平头3”,即人民币编号的“3”,上面是“平”的,很像“了”。套人民币100元面额“北海桥”的四种版本,100元面额“排云殿”的两种版本,还有1000元面额“双马耕地”的三种版本,均为“平头3”版值钱的藏品。
再有就是冠字的颜色。如1980年版的1元、1990年版的1元,均为蓝色冠字,而1996年版的1元,却为黑色冠字。这三种版本,同属第四套人民币,知道冠字颜色无须查年号就知道其版别。又如1999年版的100元及50元,冠字均为黑色,2005年版的50元及100元,冠字为红色与黑色。
冠字大小也很重要。第三套人民币除了2元面额“车工”及5角面额“纺织车间”之外,其余的均有三冠字与二冠字之分。三冠字由于先发行,因此存世较少,比二冠字有价值。
能体现号码价值的,是人民币纸分币,又称“八分币”,是1分、2分和5分纸币的通称。
人民币纸分币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1955年3月1日发行的原版1953年版纸分币,分币上有三罗马冠字和七位阿拉伯数字号码,俗称“长号码纸分币”;
另一种是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缓解分币供应不足的问题,中国r民银行使用1953年分币的印版印制的分币,这次纸币上只印了两罗马或三罗马冠字,不印阿拉伯数字,俗称“无号码纸分币”。
这两种版别只有一个不同,就是一种“有号”,一种“没号”,价格却天差地别。
2017年“长号码分币”一张,便宜的200元/枚,贵的2000元/枚左右。
“无号码分币”,1分、2分、5分全套不足10元钱。
由此可见,二者价格相差几百倍甚至上千倍。
有了这个价格差,我们的“老朋友”不会“袖手旁观”的。
于是,就有了假货。
分币的假货主要集中在把“无号码纸分币”改成“长号码纸分币”上。
方法有很多,有的是直接加印阿拉伯数字,这个很低级,因为其加印后冠号总长度会变长,而且后印的数字与原本的罗马冠字颜色不一致,很容易被识破。
还有就是将“无号码分币”罗马冠字先划出切线,再沿切线削去一层,然后再贴一薄层同色纸币切片,压平之后,加印罗马冠字和阿拉伯数字。很多人都是上这个当了,这样很难识破,因为买收藏品的人很少用这个方法来查验,就是“弯折”较大角度,“贴”的纸币切片就会“暴露”出来。
厉害的是用药水洗纸币,将罗马冠字“洗”掉,再加印,纸币面上完全没有破绽,但纸币整体失去光泽。
纸分币号码是钢印的,有凹凸感,造假者用印号机印出的号码没有凹凸感。
/>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超越了单纯的金融科普或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为渴望建立“宏观视野”的思考者准备的一把钥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多人都在谈论投资、谈论资产配置,但往往缺乏对“价值”本身起源的深刻理解。当我们把钱币看作是凝固的权力、流动的历史和可见的艺术时,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就会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让人在看待每一次经济波动时,都能联想到几百年前的铸币标准之争,或者某个帝国因滥发劣质货币而走向衰亡的教训。这种基于实物证据的历史沉淀感,远比空洞的理论说教更具说服力,它能让读者在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时,多一份沉稳和洞察力,不被短期的噪音所迷惑,而是去探寻那些穿越时间周期的本质规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内容扎实,名字里的“谈钱说币”几个字,就已经把金融和历史的交汇点给点明了,让人对它能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财富密码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要想真正理解现代金融的运作逻辑,就必须回溯到硬通货时代的根基,那些金属片和纸张上的图腾可不仅仅是面值那么简单,它们承载着铸造者的意图、时代的精神,甚至是国家兴衰的密码。我特别期待它能在“知钱币”这部分,详尽地剖析不同历史时期货币的材质变化、防伪技术演进,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比如,不同朝代对贵金属纯度的执着,究竟反映了怎样的通货膨胀焦虑?又或者,特定花纹的雕刻工艺,是如何体现当时顶尖的艺术水准和国家号召力?很多历史书会一带而过地提及货币,但这种专门的梳理,想必能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触手可及的实物载体去触摸历史的脉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政治和战争叙事中。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够多的图例和细节,让那些躺在博物馆玻璃柜里的古钱币,仿佛能在我眼前活过来,讲述它们流转千年的故事。
评分从“套装2本”这个形式来看,内容量想必是相当可观且结构分明的,这让我对它的系统性非常认可。通常,涉及到跨度大的主题,分开论述能更好地保持逻辑的清晰度。我猜测第一本可能侧重于基础概念的建立和古代史的梳理,打好“知钱币、学历史”的根基;而第二本则可能更侧重于近代及现代金融体系的演变,以及更偏向于“收藏鉴赏”的实践操作和投资趋势分析。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对于一个希望系统性提升自己金融文化素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我尤其期待它在探讨收藏鉴赏时,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比如如何辨识真伪、如何评估品相,以及在当前数字货币时代背景下,传统钱币收藏的独特价值何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吸引力在于它提到了“艺术收藏鉴赏”这一维度,这可真是把金融工具提升到了美学和人文的高度。很多时候,我们看钱币,只关注它的购买力或收藏价值,却忽略了它作为微缩艺术品的本质。试想,一枚设计精良的古代钱币,其边齿的精细度、正反面的布局和谐度,乃至铭文的书法功力,都是那个时代最高工艺的体现。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串联起“金融价值”与“艺术价值”这两条线的?比如,某位艺术大师是否曾受邀参与过某一时期纸币的设计?或者,一些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艺术风格(比如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货币的图案之中的?这种跨界的探讨,无疑会让阅读体验丰富许多。它不再是枯燥的经济学说教,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鉴赏之旅,教会我们如何用挑剔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我们日常接触却从未真正“看见”的物品,从而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和对细节的敏感度。
评分中央编译出版社这个出版单位本身就带着一种严谨和权威的背书,让人对内容的准确性和研究深度抱有很高的期待。毕竟,涉及到“金融”和“历史”的结合,资料的考据是重中之重,半点马虎都可能导致对历史事件的误读。我特别关注它在讲述“学历史”时,是否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历史教科书的独特视角。例如,从货币的侧面来解读某次农民起义爆发的经济根源,或是通过对比中西方货币政策的差异,来分析不同文明在应对外部冲击时的韧性。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往往能带来豁然开朗的顿悟感。它应该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要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铸币权、利率波动背后的权力博弈和阶层利益。如果能将复杂的宏观经济学原理,通过生动的历史案例进行拆解,那对于提升普通读者的金融素养,将会是一次非常及时的助力。
评分不错
评分挺快
评分七天无理由退货,联系商家基本上不怎么搭理你,售后服务差得很
评分好评
评分挺快
评分挺快
评分不错
评分七天无理由退货,联系商家基本上不怎么搭理你,售后服务差得很
评分七天无理由退货,联系商家基本上不怎么搭理你,售后服务差得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