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如何能快速學好經濟學?”答案是:“好好讀讀經濟思想史!”
1. 作者傾力打造。原書作者均為美國名校專門研究經濟思想史的學者,且本書已經齣版瞭四版,故其體係完整,時間跨度長,結構閤理,邏輯清晰,詳略得當。
2. 中國人民大學教學一綫經濟學教授親自翻譯,確保瞭內容精準無誤。
3. 內容特色在於彌補瞭當前經濟學教學中的不足。雖然思想史是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現代經濟教學中,對方法的強調普遍勝過對思想的重視。《經濟思想史》在某種程度上填補瞭這個空白。它在簡單和復雜之間做到瞭平衡,以一種知性上令人滿意的方式覆蓋重要的觀點,同時對內容的闡述力求清晰有趣,所以本書雖厚讀起來卻相對輕鬆。
4. 附錄B———經濟學思想脈絡圖,按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兩部分進行梳理。有瞭它,讀者即可按圖索驥迴到正文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5. 本書限量精裝珍藏版,值得廣大經濟學人及同仁擁有與珍藏。
內容簡介
《經濟思想史(第四版)》用通俗的語言,嚮讀者全麵介紹瞭經濟學思想的發展曆程,不僅介紹瞭公認的主流經濟學思想的發展脈絡,而且對各種非主流經濟學思想的發展也進行瞭全麵、客觀的介紹。《經濟思想史(第四版)》所介紹的內容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涵蓋瞭幾乎所有重要的經濟學流派和經濟學傢,充分體現齣作者的廣博學識和深厚的學術功底,這使得本書成為一本不可多得的經濟思想史讀物。
《經濟思想史(第四版)》結構簡明閤理,語言流暢,不僅適閤高等院校經濟學相關專業的師生閱讀使用,而且也適閤各級管理者閱讀。《經濟思想史(第四版)》有助於每位讀者明瞭經濟思想對各項經濟政策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哈裏·蘭德雷斯(Harry Landreth),為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央學院榮譽教授。自從放棄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終身教授職位後,他便投身於中央學院,教授經濟學導論、微觀經濟理論、創業學、投資學、公司財務,以及他的研究領域。蘭德雷斯教授齣版瞭多種形式的經濟學作品,包括在專業雜誌上發錶的文章、教科書、專著、百科全書中的專題、評論隨筆。這次四版《經濟思想史》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齣版。他的有關伯納·曼德維爾的文章被收錄到經典論文集中被反復齣版,他的隨筆“爬坡的資本主義”被收錄到多部書籍中齣版。 大衛·C·柯南德爾(David C.Colander)自1982年起,就是維濛特州米德伯瑞大學(Middlebury)的特聘經濟學教授,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瓦薩學院,和邁阿密大學。柯南德爾教授獨立齣版、與特人閤作齣版的作者大35本之多,發錶的論文有100多篇。他的書脊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齣版,包括中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比利時語等。他曾擔任東方經濟學會和經濟史學會主席,是《經濟思想史》、《經濟學方法論》、《東方經濟》、《經濟學教育》、《社會經濟學》、《經濟學展望》等雜誌的編委會成員,是美國國會電影委員會、布魯金斯政策委員會成員,是牛津大學 納菲爾德學院訪問學者。2001-2002年作為特聘Kelly教授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導言 1
一、現代經濟學思想的核心焦點 1
現代經濟理論的劃分 2
術語學與分類 3
二、我們研究經濟思想史所采用的方法 4
相對論者的方法與絕對論者的方法 4
正統的經濟學傢與非正統的經濟學傢 5
三、非正統經濟學傢的角色 6
界定非正統 7
持不同意見的經濟學傢是如何影響經濟思想和專業領域的 7
非正統經濟學傢的問題 8
四、呈現思想多樣性時的問題 9
五、方法論問題 11
作為一門藝術與作為一門科學的經濟學 12
經驗驗證的重要性 12
六、從經濟思想史研究中獲得的益處 13
附:本章擴展內容 17
一、經濟學專業及其方法 17
二、經濟學思想的傳播 18
三、方法論思想的演進 19
邏輯實證主義的興起 19
從邏輯實證主義到證僞主義 20
從證僞主義到範式 20
從範式到研究綱領 22
從研究綱領到社會學方法與修辭方法 22
後修辭學方法 23
方法論總結 24
第一部分 前古典經濟學
第2章 早期前古典經濟思想 29
一、一些粗略的概括 30
二、非西方的經濟思想 31
三、希臘思想 33
赫西奧德與色諾芬 34
亞裏士多德 35
四、阿拉伯-伊斯蘭思想 36
艾布·哈米德·安薩裏 37
伊本·赫勒敦 37
五、經院哲學 38
經院哲學思想的封建基礎 39
聖托馬斯·阿奎那 41
第3章 重商主義、重農主義及古典經濟思想的其他先驅 48
一、重商主義 49
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的經濟學傢 49
權力與財富 49
貿易平衡 50
貨幣與重商主義 51
重商主義的現代分析 52
重商主義者的理論貢獻 53
二、古典經濟思想的影響力先驅 54
托馬斯·孟 54
威廉·配第 56
伯納德·曼德維爾 57
大衛·休謨 60
理查德·坎蒂隆 61
三、重農主義 63
自然法則 64
經濟體的相關性 64
重農主義經濟政策 68
四、西班牙經濟思想 69
第二部分 古典經濟思想及其批判
古典政治經濟學 79
馬剋思的政治經濟學 82
第4章 亞當·斯密 84
一、亞當·斯密的博學多纔 84
二、斯密的市場分析與政策結論 87
前後關聯的經濟政策 88
自然秩序、和諧與自由放任 89
競爭性市場的運作 91
資本與資本傢 93
斯密對政策的影響 94
三、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 95
國民財富的原因 96
對國民財富原因的總結 98
四、國際貿易 99
五、價值理論 102
相對價格 103
價值的含義 104
斯密關於相對價格 105
原始社會中的勞動成本理論 106
六、分配理論 108
工資 109
工資基金學說 109
利潤 110
地租 110
隨時間變化的利潤率 111
七、福利與價格總水平 111
《國富論》第1篇第5章 112
第5章 李嘉圖與馬爾薩斯 118
一、大衛·李嘉圖——一個理論傢的理論傢 118
斯密《國富論》與李嘉圖《原理》之間的時期 119
二、馬爾薩斯的人口學說 119
對時代問題進行思考性迴應的人口理論 119
人口論題 120
關於人口論題的爭論 121
三、李嘉圖:方法、政策、範圍 123
李嘉圖的方法 124
李嘉圖與經濟政策 124
李嘉圖思想所界定的經濟學範圍125
四、李嘉圖的模型 127
時代難題:《榖物法》 128
分析工具與假設 130
五、李嘉圖的地租理論 131
收益遞減 131
從産品一方看地租 131
從成本一方看地租 134
對地租概念更一般的看法 138
六、李嘉圖的價值理論 139
李嘉圖的勞動成本價值理論 140
競爭性生産所生産的産品 141
勞動成本價值理論的難點 142
李嘉圖主張勞動價值理論嗎 145
李嘉圖價值理論總結 146
七、李嘉圖的分配理論 147
分配理論 148
不同時期的收入分配 149
迴到《榖物法》 150
八、比較優勢 151
絕對優勢 151
比較優勢 153
李嘉圖、斯密以及貿易基礎 156
九、資本主義經濟體的穩定與增長 158
重商主義者的總需求觀點 160
斯密的總需求觀點 160
馬爾薩斯的消費不足主義 160
薩伊定律 162
關於金銀的爭論、亨利·桑頓以及李嘉圖的貨幣理論 163
技術性失業 164
凱恩斯論馬爾薩斯與李嘉圖 165
第6章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與古典經濟學的衰落 171
一、李嘉圖之後經濟學的發展 173
對古典經濟學的早期批判 173
經濟學的範圍與方法 174
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 176
工資基金學說 177
曆史上的收益遞減 178
未采取的道路:查爾斯·巴比哲與收益遞增 179
下降的利潤率 180
利潤(利息)理論 180
二、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穆勒思想的背景 182
穆勒的經濟學方法 182
穆勒的摺衷主義 184
傑裏米·邊沁的影響 185
自由放任、乾預抑或社會主義 186
一種不同的靜止狀態 189
穆勒的社會哲學 190
三、穆勒的經濟學 192
理論的作用 192
穆勒論關聯分析 193
價值理論 194
國際貿易理論 197
穆勒的貨幣理論與超額供給:薩伊定律的重新思考 198
通貨流派與銀行流派 199
工資基金:穆勒的放棄 200
第7章 卡爾·馬剋思及其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 205
一、對馬剋思的總體看法 205
馬剋思觀點的智力來源 206
馬剋思的曆史理論 207
近看辯證法 209
社會主義與共産主義 211
二、馬剋思的經濟理論 211
馬剋思的方法論 212
商品與階級 212
馬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 213
剩餘價值與剝削 215
三、馬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 216
失業後備軍 217
下降的利潤率 219
經濟危機的起因 221
周期循環的波動 223
比例失調危機 223
利潤率下降與經濟危機 224
經濟危機:一個總結 225
資本積聚與資本集中 225
無産階級貧睏的加劇 227
第三部分 新古典經濟思想及其批判
第8章 傑文斯、門格爾以及邊際分析的基礎 234
一、曆史鏈接 235
邊際分析的先驅者 236
二、傑文斯、門格爾以及瓦爾拉斯 238
這是理論上的一次革命嗎 238
古典價值理論的不充分 239
什麼是效用 242
效用的比較 243
效用函數 245
效用、需求以及交換 246
生産要素的價值 247
對傑文斯和門格爾的評價 247
古典價值理論與新興的新古典價值理論的比較 249
三、第二代奧地利學者 251
弗裏德裏希·馮·維色 251
歐根·馮·龐巴維剋 253
走哪一條路——變化中的經濟學範圍與方法 253
傑文斯、門格爾以及瓦爾拉斯對後來經濟學傢的影響 254
第9章 嚮新古典經濟學的過渡:擴展的邊際分析 258
一、擴展的邊際分析:第二代 259
二、邊際生産力理論 261
收益遞減原理 261
新的與舊的 264
産品用盡 266
威剋塞爾論産品用盡 270
邊際生産力理論的道德含義 271
作為一種就業理論的邊際生産力理論 272
受到批判的邊際生産力理論 275
三、利潤與利息 276
利潤理論 276
資本與利息理論 278
利息難題 280
龐巴維剋的利息理論 281
費雪論利息 283
利息難題:一個總結 285
第10章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與新古典經濟學 289
馬歇爾作為新古典主義之父的宣言 289
經濟學的範圍 291
馬歇爾論方法 295
理解復雜性:馬歇爾方法的實施 298
時間問題 299
馬歇爾的迷惘 300
馬歇爾論需求 302
消費者剩餘 305
稅收與福利 307
馬歇爾論供給 308
馬歇爾論分配 309
準租金 310
穩定均衡與不穩定均衡 314
經濟波動、貨幣以及價格 317
第11章 瓦爾拉斯與一般均衡理論 323
一、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體係 323
什麼是一般均衡理論 323
一般均衡理論的早期先驅者 324
局部均衡分析與一般均衡分析 325
瓦爾拉斯的主張 327
迴顧瓦爾拉斯 331
瓦爾拉斯、邊際生産力以及經濟體的相互依賴 332
瓦爾拉斯方法與馬歇爾方法 335
瓦爾拉斯論政策 336
二、維爾弗雷多·帕纍托 337
第12章 新古典經濟學的製度性與曆史性批判 340
一、方法上的爭論 341
舊曆史學派 342
新曆史學派 343
英國的曆史方法 345
二、托爾斯坦·凡勃侖 346
凡勃侖對新古典理論的批判 347
凡勃侖對資本主義的分析 351
二分法 352
有閑階級 354
資本主義的穩定性與長期趨勢 356
凡勃侖的貢獻 358
三、韋斯利·剋萊爾·米切爾 360
四、約翰·R·康芒斯 364
康芒斯的遺産 365
康芒斯的經濟思想 367
五、約翰·A·霍布斯 370
第13章 奧地利學者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批判以及關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爭論 378
一、資本主義思想的齣現 379
二、奧地利思想的演變 381
三、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發展 382
關於社會主義的早期作品 383
馬剋思與社會主義思想 385
第四部分 現代經濟學及其批判
現代經濟學的狀況 389
第四部分的結構 393
第14章 現代微觀經濟理論的發展 398
一、遠離馬歇爾經濟學的運動 399
二、微觀經濟學的形式主義革命 400
形式主義方法的奮鬥 400
保羅·薩繆爾森 404
均衡與穩定 405
形式主義者、數學以及教學方法 406
演變中的方法 407
將模型應用於政策製定 410
三、米爾頓·弗裏德曼與微觀經濟學的芝加哥方法 411
四、現代應用經濟學問題 414
五、新古典微觀經濟學與現代微觀經濟學的比較 415
第15章 現代宏觀經濟思想的發展 420
一、現代宏觀經濟學的曆史先驅者 421
增長理論的早期研究 422
熊彼特與增長 424
消費不足主義者的主張 427
貨幣數量理論 428
經濟周期理論 429
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 431
《通論》的關聯性 433
凱恩斯乘數模型的興起:1940-1960 435
凱恩斯的政策 436
凱恩斯政策的哲學途徑 437
三、現代宏觀經濟學 439
貨幣主義 439
IS-LM模型中的問題 440
現代宏觀經濟學的興起 441
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 442
新的古典經濟學的興起 443
新凱恩斯經濟學與協調失靈 445
迴到增長與供給 447
現代宏觀經濟學展望 448
第16章 經濟計量學與經濟學經驗方法的發展 451
一、經驗經濟學 452
數理經濟學、統計學以及經濟計量學 455
早期的經驗研究 456
二、新古典經濟學與經驗分析 458
亨利·L·穆爾 458
穆爾的需求麯綫與確定問題 460
亨利·舒爾茨與自變量和因變量464
三、宏觀經濟學與經驗分析 466
傑文斯的日斑理論 466
穆爾對宏觀經濟計量學的貢獻 467
韋斯利·剋萊爾·米切爾:非正統經驗論者 468
度量與數據收集 470
四、經濟計量學的興起 472
E.J.沃剋因與確定問題 472
凱恩斯理論與宏觀經濟計量學 472
拉格納·弗裏希、簡·丁伯根以及大型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的發展 473
特裏夫·哈維默與經濟計量學中的或然說革命 474
考利斯委員會與考利斯委員會方法 475
五、宏觀經濟計量學科學優雅性的衰落 477
六、貝葉斯經濟計量學 479
七、實驗經濟學傢與模擬 481
第17章 現代非正統經濟思想的發展 486
一、激進主義者 491
現代激進主義者20世紀的前輩 491
當代激進經濟學 493
二、現代製度主義者、準製度主義者以及新製度主義者 495
凡勃侖、米切爾以及康芒斯的傳統製度主義追隨者 495
三、準製度主義者 497
約瑟夫·熊彼特 497
貢納·繆爾達爾 498
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 502
四、新製度主義者 509
五、後凱恩斯主義者 510
英國的後凱恩斯主義者 511
美國的後凱恩斯主義者 512
對後凱恩斯主義者的主流迴應 513
六、公共選擇提倡者 514
七、奧地利經濟學派 515
八、其他非正統經濟學流派 517
附錄A 重要經濟學齣版物一覽錶(中文版) 521
重要經濟學齣版物一覽錶(英文版) 522
附錄B 經濟學思想脈絡圖 526
譯者簡介 528
譯後記 529
前言/序言
經濟思想史(第四版)—— 旁觀者的目光 (注意:以下內容為【不包含】《經濟思想史(第四版)》原書內容的虛擬圖書簡介,旨在提供一個獨立、詳盡的、關於經濟思想史研究視角的構建。) --- 導言:穿越迷霧的理性探尋 人類對財富、稀缺性、分配以及社會組織形式的思考,從未停止。從古代哲人對“善的經濟”的嚮往,到現代宏觀調控理論的精密構建,經濟思想史絕非僅僅是學者們在象牙塔內的理論交鋒記錄,它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理解自身在物質世界中位置的宏大敘事。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選擇瞭一條“非主流”的審視路徑。我們不以某一學派的興衰為綫索,不以“古典主義—邊際革命—凱恩斯主義”的標準三段論為骨架,而是將視角固定在那些在主流理論被接受時,被刻意忽略、壓抑或邊緣化的聲音上。我們試圖描繪一幅經濟思想的“全景圖”——包括那些失敗的實驗、被遺忘的先驅、以及那些與時代精神格格不入卻蘊含深刻洞察的異端思想。 本書的基石是承認“思想的非綫性發展”。經濟學的演進並非一條單嚮的進步階梯,而更像是一片充滿瞭岔路、迴響和被遺棄的隧道的復雜網絡。 第一部分:前古典的遺産與“非經濟”的起源(公元前 5 世紀 — 公元 16 世紀) 我們從古代文明對“秩序”(Taxis)的關注入手,而非直接討論市場機製。蘇格拉底的對話,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資源分配邏輯,以及亞裏士多德對“自然交換”與“非自然交換”的區分,構成瞭早期倫理學對經濟行為的約束。這些思想的核心在於:經濟活動必須服務於更高的道德或政治目標,財富積纍本身並非目的。 重點考察對象是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傢,特彆是托馬斯·阿奎那。我們深入分析其對“公平價格”(Just Price)的論述,這並非是對成本核算的早期嘗試,而是對市場權力濫用的哲學抗議。與通常的敘述不同,我們關注的是教會在貿易擴張時期,如何試圖用神學框架去馴服日益增長的商業理性。這些努力,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看近乎荒謬,但它們塑造瞭早期歐洲社會對“取之有道”的集體潛意識。 此外,本部分將詳細剖析早期伊斯蘭世界的商業實踐與法律構建,例如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的《曆史緒論》。赫勒敦對“阿薩比亞”(Asabiyyah,群體凝聚力)如何影響稅收基礎、城市衰退和王朝更迭的論述,提供瞭一個極早期的、與西方重商主義並行卻視角迥異的宏觀社會經濟模型。他關於城市化與財政枯竭的觀察,常常被現代人重新發現,這說明其洞察力超越瞭其所處的時代。 第二部分:財富的焦慮與國傢權力的重塑(16 世紀 — 18 世紀中葉) 重商主義通常被描繪為一堆相互矛盾的政策建議的集閤。然而,本書的解讀視角是:重商主義是國傢權力構建時期對稀缺資源的焦慮反應。它不是一套連貫的理論,而是一套國傢安全優先的工具箱。 我們將深入探討法國的重農主義者(Physiocrats)——魁奈及其學派——在路易十五時代所進行的體製內改革嘗試。他們試圖用一種類似生理循環的自然秩序概念來“自然化”農業生産,從而為重稅和中央集權尋找科學依據。我們分析他們對“純産品”(Produit Net)的執著,這種執著反映瞭他們對土地作為唯一真正“生産性”來源的信仰,以及對新興商業階層的深刻不信任。 在英國,我們關注的焦點是“政治算術學派”(Political Arithmeticians)——如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他們試圖將經濟問題轉化為可測量的數量問題。本書強調他們如何受到軍事測繪和人口普查的啓發,而非完全是商業利潤的驅動。配第的“勞動價值論”的雛形,是在他試圖為剋倫威爾政府提供可靠的稅基時産生的,這直接揭示瞭早期量化經濟學的實用主義根源。 第三部分:古典經濟學的“黑暗麵”與邊際革命的哲學代價(18 世紀末 — 19 世紀末) 在審視亞當·斯密和後來的李嘉圖時,我們不再僅僅關注他們的市場理論,而是關注他們的“倫理邊界”。 對於斯密,我們細讀《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之間的張力。我們考察“看不見的手”如何從一個道德約束的隱喻,逐漸被後世(特彆是美國學派)轉變為一個純粹的、去道德化的效率模型。 大衛·李嘉圖的貢獻,常常被簡化為比較優勢理論。然而,本書關注的是他理論中關於“剩餘的不可避免性”的悲觀色彩。李嘉圖的固定地租理論預示瞭資本傢利潤的長期衰退,這是一種內在的、結構性的衝突。我們考察那些在當時被視為“異端”的經濟學傢,例如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dgskin)和約翰·弗朗西斯·貝爾尼(John Francis Bray),他們從工人階級的角度,對李嘉圖模型中被剝奪的勞動價值進行瞭更直接的控訴。 邊際革命(Jevons, Menger, Walras)的到來,被普遍視為科學化的勝利。但我們提齣一個反思:邊際主義是否在不知不覺中,用“主觀滿意度”替代瞭“社會結構性矛盾”? 我們分析卡爾·門格爾如何通過強調物品的“有用性”來對抗古典主義的勞動價值論,以及這如何為資本主義的內在不平等提供瞭一個心理學上的辯護。 第四部分:意識形態的熔爐與大蕭條的遺産(20 世紀) 二十世紀是經濟思想最劇烈分化的時期。我們不把凱恩斯視為一個完美的“救世主”,而是把他看作一個對古典“自我調節”信仰産生動搖的英國精英知識分子。 本書的重點在於:凱恩斯革命的真正創新點不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在於他提供瞭一種“精英主導下的、有限的、非階級化的”國傢乾預框架。 他試圖在不訴諸社會主義革命的前提下,挽救資本主義的聲譽。 我們詳細考察那些在凱恩斯主義光芒下被遮蔽的競爭性理論: 1. 奧地利學派的“創業者精神”: 側重於米塞斯和哈耶剋對“知識分散性”的論述,特彆是他們對中央計劃在信息傳遞上的根本性無能的批判,這遠超齣瞭簡單的“價格信號”問題。 2. 製度學派的“習慣”: 如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對“炫耀性消費”和“製度惰性”的分析,揭示瞭經濟行為如何被深植於文化習慣和權力結構之中,而非僅僅是理性選擇的結果。 3. 馬剋思主義的持續迴響: 即使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被排除,馬剋思主義對金融化、周期性危機以及資本集中度的分析,在後來的世界體係理論和發展經濟學中依然發揮著關鍵作用。 結語:當理論遭遇復雜性 經濟思想史的終極價值,不是告訴我們“誰對誰錯”,而是展示瞭在特定曆史情境下,人類為理解復雜現實所能調用的全部工具箱。第四版強調,進入 21 世紀,經濟學麵臨的挑戰不再是理解失業率或通貨膨脹的簡單模型,而是氣候變化、全球供應鏈韌性、以及人工智能對價值創造的顛覆。 本書期望讀者帶著一種批判性的好奇心,去重新審視那些被奉為圭臬的理論,認識到每一個經濟模型都是對某一特定曆史時刻的“暫時性”解釋,而非永恒的真理。真正的經濟智慧,可能就隱藏在那些被曆史潮流暫時衝刷到岸邊的、被遺忘的理論碎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