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如何能快速学好经济学?”答案是:“好好读读经济思想史!”
1. 作者倾力打造。原书作者均为美国名校专门研究经济思想史的学者,且本书已经出版了四版,故其体系完整,时间跨度长,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详略得当。
2.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一线经济学教授亲自翻译,确保了内容精准无误。
3. 内容特色在于弥补了当前经济学教学中的不足。虽然思想史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代经济教学中,对方法的强调普遍胜过对思想的重视。《经济思想史》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它在简单和复杂之间做到了平衡,以一种知性上令人满意的方式覆盖重要的观点,同时对内容的阐述力求清晰有趣,所以本书虽厚读起来却相对轻松。
4. 附录B———经济学思想脉络图,按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两部分进行梳理。有了它,读者即可按图索骥回到正文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5. 本书限量精装珍藏版,值得广大经济学人及同仁拥有与珍藏。
内容简介
《经济思想史(第四版)》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全面介绍了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不仅介绍了公认的主流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各种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发展也进行了全面、客观的介绍。《经济思想史(第四版)》所介绍的内容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涵盖了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学家,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广博学识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这使得本书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经济思想史读物。
《经济思想史(第四版)》结构简明合理,语言流畅,不仅适合高等院校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使用,而且也适合各级管理者阅读。《经济思想史(第四版)》有助于每位读者明了经济思想对各项经济政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哈里·兰德雷斯(Harry Landreth),为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央学院荣誉教授。自从放弃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终身教授职位后,他便投身于中央学院,教授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理论、创业学、投资学、公司财务,以及他的研究领域。兰德雷斯教授出版了多种形式的经济学作品,包括在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教科书、专著、百科全书中的专题、评论随笔。这次四版《经济思想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他的有关伯纳·曼德维尔的文章被收录到经典论文集中被反复出版,他的随笔“爬坡的资本主义”被收录到多部书籍中出版。 大卫·C·柯南德尔(David C.Colander)自1982年起,就是维蒙特州米德伯瑞大学(Middlebury)的特聘经济学教授,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瓦萨学院,和迈阿密大学。柯南德尔教授独立出版、与特人合作出版的作者大35本之多,发表的论文有100多篇。他的书脊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包括中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比利时语等。他曾担任东方经济学会和经济史学会主席,是《经济思想史》、《经济学方法论》、《东方经济》、《经济学教育》、《社会经济学》、《经济学展望》等杂志的编委会成员,是美国国会电影委员会、布鲁金斯政策委员会成员,是牛津大学 纳菲尔德学院访问学者。2001-2002年作为特聘Kelly教授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导言 1
一、现代经济学思想的核心焦点 1
现代经济理论的划分 2
术语学与分类 3
二、我们研究经济思想史所采用的方法 4
相对论者的方法与绝对论者的方法 4
正统的经济学家与非正统的经济学家 5
三、非正统经济学家的角色 6
界定非正统 7
持不同意见的经济学家是如何影响经济思想和专业领域的 7
非正统经济学家的问题 8
四、呈现思想多样性时的问题 9
五、方法论问题 11
作为一门艺术与作为一门科学的经济学 12
经验验证的重要性 12
六、从经济思想史研究中获得的益处 13
附:本章扩展内容 17
一、经济学专业及其方法 17
二、经济学思想的传播 18
三、方法论思想的演进 19
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 19
从逻辑实证主义到证伪主义 20
从证伪主义到范式 20
从范式到研究纲领 22
从研究纲领到社会学方法与修辞方法 22
后修辞学方法 23
方法论总结 24
第一部分 前古典经济学
第2章 早期前古典经济思想 29
一、一些粗略的概括 30
二、非西方的经济思想 31
三、希腊思想 33
赫西奥德与色诺芬 34
亚里士多德 35
四、阿拉伯-伊斯兰思想 36
艾布·哈米德·安萨里 37
伊本·赫勒敦 37
五、经院哲学 38
经院哲学思想的封建基础 39
圣托马斯·阿奎那 41
第3章 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及古典经济思想的其他先驱 48
一、重商主义 49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经济学家 49
权力与财富 49
贸易平衡 50
货币与重商主义 51
重商主义的现代分析 52
重商主义者的理论贡献 53
二、古典经济思想的影响力先驱 54
托马斯·孟 54
威廉·配第 56
伯纳德·曼德维尔 57
大卫·休谟 60
理查德·坎蒂隆 61
三、重农主义 63
自然法则 64
经济体的相关性 64
重农主义经济政策 68
四、西班牙经济思想 69
第二部分 古典经济思想及其批判
古典政治经济学 79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82
第4章 亚当·斯密 84
一、亚当·斯密的博学多才 84
二、斯密的市场分析与政策结论 87
前后关联的经济政策 88
自然秩序、和谐与自由放任 89
竞争性市场的运作 91
资本与资本家 93
斯密对政策的影响 94
三、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 95
国民财富的原因 96
对国民财富原因的总结 98
四、国际贸易 99
五、价值理论 102
相对价格 103
价值的含义 104
斯密关于相对价格 105
原始社会中的劳动成本理论 106
六、分配理论 108
工资 109
工资基金学说 109
利润 110
地租 110
随时间变化的利润率 111
七、福利与价格总水平 111
《国富论》第1篇第5章 112
第5章 李嘉图与马尔萨斯 118
一、大卫·李嘉图——一个理论家的理论家 118
斯密《国富论》与李嘉图《原理》之间的时期 119
二、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 119
对时代问题进行思考性回应的人口理论 119
人口论题 120
关于人口论题的争论 121
三、李嘉图:方法、政策、范围 123
李嘉图的方法 124
李嘉图与经济政策 124
李嘉图思想所界定的经济学范围125
四、李嘉图的模型 127
时代难题:《谷物法》 128
分析工具与假设 130
五、李嘉图的地租理论 131
收益递减 131
从产品一方看地租 131
从成本一方看地租 134
对地租概念更一般的看法 138
六、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139
李嘉图的劳动成本价值理论 140
竞争性生产所生产的产品 141
劳动成本价值理论的难点 142
李嘉图主张劳动价值理论吗 145
李嘉图价值理论总结 146
七、李嘉图的分配理论 147
分配理论 148
不同时期的收入分配 149
回到《谷物法》 150
八、比较优势 151
绝对优势 151
比较优势 153
李嘉图、斯密以及贸易基础 156
九、资本主义经济体的稳定与增长 158
重商主义者的总需求观点 160
斯密的总需求观点 160
马尔萨斯的消费不足主义 160
萨伊定律 162
关于金银的争论、亨利·桑顿以及李嘉图的货币理论 163
技术性失业 164
凯恩斯论马尔萨斯与李嘉图 165
第6章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与古典经济学的衰落 171
一、李嘉图之后经济学的发展 173
对古典经济学的早期批判 173
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 174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176
工资基金学说 177
历史上的收益递减 178
未采取的道路:查尔斯·巴比哲与收益递增 179
下降的利润率 180
利润(利息)理论 180
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穆勒思想的背景 182
穆勒的经济学方法 182
穆勒的折衷主义 184
杰里米·边沁的影响 185
自由放任、干预抑或社会主义 186
一种不同的静止状态 189
穆勒的社会哲学 190
三、穆勒的经济学 192
理论的作用 192
穆勒论关联分析 193
价值理论 194
国际贸易理论 197
穆勒的货币理论与超额供给:萨伊定律的重新思考 198
通货流派与银行流派 199
工资基金:穆勒的放弃 200
第7章 卡尔·马克思及其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205
一、对马克思的总体看法 205
马克思观点的智力来源 206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207
近看辩证法 209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211
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211
马克思的方法论 212
商品与阶级 21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213
剩余价值与剥削 215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 216
失业后备军 217
下降的利润率 219
经济危机的起因 221
周期循环的波动 223
比例失调危机 223
利润率下降与经济危机 224
经济危机:一个总结 225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 225
无产阶级贫困的加剧 227
第三部分 新古典经济思想及其批判
第8章 杰文斯、门格尔以及边际分析的基础 234
一、历史链接 235
边际分析的先驱者 236
二、杰文斯、门格尔以及瓦尔拉斯 238
这是理论上的一次革命吗 238
古典价值理论的不充分 239
什么是效用 242
效用的比较 243
效用函数 245
效用、需求以及交换 246
生产要素的价值 247
对杰文斯和门格尔的评价 247
古典价值理论与新兴的新古典价值理论的比较 249
三、第二代奥地利学者 251
弗里德里希·冯·维色 251
欧根·冯·庞巴维克 253
走哪一条路——变化中的经济学范围与方法 253
杰文斯、门格尔以及瓦尔拉斯对后来经济学家的影响 254
第9章 向新古典经济学的过渡:扩展的边际分析 258
一、扩展的边际分析:第二代 259
二、边际生产力理论 261
收益递减原理 261
新的与旧的 264
产品用尽 266
威克塞尔论产品用尽 270
边际生产力理论的道德含义 271
作为一种就业理论的边际生产力理论 272
受到批判的边际生产力理论 275
三、利润与利息 276
利润理论 276
资本与利息理论 278
利息难题 280
庞巴维克的利息理论 281
费雪论利息 283
利息难题:一个总结 285
第10章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新古典经济学 289
马歇尔作为新古典主义之父的宣言 289
经济学的范围 291
马歇尔论方法 295
理解复杂性:马歇尔方法的实施 298
时间问题 299
马歇尔的迷惘 300
马歇尔论需求 302
消费者剩余 305
税收与福利 307
马歇尔论供给 308
马歇尔论分配 309
准租金 310
稳定均衡与不稳定均衡 314
经济波动、货币以及价格 317
第11章 瓦尔拉斯与一般均衡理论 323
一、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 323
什么是一般均衡理论 323
一般均衡理论的早期先驱者 324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325
瓦尔拉斯的主张 327
回顾瓦尔拉斯 331
瓦尔拉斯、边际生产力以及经济体的相互依赖 332
瓦尔拉斯方法与马歇尔方法 335
瓦尔拉斯论政策 336
二、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337
第12章 新古典经济学的制度性与历史性批判 340
一、方法上的争论 341
旧历史学派 342
新历史学派 343
英国的历史方法 345
二、托尔斯坦·凡勃仑 346
凡勃仑对新古典理论的批判 347
凡勃仑对资本主义的分析 351
二分法 352
有闲阶级 354
资本主义的稳定性与长期趋势 356
凡勃仑的贡献 358
三、韦斯利·克莱尔·米切尔 360
四、约翰·R·康芒斯 364
康芒斯的遗产 365
康芒斯的经济思想 367
五、约翰·A·霍布斯 370
第13章 奥地利学者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以及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争论 378
一、资本主义思想的出现 379
二、奥地利思想的演变 381
三、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382
关于社会主义的早期作品 383
马克思与社会主义思想 385
第四部分 现代经济学及其批判
现代经济学的状况 389
第四部分的结构 393
第14章 现代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 398
一、远离马歇尔经济学的运动 399
二、微观经济学的形式主义革命 400
形式主义方法的奋斗 400
保罗·萨缪尔森 404
均衡与稳定 405
形式主义者、数学以及教学方法 406
演变中的方法 407
将模型应用于政策制定 410
三、米尔顿·弗里德曼与微观经济学的芝加哥方法 411
四、现代应用经济学问题 414
五、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比较 415
第15章 现代宏观经济思想的发展 420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先驱者 421
增长理论的早期研究 422
熊彼特与增长 424
消费不足主义者的主张 427
货币数量理论 428
经济周期理论 429
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431
《通论》的关联性 433
凯恩斯乘数模型的兴起:1940-1960 435
凯恩斯的政策 436
凯恩斯政策的哲学途径 437
三、现代宏观经济学 439
货币主义 439
IS-LM模型中的问题 440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441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442
新的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443
新凯恩斯经济学与协调失灵 445
回到增长与供给 447
现代宏观经济学展望 448
第16章 经济计量学与经济学经验方法的发展 451
一、经验经济学 452
数理经济学、统计学以及经济计量学 455
早期的经验研究 456
二、新古典经济学与经验分析 458
亨利·L·穆尔 458
穆尔的需求曲线与确定问题 460
亨利·舒尔茨与自变量和因变量464
三、宏观经济学与经验分析 466
杰文斯的日斑理论 466
穆尔对宏观经济计量学的贡献 467
韦斯利·克莱尔·米切尔:非正统经验论者 468
度量与数据收集 470
四、经济计量学的兴起 472
E.J.沃克因与确定问题 472
凯恩斯理论与宏观经济计量学 472
拉格纳·弗里希、简·丁伯根以及大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 473
特里夫·哈维默与经济计量学中的或然说革命 474
考利斯委员会与考利斯委员会方法 475
五、宏观经济计量学科学优雅性的衰落 477
六、贝叶斯经济计量学 479
七、实验经济学家与模拟 481
第17章 现代非正统经济思想的发展 486
一、激进主义者 491
现代激进主义者20世纪的前辈 491
当代激进经济学 493
二、现代制度主义者、准制度主义者以及新制度主义者 495
凡勃仑、米切尔以及康芒斯的传统制度主义追随者 495
三、准制度主义者 497
约瑟夫·熊彼特 497
贡纳·缪尔达尔 498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502
四、新制度主义者 509
五、后凯恩斯主义者 510
英国的后凯恩斯主义者 511
美国的后凯恩斯主义者 512
对后凯恩斯主义者的主流回应 513
六、公共选择提倡者 514
七、奥地利经济学派 515
八、其他非正统经济学流派 517
附录A 重要经济学出版物一览表(中文版) 521
重要经济学出版物一览表(英文版) 522
附录B 经济学思想脉络图 526
译者简介 528
译后记 529
前言/序言
经济思想史(第四版)—— 旁观者的目光 (注意:以下内容为【不包含】《经济思想史(第四版)》原书内容的虚拟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独立、详尽的、关于经济思想史研究视角的构建。) --- 导言:穿越迷雾的理性探寻 人类对财富、稀缺性、分配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的思考,从未停止。从古代哲人对“善的经济”的向往,到现代宏观调控理论的精密构建,经济思想史绝非仅仅是学者们在象牙塔内的理论交锋记录,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理解自身在物质世界中位置的宏大叙事。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选择了一条“非主流”的审视路径。我们不以某一学派的兴衰为线索,不以“古典主义—边际革命—凯恩斯主义”的标准三段论为骨架,而是将视角固定在那些在主流理论被接受时,被刻意忽略、压抑或边缘化的声音上。我们试图描绘一幅经济思想的“全景图”——包括那些失败的实验、被遗忘的先驱、以及那些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却蕴含深刻洞察的异端思想。 本书的基石是承认“思想的非线性发展”。经济学的演进并非一条单向的进步阶梯,而更像是一片充满了岔路、回响和被遗弃的隧道的复杂网络。 第一部分:前古典的遗产与“非经济”的起源(公元前 5 世纪 — 公元 16 世纪) 我们从古代文明对“秩序”(Taxis)的关注入手,而非直接讨论市场机制。苏格拉底的对话,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资源分配逻辑,以及亚里士多德对“自然交换”与“非自然交换”的区分,构成了早期伦理学对经济行为的约束。这些思想的核心在于:经济活动必须服务于更高的道德或政治目标,财富积累本身并非目的。 重点考察对象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我们深入分析其对“公平价格”(Just Price)的论述,这并非是对成本核算的早期尝试,而是对市场权力滥用的哲学抗议。与通常的叙述不同,我们关注的是教会在贸易扩张时期,如何试图用神学框架去驯服日益增长的商业理性。这些努力,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近乎荒谬,但它们塑造了早期欧洲社会对“取之有道”的集体潜意识。 此外,本部分将详细剖析早期伊斯兰世界的商业实践与法律构建,例如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的《历史绪论》。赫勒敦对“阿萨比亚”(Asabiyyah,群体凝聚力)如何影响税收基础、城市衰退和王朝更迭的论述,提供了一个极早期的、与西方重商主义并行却视角迥异的宏观社会经济模型。他关于城市化与财政枯竭的观察,常常被现代人重新发现,这说明其洞察力超越了其所处的时代。 第二部分:财富的焦虑与国家权力的重塑(16 世纪 — 18 世纪中叶) 重商主义通常被描绘为一堆相互矛盾的政策建议的集合。然而,本书的解读视角是:重商主义是国家权力构建时期对稀缺资源的焦虑反应。它不是一套连贯的理论,而是一套国家安全优先的工具箱。 我们将深入探讨法国的重农主义者(Physiocrats)——魁奈及其学派——在路易十五时代所进行的体制内改革尝试。他们试图用一种类似生理循环的自然秩序概念来“自然化”农业生产,从而为重税和中央集权寻找科学依据。我们分析他们对“纯产品”(Produit Net)的执着,这种执着反映了他们对土地作为唯一真正“生产性”来源的信仰,以及对新兴商业阶层的深刻不信任。 在英国,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政治算术学派”(Political Arithmeticians)——如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他们试图将经济问题转化为可测量的数量问题。本书强调他们如何受到军事测绘和人口普查的启发,而非完全是商业利润的驱动。配第的“劳动价值论”的雏形,是在他试图为克伦威尔政府提供可靠的税基时产生的,这直接揭示了早期量化经济学的实用主义根源。 第三部分:古典经济学的“黑暗面”与边际革命的哲学代价(18 世纪末 — 19 世纪末) 在审视亚当·斯密和后来的李嘉图时,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他们的市场理论,而是关注他们的“伦理边界”。 对于斯密,我们细读《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之间的张力。我们考察“看不见的手”如何从一个道德约束的隐喻,逐渐被后世(特别是美国学派)转变为一个纯粹的、去道德化的效率模型。 大卫·李嘉图的贡献,常常被简化为比较优势理论。然而,本书关注的是他理论中关于“剩余的不可避免性”的悲观色彩。李嘉图的固定地租理论预示了资本家利润的长期衰退,这是一种内在的、结构性的冲突。我们考察那些在当时被视为“异端”的经济学家,例如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dgskin)和约翰·弗朗西斯·贝尔尼(John Francis Bray),他们从工人阶级的角度,对李嘉图模型中被剥夺的劳动价值进行了更直接的控诉。 边际革命(Jevons, Menger, Walras)的到来,被普遍视为科学化的胜利。但我们提出一个反思:边际主义是否在不知不觉中,用“主观满意度”替代了“社会结构性矛盾”? 我们分析卡尔·门格尔如何通过强调物品的“有用性”来对抗古典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以及这如何为资本主义的内在不平等提供了一个心理学上的辩护。 第四部分:意识形态的熔炉与大萧条的遗产(20 世纪) 二十世纪是经济思想最剧烈分化的时期。我们不把凯恩斯视为一个完美的“救世主”,而是把他看作一个对古典“自我调节”信仰产生动摇的英国精英知识分子。 本书的重点在于:凯恩斯革命的真正创新点不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在于他提供了一种“精英主导下的、有限的、非阶级化的”国家干预框架。 他试图在不诉诸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下,挽救资本主义的声誉。 我们详细考察那些在凯恩斯主义光芒下被遮蔽的竞争性理论: 1. 奥地利学派的“创业者精神”: 侧重于米塞斯和哈耶克对“知识分散性”的论述,特别是他们对中央计划在信息传递上的根本性无能的批判,这远超出了简单的“价格信号”问题。 2. 制度学派的“习惯”: 如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对“炫耀性消费”和“制度惰性”的分析,揭示了经济行为如何被深植于文化习惯和权力结构之中,而非仅仅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3. 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回响: 即使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被排除,马克思主义对金融化、周期性危机以及资本集中度的分析,在后来的世界体系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依然发挥着关键作用。 结语:当理论遭遇复杂性 经济思想史的终极价值,不是告诉我们“谁对谁错”,而是展示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人类为理解复杂现实所能调用的全部工具箱。第四版强调,进入 21 世纪,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不再是理解失业率或通货膨胀的简单模型,而是气候变化、全球供应链韧性、以及人工智能对价值创造的颠覆。 本书期望读者带着一种批判性的好奇心,去重新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理论,认识到每一个经济模型都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暂时性”解释,而非永恒的真理。真正的经济智慧,可能就隐藏在那些被历史潮流暂时冲刷到岸边的、被遗忘的理论碎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