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政治人物》所述之政治人物,為生於起於清末民初之變局中人,時值內亂外患交加、政局多變、是非混淆,而作者的知人論世,均建立在其對史料的搜集和發掘基礎之上,開民國史人物研究之先河。
《民國政治人物》著者吳相湘早年在北京大學曆史係就讀時,便深受傅斯年“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的史學觀的影響,且性好旅行,追求“讀萬捲書,行萬裏路”,足跡遍及海內外,嘗一再遠赴日韓歐美等地訪問研究,每到一處,定搜求史料,滿載而歸。
關於《民國政治人物》是作者民國人物研究的匯編,具體內容可藉作者自己的話概括:“開國元勛、護國軍神、盜國巨魁的若乾事實,國人類多知曉,不必再多費詞,隻需提要鈎玄指陳一二重點,就可有助於讀者們的記憶。至於禍國的武夫,誤國的文人,其投機取巧翻雲覆雨的行徑,世人多不瞭瞭,如今實應著意描述,使他們在曆史的鏡子前,無所遁形……如楊度、徐謙、陳炯明、江亢虎等就占據比較多的篇幅。”所述人物,都建立在一手史料的整理挖掘基礎上,為民國史研究者提供瞭大量史料;文風簡明暢快,是傳記文學的上佳之作。
吳相湘(1912-2007),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著名曆史學傢。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曾在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負責校勘《明實錄》。抗日戰爭爆發後,投筆從戎,入國民黨第九戰區司令部工作,專事收集戰爭資料編纂戰史,撰有《第三次長沙會戰》等文稿。20世紀70年代,編著齣版《第二次中日戰爭史》,最早記錄瞭中國軍民長期抗戰的曆史,也是學術界公認迄今為止,最為權威和優秀的抗日戰爭史著作。他根據故宮檔案編著的《晚清宮廷實紀》、《清宮秘談》,揭露數百年來紫禁城中隱蹤秘事,很有史事價值。他引用英國、日本外交檔案寫成《孫逸仙先生傳》,披露瞭大量國內書刊從未涉及的史料。他撰著的《民國百人傳》、《宋教仁:中國民主憲政先驅》、《民國政治人物傳》、《晏陽初傳:為全球鄉村改造奮鬥六十年》等民國著名人物傳記,開民國史研究之人物研究的先河。他研究曆史注重以史料為基礎,主編齣版瞭一係列史料叢書,如《中國現代史料叢書》、《中國現代史叢刊》、《中國史學叢書》、《民國史料叢刊》、《鄉村建設史料匯編》,為史學界提供瞭豐富而有價值的史料長編。他發錶的大量史學論文,已輯成《近代史事論叢》、《曆史與人物》等書刊齣版發行。並著有長篇自傳《三生有幸》。
黃剋強與辛亥革命
宋教仁為憲法犧牲
蔡鬆坡為國民爭人格
“遁甲術專門之袁世凱”
“慰廷總統老弟”之傑作
“五路財神”梁士詒
康梁與復闢運動
“曠代逸纔”楊度
“項城勁敵”岑春煊
陳炯明“造反齣身”
徐謙製造赤色政權
江亢虎與中國社會黨
“今之寇準”黃膺白
居正革新司法
石瑛——民國以來第一清官
張之江與西北軍
吳忠信安定邊疆
硃執信知行閤一
謙讓容眾的硃培德
東京灣受降的徐永昌
戴傳賢菩薩心腸
陳果夫的一生
陳辭修生平大事
奉行以德報怨國策的湯恩伯
後記
宋教仁為憲法犧牲
晚色侵江白,輕舟發夏陽,潮聲隨岸遠,山勢送人忙。
大地風雲鬱,長途雨雪降,悠悠此行役,何處是瀟湘?
這是桃源漁父宋教仁先生於民國二年二月自漢口東下上海時的詩句,也可說是宋先生在人世最後的吟詠;因為在當年三月,他就被袁世凱派人刺殺於上海滬寜車站瞭。
宋先生死時不過三十二歲,他是生於民國前三十年二月十八日,即清光緒八年壬午歲(西元一八八二年),依照我國傳統計年法,上年正是宋先生八十冥壽。
宋先生雖然“不幸早死”,但是在他三十二年短短的生命曆程中,卻已經對國傢民族盡瞭他最偉大的貢獻,在國史上留下瞭不朽的一頁。
蔡孑民元培先生說:“清季言革命者,首推同盟會,會旨雖有建立民國、平均地權諸義,而會員大多以驅除韃虜為惟一目的,其抱有建設之計劃者居少,若抱此計劃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若宋漁父先生其最著者也。”——這是蔡先生親眼見聞的寫實,不是故意溢美的客套語。革命曆史的記載更多可以證實這一說法的。原來自民國紀元前八年華興會在湖南起義計劃失敗以後,宋先生就與黃剋強先生等先後東走扶桑,一以避清吏的捕殺,一以作負笈求學的打算——當時留日學生界幾乎是以學習軍事為風氣,因為大傢的認識,都以為要“富國”必先“強兵”,並且要想推翻腐敗的專製政權,也必須要先建立革命的武力。宋先生初到東京時,也深為這一風氣所感染,曾經報名學習兵式操和馬術,以為投考軍事學校的初步;但是經過四五月以後,先生的計劃變更瞭:他決心肄習政治經濟學,這是他涉獵各種學科和研討立國的根本大計,又經中日友人研究他的個性興趣以後的結果——當時友朋多稱許先生頭腦細密,秉有天賦的組織力和經國的纔能——從此宋先生就進入法政大學(後改入早稻田大學)。努力學校功課的餘暇,就潛心翻譯各國政治製度、經濟實況的書刊,一方麵個人藉此研究各國政治經濟的優劣得失,一方麵將它介紹給國人研討。並且譯述稿費所得,不僅可以添講新書刊,有時還可以濟革命黨費用的不足,例如先生譯述的日文名著《財政學》一書,它的稿費曾使同盟會渡過經濟睏窘的難關。
宋先生這樣苦學的結果,使他對革命成功後建國的規模計劃有所得於心。當辛亥春,黃剋強、鬍漢民先生籌謀廣州起義的時候,他就被推選擔任統籌編製課長,由上海至香港埋首於草擬文告典章的工作。“三二九”起事時,先生於革命政府組織所需要的約法與中央製度地方政治機關的設施,都已綱舉目張,纍纍備載,完全擬具瞭。不幸起義之事失敗,先生隻好帶著盛放這些文告法規的一隻大皮箱潛迴上海,蜷伏在民立報館的小樓房中,根據失敗的經驗加以改正。武昌首義成功,各種法令規章能夠很快地製定公布實行,就是宋先生十數年來潛心研究建設事業的成績。
在“三二九”與武昌首義的幾個月間,宋先生在上海與陳其美、譚人鳳諸先烈組成“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以為長江起義革命的總機關,更是革命史上重要的一頁。宋氏手撰中部同盟會成立宣言有雲:
……有共同之宗旨,而無共同之計劃,有切實之人纔,而無切實之組織;……而外此之入主齣奴,與夫分援樹黨,各抱野心,更不知凡幾……此吾黨義師所以屢起屢蹶,而至演最後之慘劇也。同人等激發於死者之義烈,各有奮心,留港月餘,冀與主事諸公婉商善後補救之策,乃一則以氣鬱身死,一則以事敗心灰,一則燕處深居不能謀一麵,於是群鳥獸散,滿腔熱心,悉付之汪洋泡影中矣。雖然,黨事者,黨人之責任也,有倚賴性,無責任心,何以對死友於地下?旅滬諸同誌迫於情之不能自已,於是乎有同盟會中部總會之組織。……舉義必由總部召集,分會提議,不得懷抱野心,輕於發難;培元氣,養實力也。……各團體對於總部同心同德,共造時機,而省界感情之故見,不可現也。
由此可見“三二九”一役以後,革命黨人的情形以及中部同盟會成立的迫切需要——長江流域的革命力量組織起來以後,一切均按計劃進行,章太炎先生所謂“還入中原,引江上之勢,而閤武昌之群黨,未半歲,遂以集事,則譚人鳳、宋教仁為之也”可說是道齣瞭中部同盟會組織的成效,也就是宋先生對民國的最大貢獻。
武昌首義成功以後,宋先生即奔走於武漢南京鎮江上海間,為各地臨時軍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組織工作而努力——這時,適章太炎自日本迴滬,在報端公開稱贊宋先生有鈞國之纔,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實非公莫屬!革命陣營中許多認識不足和懷抱野心企圖謀取官職的人聽瞭,竟因此誤會宋先生為民國百年大計樹立開國規模的一切努力,都是為著自私自利,於是多方地阻撓他的進行;但宋先生自問無他,因此在臨時政府成立以後,就毅然受任法製局局長職務,埋頭於開國時期的立法工作,沒有因此委屈而負氣或發牢騷。
民國元年四月政府改組北遷,先生齣任農林總長,先生一方麵緻力於十年樹木開發漁鹽礦冶的工作計劃,一方麵尤注意於培養促進民主政治的工作——政黨是民主政治必備的條件,而當時的國人卻於此不甚瞭瞭,即同盟會員也不能免俗,蔡元培先生說:“是時國體初定,同盟會會員中粗獷者或不免以革命功臣自誇,為社會所疾視:或斥為暴徒,或誚為貴族,凡政客投機者或趨之若鶩;而以誌氣或纔略自負者,雖政見略同亦以依附為恥,幾無成立政黨之希望;宋先生百計聯絡,始以同盟會與其他三四政團相結閤,而組織為國民黨。”——當時同盟會會員對於一人一黨籍的觀念並不重視,因之社會人士對此跨黨現象發齣種種笑謔的描述,例如在著名的新聞記者黃遠庸君的筆底子即有:“湖南有政界同盟會、平民同盟會之彆;湖北則有官印同盟會,颱甫共和黨,彆號統一共和黨之謠;在四川則有統一同盟會,共和黨同盟會之團體。”可見當時會員分子之復雜與其政治修養之幼稚可笑,宋先生眼看這種情形,深知非力加整頓改組,不足以對付一代梟雄袁世凱——國體初定,調和南北異見,國內一切問題憑法治民主方式求解決,不能藉重武力手段,是先生當時的主張;而健全政黨組織則是達到這一政治方式必經的途徑,因此,宋先生不顧一切地促成瞭國民黨的成立。
國民黨是民國元年八月在北京宣告成立的,國父中山先生並曾躬臨成立大會緻詞。後來,國父又宣布在其不在黨本部時,乾事長職務交由宋先生代理,因此宋先生對黨事國事非常努力,在辭卸農林總長職務後,更以全力緻力於黨務,發錶“代草國民黨大政見”洋洋萬餘言,更是民初政治史上的一大手筆。先生又旅行通都大邑宣傳國民黨的政見,以爭取選民,而獲得國民的信任擁護,因此在國會選舉中國民黨獲得最大多數的席次,而奸雄袁世凱也因此更嫉恨先生的長纔,必欲去此眼中釘瞭。
“政黨內閣製”是當時國民黨堅強的主張,先生主持之力尤多;袁世凱深知這一製度將限製他的權力,因此多方設法阻撓反對這一製度的實現;一方麵囑咐楊度嚮黃剋強先生函電請取消這一主張,一方麵更設法勸誘先生就範——於右任先生說:“同盟改組,國人望君愈殷,袁氏忌之亦愈甚,約君秘室百計誘之,不為動,遂遣人製君於上海。”李劍農先生說:“對於宋教仁,袁也曾用過金錢毒殺政策,但宋不肯受他的金錢——宋在北京時,袁以某銀行支票簿遺宋,令宋自由支用,宋略支少許錶示謝意後即以原簿還之(此事著者曾親聞之宋先生親密之友人),此為宋緻死的重要原因。”金錢利祿既不能變易先生的主張,而先生又公開宣稱:“國會初開第一件事,則為憲法,憲法者共和政體之保障也,中國為共和政體與否,當視將來之憲法而定,使製定憲法時為外力所乾涉,或為居心叵測者將他說變更共和精義,以造成不良憲法,則共和政體不能成立。使得良憲法矣,然其初亦不過一紙條文,而要在施行之效力,使亦受外力牽製於憲法施行上生種種障礙,則共和政體亦不能成立,此吾黨所最宜注意而不能放棄其責任者也。”這種言論當然更引起袁氏的嫉視,因此,在國會將開之際,袁氏就決然遣人刺殺先生。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泛黃的書脊,帶著點兒舊報紙的質感,上麵燙金的“民國政治人物”幾個大字,在燈光下閃爍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光澤。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正是下午,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照在這本書上,仿佛把人瞬間帶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翻開扉頁,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撲鼻而來,那是一種混閤著紙張、油墨和時間沉澱的氣味,讓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氣。目錄頁的設計也很講究,字體清晰,排版疏朗,讓人一眼就能看到書裏所涵蓋的人物。當我粗略瀏覽一遍,發現裏麵的人物名字,許多都是我在曆史課本上、在各類影視作品裏耳熟能詳的,但又似乎從未真正深入瞭解過。這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那些曆史的洪流中,他們是如何掙紮、如何抉擇、又留下瞭怎樣的足跡。書的紙張也很好,摸起來有種溫潤的觸感,不是那種光滑刺眼的印刷紙,而是略帶紋理,感覺非常適閤閱讀。整體而言,這本書在裝幀和細節上都做得相當到位,還沒開始閱讀,就已經能感受到齣版方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用心,這無疑為我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打下瞭良好的基礎。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其內容的組織方式。它並非按照時間順序或者黨派劃分來梳理,而是似乎以一種更具探討性的角度,將不同的政治人物放置在一個相互關聯的框架下進行呈現。這種編排方式,讓我覺得作者並非僅僅在做簡單的史實堆砌,而是在試圖挖掘人物之間的聯係,分析他們之間的互動,以及這些互動對當時的政治格局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會齣現的那些“平行敘事”感到好奇。比如,同一時期,在不同的政治派彆中,可能存在著觀點相似但立場對立的人物,或者看似敵對,實則在某些問題上有著驚人一緻的考量。這本書能否將這些微妙之處展現齣來?能否揭示那些隱藏在錶麵衝突下的更深層次的邏輯?我懷揣著這樣的疑問,迫切地想要翻開書頁,去驗證我的猜想,去感受作者如何在龐雜的曆史信息中,提煉齣那些真正具有洞察力的分析。這種非綫性的、更具深度的敘事結構,是我對這本書抱有濃厚興趣的重要原因。
評分老實說,我挑選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引發的“共鳴”所吸引。在閱讀瞭一些關於民國曆史的書籍和文章之後,我總會有一種感慨,那個時期的人物,無論立場如何,大多都帶著一種時代的印記,一種在舊秩序崩塌、新秩序尚未建立的混亂中,試圖尋找齣路的掙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更深入的視角,去理解這些人物的“掙紮”究竟意味著什麼。是理想的驅動?是現實的無奈?是個人野心的膨raw?還是對國傢命運的深切憂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我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齣問題,並且嘗試給齣引人深思的答案。我甚至希望,在閱讀完這些人物的故事之後,我能夠從中看到一些當下社會問題的影子,或者能夠從中汲取一些關於政治運作、人性善惡的經驗和教訓。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過去,它更應該能夠觸及當下,引發我的思考,讓我對當下以及未來,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填補瞭我心中長久以來的一片空白。我一直對民國時期那種復雜、矛盾又充滿激情的時代氛圍非常著迷,總覺得那個時期湧現齣太多性格鮮明、命運跌宕的人物。然而,以往接觸到的資料,要麼碎片化,要麼過於專業,總感覺無法構建起一個完整、立體的認知。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將那些曾經活躍在曆史舞颱上的身影,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在我麵前。我尤其喜歡它在人物介紹上所展現齣的那種“溫度”。它不僅僅是羅列生平事跡,更是在試圖剖析這些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塑造瞭他們的選擇和命運。這種敘述方式,讓原本遙遠的曆史人物,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近在眼前。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尋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去理解那些曾經影響中國走嚮的人物,他們的思想是如何碰撞,他們的決策又是如何艱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評分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來瞭!”我對民國政治人物的研究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是覺得市麵上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閱讀門檻高,要麼流於八卦,深度不足。而這本書,從它的書名和定價來看,似乎能夠很好地平衡這兩者。我非常期待它能夠提供一種既嚴謹又不失趣味性的敘述。我希望它能夠深入挖掘那些關鍵人物的決策過程,分析他們在復雜局麵下的權衡與取捨,甚至能夠觸及他們背後的一些鮮為人知的秘聞軼事,當然,是以一種考證嚴謹的態度來呈現,而非捕風捉影的野史。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於不同人物的評價,是否能夠做到客觀公允,避免過多主觀色彩的褒貶。畢竟,曆史人物的評價往往是多維度的,一個在某些方麵被譽為偉人,在另一些方麵可能也存在爭議。我渴望的是一本能夠讓我看到人物的立體性、復雜性,甚至是一些矛盾之處的書籍,能夠幫助我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以及那些塑造瞭那個時代的人物。
評分新的嘗試,不知道這本書內容如何。
評分本書所述之政治人物均為清末民初之變局中人,時值內亂外患交加、政局多變,作者的知人論世,均建立在其對史料的搜集和發掘基礎之上。
評分抗日戰爭勝利後,曆任北平故宮博物院編纂、蘭州大學副教授、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學曆史係主任、颱北市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曾應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邀請,主持《中國革命同盟會史實研究計劃》,並參加瞭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民國時期人名典》的撰述工作。
評分吳相湘寫曆史人物,筆法簡練、立論大氣,一人一個小傳,讀一篇瞭解一個人,挺好。
評分民國是一個大傢輩齣的時代。
評分抗日戰爭勝利後,曆任北平故宮博物院編纂、蘭州大學副教授、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學曆史係主任、颱北市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曾應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邀請,主持《中國革命同盟會史實研究計劃》,並參加瞭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民國時期人名典》的撰述工作。
評分1 人物生平
評分抗日戰爭爆發後,投筆從戎,入國民黨第九戰區司令部工作,專事收集戰爭資料編纂戰史,多次隨軍在前綫參戰,到敵後瞭解情況,撰有《第三次長沙會戰》等文稿。
評分2007年9月29日,傢屬舉行追思紀念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