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在野

如花在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田中昭光著张南揽译 著
图书标签:
  • 女性成长
  • 原生家庭
  • 自我救赎
  • 情感
  • 治愈
  • 小说
  • 文学
  • 现实主义
  • 成长
  • 女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35679871
商品编码:13504825743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日)田中昭光 著;张南揽 译 定  价:68 出 版 社:湖南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页  数:205 装  帧:精装 ISBN:9787535679871 如花在野——待春、春来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赏春——一碗清茶的款待
如花在野——初夏的色彩
五月 六月
无法庵往昔物语友明堂书留帖摘录——新春至初夏
鸢城初茶会 待春 问荆破土之时 白花 古代壶与山茶碗 往来于奈良的僧侣 和孙儿们一起
如花在野——入夏、秋盛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无法庵往昔物语友明堂书留帖摘录——夏至秋冬
古美人之会 月与龟 赏月之会 秋似锦 思无穷亭翁 忙中闲
如花在野——秋逝、年来
十一月 十二月
后记

内容简介

奈良古美术店主田中昭光(号“无法庵”)采撷原野之花,搭配古董或旧藏花器,集结成《如花在野》四季插花图鉴。
寒红梅、辛夷、菖蒲、随意草、昼颜 、半夏生、木槿、桔梗、芙蓉、秋牡丹、芒草、侘助山茶、寒樱、笔柿……
七十七岁的田中昭光历时一年,探访花叶逾百种,以“如花在野”为训,琢磨花与器的平衡,呈现花的自然之姿,营造“如同在野外绽放”般的插花效果。
书中穿插“无法庵往昔物语”,回顾与家人、文人、茶友、刀剑客、僧人等旧友的往来交集,忆旧时插花、品茶、赏春、观月、题词之乐。
是田中昭光品味人生花趣、茶趣、书趣、禅趣之书。 (日)田中昭光 著;张南揽 译 田中昭光,号“无法庵”,奈良古美术店“友明堂”店主。昭和十一年(1936年)出生于奈良市,22岁开始经营古美术店,并对奈良茶道提起兴趣,费尽精力收集与奈良有缘的古董。浸淫日本茶道、花道近五十载,著有《如花在野茶花十二月》。
《星火燎原: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思想风暴》 书籍简介 《星火燎原: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思想风暴》是一部深入剖析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与思想革新的宏大历史著作。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据和深刻的理论分析,勾勒出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如何瓦解,以及一批批知识分子、政治精英和社会变革者如何探索救亡图存、实现现代化的复杂历程。全书共分六大部分,近百万字篇幅,力求提供一个多维、立体、细致入微的近代中国图景。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裂痕的初现(1840-1860年代) 本部分聚焦于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内在机制与外部冲击。作者首先详细梳理了以“一口通商”为代表的传统对外贸易体系的僵化与危机,指出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的统治阶层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无知与傲慢,是如何为战败埋下伏笔的。 重点剖析了鸦片战争本身,不仅将其视为军事冲突,更视为中西两种社会形态和权力结构的首次正面碰撞。通过对战役细节、条约签订过程的重构,揭示了近代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形成对中国主权和经济命脉的深远影响。 随后,本书将叙事视角转向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被置于社会矛盾的总爆发这一宏大背景下考察。不同于传统仅关注其宗教色彩或军事失败的论述,本书侧重于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在土地制度、政权组织和社会结构上的激进尝试,以及这些尝试与传统儒家思想、地方士绅阶层之间的深刻冲突。通过对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崛起的分析,揭示了中央集权开始被地方权力稀释的早期征兆,为理解晚清地方化趋势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洋务运动与“师夷长技”的困境(1860年代-1880年代)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本部分详细考察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的理论基础、组织形式和实践成果。书中详尽记录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军工、民用企业的创建过程,展示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艰难起步。 然而,本书的重点在于剖析洋务运动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作者认为,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下的技术引进,缺乏对制度、法律和教育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意愿。这种“中体西用”的困境,使得技术与管理无法真正融入旧有的官僚体系,效率低下,资金被挪用侵吞现象严重。通过对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个案分析,本书论证了洋务成果在关键时刻的崩溃,暴露了制度性僵化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障碍。 第三部分:戊戌变局与思想的觉醒(1890年代-1900年代初) 甲午战败的巨大刺激,催生了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诉求。本部分集中笔墨描绘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酝酿、高潮与失败。书中不仅重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家的理论构建,如“托古改制”的论证逻辑,更深入分析了光绪皇帝的改革决心、后党势力的抵制,以及维新派在组织动员上的稚嫩。 本书特别强调了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知识界思想的转向。康梁流亡,君主立宪的道路在短期内被证明行不通,这直接导致了激进救亡思潮的兴起。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力量开始壮大,他们不再寄望于自上而下的改良,而是主张彻底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第四部分:帝国的终结与民国的蹒跚(1900年代末-1920年代) 本书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过程及其后果进行了细致的叙述。分析了清末“新政”的推行如何客观上加速了帝国的瓦解,尤其是新军的组建和立宪预备制度的失败,如何为革命提供了组织和人才基础。 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本书深入探讨了民国初年“南北议和”、袁世凯称帝的复杂性,揭示了共和观念在庞大而分散的中国社会中根基不稳的现实。紧接着,对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进行了社会经济学层面的分析,指出地方军事强人利用了区域经济差异和帝国崩溃后的权力真空,形成了长期割据的局面。 第五部分:新文化的冲击与主义的引入(1910年代末-1920年代) 这是全书最核心的“思想风暴”部分。五四运动被置于世界格局和中国现代化困境交织的产物来考察。作者认为,五四绝不仅仅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它对传统儒家伦理、家庭结构、语言文字发起了全面挑战。 本书详尽分析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引进过程,探讨了白话文运动如何重塑社会信息传递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本书追踪了多种西方思潮——自由主义、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如何在思想界引发的激烈辩论。通过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思想先驱的个案研究,展示了他们在面对传统与现代、救亡与启蒙时的挣扎与抉择。马克思主义如何通过知识分子的精英圈层被引入,并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是本章的重点。 第六部分:现代中国的奠基与分流(1920年代中期以后)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国民党北伐的成功与随后的分裂。分析了国民政府在“联俄联共”初期,试图整合地方军阀、建立统一民族国家所付出的努力。同时,深入探讨了国共两党在革命路径、阶级基础和政治纲领上的根本分歧。 本书并未对历史做出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它旨在说明,近代中国在短短一百年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重塑和政治重构,无数仁人志士在绝境中探索,最终形成了多元且充满张力的现代中国社会形态。这部著作,是对那段充满血与火、希望与失望的峥嵘岁月的深沉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如花在野》的装帧设计简直是点睛之笔,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那古朴又不失雅致的封面深深吸引住了。那种带有纹理感的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温润如玉的触感,封面上那几笔写意的花卉图案,墨色浓淡相宜,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野外清晨带着露水的清新气息。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章节标题上的处理,很多地方都用了一种很古典的书法字体,与正文的宋体形成了优雅的对比,这种细节的处理,让人感觉作者对这部作品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不仅仅是在文字内容的打磨上,连同实体书的呈现方式,都力求达到一种艺术品的标准。书脊的烫金工艺虽然低调,但在光线下会折射出一种沉稳的光芒,这使得整本书看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审美的精致。我甚至舍不得马上拆开塑封,只是反复摩挲着封面,期待着翻开它后,能有同样惊艳的文字体验。这本书的实体感,已经超越了一般的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单从视觉和触觉上来说,它就已经成功俘获了我这个有些轻微“外貌协会”倾向的读者。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开篇,那种扑面而来的叙事节奏感,让我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一部平铺直叙的小说。作者选择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切入点,似乎是从一个极小的、看似不相关的场景开始,但很快,如同蝴蝶效应一般,这些细微的线索便编织成了一张巨大而精密的网。我发现自己几乎是屏住呼吸在跟着作者的笔触移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转折或者一个暗示。语言风格上,它糅合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锐利,句子结构时而长且华丽,充满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读起来有一种气势磅礴的画面感;时而又会突然变得极其简洁有力,像一把出鞘的快刀,直击人心最柔软或最坚硬的部分。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控制力,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而这位显然是驾驭得游刃有余。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口水书”,而更像是一次智力的挑战和情感的洗礼,需要读者全神贯注地去梳理和体会潜藏在文字之下的深层含义。每读完一个段落,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一下那句妙语,那种思绪被牵引着不断延展的感觉,令人沉迷。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和复杂程度。书中塑造的那些角色,绝非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可以概括。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人性中最真实、最矛盾的挣扎。比如,某位核心人物,他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似乎都建立在一个巨大的道德困境之上,他的动机既有高尚的自我牺牲色彩,同时也夹杂着难以启齿的私欲和恐惧。作者没有急于给出评判,而是将这些复杂的情感层次层剥开,让我们这些读者仿佛变成了心理医生,不得不去探究其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这种深入骨髓的刻画,使得这些虚拟的人物拥有了近乎鲜活的生命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情,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角色内心的焦虑、狂喜或绝望。这种对人性幽暗角落的毫不留情的直视,虽然有时令人感到不适,但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整部作品的格局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是肤浅的故事堆砌,而是一部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探讨。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画面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如果说文字是二维的,那么作者的笔触就赋予了这些文字以三维的立体感和丰富的光影效果。特别是对自然环境和特定场所的描摹,细致到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能感觉到阳光穿过树叶投下的斑驳光点。举个例子,书中描写某一处被遗弃的庭院时,它描写的不仅仅是“长满青苔的石阶”,而是详细勾勒出了青苔的湿润程度、石阶的纹理走向,以及微风吹过时,那些细小苔藓发出的如同低语般的声音。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技巧,让读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地“置身”于故事之中。我甚至可以清晰地想象出角色的表情变化,以及他们呼吸的频率,这种极强的代入感,使得阅读体验异常丰富和立体。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构建”一个可以亲身涉足的、栩栩如生的世界,这对于喜爱场景描写和氛围营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宴。

评分

从主题挖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宏大且富有远见的历史观或哲学思辨。它似乎在探讨一些亘古不变的母题,比如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抗争,以及记忆与遗忘之间的永恒拉锯战。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宏大的命题,融入到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场景描写之中,使得理论不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成为了角色命运的驱动力。我注意到,书中多次引用了古典文献中的哲理,但引用得非常自然,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段感悟,而不是生硬地“百度粘贴”。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读完之后,合上书本,我的思绪并没有立刻回到现实,而是继续在作者构建的世界观中游荡,不断地反刍那些关于“存在”和“意义”的追问。这是一种能让人在合上书后,依然能持续进行自我对话的作品,这在我读过的众多书籍中,是属于上乘之作的标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