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文学种子》是一本带领你由教室到文坛,由写作业的学生向作家过渡的书。每个人都有文学潜能。当你碰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郁闷得影响了学习的时候,如果选择文学的方式进行发泄,排解郁闷的同时,或许还得到了一首诗或一篇散文。这就是文学潜能的释放。当然,这是无意识的释放。如果你读了《文学种子》,由无意提升到有意,境界就不同了。
内容简介
《王鼎钧作品系列:文学种子》从语言、字、句、语文功能、意象、题材来源、散文、小说、剧本、诗歌,以及人生、宗教信仰与文学的关系等角度,条分缕析,精妙点明作家应有的素养和必备的技艺。
作者简介
王鼎钧,山东兰陵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1949年到台湾。曾在报社任副刊主编,也当过教师。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很大。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三本励志小品文),在台湾总发行量逾60万册。他淡薄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丰沛的内在能量,不渝的创作忠诚,对散文艺术的努力开拓,使之成为一代散文大家。
目录
“作文四书”总序杨传珍
代序文学四愿
语言
字
句
语文功能
意象
题材来源
散文
小说
剧本
诗
体裁选择
胎生与卵生
新与旧
真与假
人生
再谈人生
宗教信仰与文学创作
附录
猫猫虎虎
复活疑案
一家之主
月亮像什么?
空白
人我三段论
花非花
闲话作家
精彩书摘
《王鼎钧作品系列:文学种子》:
在这里,我们不谈电话号码簿,不谈动物学大辞典,不谈科学实验报告,只就文学范围以内探讨“记录”。散文的体裁包含记叙文,大家都说日记、传记、游记都属记叙之列。诚然不错,不过日记、传记、游记大都不是纯粹的记录,只是“记录”的成分多一些,要想发现、分析这记录的成分,必先明白什么是纯粹记叙文,必先观察、分析纯粹的记叙文。这样的文章哪里找?也许最方便的地方是报纸。
报纸报道新闻,有所谓“纯净新闻”。记者写“纯净新闻”,必须置身事外,不动感情,滤除意见,非常客观。新闻事业认为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公正,要真实公正必须冷静客观,要做到冷静客观,记者笔下的文字必须纯净,必须不染色,必须防止情绪和意见渗入。否则,记者笔下的事实就要扭曲、变形,与真正的事实不符。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一旦移情别恋,又成了蛇蝎,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尊敬一个男人,称他为那位君子,那位先生,有一天憎恶他,又可以称他为那个家伙,那个坏蛋,他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西施、蛇蝎、君子、坏蛋,都染了色,都只能代表一种情绪一种意见,看不出真正的事实来。现在,“纯净新闻”在理论上稍居下风,不过记者仍以写这种新闻为基本训练和职业的特征。
新闻记者所受的文字训练常为人津津乐道。一位记者写立法院开会审查某一议案,某某委员“竟”未出席,总编辑问他:“你为什么用这个‘竟’字?你是不是认为他应该出席?倘若如此,你可另外写一篇短评。”说完,提笔把“竟”字勾去。报道联考生弃权缺席的人数,不宜说“有三千人之多”,也不宜说“不过三千人而已”,三千人就是三千人。报道一个经商失败的人死了,只能说“身旁有安眠药的空瓶一个”,不能说他“服安眠药自杀”,除非法医验尸之后如此宣布。在香港,一个提琴手失业了,站在行人道上演奏并接受报酬,报纸说他“流落街头”,他到法院告报馆诽谤,结果报馆败诉,因为法官认为“流落”一词含有恶意。
唯有用这样严格的态度控制文字,才可以做到忠于事实,写出纯粹的记叙文。为了完全了解文字的功能,作家应该做这实验,而这种能力,在创作的时候,尤其在写小说或剧本的时候,也常常用得着。写实主义的大师曾经主张,作家的工作应该像科学家一样,作品完成之后即脱离作家,其中完全没有作家的“人格”。提出这一主张的人并未能够完全实践自己的主张,就文学论文学,也没有彻底奉行的必要,但是有时候,在某一部作品的某一部分,为了造成某种效果,这种能力可以为作品添一姿采。有一部小说的主角是医生,可是他在诊病的时候完全不像个医生,作者忘了,医生在讨论病情的时候所用的语言也是十分“纯净”的。
文字的第二种功能是论断。它和前面所说的记录几乎相反:一个纯洁,一个染色;一个客观,一个主观;一个使人知道,一个使人赞同;一个写外在事物,一个写内心主张。
什么是“论断”呢?且看那个“断”字,“断”是一种分辨,一种决定,一种选择。法官判案叫做断,他要分辨是非,决定谁对谁错;记录,纯粹的记录,只有“是真是假”的问题,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它像是法庭上的书记。法官判案不是要客观公正吗?怎能说“断”要主观?在法庭上,原告被告各执一词,都很主观,法官在原告被告之外、之上,不偏袒任何一方,但是法官仍在法律之下,在政治制度之下,政治制度若不同,法律也不同,法官的见解、决定也不同。
观察语文论断的功能,最方便的,是重温一些格言:“要人家怎样待你,先怎样待人。”这句话代表一种决定。说这句话的人希望别人举手赞成,他用这句话做标准,去判断别人的行为是对是错。而这句话是对是错,也常常引起别人的论断。“先送货到家,再分期付款”,就代表相反的决定。它的句式应该是“做人处世要像分期付款买东西,先让他们把货送来”。这句话也可以成为一个标准,去判断别人的行为。而这句话也同样可能引起别人的反对。如果作记录,写成:“耶稣说过,要人家怎么待你,先怎样待人。”它可能引起的争论是耶稣到底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记录是真是假。
……
前言/序言
王鼎钧作品系列:文学种子 引言 王鼎钧,当代华人文学的巨擘,其著作横跨散文、评论、文学史等多个领域,以其深邃的思想、隽永的文笔、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数量庞大、质量上乘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典范,更是思想文化的宝藏,为后世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与启迪。 “王鼎钧作品系列:文学种子”旨在汇集王鼎钧先生最具代表性、最具思想性、最具启发性的作品,犹如撒播在文字土壤中的文学种子,孕育着无限可能。本系列书籍的选编,并非简单地对王鼎钧先生作品进行堆砌,而是经过审慎的考量与精心策划,力求呈现其创作生涯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风貌,凸显其思想的演进与深化,以及文学风格的独特魅力。 第一卷:散文的田野——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散文是王鼎钧先生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这一卷的选篇,侧重于王鼎钧先生在中年以后,对生活、人生、社会、历史等议题的深刻体悟与哲思。他善于从寻常的日常生活中捕捉灵感,将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摹与对宏大命题的深刻洞察融为一体。 在这些散文篇章中,读者将感受到王鼎钧先生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对时代变迁的敏锐观察,对人情世故的通透理解。他的文字,不避俗世的喧嚣,却总能从中提炼出超然的智慧;不失温情脉脉,却又蕴含着冷静的理性。无论是对故土的回忆,对亲友的怀念,对社会现象的评论,抑或是对文化传统的反思,王鼎钧先生都以其特有的“鼎钧式”的深沉、练达、隽永,打动人心,启迪思想。 例如,篇章中可能包含对“孤独”的独到见解,他并非将孤独视为一种负面的情绪,而是将其看作是个人精神得以沉淀、独立思考的契机。又或者,他对“时间”的思考,会从个人短暂的生命出发,延展至历史的长河,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他笔下的“人”,是鲜活立体的,有喜怒哀乐,有爱恨情仇,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妥协。他以饱含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出不同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前行,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这些散文篇章,是王鼎钧先生生活感悟的结晶,也是其人生智慧的缩影。它们像一颗颗饱满的文学种子,等待着读者去播种、去灌溉,在各自的心灵田野里生根发芽,绽放出独特的思想之花。 第二卷:文学的方舟——评论与批评的深度 王鼎钧先生不仅是杰出的作家,更是深邃的文学评论家。他对文学的洞察力,对作品的剖析力,以及对文学史的把握力,在中国当代文坛堪称翘楚。这一卷的作品,精选了王鼎钧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评论与批评文章,旨在展现其对文学本体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作家作品独到的见解。 本卷收录的文章,可能涵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对当代文学思潮的辨析,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细致分析。王鼎钧先生的评论,不拘泥于形式,不流于空泛,而是深入作品的肌理,挖掘其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他善于运用犀利的语言,精准地把握作品的精髓,同时又不失温和的劝勉与启迪。 读者在本卷中,将接触到王鼎钧先生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回溯与继承,他如何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将其融入当代的文学语境。同时,他也会对当下文坛的各种现象进行冷静的审视,对新兴的文学流派进行客观的评价,对杰出的作家作品给予高度的肯定。他评论的视角,往往是宏大而又细腻的,既能看到文学作品在历史文化大背景下的意义,也能洞察作品中微小的结构与情感的微妙之处。 例如,他可能对某位古典诗人的诗歌进行重读,发掘其被遗忘的价值,或是对某位当代小说家的叙事技巧进行解构,揭示其创作的精妙之处。他的评论,绝非简单的褒贬,而是充满了对文学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作家创作艰难的理解与尊重。他所推崇的文学,往往是那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高超艺术技巧、并且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文学的方舟”,寓意着王鼎钧先生的文学评论,如同承载着珍贵文学遗产的方舟,引领读者穿越文学的历史长河,抵达思想的彼岸。这些评论,是其作为一位文学“守望者”的真诚呐喊,也是对后来者进行文学创作的有力指引。 第三卷:思想的维度——历史与文化的对话 王鼎钧先生的思想,不仅局限于文学本身,更深深地扎根于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这一卷的作品,侧重于王鼎钧先生在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与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广阔视野与深邃洞察。 在本卷中,读者将跟随王鼎钧先生的笔触,穿越时空的界限,与历史进行对话,与文化进行交流。他并非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而是善于从中提炼出普遍性的规律,以及对当下社会具有的深刻启示。他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是立体的、发展的,他能够看到历史前进的动力,也能洞察历史发展中的曲折与反复。 他关注的文化,是多元的、丰富的,从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到近代的西方思潮,他都能进行批判性的吸收与借鉴。他所提出的文化观点,往往具有前瞻性,能够引发人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对文化发展方向的探寻。他反对盲目的西化,也警惕保守的复古,而是倡导一种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态度。 例如,他可能在探讨中国历史的某种模式时,将其与西方历史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些共同规律。又或者,他在分析某种社会现象时,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找到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他对于“民族性”、“国民性”等议题的讨论,更是充满智慧与洞见,既能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能警醒其可能存在的弊端。 “思想的维度”,象征着王鼎钧先生的思想,拥有无限的深度与广度,能够带领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世界,去理解人生。这些作品,如同三颗饱满的文学种子,等待着读者去发掘其蕴含的巨大能量,并在自己的思想版图上,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想维度。 结语 “王鼎钧作品系列:文学种子”,是一次对中国当代文学巨匠思想精髓的集萃。这三卷书籍,从散文的感悟,到文学的评论,再到历史文化的思辨,全方位地展现了王鼎钧先生的创作才华与思想深度。每一卷都如同承载着丰厚营养的种子,等待着有心人去播种、去耕耘。 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馈赠,一份对智慧与思考的邀约。阅读王鼎钧先生的作品,就是与一位智者对话,与一位前辈交流,与一位思想的探索者同行。愿这套“文学种子”系列,能在每一位读者心中,种下对文学的热爱,对思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情,并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精神的繁茂。 王鼎钧先生的作品,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珍宝,也是属于所有热爱思考、热爱生活的人们的精神食粮。通过这套系列的呈现,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读者走近王鼎钧,感受其文字的魅力,汲取其思想的力量,并从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勇气与智慧。让这些“文学种子”,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贡献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