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9-14岁 1教育部、团中央推荐中小学生阅读书目
被鲁迅视为天才的李长之的代表作
了解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之书
2.大圣人的小故事,给青少年文化的熏陶、情智的启迪。
3.全彩的插图+简短精练的小故事,在轻松阅读中走进传统文化的魅力宫殿。
内容简介
《孔子的故事》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叙了孔子上下求索的坎坷一生。全书截取了他一生中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有十五岁便“志于学”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有见君王“好德不如好色”的悲叹,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转如丧家狗的艰辛,有命悬一线却不改从容的气魄,有至死不渝追寻理想的执著。
作者简介
李长之,1910年10月30日生于书香门第,清华大学毕业。师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和冯友兰。是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之一。《孔子的故事》是他写给青少年的通俗读物,也是他的经典代表作。
目录
引子 / 001
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 005
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 008
在挫折中前进 / 011
教育事业的开端 / 016
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 019
走向成熟的道路 / 022
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 024
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 029
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 / 033
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 036
从中都宰到司寇 / 041
孔子在外交上的胜利 / 043
孔子和鲁国贵族的斗争 / 046
孔子终于出走 / 049
在卫国受到监视 / 053
过匡城被拘留 / 056
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 059
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 062
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 068
孔子停留在陈国 / 070
孔子绝粮 / 073
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 078
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 084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 088
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 093
编写春秋 / 101
整理诗歌和音乐 / 106
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 116
孔子最后的歌声 / 123
后记 / 129
精彩书摘
一正文节选
在挫折中前进
孔子慢慢长大了。
因为穷困生活的磨炼,因为父亲原是体格很好的,所以孔子身子也很健壮,这是他日后所以能经受得起各种困难,而精力始终充沛的缘故之一。
孔子是有志气的。据他的自述,在十五岁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见《论语·为政》篇,第4章。。
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十七”,实属上段“季氏养士”,故知孔子十七丧母。而孟僖子一段是另一时事。。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
这时一位老太太——一个名叫曼父的人的母亲——便走来指点给孔子说:“你父亲葬的地方我知道哇,那地方叫防。”防是指防山,在现在山东曲阜县东面,孔子因此才知道了父亲的坟地,便把母亲也葬在一起。
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要绖”,绖是丧服所用的麻,可见“要绖”就是腰里束着麻带。但以前有人认为是“要经”。说孔子腰里带着经书,表示好学。这种说法反而显得牵强可笑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
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
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他在十九岁结了婚,二十岁得了一个儿子见《孔子家语·本姓解》。。鲁国的国君昭公向他道喜,特地送了一条大鲤鱼来。孔子为了纪念这桩事,便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鲤,号伯鱼。伯是老大的意思,因为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儿子呵。——可是孔子也只有这一个儿子。
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见《论语·子罕》篇,第2章。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孔子后来曾经告诉他的门徒说:“我往日没有得到从政的机会,可是我因此有了学会各种本领的工夫。”见同上书,第7章。
孔子大概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才做了一两回小官。他担任的不是行政官,而是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一回是当“乘田”,这是管牛羊的官,孔子说:“叫我管牛羊,我就要把牛羊养得肥肥大大的。”果然他养的牛羊都很肥壮。另一回是当“委吏”,这是一种会计工作,孔子说:“叫我管会计,我就要让账上不会出错儿。”果然他管的账都是一点岔儿也没有见《孟子·万章》篇下,第5章。《先秦诸子系年》谓当在二十七岁前。。他在青年时期工作就是这样踏实,这样负责的。
在孔子三十岁这一年——公元前522年,执政二十年以上的郑国大夫子产逝世了。子产是使郑国秩序得到安定的人,是使郑国虽处在晋楚二大国之间而外交上常常获得胜利的人。子产是十分博学的。他也熟悉当时的诗歌,并且善于组织人才,使用人才。他决定国家大事的时候,一般是先向熟悉各国情况的公孙挥探询一番,再同善于出计谋的裨谌到郊外去一起研究,同时征求一下老百姓的意见,然后又请善于判断的冯简子加以决断,最后才让长于外交的游吉去办外交,既然经过这样审慎的步骤,所以子产执行的政策便很少失败了见《左传》襄公31年。。郑国在公元前536年,即孔子十六岁时,把刑书铸在金属制的鼎上见《左传》昭公6年。过了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13年,晋国也铸了刑鼎。,这是中国有记录的、最早的成文法,这是子产在法律上的一个贡献。子产最初执政的时候,郑国流传着这样一首歌:
提倡节俭,提倡节俭,
人有好衣服也不能穿;
整顿军事,整顿军事,
人要种地也没法子干;
谁杀子产,
我们心甘情愿!
可是过了三年,便流传了另一首歌:
我们子女,
是子产教育;
我们田地,
是子产开辟;
子产可别死!
死了谁继续?见《左传》襄公30年。
子产一死,郑国人便都哭了。孔子听见这消息,也哭了。孔子称赞子产是对人们有着惠爱的人《论语·宪问》篇第9章载孔子称子产为“惠人”,《左传》昭公20年载孔子称子产为“古之遗爱”,意同。。在思想上,子产也是比较开明的。郑国有了火灾,别人都说要去求神,但是他说:“天的道理是渺茫的,人的道理是切近的,我们是讲人不讲天的。”见《左传》昭公18年。郑国有了水灾,又有人以为是龙神作怪,但是他说:“我们无求于龙,龙也无求于我们,不相干的。”见《左传》昭公19年。这种开明思想在当时原是一般有头脑的人都抱有的,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子产正是一个代表人物;而孔子的一些健康的见解,正无疑是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并在同一社会基础上产生的。
二小故事
1夹谷会齐
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春,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举行会盟。孔子当时任鲁国司礼官。敬酒完毕,齐国司礼官请求演奏四方之乐。孔子小步拾阶而上,正色对齐景公说:“两国国君会盟,怎么能在此时此地演秦夷狄之乐!请让他们退下!”景公心里有愧,便挥手让乐队退下。过了一会,齐国又请求演奏宫廷音乐,还让小丑、侏儒表演杂耍。孔子又一次快步上前,对景公说:“匹夫用雕虫小技迷惑诸侯,罪当诛杀!应对这些人施以刑法!”齐景公这时害怕了,回去后责备群臣说:“鲁国的臣子用君子之道辅佐国君,而你们却用夷狄之道辅助我,还让我得罪了鲁君!”于是,齐景公派遣使者归还了侵占的鲁国土地,以此谢罪。
2子贡辞行
担任信阳的地方官,上任前,他特地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要勤勉谨慎,遵循自然规律。不要掠夺,不要征伐,不要暴虐,不要盗取。”他又说:“治理政事,没有比公平更好的;面对财物,没有比廉洁更好的。廉洁与公平,这两种操守不可改变。说到他人的长处,就好像自己也有这样的优点;议论别人的短处,好像自己也在受批评。君子没有一个不是谨慎行事的啊。”
3因膰去鲁
齐国听说孔子被鲁国重用,担心鲁国强大后会称霸,便采用了齐国大夫黎鉏的计谋,挑选了八十个美女,让她们穿着华丽的衣服,跳着《康乐》之舞,再加上一百二十匹骏马,一起赠送给鲁君。鲁君得到齐国的礼物后到处游乐,不理政务。开始时,孔子还不忍心离开鲁国,以免让世人知道了鲁君的过错。年终大祭时,鲁君没有按照礼制给孔子送来祭祀用的肉,孔子非常失望,不得不离开了鲁国。
4灵公郊迎
孔子到了卫国,卫灵公高兴地到郊外迎接他。他听说孔子在鲁国的俸禄是六万石的粮食,便给了孔子相同的待遇。卫灵公对孔子如此礼遇,孔子便以为他可以在卫国一展才华、好好从政了。
5丑次同车
孔子离开卫国去蒲地,一个多月后,又返回卫国,住在了蘧伯玉家。有一天,卫灵公邀请孔子出游,他自己和夫人同乘一辆车在前面,却让孔子乘第二辆车跟在后面。孔子说:“我从没有见过喜欢美德像喜欢美色一样的人啊。”于是他离开了卫国。
6匡人解围
孔子离开卫国后到陈国去,途经匡邑。阳虎曾经在匡邑施暴,恰好孔子又长得特别像阳虎,匡人便以为鲁国的阳虎又回来了,于是把孔子及其弟子扣留了五天。幸好孔子有弟子在卫国做宁武子的家臣,在他的帮助下才得以脱身。
7宋人伐木
孔子离开曹国,路过宋国时,时常带领弟子在大树下讲学并学习古礼。宋国的执政大夫司马桓魋因为受过孔子的批评,便想谋害孔子。他派人去砍那棵大树,想让树倒下来砸死孔子。弟子说:“老师快走吧。”孔子说:“上天赋予我以美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
8忠信济水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路过一个河堤时,便停下马车来欣赏四周的景色。那儿有一个瀑布,水流湍急,绵延至九十里,连鱼类都不能游来游去。然而,有一个男子却从那里横渡了过去。孔子问他:“难道你有什么特殊的道术吗?”那人回答说:“我心怀忠信,所以能从那里渡过去。”孔子听后对弟子说:“你们要记住啊,连湍急的水流都能承载心怀忠信的人,何况是人呢?”
9微服过宋
孔子离开宋国到郑国时,与弟子们走散了。他独自站在城东门等候弟子。郑国人对到处打听孔子下落的子贡说:“城东门那里站着一个长相奇特的人,脑门像帝尧,脖颈似皋陶,肩膀像子产,身材比禹矮三寸,神情活像一只丧家狗。”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些话如实告诉了他。孔子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笑着说:“把我的外貌形容得像古代圣王贤相,不敢当啊。但说我像一只丧家狗,说得对啊,说得对啊!”
10子路问津
第二年,孔子从陈国迁到蔡国。到了叶县,又从叶县返回蔡国。途中看见长沮、桀溺在路旁并肩耕田,孔子便让子路去打听渡口在哪儿。二人对孔子说:“天下像洪水一样泛滥的恶行到处都是,有谁能改变这个世道呢?你与其跟随那个躲避恶人的人,不如跟着像我们一样的隐士来逃避这污浊的世道!”说完后,两个人便继续埋头耕田。
11在陈绝粮
楚王派人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准备前去。陈蔡两国的大夫商量说:“孔子如果被楚国重用了,陈国和蔡国就危险了。”于是,他们一起召集手下,将孔子围在荒野。孔子和弟子们不能前行,又断绝了粮食来源,弟子都病了,孔子却坚持讲经诵诗、弹琴歌咏。后来,子贡向楚昭王求援。楚王派兵前来迎接孔子,师徒一行才得以摆脱困境。
……
《春秋拾遗》 扉页寄语 千载之前,风起云涌,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然,总有一束光,穿透迷雾,照亮前行的道路。那是先贤的智慧,是文明的火种。本书,便是拾遗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珍贵碎片,拼凑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不试图描绘全貌,而是聚焦于那些鲜为人知,却足以触动心灵的瞬间。 引言:拨开历史的迷雾,倾听先贤的呼吸 我们常常在历史的长卷中,匆匆瞥过“孔子”这个名字,他被高高供奉,仿佛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然而,真正的孔子,他的生命是否真的如同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那般,总是充满了宏大的叙事?他是否也曾有过烦恼,有过失落,有过不被理解的苦闷?他那些震古烁今的言论,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生活细节和情感波澜? 《春秋拾遗》不打算讲述那些被反复传颂的“子曰”警句,也不聚焦于他周游列国的宏大历程。它更愿意,也更有野心,去捕捉那些隐藏在史料夹缝中,那些被日常琐碎所掩盖,却更能展现其真实性与温度的片段。我们想要做的,是拨开历史的迷雾,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鲜活的时代,倾听先贤的呼吸,感受他的人性光辉,理解他思想的源头活水。 本书试图通过一些“非常规”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位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我们不会去解释“仁、义、礼、智、信”的抽象概念,而是去探究,在那个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孔子是如何实践,又是如何教导他的弟子们去理解这些概念的。我们将从他与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出发,从他对自然万物的细微观察中,从他对艺术、音乐、礼仪的独特见解中,去发掘那些更为生动,更为贴近人性的孔子。 第一章:乡野拾趣——孔子之童年与早期生活 许多人以为,圣人似乎生而知之,或者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智慧。然而,孔子的童年,并非全然在书卷中度过,也并非没有普通孩子的调皮与懵懂。 或许,我们可以在某个春日,看到一个瘦弱的男孩,在鲁国曲阜的乡间田野里,好奇地观察着泥土中的蚂蚁如何搬运食物,或是追逐着翩翩起舞的蝴蝶。他未必在思考“民无信不立”,但他一定在观察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奥秘。他会用树枝在地上画出他想象中的宫殿,或是模仿大人们祭祀的模样,玩着“假装”的游戏。 他的童年,或许也伴随着一些贫寒。他的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这种早年的艰辛,是否在他心中埋下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刻体察?我们可以在那些关于他早年生活的零星记载中,看到他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做一些粗活,比如数九层的粮仓,或是管理牧场。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劳作中,他是否就已经开始学习如何组织、如何管理,如何去理解事物的规律? 再者,他并非一开始就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在那个时代,许多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选择。孔子在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老师之前,也曾有过不同的职业尝试。我们或许可以想象,他曾在一个小官僚机构中,负责一些具体事务,比如管理粮草、统计户籍。在这些琐碎的工作中,他是否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社会变得更有秩序,如何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关于他早期生活和职业尝试的拾遗,并非为了“降低”圣人的形象,而是为了展现一个更真实、更有人情味的孔子。一个在泥土中长大,在辛劳中学习,在观察中思考的普通人,如何逐渐走上了改变历史的道路。 第二章:师生情深——细节中的教育智慧 孔子的教育,历来为人称道。然而,我们对他的了解,往往停留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宏观的教育理念上。那么,在具体的课堂内外,他又是如何与弟子们相处的? 想象一下,在鲁国的一间简陋学堂里,孔子可能正带着几位弟子,在微黄的灯光下,讨论着《诗经》中的某一句。他不只是机械地讲解文字,他会用生动的比喻,去描绘诗中描绘的情感,去引导弟子们体会诗中的意境。他或许会指着窗外的月亮,让弟子们说说,月亮勾起了他们怎样的思绪。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但可以合理推测,孔子与弟子之间,绝非仅仅是师生关系。其中定有友情,有长辈对晚辈的关怀,甚至有偶尔的争执与误解。当颜回因贫困而愁苦时,孔子或许会默默地递给他一块饼,或是在他耳边轻声安慰。当子路因鲁莽而犯错时,孔子可能不是严厉斥责,而是语重心长地引导他反思,告诉他勇武并非只有一种表现方式。 书中会着重描绘,孔子如何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来践行他的教育理念。比如,在一次宴饮中,他会如何观察弟子们的言行举止,并借此机会,引导他们学习礼仪的精髓;在一次出游中,他会如何引导弟子们观察自然,从中领悟天道。 我们还会挖掘那些关于孔子与不同性格弟子之间有趣的互动。比如,对于天资聪颖却有些狂放不羁的子贡,孔子是如何以其特有的幽默与智慧,引导他收敛锋芒;对于沉默寡言却内心坚韧的曾子,孔子又是如何发掘他的潜力,并将其作为自己思想的传承者。 这些细节,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虽然微小,却闪烁着教育的智慧与人性的温度。它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智慧、耐心与关怀的老师形象,一个真正将教育视为生命事业的先行者。 第三章:生活万象——孔子之日常剪影 圣人也食人间烟火,圣人也有七情六欲,圣人也有他的生活烦恼。本书将尝试从更生活的角度,去描绘一个并非时时刻刻都在“说教”的孔子。 他喜欢音乐吗?当然。我们知道他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造诣,甚至能“三月不知肉味”。但我们是否想象过,他在独处时,是否也会弹奏一曲古琴,悠扬的琴声在庭院中回荡,寄托着他的思绪?他对音乐的理解,是否不仅仅是旋律的优美,更是其中蕴含的和谐与秩序? 他是否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喜欢下棋吗?他对园艺有研究吗?他对生活中的美学有何见解?我们或许可以描绘,在某个午后,他可能正坐在庭院里,看着一株植物的生长,思考着生命循环的道理;或者,他可能正与朋友下棋,在黑白之间,体会着策略与智慧的较量。 他是否有自己的烦恼与忧愁?他未能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失落,他对于社会乱象的担忧,他对于弟子们未来的期盼,这些情感在他心中,是否也如同常人一般,时常涌起?书中会尝试捕捉这些细微的情感波动,让读者看到,即使是伟大的思想家,也并非铁石心肠,也同样被情感所驱动。 再者,他对饮食、起居、衣着等方面,是否有自己的偏好?他是否也曾因为一顿美味而露出欣喜的表情?他是否也曾因为天气变化而有所感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构成一个人真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对孔子日常生活的描绘,我们希望打破读者心中“圣人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展现一个更立体、更生动、更具亲和力的孔子。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思考人生哲理的人,一个将自己的智慧融入每一个生活细节的人。 第四章:器物之语——从身边事物看孔子 我们常常通过言语来认识一个人,但有时候,一个人所使用的器物,更能反映他的性格与品味。在孔子的时代,他身边的器物,例如他的书卷、他的笔墨、他的饮器、他的出行工具,或许也能讲述一些关于他的故事。 想象一下,孔子所使用的竹简,上面刻写着他所珍视的经典。这些竹简,是否比寻常的更加整齐,更加注重细节?他所使用的毛笔,是否被他精心保养?他所用的墨,是否是自家研磨,有着独特的香气? 他是否也有自己喜爱的茶具?在品茗之时,他是否会借机与人交流,或是沉思?他出行时所乘坐的马车,是否也体现了他对舒适与实用的考量? 本书将尝试从这些身边器物入手,去推测孔子对于品质、对于细节、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或许,他并非追求奢华,而是更注重器物的实用性与内在的韵味。他或许会因为一件器物的精巧工艺而赞叹,也可能因为一件器物的粗糙制作而感到惋惜。 这些关于器物的“拾遗”,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够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具象的孔子生活场景。它们如同一个个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圣人曾经的生活痕迹,反映着他的人生哲学。通过这些器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在一个具体的物质世界中,去感知、去思考、去生活的。 结语:不朽的温度 《春秋拾遗》所做的,并非要颠覆历史,而是要以一种更细腻、更具人性的视角,去重新发掘孔子身上那些被时间所掩盖的光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拾遗”,让读者看到,孔子并非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符号,他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普通人,他的人性光辉,正是其思想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的根基。 这些故事,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但它们饱含着生活的智慧,人性的温度,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它们是历史长河中珍贵的涟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一扇窗,让读者透过它,看到那个鲜活的孔子,感受到他思想的温度,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汲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