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
教你“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这件温暖而美好的事
与莫言、史铁生、帕慕克、马尔克斯……邂逅的旅程
用耳朵阅读莫言
写作是为了活着
爱情是一种病
人人都有心兽
小心有人窃听你的大脑
吃植物是不是杀生
天才的责任就是做自己
沉默也犯罪
选择越多并不越幸福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是由梁文道主讲的书评集。
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好书的神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分析等角度,多侧面呈现一本书的精妙!主讲人梁文道品味独到,是广为人知的“说书人”,他兴趣广泛、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自己的揣摩、消化吸收,最后形成了真实而中肯的评论,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与你私享,让你领略读书的美好,在独处时亦不会孤寂,获得心灵的慰藉。他讲评的书非常庞杂:小说、哲学、散文、回忆录、心理读本……收罗有《我与地坛》《生死疲劳》《我们时代的写作》《中国在梁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士人风骨》《洗脑术》《身体密码》《植物看得见你》等,每本好书都潜藏一个新的天地,等着你一同踏上探险之旅。
《开卷八分钟》
凤凰卫视中文台读书栏目,由学者梁文道主持,何亮亮、吕宁思、马鼎盛等主持人侧身其间。每天以八分钟时间介绍一本新书、奇书,文学、历史、科学、财经、商业、宗教、人物传记等无所不包。以最有效的方式探究思想精髓,带读者进入一个个迥异奇妙的书中世界。
梁文道,凤凰卫视主持人。1970年生于香港,1988年开始撰写各类艺术、文化时评,并参与文化及社会活动。
一个作家应该有关于气味的丰富的想象力。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好作家,在写作时,应该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和景物,放出自己的气味。
——莫言《莫言讲演新篇》
我建成了一座“纯真博物馆”。这里就是我的家,能依恋着这些浸透了深切情感和记忆的物件入眠,还有什么比这更买好的呢?
——奥尔罕·帕慕克《纯真博物馆》
当市民不排队,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公民教育缺失;当一位老人摔倒在街上却没有人敢去扶起他,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法院此前的裁决没有守住社会正义的底线。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未被道出的个人贫困、荒谬、鼓励、默默无闻,更不用说基于意识形态—政治理由而加诸的极刑,一直伴随着伟大艺术、文学,或是哲学研究的诞生。
——乔治·斯坦纳《斯坦纳回忆录:审视后的生命》
如果我们沉默,别人会不舒服……如果我们说话,别人会觉得可笑。
——赫塔·米勒《心兽》
(1)我们时代的写作
《我们时代的写作:对话〈酒国〉〈生死疲劳〉》迷乱现实逼出迷幻现实主义
《莫言讲演新篇》用耳朵阅读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选莫言什么作品入课本
《丰乳肥臀》集合母亲最好的美德
《酒国》无能无奈的话语狂欢
《生死疲劳》50年历史如何轮回
《众声喧哗》在喧闹中无声呼吸
《河岸》历史是无解之谜
《我与地坛》写作是为了活着
(2)纯真博物馆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摆渡真实与幻觉
《纯真博物馆》纯真不再,记忆犹在
《白色城堡》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霍乱时期的爱情》爱情是一种病
《心兽》人人都有心兽
《然而》当孩子露水般消逝
《在荒岛上遇见狄更斯》遇见另一个自己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真相无非是一个故事
《基地》黄金时代已孕衰颓
(3)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倾听底层:我们如何讲述苦难》无声者在呻吟
《底层立场》政府勿为失职开脱责任
《黑暗的声音》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农民收入增加源于非农经济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灵魂深处闹革命
《夏村社会:中国“江南”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1976—2006)》乡土社会新涟漪
《中国在梁庄》落寞乡村的生存镜像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农民素质问题站不住脚
(4)士人风骨
《在历史的风陵渡口》革命叙事缺陷
《士人风骨》“颂圣”折弯士人道统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盛世言论最不自由
《群经通论》经学并非一方净土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天才的责任就是做自己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不戴面具的求真者
《趣味横生的时光:我的20世纪人生》放弃信仰等于放弃自己
《斯坦纳回忆录:审视后的生命》灰暗年代需要闪亮心灵
《自我分析纲要》知识分子不是超人
(5)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
《错不在我》知错就改?不!
《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人老,记忆不老
《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揉捏大脑橡皮泥
《中情局罪与罚:CIA60年秘史存灰》CIA家丑外扬
《我这样一个间谍》世界因我而不同
《弯曲的脊梁:纳粹德国与民主德国时期的宣传活动》宣传机器在说谎
《大脑操纵——行销不能说的秘密》小心有人窃听你的大脑
TheTyrannyofChoice选择越多并不越幸福
《沉默串谋者——日常生活中的缄默与纵容》沉默也犯罪
《信任的力量》信任是人权和民主的基础
(6)植物看得见你
《时间的终点》“世界末日论”成通俗娱乐秀
《世界末日的九种可能》天灾何时变人祸
《地球:从诞生到终结》地球末日像火星
《谣言粉碎机》让谣言止于科学
《身体密码:你所不知的生命科学》究竟谁在指挥人
《植物看得见你》植物听不见你
PlantLives:BorderlineBeingsinIndianTraditions吃植物是不是杀生
《莫言讲演新篇》
——用耳朵阅读莫言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立即召开记者会,说他为什么有资格拿奖。这蛮好玩的,让我想起1964年法国哲学家、作家萨特发表声明拒领诺奖。莫言这样做,缘于外界一些压力和质疑。
莫言该不该拿奖呢?这不是他说了算,也不是你说了算,更不是我说了算,当然是诺奖评委会说了算。一个历史这么悠久、影响力这么大的奖,它基于什么样的标准,最后决定颁给谁,自有一套传统。很多因素会被考虑进去,包括作家的性别、种族、地域,也包括政治上的考量,以及创作风格、成就等。
诺贝尔文学奖固然有名,然而全世界文学奖很多,其他很有分量的奖项莫言早已拿过。这样来看莫言获诺奖,或许比较公道。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认为莫言获奖是实至名归,因为他的创作不论是手法还是主题,都兼具中国性与世界性,尤其是世界性这部分的得分比很多中国作家高。贾平凹的很多方言阅读起来很困难,遑论翻译。王安忆的很多主题跟老上海有关,从世界性的角度来看比较吃亏。这并不表示这些作家的作品不好,只是莫言的创作更符合诺奖的要求。早在2002年,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访华时,就看好莫言获诺奖。
2003年,莫言在与王尧的一场对话中表态:“诺贝尔文学奖是个好东西,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尽管对这个奖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它的诱惑是挡不住的。在百年的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一些伟大的作家,但也有不少得奖者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几十年后被人忘掉了,这也是正常的。……任何一个奖项都有评奖标准,选择的标准、得奖的最根本的理由是你的作品符合了人家设奖的标准,并不完全因为你写出了最好的作品才得了奖。……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奖,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作家都容纳进去。有些好作家没来得及参评就已经去世了,有些作家本来没有这种资格却得了奖,这基本上不影响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因为它评出的大部分作家还是真正了不起的。”
莫言的口才非常好,很多演讲被结集出版,值得一阅。《莫言讲演新篇》收录的内容最全,有莫言的成长故事,有他对作品的看法,还有很多写作的秘密。比如他提到“用鼻子写作”:“一个作家应该有关于气味的丰富的想象力。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好作家,在写作时,应该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和景物,放出自己的气味。即便是没有气味的物体,也要用想象力给它们制造出气味。”
莫言认为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但他同时强调:“仅仅有气味还构不成一部小说。作家在写小说时应该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你的味觉、你的视觉、你的听觉、你的触觉,或者是超出了上述感觉之外的其他神奇感觉。这样,你的小说也许就会具有生命的气息。它不再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文字,而是一个有气味、有声音、有温度、有形状、有感情的生命活体。”“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色彩和画面、声音与旋律、苦辣与酸甜、软硬与凉热等等丰富的可感受的描写,当然这一切都是借助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来实现的。……好的小说能使痴心的读者把自己混同于其中的人物,为之爱,为之恨,为之生,为之死。”
莫言说不要相信作家的传记,更不要相信作家的自传,作家所有的秘密都在作品里。作为读者,我们应该透过作品来了解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心灵秘密。
当我看到《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这个书名的时候,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无数个画面。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家境并不宽裕,但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我买书。那些泛黄的书页,那些粗糙的纸张,都是我童年最宝贵的财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书本是我唯一的精神食粮,也是我认识世界的窗口。我曾在《三国演义》里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格林童话》里遨游奇幻的国度,在《少年读史记》里学习先贤的智慧。那时候,我并不觉得孤单,因为我的身边有那么多鲜活的人物,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他们伴我成长,教我明辨是非,给我勇气面对挫折。长大后,生活更加便利,书本也变得琳琅满目,但我却发现,有时候反而比小时候更渴望那种纯粹的、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虽然多了,但真正深入的交流却少了。我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上与人互动,但那更像是一场场短暂的表演,难以触及内心的深处。而阅读,它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一种与作者、与书中人物、甚至与过去和未来的对话。这种连接,是宁静的,是深刻的,是不受外界干扰的。《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这个名字,就像一个温柔的邀请,邀请我重新拾起那份失落已久的,与书为伴,与灵魂共鸣的幸福感。
评分《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这个书名,于我而言,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学作品的标签,它更像是一句温柔的呼唤,将我从日复一日的忙碌和偶尔袭来的空虚感中拉了出来,引向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精神世界。我一直相信,文字拥有超越时空的魔力,它能够穿越现实的藩篱,将我们带入不同的时空,体验不同的人生,遇见不同的灵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似乎变得越来越便捷,但真正的深度交流和情感共鸣,反而变得越来越难得。我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上交换信息,但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或者与一个故事进行深入的交流。《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阅读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它是一种精神的陪伴,一种灵魂的慰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找到那些与我们心灵契合的文字,那些与我们有着相似困惑和追求的作者,从而获得一种“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想”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感觉,就像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个知己,那种温暖和力量,是任何其他方式都难以比拟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重拾这份与书为伴的宁静与力量,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那份不曾远去的,深刻而温暖的连接。
评分“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这个名字,直接触动了我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同时也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常常感到个体渺小、渴望深层联系的人的心弦。我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在忙碌的工作和社交生活中,感觉自己像一个陀螺,不停地旋转,却找不到真正的着力点。那时候,我尝试过各种方式来排解内心的空虚,但都收效甚微。直到我重新拾起书本,我才发现,原来内心的平静和充实,一直都藏在那些安静的文字里。阅读,就像是与一个伟大的灵魂进行深度对话,它能够帮助我们审视自我,理解世界,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之下的深刻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沉浸在一本书中时,我们会被书中的人物、情节、思想所包围,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与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产生连接。我们会在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找到共鸣,在他们的困境与挣扎中获得力量,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原来自己并不孤单,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总有人和你一样,思考着同样的问题,感受着相似的情绪。这本书的题目,精准地概括了阅读带给我的这种深刻体验,它是一种治愈,一种陪伴,一种让灵魂不再漂泊的归属感。
评分《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的书名,仿佛在我疲惫的心灵深处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总是在想,为什么有时候,即使身处人群,也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和疏离?也许,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对深度连接的渴望,一直没有得到满足。而文字,在我看来,就是连接心灵的桥梁。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窥探他人的思想,理解不同的视角,甚至在虚构的故事中体验真实的情感。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它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所经历的困境各异,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思考,却能够跨越一切障碍,将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我读到一本好书,主人公的遭遇让我感同身受,作者的见解让我茅塞顿开,那一刻,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我仿佛融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生命场域,感受着无数个灵魂的律动。这本书的题目,正抓住了这种阅读的精髓——它不是简单的消遣,而是一种精神的疗愈,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让灵魂不再漂泊的港湾。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帮助我,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我的那份温暖与力量,不再感到形单影只。
评分这本《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的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一直是个喜欢沉浸在书本世界里的人,总觉得文字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穿越时空,与无数个有趣的灵魂对话。书名中的“不再孤单”尤其让我产生共鸣。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似乎变得越来越肤浅,也越来越难以深入。我们常常会感到被理解的缺失,被情感共鸣的渴望。而阅读,恰恰是填补这种空白的绝佳方式。它像一扇扇窗户,让我们窥探不同的人生,体验别样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找到相似的灵魂,原来,世界上还有人跟我有着一样的困惑,一样的喜悦,一样的感伤。每一次翻开一本书,都是一次新的启程,一次深入的对话。我会在主人公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作者的思考中获得新的启发。那些故事,那些道理,仿佛都在悄悄地告诉我,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一切。即使身处喧嚣,也能在书本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一份慰藉,一份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带领我,通过文字,去构建一个更加丰盈、更加不孤单的精神世界。
评分冲着书名买的,5分给快递
评分一直想买道长的书,开卷八分钟的精华浓缩,值得好好看看
评分好好好好好看
评分还没看!纸质不错!
评分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愿这本书不辜负我对它的期待
评分在豆瓣看到觉得不错,买回来慢慢看
评分质量可以
评分很不错的书,质量不错,经常在京东买书,性价比高,方便实惠
评分618活动购物,还没来得及看,不过包装完整,价格较为合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